春秋公羊传注疏

  [疏]注“设有”至“奔丧”。
  ○解云:何氏以意言之。不言天子崩者,举轻以明重故也。

  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大毁坏之辞。诸侯曰薨,小毁坏之辞。大夫曰卒,卒,犹终也。士曰不禄。不录,无录也。皆所以别尊卑也。葬不别者,从恩杀略也。书崩者,为天下恩痛王者也。记诸侯卒葬者,王者亦当加之以恩礼,故为恩录。
  ○以别,彼列反,下同。恩杀,所界反。为天,于伪反,下“故为”、“主为”,传“所为”同。
  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以尹氏立王子朝也。
  ○尹氏,《左氏》作“君氏”。朝,如字。
  [疏]“尹氏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不言国爵;欲言外臣,而书其卒;欲言内臣,内无尹氏,故执不知问。
  ○注“以尹氏立王子朝也”者。
  ○解云:在昭二十三年。

  其称尹氏何?据宰渠氏官,刘卷卒名。
  ○卷,音权。
  [疏]注“据宰渠氏官”者。
  ○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注“刘卷卒名”者。
  ○解云:在定四年秋。

  贬。曷为贬?据俱卒也。
  [疏]注“据俱卒也”。
  ○解云:据刘卷言之。

  讥世卿。世卿者,父死子继也。贬去名者氏,言起其世也,若曰世世尹氏也。
  ○去,起吕反。世卿,非礼也。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之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崔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则正其本。见讥於卒者,亦不可造次无故驱逐,必因其遇卒绝之,明君案见劳授偿,则众誉不能进无功;案见恶行诛,则众谗不能退无罪。
  ○见讥,贤遍反,下同。造,七报反。
  [疏]“世卿非礼也”。
  ○解云:《诗序》云:“古之仕者,世禄也。”於贤者言之也。
  ○注“齐崔”至“君光”。
  ○解云:崔氏世者,即宣十年“齐崔氏出奔卫”,传云“崔氏者何?齐大夫也。其称崔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者是也。言弑其君光者,在襄二十五年夏。
  ○注“君子疾其末”。
  ○解云:即襄二十五年与昭二十三年是也。
  ○注“则正其本者”。
  ○解云:即此及宣十年是也。
  ○注“见讥”至“绝之”。
  ○解云:必因过卒绝之者,过即“崔氏出奔卫”,“尹氏立王子朝”是也。卒即此文是也。若然,“尹氏立王子朝”还言尹氏,而“崔杼弑其君光”不复言崔氏者,正以大夫弑君例称其名故也。
  ○注“明君”至“无功”。
  ○解云:众誉者,若共工、鲧等迭相为誉之类是也。
  ○注“案见恶”至“无罪”。
  ○解云:谓君有明德,案见恶行诛,则刑不滥也,故虽众谗亦不能退黜无罪之善人也。旧云言不能退无罪者,谓不能退使无罪,非也。

  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据原仲不卒。
  [疏]注“据原仲不卒”。
  ○解云:即庄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而经不书原仲之卒是也。

  天王崩,诸侯之主也。时天王崩,鲁隐往奔丧,尹氏主傧赞诸侯,与隐交接而卒,恩隆於王者,则加礼录之,故为隐恩录痛之。日者,恩录之,明当有恩礼。
  ○
  [疏]注“时天”至“恩礼”。解云:鲁隐奔丧而不书者,盖以得其常故也。若遣大夫往则书之,即文九年“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是也。彼传云“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彼注云“重录失时”;“我有往者则书”,彼注云“谓使大夫往也,恶文公不自往,故书葬以起大夫之会”是也。
  ○注“恩隆”至“录之”。
  ○解云:言隐公恩隆於王者,则加礼录其傧赞之人也。

  秋,武氏子来求赙。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武氏子何?据宰渠氏官,仍叔不称氏,尹氏不称子。
  [疏]“武氏子者何”。
  ○解云:欲言王臣,不言王使;欲言诸侯之臣,文无系国,故执不知问。
  ○注“据宰渠氏官”者。
  ○解云:即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是也。
  ○注“仍叔不称氏”。
  ○解云:即桓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是也。

  讥。何讥尔?父卒,子未命也。时虽世大夫,缘孝子之心,不忍便当父位,故顺古先试一年,乃命於宗庙。武氏子父新死,未命而便为大夫,薄父子之恩,故称氏言子,见未命以讥之。
  [疏]注“时虽世大夫”。
  ○解云:知者,正见尹氏之属故也。
  ○注“缘孝”至“宗庙”。解云:知如此者,正以此经讥父卒子未命而便为大夫故也。

  何以不称使?据南季称使。
  [疏]注“据南季称使”。
  ○解云:即下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是也。

  当丧未君也。当丧,谓天子也。未君者,未三年也。未可居君位称使也。故绝正其义,与毛伯同。
  [疏]注“未君至伯同”。
  ○解云:即文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传云“何以不称使?当丧未君也。逾年矣,何以谓之未君”,“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逾年即位”,“缘孝子之心,即三年不忍当”,是故三年乃称王命使大夫矣。

  武氏子来求赙,何以书?不但言何以书者,嫌主覆问上所说二事,不问求赙。
  ○覆,芳服反。
  [疏]注“不但”至“求赙”。
  ○解云:上二事者,即父卒子未命,当丧未君是也。嫌言父卒子未命何以书,当丧未君何以书,故须连言之。注主为求赙书也者,嫌为上二事书故也。

  讥。何讥尔?丧事无求。求赙,非礼也。主为求赙书也。礼本为有财者制,有则送之,无则致哀而巳,不当求,求则皇皇伤孝子之心。
  [疏]注“求则皇”至“子之心”。解云:言制礼本意,所以丧事无求者,恐伤孝子之心故也,何者?正以孝子本意无心求矣。

  盖通于下。云尔者,嫌天子财多不当求,下财少可求,故明皆不当求之。
  [疏]“盖通于下”。
  ○解云:盖,诂为皆,若似盖云归哉之类,或者不受於师,故疑之。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不言薨者,《春秋》王鲁,死当有王文。圣人之为文辞孙顺,不可言崩,故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诗》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是也。
  ○孙,音逊。
  [疏]注“故贬”至“内也”。
  ○解云:鲁得尊名,不与外诸侯同文,即是尊鲁为王之义。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缪公。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不及五月也。礼,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孔子曰:“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渴,喻急也,乙未葬齐孝公是也。
  ○宋缪公,音穆,《左氏》作“穆”。凡此后仿此。首,手又反。
  [疏]注“礼天子”至“姻至”。
  ○解云:皆隐元年《左传》文。
  ○注“孔子”至“故也”。解云:《檀弓下》篇文云。“孔子曰”之下无“礼”字。
  ○注“渴喻”至“是也”。解云:即僖二十七年“六月,庚寅,齐侯昭卒。八月,乙未,葬齐孝公是也。而言渴葬者,谓更无他事但孜孜於葬故不待五月矣

  ”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慢葬不能以礼葬也,八月葬蔡宣公是也。
  [疏]注“慢葬”至“葬也”。
  ○解云:即下八年“夏,六月,巳亥,蔡侯考父卒”。
  ○注“八月”至“是也”。
  ○解云:言但自慢薄不依礼。故不待五月也。
  ○

  过时而日,隐之也。隐,痛也。痛贤君不得以时葬,丁亥葬齐桓公是也。
  [疏]注“隐痛”至“是也”。
  ○解云: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十八年“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是也。

  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解缓不能以时葬,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
  ○解,古邂反,又古卖反。
  [疏]注“解缓”至“是也”。解云:即下四年二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至五年“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

  当时而不日,正也。六月葬陈惠公是也。
  ○当时,丁浪反,又如字,下同。
  [疏]注“六月”至“是也”。
  ○解云:即定四年“二月,癸巳,陈侯吴卒”,“六月,葬陈惠公”是也。

  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此当时,何危尔?宣公谓缪公曰:“以吾爱与夷,则不若爱女。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盍终为君矣。”与夷者,宣公之子,缪公者,宣公之弟。
  ○与夷,如字,又音馀,凡人名字及地名之类皆放首音,借假字则时复重出。爱女,音汝,下及注同。盍终,户腊反,四年传同。
  [疏]“当时”至“葬也”。
  ○解云:即此年八月“宋公和卒”,十二月“癸未,葬宋缪公”是也。而注不言之者,以下有问,不注可知也。
  ○“以吾”至“爱女”。
  ○解云:若,如也。言吾爱於与夷,则不止如女而已,言其甚也。云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者,言不如女,道其不贤。云盍终为君矣者,何不遂为君,不听其反让。

  宣公死,缪公立。缪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左师,官。勃,名也。
  ○冯,皮冰反。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所以远绝之。
  ○生毌,音无,下同。与夷复曰:复,报。“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缪公曰:“先臣之不尔逐,可知矣。尔,女也。可知者,欲使我反国。吾立乎此,摄也。”暂摄行君事,不得传与子也。谦辞。
  ○传与,直专反;下音与。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弑与夷。冯与督共弑殇公在桓二年,危之於此者,死乃反国,非至贤之君不能不争也。
  ○冯杀,音试,注同。争,争斗之争。
  [疏]注“冯与”至“二年”。
  ○解云:即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是也。
  ○注“死乃”至“争也”。
  ○解云:至贤之君,谓受国者。正以与夷不贤,故终见篡矣。

  故君子大居正。明脩法守正,最计之要者。
  [疏]“故君子大居正”。
  ○解云:言由是之故,君子之人大其適子居正,不劳违礼而让庶也。

  宋之祸,宣公为之也。言死而让,开争原也。缪公亦死而让得为功者,反正也。外小恶不书,录渴隐者,明诸侯卒,王者当加恩意,忧劳其国,所以哀死闵患也。
  [疏]注“言死而”至“原也”。
  ○解云:言后人见其死乃让巳,疑非诚心至意,是以还让其子,终致后祸,故曰开争原也。
  ○注“缪公”至“反正也”。
  ○解云:其缪公之功,即桓二年冯弑君是也。
  ○注“所以哀死闵患也”。
  ○解云:哀死者,即慢之属是也。闵患者,隐之是也。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者何?杞之邑也。以上有伐杞。
  ○牟,武侯反。
  [疏]“牟娄者何”。
  ○解云:外相取邑,例所不书,疑非凡取,故执不知周。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据楚子伐宋取彭城不书。
  [疏]注“据楚”至“不书”。
  ○解云:即襄元年传曰“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者是也。

  疾始取邑也。外小恶不书,以外见疾始,著取邑以自广大,比於贪利差为重,故先治之也。内取邑常书,外但疾始,不常书者,义与上逆女同。不传讬始者,前此有灭,不嫌无取邑,当讬始明,故省文也。取邑例时。
  ○见疾,贤遍反,年末“见众”同。差,初卖反。
  [疏]注“内取邑常书”者。
  ○解云:即下十年取郜、防,昭三十二年取阚之属是也。
  ○注“义与上逆女同”。
  ○解云:即上注云“内逆女常书,外逆女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正,躬自厚而薄责於人,故略外”是也。
  ○注“传不讬始者”。
  ○解云:何故不发传云取邑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於此?讬始焉尔。曷为讬始焉尔?《春秋》之始也。凡不讬始之义有四:一则见其经而不讬始,即上二年彼注云“据战伐不言讬始,纳币不讬始之类”是也。二则其大恶不可讬始,即五年“初献六羽”之下,传云“始僣诸公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於此?僣诸公犹可言,僣天子不可言”,彼注云“传云尔者,解不讬始也”;三则省文,不假讬始,即此是也;四则无可讬始,即桓七年“焚咸丘”之下,注云“传不讬始者,前此未有,无所讬也”是也。
  ○注“取邑例时”。
  ○解云:即下六年“冬,宋人取长葛”之属是。然则“取牟娄”虽在月下,不蒙上月也。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曷为以国氏?据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氏公子。
  ○弑其,申志反。弑字从式,杀字从殳,不同也。君父言弑积渐之名也;臣子云杀,卑贱之意也。字多乱,故时复音之;可知,则不重出也。完,音丸。
  [疏]注“据齐”至“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