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1第一「臣」字似仍为名字。
○2「铢铢」「寸寸」为「而」后动字之状语,不应说是用如动字。
○3「贤」是静字,「贤者」是如用名字之读,‘静字而成为名字也’,殊嫌含混。
○4这一段话暗射经传释词等书,可参经传释词「而」字条。

【8.2.1.6】代字单用为上下两截者,惟询问代字则然,为其为表词也。是则「而」字之上下截,无论字为何类,然必用若动、静字者然,而后「而」字乃为之过递也。此不变之例也。①
[222]左僖二十四:主晋祀者,非君而谁?——「谁」,询代字也。系于「而」字之后,犹云「非君而将为谁」也。故「谁」为表词。既表词矣,则视同静字,故「而」字用以为「非君」与「谁」之过递耳。
[223]又哀十六: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而谁」同上。
[224]孟万上:奚而不知也?——「奚」,询问代字,亦表词也,故单用,以「而」字承之,犹云「何为而不知」也。
[225]齐策: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孰」,询问代字,表词也。「子」者,称之也。
[226]左传昭公四年云:牛谓叔孙:‘见仲而何?’——犹云「见仲而何如」也。
[227]齐策云:威王不应,而此者三。——「而此者」,即「而如此者」也。两引皆可视同状字。
至[228]庄子人间世云: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予」指名代字,今单用「而」字承之者,「予」字应重读,犹云「使予之为予而见用于世」也云。故「予」乃名字,非表词也,不在此例。
统观此篇所引「而」字,先后两截,要皆不失有动、静诸字之意者近是。然则谓「而」字惟以过递动、静诸字也,信然。
○1马氏执着于「而」字前后皆动字、静字这样一个‘不变之例’,对若干例句的说明显得非常勉强,甚至违背常识,如把[224]「而」前的「奚」,把[225]「而」前的「孰」都说成是表词。

【8.2.2】夫然,「而」字之位,不变者也。而上下截之辞意,则又善变者也。惟其善变,遂使不变者亦若有变焉。其变有四。
【8.2.2.1】一,凡上下截两事并举,则以「而」字递承,若有「又」字之意。故「而又」两字相连者,常也。
[229]论学而:学而时习之。——犹云「既已效学,又应时时服习」也。「学」「习」两事连书,「而」字承之,意同「又」字。
[230]礼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极生悲其乐而利其利。——「贤」「亲」「乐」「利」两各并举,犹「又」字也。
[231]孟公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32]又万上: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
[233]左文元: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
[234]又成二: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235]又襄二十七: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
[236]又昭十: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
[237]吴语: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238]左襄十:既无武守,而又欲易余罪。
[239]秦策: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240]庄应帝王: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
[241]韩为人求荐书: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而又辱居姻娅之后,是生于匠石之园,长于伯乐之*者也。
[242]又上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243]又答崔立之书:凡二试于礼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
[244]周语: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
[245]韩送韩侍郎序:莫不涕泣感奋,相率尽力以奉其令,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诸引上下截,皆以「而又」两字递辊。
惟然,「而亦」「而复」「而况」「而且」,凡进步者,皆在「又」字甲里,经史亦习见焉。
[246]孟梁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247]史匈奴列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
[248]左襄二十一: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
[249]又文七: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
[250]韩禘祫议:昔者鲁立炀宫,春秋非之,以为不当取已毁之庙,既藏之主,而复筑宫以祭。
[251]庄在宥:自王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
[252]孟公上: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53]左僖二十四: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而况」两字,见于书者,所在皆有。其实「而况」与「又况」义无区别。
故[254]庄子人间世云: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至如
[255]韩文南海神庙碑云:今王亦爵也,而礼海岳尚循公侯之事,虚王仪而不用,非致崇极之意也。
[256]庄子逍遥游云: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所谓「而尚」与「而犹」者,仍在「又」字甲里也。
[257]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若使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所谓「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者,即「又使重耳」之意也。
[258]史记刺客列传云:羣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而秦法」云者,即「又秦法」云云之解也。至如
[259]又大宛列传云:而楼兰姑师小国耳。
[260]庄子逍遥游云:而宋劳子犹然笑之。——皆遥承上文而接言所事之又同,故两「而」字又与「又」字无别。
其它「而」字过递,虽无「亦」「又」等字,而意则犹是者,盖不胜书也。

【8.2.2.2】二,凡上下截两相背戾,则以「而」字捩转,似有「乃」字「然」字之意。故「而乃」「然而」常各相连者,此也。
[261]论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与「犯上」两截意相反,犹云「孝弟顺德之人,乃好为悖逆犯上之事者盖寡」云。故「而」字有「乃」字之意。
[262]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犹云「其学问虽不见于人,然而未见有愠色」也。故「而」字意同「然」字。是以
[263]孟子公孙丑下云: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64]又梁惠王上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65]汉书贾谊传云:然而天下少安,何也?——诸「然而」字当拆读,「然」字一顿,以承上文,「而」字所以拗转也。至于
[266]孟公上: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267]又尽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68]又梁下: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
[269]论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70]孟万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271]左隐四: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272]又僖七: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
[273]又僖二十四: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274]又文七: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
[275]又襄二十七: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之,不亦诬乎?
[276]又襄二十三:栾氏所得,其唯魏氏乎!而可强取也。
[277]又昭元: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
[278]又成八: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279]又昭七: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凭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280]榖僖二: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281]史酷吏列传: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282]汉赵充国传: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之所致之道,臣愚以为不便。
[283]史淮阴侯列传: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284]又平原君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285]齐策:夫不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羣臣之计过也。
[286]魏策: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287]史秦本纪: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88]韩柳州墓志铭: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媿矣!
[289]又张中丞传后序: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90]又答陈商书:今举进士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
[291]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诸引上下截皆两相背戾,所连「而」字,不出「然」「乃」两字之意。
而经籍中不惟「而乃」两字,即「而竟」「而反」「而独」等字,意与「乃」字相若者,亦时见于书。
而乃。
[292]史田儋列传: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293]汉司马迁传顶承上文一段云: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294]庄子逍遥游亦承上文一段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95]史赵世家: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辠,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296]韩与孟尚书书: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自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而竟。
[297]史项羽本纪;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298]又魏世家: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而反。
[299]孟公上: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300]韩改葬服议:又安可取未葬不变服之例,而反为之重服欤?在丧当葬,犹宜易以轻服;况既远,而反纯凶以葬乎?
而独。
[301]孟公下: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302]汉董仲舒传: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303]史六国表序: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304]汉霍光传: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惟陛下察之。——诸引上下截意有所背,故以「而竟」「而反」「而独」等字各为转捩,既有证矣。
然有时下截之于上截,虽非事理之所必有,而转以「而」字设一或有之境者,亦此例也。故「而或」两字并用者有焉。
[305]左襄九: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
[306]又襄二十一: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
[307]又昭三: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三引皆以「而或」为转,是特设一或有之境,以与上截相反者。①
其无「而或」字样而惟有其意者亦如之。前节所引,有单用名字为上截,先为重读,而后转至下截者,亦此志也。
[308]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犹云「为人而或不仁,如礼何」也。②他如
[309]左传僖二十三年云: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310]又云: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311]又僖二十八年云:战而捷,必得诸侯。
[312]管子权修第三云: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313]汉书贾谊传云:使筦子愚人也则可,筦子而少知治礼,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
[314]又云: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
[315]史记赵世家云: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所引诸句内,其以「而」字为转者,皆有假设之辞气也。
至[316]论语雍也云: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一节,「而有」皆解作「与有」之意,又以「不」字直贯两句。③愚谓「而」乃转捩之辞,常解,方与孔圣平日所言‘是故恶夫佞者’与‘焉用佞’诸句口气相合。夫「不」字状字也,若能直贯两句,则为连字矣。学者不可不辨。
[317]孟子万章下云: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一节,经生家以「而」字作「如」字解。
[318]左传襄公三十年云:子产而死。——一句,则以「而」字解作「若」字,又雑引他句,「而」字乃解作「乃」字。不知「而」字之解「若」「如」等字者,非其本字,乃上下截之辞气使然耳。
○1[306][307]中的「或」似为代字,「有人」也。
○2【8.2.1.5】节[204]「人而无信」的「而」与本节[308]「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同,但彼处说「人」在「而」前‘必假为动静字’。而此处只说「而」有‘假设之辞气’,为说不一。
○3此指经传释词卷七「而」字的说明。

【8.2.2.3】三,凡上下截一意相因,则以「而」字直承,若有「因」字「则」字之意,此则「而」字之本意也。
[319]礼大学: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犹云「尧舜帅天下以仁,民因而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民亦因而从之」也。
[320]又: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犹云「上老老则民兴孝」也。「而」「则」两字,其辞气虽有缓急之分,而所以决言其效者则一也。
[321]礼中庸云: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322]史始皇本纪云: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两引书,「而」「以」两字皆互用,盖「因而」「因以」两语,用意不甚相悬也。
[323]礼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324]论子路:子欲善而民善矣。
[325]孟滕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