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483]秦策:妻不下纴,嫂不为炊。
[484]韩王公神道碑:公独省问,为计度论议,直其冤。
[485]史李将军列传:无老壮,皆为垂涕。
[486]韩薛君墓志铭;军帅武人,君为作书奏,读不识句,传一幕以为笑,不为变。——诸引动字前「为」字,其司词皆蒙前文而不书也。
古籍中「为」字有难解者,释词诸书,只疏解其句义耳,而「为」字之真解未得。如是句法,既非数觏,故不列焉。
由用微自诸字七之六
【7.6】由、用、微、自诸字。
【7.6.1】由,尔雅云:‘「从」「自」也。’介字。司名字与「是」「此」诸代字,如常;司「所」「何」诸字,则后焉。
[487]左僖四:贼由大子。
[488]孟公上:礼义由贤出。——此司名者。
[489]孟告上: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
[490]史张释之列传:文帝由是奇释之。
[491]左僖二十四:请由此亡。——此司「是」「此」诸字,常例也。
[492]史三王世家赞: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
[493]孟梁上:何由知吾可也?——此司「所」「何」诸字而后之者。
「由」之司词,有隐寓者。
[494]汉文帝纪:今法有诽谤訞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495]又刑法志: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犹云「上无所从闻过失」也,「道无所从至」也。「繇」通「由」,并训「从」。
【7.6.2】用,广韵云:‘「以」也。’介字,司名字不常。司「是」「此」「何」诸字,则后焉。先动字,则司词可省。
[496]史酷吏列传:用廉为令史。
[497]韩郑公神道碑:公之为司马,用宽廉平正得吏士心。
——「用」「以」也。所司皆静字而名用者,司名字罕见,否与名字无异矣。
[498]汉杨恽传:不意当复用此为几议也。
[499]论公冶:怨是用希。
[500]左成十三: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501]又:是用宣之。
[502]又:斯是用痛心疾首。
[503]书大禹谟:兹用不犯有司。
[504]史越世家: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此「用」字之司「是」「此」诸字而位于后者。②
[505]后汉邓晨传:何用用非仆邪?——此司「何」字者。
[506]左僖二十六:我敝邑用不敢保聚。
[507]周语: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
[508]史封禅书:是以即事用希。——所引「用」字,即「用是」也,不言「是」者,蒙上文也。
[509]史诸侯年表序:帮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用」司散动字,与「以」字同,此避重耳。

○1此句弗解,疑「司名字罕见否」六字为衍文。
○2[498]「用」位于「此」前,[504]「用」位于「是」前。

【7.6.3】微,非也,介字,惟司名字,置句前则为假设之辞职。
微。
[510]庄子田子方:丘之于道也,其犹酰鸡与!微夫子之发吾履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微夫子」者,「非夫子」也。
[511]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马注云:①‘「微」,「无」也。’未确。
[512]汉赵充国传:微将军,谁不乐此者?——如云「无将军」,则失之矣。
[513]史李斯列传: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514]韩答崔立之书: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515]又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516]左哀十六:微二子者,楚不国矣。——所引「微」字,皆可代以「非」字,且皆冠于句首,以为假设之辞。
非。
[517]书大禹谟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
[518]左传僖公四年云:君非姬,居不安。
舍。
[519]孟子公孙丑下云:舍我其谁也?——「非」「舍」两字,与「微」字同意,亦可视同介字。②

○1「马」谓马融。
○2本节例句中的「微」「非」「舍」都应认为动字,马氏定为介字无充分理由。


【7.6.4】自,尔雅释诂云:‘「由」,「从」,「自」也。’介字,司名字,司代字,有倒置者,有合「于」「至」诸字者,①要皆与用为连字者异。
[520]诗关雎序:南,言化自北而南也。——「自北」者,言「化」所自来也。
[521]庄德充符:自其异者礼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两「自」字,皆言同异之由,两读用如名。
[522]庄齐物论: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以上司名、代诸字,皆先于所司,常例也。
[523]左隐三: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524]史冯唐列传:父老何自为郎?
[525]又留侯世家: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此司「所」「何」两字,而位于后者。
至[526]左传成十三年云:康公,我之自出。——言「康公出自我家」也。康公,晋甥也。倒置者,「之」字间之也。
[527]韩上于相公书:自幕府至邓之北境,凡五百余里。自庚子至甲辰,凡五日。
[528]礼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529]左昭四: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
[530]韩许国公神道碑:自是讫公之朝京师,廿有一年,莫敢有欢呶叫号于城郭者。
[531]史礼书: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所引「自」字后曰「至」,曰「以至于」,曰「至于」,曰「讫」,曰「下至」,诸字同一句法,皆自此以往历叙之辞。
[532]韩赠崔复州序:趋走之吏,自长史司马已下数十人。
[533]汉贾谊传: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所引「自」后承以「已下」「以上」,与前引「自此以往」又一句法,皆原始而统括之辞。
至[534]韩文答刘正夫书云: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自于」二字连用,亦训「从」也,「由」也。

○1应云:‘有与「至」「至于」「讫」等字合用者。

【7.6.5】总之,介字用法与外动字大较相似,故外动字有用如介字者;反是,而介字用如动字者,亦有之。
[535]史张释之列传: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从」,本动字也。曰「从旁」,则以联「旁」与「代」之实字矣。故「从」字用如介字。
[536]又: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从桥下」,则以联「桥」与「走」之实字也。
[537]史高帝本纪: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从此」者,「自此」也。
[538]史大宛列传: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极」,亦动字也。曰「极望」,则以联「望」与「蒲」「苜」矣,谓为介字,亦无不可。
[539]汉高帝纪:前有大蛇当径。——「当」,动字,今联「蛇」「径」两字。
[540]易系辞云:易之与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541]史记项羽本纪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两「当」字,皆用如介字。
史籍中以动字用如介字者,所在而有,学者可自得之。至介字用如动字者,说见下卷「而」字章内。
虚字卷之八
连字总论
【8.0】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
故连字界说,明分是宗:曰提起,曰承接,曰转捩,曰推展。四宗连字,其不为义而有当虚字之称者盖寡。盖皆假借动字、状字以为用。
提起连字
【8.1】连字用以劈头提起者本无定字,而塾师往往以「夫」「今」「且」「盖」四字为提起发端之辞,今姑仍之。
【8.1.1】尔雅郭叙:‘夫尔雅者,’邢疏云:‘「夫」者,发语辞,亦指示语。’孝经谏诤章注疏云:‘「夫」,发言之端。’刘瓛云:‘「夫」犹「凡」也。’ ①而「凡」亦代字。然则古人以「夫」字为发语之词者,亦非定论。总之,夫字以冠句首者,皆以顶承上文,重立新义,故以「夫」字特为说明。是则「夫」字仍为指示代字,而非徒为发语之虚字也。
[1]孟离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2]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两「夫」字,皆顶承上文,重推一义,而以「夫」字特为揭明耳。
[3]左隐四: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连用三「夫」字,皆顶承上文,特指其人其事以为推论耳。故「夫」字必用于论事之文者,此也。
[4]史汲郑列传: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
[5]又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6]又张陈列传: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
[7]又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8]史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9]礼中庸: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以上所引「夫」字,或冠顿,或冠名,或冠句读,皆以特指其人其事而为更立一义之地耳。
○1章云:注本作‘经称「夫」有六焉,盖发言之端也。’马氏盖引助字辨略者。今案:章引全句,是也,作「注」则非,应云「邢疏」。刘瓛,南齐人,南齐书有传,云:‘儒学冠于当时。’

【8.1.2】今,状字也。文中往往先叙他事,而后说到本题,则用「今」字。是「今」字非以别时也,乃以指见论之事耳。「今」字助以「也」字者,亦习见焉。
今。
[10]孟梁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上言汤征葛,今说到本题齐伐燕,故以「今」字冠之。
[11]又滕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上言人皆可为舜,今说到治滕亦然。
[12]左文十八: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几免于戾乎!
[13]又成二:若知不能,则如无出;今既遇矣,不如战也。
[14]又: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
[15]史淮阴侯列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16]齐策: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氏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
[17]史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诸引「今」字,皆承上文而拍到本题也。国策说士,条陈利害,反复譬喻,后落到本旨,则用「今」字以起句。更有如所引齐策之连用「今」字以取势者。
今也。
[18]孟梁下:今也不然。——上引古事,落到今时,「今」字后助以「以」字,则辞较为急切。
[19]又离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助「也」字,文势一顿,有疑讶之辞。
[20]又离下: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今也」同上。
至[21]孟子告子上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2]庄子寓言云:众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两节皆以「向」「今」两字对待,则言时矣。「乡」「向」同。

【8.1.3】且字冠于句首者,紧顶上文,再进一层也。亦有助以「也」字者。「且」字在句读中者,不一其义,而非连字也。
「且」在句首为连字。
[23]孟公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顶上文以齐易王之可惑,即文王有德之久而论,犹尚如此云云,故「且」字更进一层,以明所惑之是。
[24]论季氏:且尔言过矣。——上责二子当谏,下将责二子居位不去,不得辞其责,故以「且」字进说也。
[25]又微子: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6]齐策: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27]庄人间世: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28]又大宗师: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梦者乎?——诸「且」字之在句首,皆顶接前文,更进一层说。
「且也」在句首。
[29]庄子大宗师云: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
[30]又人间世: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两云「且也」,义与单用「且」字无别。
「且」字雑句出中者,为义不一,在皆状字也,今附志焉。
[31]汉冯唐世传:丞相御史两将军,皆以为民方收敛时,未可多发,万人屯守之且足。
[32]后汉冯鲂传:襃等闻帝至,皆自鬄负鈇锧,将其众请罪,帝且赦之。——曰「且足」,曰「且赦」,幷是「聊且」「姑且」之辞。
[33]孟梁上:且人恶之。
[34]又公下:然且至。
[35]又:管仲且犹不可召。
[36]后汉孔融传: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诸「且」字,皆「且犹」之解。
[37]史秦本纪:宾客羣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立。
[38]又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9]汉杜钦传: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诸「且」字,犹云「将且」也。
[40]齐策: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
[41]韩与柳中丞书:环寇之师,殆且十万。——两「且」字,「几且」也。
[42]诗邶风:终风且曀。
两「且」连用。
[43]汉郊祀志:黄帝且战且学僊。
[44]又鼌错传:险道倾仄,且驰且射。
[45]又李陵传:陵且战且引南。
[46]水经注:且田且漕。——诸「且」字,「又且」也。凡两「且」字,皆两务之词,言方且如此,又复如彼。释词引
[47]公隐元: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48]又隐三: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
[49]燕策:燕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谓三「且」字皆借也,若也,假设之辞,不知所引三节,「如」「使」「苟」三字,各有假设之辞,不必以「且」字为解。三「且」字皆承上文而另申一义之连字也。古人用字,各有各义,不可牵混。且假设之词,有不必书明而辞气已隐寓者。如释词引[50]吕氏春秋知士篇剂貌辨答宣王曰: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涿视,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