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

以上引书两篇,玩索有得,则句读之法较然矣。
○1此处说「盖」是起词,接着又说「闻」的起词即高祖自谓,令人不解。「盖」字,【8.1.4】节称之为提起连字,并引用此例说:‘此以「盖」字提起者’。足见马氏这里所谓「起词」只是指有提起作用之词语。然「起词」在马氏体系中是专指主语的,此又称「起词」,实为混淆。
○2省「皆」字之说甚怪,‘皆待贤人而皆成名’,无此句法。
○3此读之起词为「周文」「齐桓」,非前两读。
○4「岂」为状字,表反诘;「特」,状字,仅也,此处皆无连接作用。
○5「交」为「结交」之意,非自反动字。
○6马氏把「使」分为动字和连字两类,此外合于【5.13.2.4】节所说‘「使」……用以明事势之使然者,则当视为连字。’
○7此「意」字似非动字而为名字。
【5.13.2】夫曰助动,必有所助之动字为之后焉。后之者,所谓散动也。然动字之可承以散动者,不尽助动然也。凡动字之在句读,有散动为承者,概为坐动。使散动之行与坐动之行,同为起词所发,则惟置散动后乎坐动而已。夫如是,与助动无异。或不然,而更有起词焉以记其行之所自发,则参之于坐、散两动字之间而更为一读,是曰承读。于是,所谓散动者,又为承读之坐动矣。承读起词有不明见者,必其已见于上文者也;不然,必其显而易知者也,观于所引斯明矣。
夫动字之可承以散动者,约有三焉。
【5.13.2.1】一,凡动字说官司之行者,如耳闻、目见、心知、口述之类,则有承读以记所闻、所见、所知、所述之事者,常也。至「曰」「云」诸动字后,虽皆为所云之语,而所语甚长,有未能以承读概之也。①
[1068]孟公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见」字坐坐动,「人」字起词也,「入」字第二动字,上承「见」字,「孺子」为「入」字起词,「孺子将入于井」六字承读,即目见之事也。
[1069]又万上: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其以尧舜之道要汤」八字,承读,以记耳闻之事也,「其」字为「要」字起词,「以割烹」者,犹云「其以割烹要汤」也,本文不曰「其」,不曰「要汤」者,已见于上文也。
[1070]又: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舜」字起至「与」字止,为「识」字承读,而「象之将杀己」五字,又为「知」之承读。
[1071]又滕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所道之事,「善」,静字而为表词,亦承读也。
[1072]又梁上: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我毁明堂」四字承读,即人所「谓」也。
[1073]又梁上: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云云。——「曰」后诸句至「何也」止,皆所述之语,自为句读,不得统名之承读。又「诗云」后所引之诗,一读一句②亦然。
[1074]又梁下:今燕虐其民,王往在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为」二字,即「意谓」也。「拯己」字上承「以为」二字,其起词乃「王」了。今不曰「民以为王将拯己」云者,以「王」字见于上文,不必重见也,「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九字为承读。承读助以「也」字者居多。
[1075]又尽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了,无不知敬其兄也。——「爱其亲」「敬其兄」皆承「知」字。然爱者与敬者,亦即知爱知敬之童,是「爱」「敬」之行同为知爱知敬之童所发,故「爱」「敬」二字直承「知」字而已,此与助动无异。
[1076]吴语: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八字承读,所观之事也。
[1077]左襄二十五: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太史尽死」四字,「闻」字之承读,「既书矣」亦然。惟所为书之事己见上文,故不重现。
[1078]又僖三十二: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079]又庄十: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80]又桓十三:不然,夫岂不知夫楚师之尽行也。
[1081]庄骈拇:意仁义其非人情乎?
[1082]又在宥: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1083]汉高帝纪: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1084]又霍光传:去病不早知为大人遗体也。
[1085]史平准书:式既在位,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
[1086]三李斯列传: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
[1087]韩送齐皡下第序: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诸所引坐动,皆记官司之行,而后皆以承读承之也。
○1马氏把止词之读中的动字也列于散动,超出西方语言不定式动词范围。但马氏对「云」「曰」等动字又区别其后为间接引语(即转述)或直接引语,前者为承读,后者非承读,这是很有见识的。
○2一读指「他人有心」,一句指「予忖度之」。这种句式,现在都认为是两个分句,但马氏认为在前者为读,在后者为句,可参看第十章。
【5.13.2.2】二,凡动字记内情所发之行者,如「恐」「惧」「敢」「怒」「愿」「欲」之类,则后有散动以承之者,常也。惟散动所词之事,心欲其然而恐其不然者,则加弗辞以状之;冀其不然而虞其或然者,则不加弗辞。
[1088]孟梁下: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恐」字坐动,内情所发,「王之不好勇也」六字,承读。民愿王之好勇而恐其不然,故状以「不」字。
[1089]又公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闵」字坐动,亦内情所发,「其苗之不长」五字,承读,状以「不」字者,心欲其长也。
[1090]又公上: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恐」字后一曰「不伤人」者,幸其能伤人也;一曰「伤人」者,求其不伤也。
[1091]孟梁上:寡人愿安承教。——「愿」者,王自谓也,「承教」者亦王也。坐、散两动,同一起词,共成一句。
[1092]又: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辅」字上承「愿」字而另有起词,故为承读。此愿其如是而无所恐也,故不以弗辞状之也。
至[1093]孟子公孙丑上云: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1094]又滕文公上云: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1095]又云: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1096]又离娄下云: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1097]又告子下云: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诸句内曰「敢侮」,曰「羞与比」,曰「好驰(与)试」,曰「乐有」,曰「愿留」,皆坐、散两动的一起词,故祇后先并置耳。
[1098]左昭元:子姑忧子晳之欲背诞也。——「子晳」至「也」字止,为承读,乃所忧之事也。愿其不然,故无弗辞。
[1099]又成十三: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君之二三其德也」承读,楚人所恶也。
[1100]论语阳货云: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三句,「恶」字后皆有承读。而恶其诚然也,故皆无弗辞。
[1101]又昭三十:初而言伐楚,吾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一「恐」字,一「恶」字,后各有承读,而不加弗辞者,一恐其或然,一恶其诚然也。
[1102]论公冶: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1103]史韩非列传: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1104]又高帝本纪: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
[1105]又: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1106]又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107]又: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1108]又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109]汉司马相如传:恐远所溪谷用泽之民不遍闻。
[1110]又杨恽传: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1111]秦策: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12]公隐元: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1113]魏策: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诸所引「愿」「恐」等坐动后,皆为承读,而以「也」字煞者为常。
[1114]吴语: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
[1115]又襄三十一: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
[1116]又僖二十八:非敢必有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1117]孟公下: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六引「敢」字,其后散动直记所「敢」之事,故不另为一读也。
【5.13.2.3】「请」字之后,其承读起词如为所请之人,往往置先「请」字。有解为所呼之名者,非是。
[1118]孟梁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犹云「请王无好小勇」也。夫「请」者,孟子所请之人,谓「王」也;所请之事,「王无好小勇」也。今「王」字先于「请」字,一若「王」为「请」字起词矣,故有以王为对呼之名者此也,是则「王」字当为一顿。至如
[1119]王请勿疑∣王请度之∣王请大之——等句,皆此例也。
[1120]左襄二十七:王曰:‘释齐秦,他国请相见也。’——前文云‘请晋楚之从交相见也’,今曰‘释齐秦,他国请相见也’,犹云「齐秦两国外,其余各国请令其相见也。」「他国」见先「请」字如前。然此非与他国对语,则「他国」之先「请」字,不得以呼名使例之矣。至如
[1121]又襄公二十九年:请观于周乐。
[1122]又昭元年:请垂櫜而入。
[1123]又桓五年: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
[1124]又桓六年: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诸句,皆常例也。
[1125]秦策云:秦相应侯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
[1126]齐策云: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
[1127]韩策云:穰侯曰:‘公无见王矣,臣请令发兵救韩。’——而史记韩世家作‘请今发兵救韩。’
[1128]赵策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令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以上所引,凡言「请令」者,经生家以为「请今」之讹也,而以史记本为证。然「请」后加「令」之者,犹云「请人转令他人以为所请之事。」盖所请之事,既非请者所可专,亦非为请之人可自为,故加「令」字,于义甚顺。若以「请令」改为「请今」,则所请之事,似即请者所自为也。①
①章云:此字国策作「今」,马氏此文,盖自读书雑志转引,未检原书。然雑志此字,明系镌刻之误。原文云‘“……臣请令发兵救韩”,「令」亦当为「今」,言请即发兵救韩也。史记韩世家作「今」,是其证。凡言「请今」者,皆谓「请即」也。赵策“秦王谓谅毅曰:……请令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史记项羽纪“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是其证也。’王氏既以赵策与项纪并举,证「令」之当为「今」,则此文不当为「令」可知。章氏又云:马氏所云「经生家」云云,指王念孙读书雑志战国策第一。
【5.13.2.4】「使」字后有承读,以记所使为之事,常语也。然「使」「令」诸字,用以明事势之使然者,则当视为连字,而非动字也。至禁令无然者,则用「无得」「无令」「无使」「使无」诸字,皆当作连字观。「使」字后凡有承读,其起词如为代字,用「之」字者其常,「彼」「其」两字亦间用焉。①
「使」作动字。
[1129]孟梁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字代字而为起词也,「使」字坐动,「民」字起至「无憾」止,乃承读也。
[1130]又公下: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盖大夫」起至「辅行」止,「使」字承读也。
[1131]左僖二十八:栾枝使舆曳柴而*遁,楚师驰之。——「舆曳柴而*遁」者承读,即栾枝所使之事也。
[1132]又僖三十三: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戳于秦,寡君之以为戳,死且不朽。——「归就戳」者,「累臣」也,「使」字承读也。
[1133]史张释之列传: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使承诏赦太子」者,即薄太后所使之事也。②
[1134]又三王世家: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臣去病待罪」者,陛下所使之事。皆为承读。
「使」作连字。 [1135]孟梁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使不得耕耨」者非「彼」也,乃「彼夺民时」之事使然者也,故「使」字当作连字观也。
[1136]又: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云云。——「天下仕者」皆欲如是者,非王所能使然也,乃「发政施仁」之效使然也。
[1137]左隐元: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使滋蔓」者,乃能「早为之所」之效,非谓庄公能禁其不滋蔓也。故「无使」二字应为连字,以记禁令之事也。
[1138]又成二:寡君不忍,使羣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无令」二字,与「无使」同。
[1139]史张释之列传: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无得」亦禁令之连字也。
[1140]左成十三: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俾」字,使令之连字也,与「使」字同。③
[1141]史匈奴列传:愿寝兵……以安边民,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
[1142]又:明告诸吏,使无负约。
[1143]汉李广传: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
[1145]又项羽本纪: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