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总观两书,史记之文纡余,汉书之文卓荦,「于」字之删不删,其有以夫!
①所于居之处应为「蓝田南山之下」。「蓝田」是「南山」的修饰语。
【5.4.5】内动字惟言去来之行而无转词以记处者,盖参观上下文,其处可知也。
[542]论微子:三日不朝,孔子行。——「行」内动字,解「去」也。虽不言从去之地,而去鲁可知矣。
[543]又:佛肸召,子欲往。——「往」者,至佛肸所召处也,不言可知。
[544]春桓四: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来」者,至鲁也,不言,例也。
[545]左襄十: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还」者,回晋也。
[546]燕策: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547]又: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548]又: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诸所至之地与所处之地,皆空论,可不言而喻也。惟‘马今至矣’一句,其所至之地「燕」也,①与别引不同。
[549]史叔孙通列传: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所行所往之地,不言可知。
[550]左襄十八: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其从遁之处有不待言者。
①章云:上文仅云‘古之君人’,非必燕也。 今案:章注过简,应云‘马今所至非必燕也’。
【5.4.6】内动之行,虽不径达乎外,至其行之效有所于归者,①则为转词。其转词概以「于」字为介焉。
[551]孟公下:王曰:‘吾甚惭于孟子。’——「惭」者,自愧也,其自愧之心,发之于内,仍未见之于外也。不曰「惭孟子」,而曰「惭于孟子」者,盖「孟子」非其所惭之人,乃其自惭之效所于归也。
[552]又公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洽于天下」者,言「浃洽之效普施于天下」也。
[553]又: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犹云「所行仁义有不足于心」也。故「心」者,乃仁义充足之效所于发着也。
[554]又离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555]又: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556]又万上: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557]又告下: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②
[558]又尽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极生悲也。——凡「充」「溢」「志」「向」「顺」「逊」「愧」「怍」「利」「益」诸动字,其转词概以「于」字为介,有如此者。
然同一动字,后有「于」字与无「于」字,其意有因以不同者。
[559]论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云:‘「攻」,「治」也’犹治玉石者专精以讨求也,其实应解「致力于异端」也,故以「乎」字为介。「乎」同「于」。有以「攻」字解为「攻击」之意,则「乎」字费解矣。盖「攻人」「攻城」诸语,「人」「城」,「攻」之止词,而无「乎」「于」介字以间也。
[560]史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561]又平准书:然无益于俗,稍惊于功利矣。
[562]又屈贾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563]又: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564]左桓十三: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
[565]又庄二十三: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
[566]又成九:其为太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567]又隐三: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568]又襄十四: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569]榖僖十九:梁亡,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
[570]公文十三:周公拜乎前,鲁拜乎内。
[571]秦策: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572]又: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573]齐策: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③
[574]庄逍遥游:中于机辟,死于罔*。
[575]史礼书: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
[576]又: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
[577]庄山木:犁然有当于人心。④
[578]又庚桑楚:则不免于罔*之患。
[579]又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⑤
[580]史张释之列传: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581]韩与卫中行书:贤不肖存乎己,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名声之善恶存乎人。
[582]又上李侍郎书:遂得时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583]又祭田横墓文: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
[584]又李翊书: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585]又与柳中丞书:此由天资忠孝,郁于中而大作于外,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⑥而为戎臣师,岂常习于威暴之事而乐其斗战之危也哉!愈诚怯弱,不适于用,听于下风,窃自增气。
[586]又三上宰相书: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
[587]又答崔立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588]又: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
[589]又: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
[590]又: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
[591]又与陈给事书:其后合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592]又:急于自解而谢,不能诶更写。
[593]又答窦秀才书: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
[594]又处州孔子庙碑:其子弟皆兴于学。——凡内动字以「于」字介其转者,盖不胜引也。
诸引转词,要皆以「于」字为介,而不必泥于效所于归之意,盖亦有记效所发现之处者也。如「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两句,两转词介以「于」字者,惟记「耕」「钓」所在之处耳。
○1本节标题是‘内动之行……其行之效有所于归者’,而所举之例殊不尽然。马氏也自知为例不纯,故于本段结尾处说:‘诸引转词,要皆以「于」字为介,而不必泥于效所于归之意,盖亦有记放所发现之处者也。’乃至‘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两句,就直说是‘惟记「耕」「钓」所在之处耳’。
○2[557]与下[561][576][580]三例,均为「无益于……」,「无」为外动字,「益」为其止词。不能作为内动字之例。
○3「开罪」之「开」应是外动字,「开罪」连用方相当于一内动字。此可见文通作者无意中已显示一字一词难以贯徼。
○4此例「有当」与下[587]「有利」,两「有」皆外动字,合「当」与「利」始相当于内动字。
○5「异」为静字,「乎」后「牧马者」为比较对象,不表其行之所于归。
○6「取」为外动字,「胜」其止词。
【5.4.7】转词有记行之缘起者,概先内动而介以「自」字为是,「从」「由」两字亦间用焉。①其记行之所同发者,亦先内动而惟「与」字是介。
介以「自」。
[595]汉贾谊传: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自此」者,「患」「兴」之缘起也,而先乎「起」字。「起」,内动字。
[596]史大宛列传:大宛之迹,见自张骞。②——「自张骞」同上。「见」本受动字;而为「显见」之解,则内动字矣。
[597]史六国年表序:六国之盛自此始。——「自此」者同前。「始」,内动字也。
[598]孟滕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599]汉文翁传: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600]又儒林传: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
[601]史屈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602]韩送王秀才序: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603]又张中丞后叙: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皆如前。
介以「由」。
[604]史叔孙通列传:诸果献由此兴。
[605]孟滕上: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由」同「自」字,余同上。
介以「从」。
[606]燕策: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从」同「自」字,余如前。如词缘起之处,仍介「于」字。 [607]史六国年表序: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曰「西羌」,曰「亳」者,皆地名,禹、汤兴起之处也。
[608]又月表序: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闾巷」亦王迹所兴之处也,故介「于」字而后动字。
然[609]六国年表云: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用雍州」者,即「以雍州」也,是「雍州」乃「秦」之所以「兴」,而非「所于兴」也。「自蜀汉」后乎「兴」字者,「汉之兴」成为一读,「自蜀汉」转成一句,而「自」字则用如动字矣。
介以「以」。
[610]又叔孙通列传:原庙起以复道故。—「复道」记原庙缘起之故,故介「以」字。见介字篇。
介以「与」。
[611]孟离下: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言」字后记所言者,则为外动字;今不记所言者,则「言」作「对语」之解,而为内动字矣。所与对语者,「右师」也,「驩」也,其转词也,介以「与」字而先焉。
[612]又:尧舜与人同耳。——「与人」如上。
[613]又:其妻问所与飮食者。——「所与」者,同飮食之人也。
[614]又万下: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615]又: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616]又告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17]又尽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618]又尽下:人之与杨墨辨者,如追放豚。
[619]又梁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620]又滕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621]又尽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诸句转词,以「与」字为介者,皆与起词同发一行者也,故位先动字者此也。
[622]左襄十四:我诸戎飮食衣服,不与华同。
[623]又僖二十八:晋侯梦与楚子搏。
[624]又:请与君之士戏。
[625]史六国年表序: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626]又黥布列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勿与通」者,「勿与之通」也。
[627]又平原君列传: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
[628]史商君列传: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629]又封禅书: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
[629]又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631]韩禘祫议:今之所议,与此正同。
[632]又改葬服议:近代已来,事与古异。
[633]又上崔虞部:其一人者则莫之闻矣,实与华违,行与时乖,果竟退之。
[634]又上宰相书:今所以恶衣食,穷体肤,麋鹿之与处,猨狖之与居,固自以其身不能与时从顺俯仰,故甘心自绝而不悔焉。
[635]又孟东野书:江湖余乐也,与足下终,幸矣。——诸引转词以「与」字为介者,皆先动字,所以明其行之与起词同发也。
○1下面所举之例中,有记缘起之处而介以「于」等的(见[607]以次四例—),这里遗漏了。
○2此例「自」字后于内动,与前面说明‘概先内动而介以「自」字’不符。
名字状动字
【5.5】前论止词必后动,而转词则先后无常。至名字不为止、转两词,而惟以状动字者,则必先所状。动字之可状者,内外一也,此与宾次节所论同例。①
[636]史货殖列传: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言「如围棋之置」也。「棋」名字,先于「置」字,以状其布置之式。「置」字用为受动字。
[637]又项羽本纪: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言「身如鸟翼之遮蔽沛公」也。「翼」名字,先「蔽」字,以状其左右遮蔽之容。「蔽」外动字也。
[638]又循吏传:秋冬则劝民山采。——言「教民山中采伐」也。「山」名字,先「采」字,以状采伐之处。
[639]又汲黯列传: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言「当面折责」也,亦以状折责之光景也。
史汉类此者难更仆数也。
[640]史记吴王濞传云: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
[641]又张耳列传云: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642]又货殖列传云: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643]又云: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644]又春申君传云: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
[645]又始皇本纪云: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646]又陈平世家云:太后面质吕媭于陈平。
[647]汉周勃传云:条侯因趋出,景帝目送之。②
[648]史叔孙通列传云: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649]又越世家云: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650]又荆轲列传云:吾曩者目摄之。
[651]又陆贾列传云: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
[652]又陈平世家云:项王为人意已忌信谗,必内相诛。
[653]又酷吏列传云:至则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栗。③
[654]又云:然奸*萌起。
[655]又:主父偃列传云: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656]又苏秦列传云:燕犹狼顾而不能支。
[657]又张仪列传云: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
[658]又主父偃列传云: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
[659]又淮阴侯列传云:连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雑沓。
[660]又屈原列传云: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661]又刺客列传云: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662]又项羽本纪: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663]汉书匈奴传云:云徼席卷。
[664]又相如传云:云布雾散。
[665]又赵广汉传云:见事风生。
[666]又司马相如传云:武节猋逝。
[667]又马宫传云:而希指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