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suì
注解:从意也。从,相听也。□者,听从之意。司部曰:□者,意内而言外也。凡全书说解,或言□,或言意,义或错见。言从意,则知□者从□也。言□之必然,则知尒者必然意也。随从字当作□。后世皆以遂为□矣。从八有所从则有所背,故从八。豕声。豕在十六部,□、遂在十五部,合韵冣近也。徐醉切。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詹zhān
注解:多言也。庄子曰:小言詹詹。从言,从八。多故可分。从厃。此当作厃声。浅人所改也。厂部曰:屋梠,秦谓之楣,齐谓之厃。木部曰:屋櫋联泰谓之楣,齐谓之檐,楚谓之梠。厃与檐同字同音。詹,厃声。职廉切。八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介jiè
注解:画也。画部曰:画,畍也。按畍也当是本作介也。介与画互训。田部畍字葢后人增之耳。介、畍古今字。分介则必有闲,故介又训闲。礼摈介,左传介人之宠,皆其引伸之义也。一则云介特,两则云闲介。从人从八。人各守其所分也。此依韵会所引。古拜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bié
注解:分也。此卽今之兆字也。广韵兆,治小切,引说文分也。此可证孙愐以前□卽兆矣。又云:□,灼□坼也。出文字指归。文字指归者曹宪所作。此可证孙愐以前十部无兆、□字矣。顾野王玉篇八部有□,兵列切。卜部之后出兆部。又云:□同兆。此可证顾氏始不谓□卽兆字矣。虞翻说尙书分北三苗云:北,古别字。不知其所本。要与重八之□无涉,岂□冯始牵合而岐误与。治说文者乃于卜部增□为小篆,兆为古文。于□下增之云:八,别也,亦声,兵列切。以证其非兆字。而说文之面目全非矣。□从重八者,分之甚也。龟兆其一也。凡言朕兆者如舟之缝,如龟之坼。从重八。此下□八别也亦声五字。会意。治小切。二部。楚金云:或本音兆。按此相承古说也。《孝经说》曰:孝经说者,孝经纬也。后郑注经引纬亦曰某经说。郑志。荅张逸曰:当为注时,时在文网中。嫌引秘书。故诸所牵图谶皆谓之说。故上下有别。此引纬说字形重八之意也。上别下别则二八矣。集韵改为上下有□,非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公ɡōnɡp49下
注解:平分也。从八厶。八厶背私也。今本从八从厶。凡此等从字皆浅人所增。八犹背也。郑注尧典分北三苗云:北犹别也。证以韦昭吴语注云:北,古之背字。然则许郑之语正互相发明,分别之乃相僢背,其义相因相足。故许不云八,背也,而云犹背。郑不云北,别也,而云犹别。凡古训故之言犹者视此。古红切。九部。韩非曰:背厶为公。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自环为厶,六书之指事也。八厶为公,六书之会意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必bì
注解:分极也。极犹凖也。木部栋极二字互训。橦字下云:帐极也。凡高处谓之极,立表为分判之凖,故云分极。引伸为□之必然。从八弋。树臬而分也。弋,今字作杙。八亦声。八,各本误弋,今正。古八与必同读也。卑吉切。十二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余yú
注解:语之舒也。语,匡谬正俗引作□。左氏传: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此正□之舒。亏部曰:亏,于也。象气之舒亏。然则余亏异字而同音义。释诂云:余,我也。余身也。孙炎曰:余,舒迟之身也。然则余之引伸训为我。诗书用予不用余。左传用余不用予。曲礼下篇:朝诸矦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注云:觐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若礼经古文用余一人,礼记用予一人。余、予本异字异义,非谓予、余本卽一字也。颜师古匡谬正俗不逹斯恉,且又以予上声、余平声为分别,又不知古音平上不甚区分,重悂貤缪。仪礼汉读考纠之详矣。从八,象气之分散。舍省声。以诸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yú
注解:二余也。读与余同。五部。按易困九四来徐徐,子夏作荼荼,王肃作余余,皆舒意也。许言□之形,未言其义,举此以补之。文十二当云十三。 重一按此二字误衍。□之音义同余。非卽余字也。惟□从二余。则说文之例当别余为一部。上篇蓐薅不入艹部是也。容有省倂矣。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八部
釆biànp50上
注解: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文理之可相别异也,遂造昼契,釆字取兽指爪分别之形。凡釆之属皆从釆。读若辨。蒲苋切。十四部。□,古文釆。惠氏栋云:尙书平章平秩,平字皆当作□,与古文平相似而误。按此肊测不可从。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釆部
番fán
注解:兽足谓之番。从釆,田象其掌。下象掌,上象指爪,是为象形。许意先有釆字,乃后从釆而象其形,则非独体之象形,而为合体之象形也。附袁切。十四部。□,番或从足,从烦。此形声也。□,古文番。按九歌:□芳椒兮成堂。王注:布香椒于堂上也。□,一作播。丁度、洪兴祖皆云:□,古播字。按播以番为声。此屈赋假番为播也。〖注〗□,亦古文番。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釆部
宷shěn
注解:悉也,知宷谛也。谛,广韵引作諟。古同部假借也。从宀釆。锴曰:宀,覆也。釆,别也。能包覆而□别之也。按此与、核字从襾敫同意。式荏切。七部。审,篆文宷从番。然则宷,古文籒文也。不先篆文者,从部首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釆部
悉xī
注解:详尽也。从心釆。会意。息七切。十二部。□,古文悉。此亦会意。从心囧。囧者,窻牖丽廔闿明也。。〖注〗□、怸,亦古文悉。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釆部
释shì
注解:解也。广韵曰:舍也,解也,散也,消也,废也,服也。按其实一解字足以包之。从釆。釆,取其分别。从睪声。考工记以泽为释,史记以醳为释。皆同声假借也。古音在五部。音转则广韵在二十二昔,施只切是也。徐铉所引唐韵赏职切。文五 重五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釆部
半bàn
注解: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分也。故取牛会意。凡半之属皆从半。博幔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半部
胖pàn
注解:半体也。各本半体肉也,今依□应订。周官经腊人注曰:郑大夫云:胖,读为判。杜子春读胖为版。又云:膴、胖,皆谓夹脊肉。又云:礼家以胖为半体,元谓胖宜如脯而腥。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按许用礼家说。一曰广肉。此别一义胖之言般也。般,大也。大学:心广体胖。其引伸之义也。从肉半,半亦声。普半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半部
叛pànp50下
注解:半反也。反,覆也。反者叛之全,叛者反之半。以半反释叛,如以是少释尟。从半反,半亦声。按各本云:半也。从半反声。转写者多夺字耳。薄半切。十四部。古多假畔为叛。文三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半部
牛niú
注解:事也,理也。事也者,谓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谓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却,道大窾。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此与羊,祥也;马,怒也;武也,一例。自浅人不知此义,乃改之云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与吴字下□增之曰姓也,亦郡也,同一纰缪。象角头三、封尾之形也。角头三者,谓上三岐者象两角与头,为三也。牛角与头而三,马足与尾而五。封者,谓中画象封也。封者,肩甲坟起之处。字亦作犎。尾者,谓直画下垂像□也。羊、豕、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语求切。古音读如疑。凡牛之属皆从牛。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牡mǔ
注解:畜父也。从牛土声。按土声、求之□韵双声,皆非是。葢当是从土,取土为水牡之意。或曰:土当作士,士者,夫也。之韵、尤韵合音冣近。从士则为会意兼形声。莫厚切。古音在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犅ɡānɡ
注解:特也。今本作特牛也,依诗正义订。公羊传曰:鲁祭周公,何以为牲。周公用白牡,鲁公用骍犅,羣公不毛。何休云:骍犅赤脊。按说文冈训山脊,故何谓犅为牛脊。但毛诗只作刚,许说犅同特。与何异。从牛冈声。亦可云从刚省。会意。古郎切。十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特tè
注解:特牛也。铉本云:朴特,牛父也。按天问:许说犅同特,焉得夫朴牛。洪氏引说文:特牛,牛父也。言其朴特。皆与锴本异。葢言其朴特,乃注说文者语,铉本改窜上移耳。王逸、张揖皆云:朴,大也。玉篇□训特牛。广韵□训牛未□。此因古有朴特之语而制□字。特本训牡,阳数奇,引伸之为凡单独之偁。一与一为耦,故实维我特,求尔新特,毛云:特,匹也。从牛寺声。徒得切。一部。亦作犆。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牝pìn
注解:畜母也。从牛。匕声。毗忍切。古音在十五部。经典旧音多云扶死反,是也。《易》曰:“畜牝牛,吉。”离卦辞也。牝为凡畜母之偁,而牝牛冣吉,故其字从牛也。按锴本无牝篆,自是夺去耳。麀字下曰:从牝省。则非无牝字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犊dúp51上
注解:牛子也。见释嘼。从牛,卖声。徒谷切。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bèi
注解:二岁牛。□字见尔雅释畜,牛体长也。许君则曰:二岁牛。按犙字从参,故为三岁牛。牭字从四,故为四岁牛。则□字从贰,当为二岁牛矣。而谓□为籒文牭字。二、四旣不同数,且四之籒文作亖,则牭之籒文当作〈牜亖〉。凡此乖剌,当由转写脱缪。如鼎部鼏、马部□、□,衣部袗□,今皆夺其一,其明譣也。宜易之曰:□,牛体长也。□,二岁牛。犙,三岁牛。牭。四岁牛。〈牜亖〉,籒文牭。则可读矣。而非可无征尃辄也。从牛巿声。博葢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犙sān
注解:三岁牛。从牛参声。稣含切。古音在七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牭sì
注解:四岁牛。从牛四,四亦声。息利切。十五部。□,籒文牭从贰。按锴本此下有仁至反三字,与十三篇二字反语同。是朱翱不谓□卽牭字,而谓□乃二岁牛之正字也。疑锴本本不误,后人用铉本改之,未删朱氏切音耳。龙龛手鉴引玉篇直利反。顾野王亦不云籒文牭。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犗jiè
注解:騬牛也。马部曰:騬,犗马也。谓今之骟马。从牛害声。古拜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牻mánɡ
注解:白黑杂毛牛。古谓杂色不纯为尨,亦作駹。古文假作龙,亦作蒙。周易说卦传、毛诗小戎、周礼牧人、巾车玉人皆可证也。牻训为白黑杂毛,然则凡谓杂色不纯亦可用牻字。从牛尨声。此以形声包会意。莫江切。古音在九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liánɡ
注解:牻牛也。从牛京声。吕张切。十部。《春秋传》曰:“牻□。”闵二年传,本作尨凉。葢许引之证此二字所以从尨从京也。京者,凉之省也。牻、□同义,如尨凉一理相似,传写误为春秋传曰牻□。殊不可通。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犡lì
牛白脊也。从牛厉声。洛带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tú
注解:黄牛虎文。从牛余声。读若涂。涂当作涂。同都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荦luò
注解:驳牛也。马色不纯曰驳。驳、荦同部□韵。广雅牛属。郭□,丁荦,桓谭新论作郭椒,丁栎。□、椒,荦、栎皆同韵也。从牛,劳省声。吕角切。古音读如辽,在二部。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谓寥甚少者也。又卓荦,超絶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lièp51下
注解:牛白脊也。牛惟脊白,是亦驳属。广韵曰:□出字林。不言出说文,何也。从牛寽声。力辍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pēnɡ
注解:牛驳如星。驳文似星点。从牛平声。普耕切。十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犥piāo
注解:牛黄白色。黄马发白色曰骠。票麃同声。然则犥者,黄牛发白色也。内则鸟皫色,亦谓发白色。从牛麃声。补娇切。二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犉rún
注解:黄牛黑唇也。释畜云:“黑唇犉。”毛传云:“黄牛黑唇曰犉。”尔雅不言黄牛者,牛以黄为正色。凡不言何色皆谓黄牛也。从牛□声。如匀切。十三部。《诗》曰:“九十其犉。”见小雅。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yuè
注解:白牛也。白部曰:□,鸟之白也。此同声同义。从牛隺声。五角切。古音在二部。读如尧。
路径:段注说文□第二卷□牛部
□jiānɡ
注解:牛长脊也。广韵:□,牛长脊。一曰白脊牛。按一曰五字疑亦出《说文》,今佚。从牛畺声。居良切。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