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茱 【申集上】【艸字部】 茱 【唐韻】市朱切【集韻】慵朱切,□音殊。茱萸,藥名。
茲 【申集上】【艸字部】 茲 〔古文〕□茊【唐韻】子之切【集韻】津之切,□音孜。【說文】草木多益也。 又【爾雅釋詁】此也。【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又蓐席也。【爾雅釋器】蓐謂之茲。【公羊傳桓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卽罪爾。【註】諸侯有疾稱負茲。 又【史記周本紀】康叔封布茲。【徐廣曰】茲,藉草之名。 又【通志氏族略】宋茲成,墊江人。 又通滋。【前漢五行志】賦歛茲重。【揚子太□經】天不之茲。 又【荀子正論篇】琅玕龍茲。【註】與髭同。 又【篇海】音慈。龜茲,國名。
茳 【申集上】【艸字部】 茳 【唐韻】古雙切,音江。【玉篇】茳蘺,香艸。
荾 【申集上】【艸字部】 荾 【唐韻】息遺切,音綏。華中齊也。【前漢外戚傳】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 又與荽同,見荽字註,一作葰。【玉篇】又作。
茴 【申集上】【艸字部】 茴 【唐韻】戸恢切,音回。【玉篇】茴香,草名。【嵆康茴香賦】仰眺崇岡,俯察幽坂,乃見茴香生蒙、楚之間。【本草】馬蘄,一名野茴香。蒔蘿,一名小茴香。 又【韻會】藥草,防風葉也。
茵 【申集上】【艸字部】 茵 【唐韻】於眞切,音因。【說文】車重席。【詩秦風】文茵暢轂。【註】文茵,虎皮也。【前漢丙吉傳】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註】茵,蓐也。 又【班固西都賦】乗茵步輦。【漢儀註】皇后、婕妤乗輦,餘者以茵,四人對舉四角,輿而行也。 又【本草】茵蔯,蒿。【註】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杜甫詩】茵蔯春藕香。 又茵芋,藥名。 茵蓐。或作鞇。【集韻】亦作箇,通作絪、裀。
茶 【申集上】【艸字部】 茶 【集韻】直加切【正韻】鋤加切,□垞平聲。【廣韻】俗□字。春藏葉,可以爲飮。【韻會】茗也。本作荼,或作□,今作茶。【陸羽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博物志】飮眞茶令人少眠。 又【本草】山茶。【註】其葉類茗,故得茶名。 又茶陵,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 【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其字从艸从人从木。○按《漢書年表》荼陵。師古註:荼音塗。《地理志》茶陵从人从木。師古註:弋奢反,又音丈加反。則漢時已有荼、茶兩字,非至陸羽後始易荼爲茶也。
茷 【申集上】【艸字部】 茷 【唐韻】符廢切【集韻】【韻會】房廢切,□音吠。草葉多也。【左傳僖二十八年】使茅茷代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斫榛莽,焚茅茷。 又博蓋切,音貝。義同。 又房越切,音伐。義同。 又蒲蓋切,音斾。【詩魯頌】其旂茷茷。【傳】茷茷,言有法度也。又【左傳定四年】綪茷、旌。【疏】茷,卽斾也。綪茷之下更言者,茷是旗尾,是旗身。 又【類篇】北末切。同茇,草根也。春草根枯,引而發之。
茸 【申集上】【艸字部】 茸 【唐韻】而容切【集韻】而融切【韻會】如容切,□音戎。【說文】草茸茸貌。【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謝靈運詩】新蒲含紫茸。 又【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註】蒙茸,以言亂貌。【左傳】作尨茸。 又木名。【管子地員篇】其杞其茸。 又鹿茸,藥名。【本草】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隂乾,使時燥。 又【飛燕外傳】賜紫茸雲氣帳。【杜牧詩】醉脫紫茸裘。 又五茸,地名。【陸龜蒙詩】五茸春草雉媒驕。【自註】五茸,吳王獵所。 又【集韻】乳勇切,音宂。草生貌。【前漢司馬相如傳】叢以蘢茸。【師古註】聚貌。 又【前漢司馬遷傳】僕又茸以蠶室,重爲天下觀笑。【師古註】茸,推也。 又闒茸,不肖也。【鹽鐵論】賢知之士,闒茸之所惡也。考證:〔【□天子傳】賜紫茸雲氣帳。〕 謹按□天子傳無此文,謹照原書改飛燕外傳。
茹 【申集上】【艸字部】 茹 【唐韻】人諸切,音如。【集韻】【韻會】□忍與切,音汝。【正韻】而遇切,音孺。【易泰卦】拔茅連茹。【王註】根相牽引貌。【程傳】根之相連者。 又受也。【詩大雅】柔亦不茹。 又食也。【禮禮運】茹毛飮血。【孟子】飯糗茹草。【莊子人閒世】不飮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又食菜曰茹。【前漢董仲舒傳】公儀子相魯,食于舍而茹葵。【主莽傳】不茹園葵。 又啜也。【爾雅釋詁】啜,茹也。 又貪也,恣也。【揚子方言】吳、越之閒凡貪飮食者謂之茹。【郭註】今俗呼能粗食者爲茹。 又【說文】茹,飯牛也。【廣韻】飯馬也。 又度也。【詩邶風】不可以茹。【小雅】玁狁匪茹。【周頌】來咨來茹。 又柔也。【屈原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註】茹,柔堧也。 又臭敗也。【呂氏春秋】以茹魚驅蠅,蠅愈至而不能禁。 又【左思魏都賦】神蘂形茹。【註】物自死曰茹。 又菜茹。【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晉書地理志】環廬種桑、柘、菜茹。 又草名。【詩鄭風】茹藘在阪。【傳】茅蒐也。【爾雅釋草】茹,藘。【註】今蒨草也。 又水名。【水經注】澧水,又東茹水注之。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上谷郡茹縣。 又陂名。【魏志劉馥傳】馥爲揚州刺史,治芍陂及茹陂,以漑稻田。 又姓。【晉書五行志】茹千秋爲驃騎咨議。【通志氏族略茹氏註】蠕蠕入中國爲茹氏。◎按茹字有平、上、去三聲,皆于字義無係,如《易》之連茹,王肅音如。《易韻》讀孺,《詩》之匪茹、來茹,箋音汝,徐音如。《前漢董仲舒傳》茹字音汝,《王莽傳》茹字又音如。唯茹藘茹字,《詩》箋及《爾雅》疏皆音如。茹毛、茹草、茹葷,茹字皆音人庶切,餘音或平或仄,不可泥也。《正字通》以連茹、不茹、茹毛義列于如音,以來茹、形茹等茹列于孺音,非是。考證:〔【揚子方言】【郭註】凡俗呼能粗食者爲茹。〕 謹照原文凡改今。
【午集中】【疒字部】 【廣韻】山責切【集韻】色責切,□音栜。瘮,寒病。【集韻】或作瘷。 又【集韻】蘇骨切,音速。義同。 又【集韻】七賜切,音刺。風,膚疾。 又【玉篇】古文瘠字。註詳十畫。
【補遺】【酉集】【邑字部】 【龍龕】音恭。亭名。又邑名。備考:【海篇】音經。
【午集中】【目字部】 【字彙補】莫豆切,音茂。【靑箱雜記】睮者,嫉妒人也。
茺 【申集上】【艸字部】 茺 【唐韻】昌終切【集韻】【韻會】昌嵩切,□音充。【玉篇】茺蔚,卽今益母草也。【本草】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
茻 【申集上】【艸字部】 茻 【集韻】文紡切,音惘。【說文】衆草也,从四屮,凡茻之屬皆从茻,讀與冈同。自爲部。【正字通】入艸部。【六書正譌】衆草也,象形。別作□,訓逐兔艸中也,非艸、茻之義。 又【廣韻】模朗切,音莽。義同。 又【通志六書略】茻,蕨類,繁薈而叢生。 又滿補切,音姆。莫後切,音晦。義□同。【玉篇】作□。□,古文友字。
茼 【申集上】【艸字部】 茼 【篇海】徒紅切,音同。【正字通】引《函史物性志》云:茼蒿,香,可茹。
茽 【申集上】【艸字部】 茽 【類篇】直衆切,音仲。草卉叢生也。
茿 【申集上】【艸字部】 茿 【唐韻】【韻會】□張六切,音築。【玉篇】篇茿也。【爾雅】作蓄。【郭註】似小藜,赤莖有節,好生道旁,可食。殺蟲。
荀 【申集上】【艸字部】 荀 【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音恂。【說文】草也。【山海經】靑要之山有草焉,黃華赤實,名曰荀草。【郭璞圖詠】荀草赤實,厥狀如葌。 又國名。【左傳桓九年】荀侯賈伯伐曲沃。【水經注】汾水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荀氏有二,本侯國也。晉荀林父以邑爲氏。
荁 【申集上】【艸字部】 荁 【玉篇】【唐韻】□胡官切,音桓。菫類。【禮內則】菫、荁、枌、楡,兔薧滫瀡以滑之。【註】冬用菫,夏用荁。【廣雅】夏荁秋菫滑如粉。【後漢馬融傳】芝荋,菫、荁。今通用堇字。考證:〔【禮內則】菫荁枌楡兔薧滫瀡,以滑之。〕 謹照原文兔改免。
荂 【申集上】【艸字部】 荂 【唐韻】芳無切,音敷。【韻會】榮也,華也。【爾雅釋草】華,荂。【揚子方言】華、荂,盛也。齊、楚之閒或謂之華,或謂之荂。【左思吳都賦】異荂蓲蘛。 又人名。【晉書劉琨傳】趙王倫子荂。 又【集韻】【正韻】□枯瓜切,音誇。義同。 又况于切,音吁。【爾雅釋草】芺、薊,其實荂。【註】芺與薊頭,皆有蓊臺名荂,荂卽其實也。 又况華切,音花。【莊子天地篇】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揚》《皇荂》,則嗑然而笑。【註】《折揚》《皇荂》,皆古歌曲也。
荃 【申集上】【艸字部】 荃 【廣韻】此緣切【韻會】逡緣切,□音詮。【說文】芥脃也,亦香草也。【屈原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拾遺記】荃蕪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以燻枯骨則肌肉皆生。 又【正韻】蘇昆切,音孫。義同。 又通絟。【前漢江都王傳】繇王閩侯遺建荃葛。【註】細布也。 又通筌。【莊子外物篇】得魚而忘荃。【註】積柴水中,使魚依而食焉。考證:〔【說文】芥□也。〕 謹照原文□改脃。
荄 【申集上】【艸字部】 荄 【唐韻】古哀切【韻會】柯開切,□音該。【說文】草根也。【爾雅釋草】荄,根。【揚子方言】荄,根也,東齊曰杜,或曰茇。【前漢禮樂志】靑陽開動,根荄以遂。【註】草根曰荄。 又【集韻】【正韻】□居諧切,音皆。義同。 又與核通。【前漢五行志】孕毓根核。【師古註】核亦荄字也。考證:〔【爾雅釋草】萰菟荄。〕 謹按菟荄乃草名非草根,上文引說文荄草根也,則此當引爾雅荄根。謹將萰菟荄改荄根。
□ 【未集上】【竹字部】 □ 【字彙補】與孂同。
【午集中】【皮字部】 【字彙補】與欹同。一作騎。
荅 【申集上】【艸字部】 荅 【唐韻】【廣韻】都合切【韻會】【正韻】得合切,□音答。【說文】小尗也。【晉書律歷志】《九章商功法》程菽、荅、麻、麥,一斛積二千四百三十寸。 又當也。【書洛誥】奉荅天命。【註】又當奉當天命。 又【前漢鼂錯傳】布渠荅。【註】渠荅,鐵蒺藜也。 又【韻會】引《史記》荅布千疋註:疉布也。 又拉荅。【晉書王忱傳】拉荅者有沈重之譽,嗛閃者得淸剿之聲。 又【本草】鮓荅。【李時珍曰】鮓荅,生走獸及牛馬諸畜肝膽,有肉囊裹之,多至升許,色白,狀如雞子,非骨非石,打破層疉。 又【韻會】與答通。 又與合通。【史記貨殖傳】麴蘖、鹽豉、千荅。【註】或作合,器名,有瓵。 又叶韻音的。【易林】隂陽隔塞,許嫁不荅。旄丘新臺,悔往歎息。 又叶韻音篤。【易林】黃鳥采,旣嫁不荅。念我父兄,思復舊谷。又《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
莟 【申集上】【艸字部】 莟 【唐韻】胡紺切,音憾。苗含心欲秀也。【韻會】花蘂也。 又胡感切,音頷。花開也。通作,俗作□。
【丑集上】【口字部】 【篇海】音夜。見龍龕手鏡。【埤雅】凡鳥朝鳴曰嘲,夜鳴曰。【禽經】林鳥以朝嘲,水鳥以夜。
【亥集上】【馬字部】 【玉篇】同驈。
莁 【申集上】【艸字部】 莁 【唐韻】武夫切【集韻】微夫切,□音巫。【爾雅釋草】莁荑,蔱蘠。【註】草名。【玉篇】一名白蕢。
荆 【申集上】【艸字部】 荆 〔古文〕□【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音京。【說文】楚木也。【山海經】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本草】牡荆。【註】古者□杖以荆,故字从□,其生成叢而疎爽,故又謂之楚。荆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 又州名。【書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南郡臨沮侯有荆山。【註】卞和抱璞之處。 又姓。【通志氏族略】燕有荆軻,望出廣陵。 又【韻補】居良切,音姜。【列女傳】屬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禍,州犁奔荆。補遺:【正韻】同荊。荊字从幵。
荇 【申集上】【艸字部】 荇 【唐韻】【正韻】何梗切【韻會】下梗切,□音杏。【說文】莕,或从行。【陸佃曰】荇之言行也。【詩周南】參差荇菜。【傳】接余也。【疏】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餘。浮在水上,根在水底,與水深淺等。大如釵股,上靑下白。鬻其白根,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韻會】池州人稱荇爲莕公鬚,蓋細莖亂生,有若鬚然。【洞冥記】靈池有連錢荇,荇如錢文。 又姓。【正字通】漢荇不意、荇吾。 或作。
荈 【申集上】【艸字部】 荈 【集韻】【韻會】□尺兗切,音舛。茶葉老者。【類篇】茶晚取者名荈。【吳志韋曜傳】密賜曜茶荈以當酒。考證:〔【類篇】茶晚取者多荈。〕 謹照原文多荈改名荈。
草 【申集上】【艸字部】 草 〔古文〕屮【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音懆。【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書禹貢】厥草惟繇。【詩小雅】在彼豐草。【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註】草艾,謂艾取草也。【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 又【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註】草,粗也。 又【篇海】苟□曰草草。【春秋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淸。【註】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其禮也。【疏】草次,猶造次也。 又【詩小雅】勞人草草。【傳】草草,勞心也。 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 又【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廼遣。【註】謂爲文之草藳。【百官志註】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後漢□寵傳】蕭何草律。 又【魏志衞覬傳】覬好古文,隷、草無所不善。 又姓。【正字通】草中。 又【韻補】脞五切,徂上聲。【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 又此苟切,凑上聲。【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 又【說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櫟實也,一曰橡斗子。【徐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爲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考證:〔【說文】自保切,音皁。斗櫟實也,橡斗子。〕 謹照原文皁下增草字。橡斗上增一曰二字。〔【徐鉉曰】實可染白爲黑。〕 謹照原文白改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