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腨 【未集下】【肉字部】 腨 【廣韻】市兗切【集韻】豎兗切,□音踹。【說文】腓腸也。【廣韻】腨腸。【正字通】俗曰脚肚。【博雅】腨也。 又穴名。【靈樞經】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穴。 又【集韻】尺兗切,音舛。義同。 或作□。
【午集中】【疒字部】 【唐韻】古巧切【集韻】吉巧切,□音絞。【說文】□中急也。【廣韻】腹中急痛。【方書】濊氣感觸,邪熱而發之病。俗作。【集韻】或作□。 又【廣韻】【集韻】□居虯切,音樛。又【廣韻】居求切,音鳩。義□同。 又【類篇】瘤,肉起貌。 又【集韻】尼猷切,音惆。小痛。
【戌集中】【隹字部】 【集韻】同鳩。詳鳥部鳩字註。
【丑集下】【女字部】 【集韻】烏含切,音諳。女志不淨也。【焦竑俗用雜字】手不淨曰贜。
【戌集中】【阜字部】 【集韻】光鑊切,音郭。本作□。隷作崞。詳山部崞字註。
腩 【未集下】【肉字部】 腩 【廣韻】奴感切【集韻】乃感切,□南上聲。【廣韻】煮肉。【集韻】□也。【齊民要術】有腩炙法,鹽醃也。【博雅】腩,脯也。 又【集韻】徒南切,音覃。義同。
腫 【未集下】【肉字部】 腫 【唐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音種。【說文】癰也。【廣韻】疾也。【周禮天官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註】腫瘍,而上生創者。【爾雅釋訓】腫足爲尰。【疏】膝之下有瘡腫,是涉水所爲。 又膚肉浮滿也。【史記倉公傳】後五日當□腫。【前漢五行志】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後漢梁皇后紀】從閒以來,加以浮腫。 又【釋名】腫,鍾也。寒熱氣所鍾聚也。 又【增韻】脹也。【管子輕重篇】無鹽則腫。 又瘣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旁不腫。【註】瘣也。
腬 【未集下】【肉字部】 腬 【唐韻】耳由切【集韻】【韻會】【正韻】而由切,□音柔。【說文】嘉善肉也。【玉篇】肥美也。【廣韻】肥貌。【五音集韻】嘉膳。 又【集韻】盛也。【博雅】腬,盛也。 又如又切,音輮。又女救切,音糅。義□同。 又忍九切,音厹。面色和柔貌。或作。
腭 【未集下】【肉字部】 腭 【字彙】與齶同。
腮 【未集下】【肉字部】 腮 【字彙】俗顋字。
腯 【未集下】【肉字部】 腯 【唐韻】【集韻】□他骨切,音突。【說文】牛羊曰肥,豕曰腯。【玉篇】肥也。【通雅】腯胲,肥肉也。肥盛爲腯。【博雅】盛也。【詩周頌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箋】我奉養我享祭之牛羊,皆充盛肥腯。【釋文】豕曰腯。【左傳桓六年】牲牷肥腯。【禮曲禮】豚曰腯肥。【疏】腯,充滿貌也。【左思吳都賦】鳥獸腯膚。 又【集韻】陁沒切【韻會】陁骨切【正韻】吐訥切,□音揬。或作腞。義同。 又【集韻】【韻會】徒困切【正韻】杜困切,□音鈍。義同。 又人名。【禮檀弓】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釋文】腯,又徒遜反。徐本作遁。 又【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音□。【集韻】行曳踵也。 【集韻】或作□。
腰 【未集下】【肉字部】 腰 【集韻】【韻會】伊消切【正韻】伊堯切,□音要。【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徐曰】要爲中關,所以自□持也。【玉篇】骻也。【釋名】腰,約也,在體之中,約結而小也。 又馬名。【古今注】古駿馬有飛兔腰褭。 又天下形勢亦稱腰。【戰國策】梁者,山東之腰也。 【玉篇】本作要。【廣韻】或作□。
腱 【未集下】【肉字部】 腱 【廣韻】【集韻】【韻會】□渠建切,音健。【說文】筋之本也。【廣韻】筋也。一曰筋頭。【博雅】膂腱,肉也。【集韻】一曰筋之大者。【禮內則反側之去其餌註】餌,筋腱也。 又【廣韻】【集韻】□房言切,音軒。【禮內則註筋腱釋文】一音其言反。【楚辭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註】腱音居言反。筋頭也。 又【集韻】渠言切,音犍。【字林】筋鳴也。 又【韻會】【正韻】□渠焉切,音乾。又【集韻】巨偃切【韻會】【正韻】巨展切,□音寋。義□同。【禮內則註筋腱釋文】徐讀其偃反,皇讀紀偃反。 又【集韻】舉欣切,音斤。與筋同。
腲 【未集下】【肉字部】 腲 【廣韻】烏賄切【集韻】鄔賄切,□音猥。【玉篇】腲脮,肥貌。 又舒遲貌。【王褒洞簫賦】其奏歡娛,莫不潬漫衍凱,阿那腲腇。【註】腲腇,舒遲貌。
腳 【未集下】【肉字部】 腳 【唐韻】居勺切【集韻】【韻會】訖約切,□音蹻。【說文】脛也。或作脚。【釋名】却也。以其坐時卻在後也。【荀子正論篇】詈侮捽搏,捶笞臏腳。 又以足蹂物曰腳。【司馬相如子虛賦】射麋腳麟。【註】郭璞曰:腳掎足。【文選李善註】腳,謂持其麟也。
【戌集中】【革字部】 【廣韻】烏紅切【集韻】烏公切,□音翁。【廣韻】吳人靴靿曰。
腴 【未集下】【肉字部】 腴 【廣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音逾。【說文】腹下肥也。【廣韻】肥腴。【通雅】凡肉肥耎處曰腴。【禮少儀】進魚,冬右腴。【註】腴,腹下也。【疏】腴謂魚腹。 又凡借以喻肥者皆曰腴。【前漢地理志】爲九州膏腴。【註】師古曰:腹之下肥曰腴,故取喻云。又【班固答賓戲】愼修所志,守爾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又肥田稱膏腴。 又猪犬腸也。【禮少儀】君子不食圂腴。【註】腴有似人穢。【疏】猪犬腸也。 又【類篇】勇主切,音雨。義同。 又【韻補】叶音尤。【陳琳詩】轗軻固宜然,□陋何所羞。援兹自抑慰,研精于道腴。
腶 【未集下】【肉字部】 腶 【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音鍛。【集韻】腶脩,捶脯施薑桂也。【禮郊特牲】大饗尚腶脩而已。【釋文】加薑桂曰腶脩。【公羊傳莊二十四年】然則曷用,棗栗云乎,腶脩云乎。【註】腶脩者,脯也。 又作鍛。【左傳哀十一年】進稻醴粱糗腶脯焉。【釋文】腶,亦作鍛。
□ 【未集上】【竹字部】 □ 【篇海】良刅切,音吝。竹名。中堅,可爲席。
膐 【未集下】【肉字部】 膐 【五音類聚】與膂同。【揚子方言】膐,力也。宋魯曰膐。
腷 【未集下】【肉字部】 腷 【廣韻】符逼切【集韻】弼力切,□音愎。【廣韻】腷臆,意不泄也。【古兩頭纖纖詩】腷腷膊膊雞初鳴,磊磊落落向曙星。【集韻】或作服。
腸 【未集下】【肉字部】 腸 【唐韻】直良切【集韻】【韻會】【正韻】仲良切,□音長。【說文】大小腸,藏府之二名也。【正字通】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迴疊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小腸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疊積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白虎通】大腸,小腸,心肺府也。腸爲心肺主,心爲皮體主,故爲兩府也。【詩大雅】自有肺腸。【書盤庚】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又【釋名】暢也,言通暢胃氣也。 又【博雅】詳也。 又羊腸,太行山坂名。【戰國策】趙聞之起兵臨羊腸。【史記趙世家】羊腸之西。【註】太行山坂通名。南屬懷州,北屬澤州。 又無腸,國名。【山海經】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爲人長而無腸。 又馬腸,獸名。【山海經】讙舉之山,雒水出焉,其中多馬腸之物。【註】馬腸,人面虎身,音如嬰兒。 又魚腸,劒名。見【三國蜀志】。 又草名。【博雅】鹿腸,□蔘也。【又】馬腸,亦草名,葉似桑。見【山海經讙舉之出註】。 又黃腸,槨名。【後漢梁商傳】賜黃腸玉匣。【註】以栢木黃心爲槨也。又【禮儀志】治黃腸題凑,便房如禮。
腹 【未集下】【肉字部】 腹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說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爾雅釋詁】腹,厚也。【詩小雅】出入腹我。【傳】厚也。【箋】腹,懷抱也。【禮月令】孟冬之月,水澤腹堅。【註】腹,厚也。 又【增韻】肚也。【釋名】腹,複也,富也,腸胃之屬,以自裹盛復於外複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易說卦】坤爲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爲腹也。 又凡借以喻物。【詩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河圖引蜀謠】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又遺腹。【前漢昭帝紀】泗水戴王有遺腹子煖。 又腹疾。【左傳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魚腹疾柰何。 又衣名。【釋名】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 又姓。【戰國策】腹擊爲室而鉅。【註】趙臣。 又人名。【史記燕世家】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 又【韻補】叶音必。【易林】隂寒主疾,水離其室。民飢于食,不病心腹。
腻 【未集下】【肉字部】 膩 【唐韻】【集韻】【韻會】□女利切,音□。【說文】上肥也。【玉篇】垢膩也。【廣韻】肥膩。 又滑也。【宋玉招魂】靡顏膩理。【註】膩,滑也。 【類篇】或作□。
腼 【戌集中】【面字部】 靦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典切,音腆。【說文】面見也。从面見,見亦聲。【詩小雅】有靦面目。【爾雅釋言】靦,姡也。【註】面姡然。【越語】余雖靦然而人面哉。【註】靦,面目之貌。 又【玉篇】慙貌。【廣韻】面慙。 【說文】或作□。【玉篇】同□□。
腾 【亥集上】【馬字部】 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登切,音滕。【玉篇】上躍也,奔也。【禮月令】季春,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註】累、騰,皆乗匹之名。【疏】季春陽盛,物皆產乳,故合累牛騰馬,使牝就牡,欲孳生蕃也。 又【說文】傳也。一曰犗馬也。 又姓。 又與媵通。【儀禮公食大夫禮】衆人騰羞者盡階,不升堂,授以蓋降出。【註】騰當作媵。媵,送也。授,授先者一人。 俗作驣。考證:〔使牡就牝,欲孳生蕃也。〕 謹照月令疏原文使牡就牝改使牝就牡。
【午集上】【瓦字部】 【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廣韻】瓦。【集韻】瓪,小牡瓦也。【類篇】或作□。
艾 【申集上】【艸字部】 艾 【唐韻】五蓋切【集韻】【韻會】【正韻】牛蓋切,□音礙。【玉篇】蕭也。【詩王風】彼采艾兮。【傳】艾,所以療疾。【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又【博雅】老也。【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疏】髮蒼白,色如艾也。【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爾雅釋詁】艾,歷也。【註】長者多更歷。 又【爾雅釋詁】艾,相也。【疏】謂相視也。 又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 又養也。【詩小雅】保艾爾後。 又止也。【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註】未絕也。 又報也。【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 又【史記歷書】橫艾淹茂。【索隱】橫艾,壬也。 又山名。【春秋隱六年】公會齊侯,盟于艾。【註】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 又亭名。【水經注】甘陵故淸河直東二十里有艾亭。 又姓。【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後。 又【正韻】倪制切,音刈。芟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穀梁傳莊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飢。【註】艾,穫也。 又與乂通,治也。【前漢郊祀志】天下艾安。 又【張衡東京賦】齊騰驤而沛艾。【註】沛艾,作姿容貌也。【五經文字】从义,訛。【集韻】或作。字原从□,作艸下□。考證:〔【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 謹按原文艾下無人字,謹改人字爲又字,作更端之詞屬下爲義。
艿 【申集上】【艸字部】 艿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仍。謂陳根草不芟,新草又生,相因仍也。所謂燒火艿者也。【唐書裴延齡傳】延齡妄言:長安咸陽閒,得陂艿數百頃。【正字通】芿、艿同。◎按《唐韻》分爲兩字,艿平聲,芿去聲。《集韻》二字雖通,然平聲則以艿爲主,去聲則以艿爲附,其意微有差別,古人必有所據。且考《唐書》,亦兩字分見,不宜倂合,今从《唐韻》。
芀 【申集上】【艸字部】 芀 【集韻】【篇海】□同。
节 【未集上】【竹字部】 節 〔古文〕卩【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結切,音接。【說文】竹節也。又操也。【左傳成十五年】諸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爲君非吾節也。 又止也,檢也,制也。【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疏】節,裁節。又【節卦】節亨。苦節不可貞。【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又【說卦傳】節,止也。【書康誥】節性惟日其邁。【禮檀弓】品節斯。【註】制斷也。【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疏】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左傳莊二十三年】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史記樂書】大禮與天地同節。【正義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如形,生用各別。大禮辯尊□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 又符節,所以示信。【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註】諸有符節之臣,若爲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爲信。又【秋官】小行人掌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爲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爲之。【禮玉藻】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註】隨事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也。【左傳文十二年】秦西乞術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爲瑞節。【註】節,信也。【史記秦始皇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正義曰】旄節者,編旄爲之,以象竹節。 又時節。【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 又人君壽日皆名節,有萬壽節、天中節等名。 又地名。【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註】蓋節淵在平原鬲縣北。 又貫節,藥草名。 又樂器,卽拊也,所以節樂。 又諡法,好廉自克曰節。 又漢宣帝改元地節。【應劭曰】欲令地得其節。又姓。明正德中,守禦指揮僉事節鐸。 又官名。【眞□風土記】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買節。 又【集韻】昨結切,音截。【詩小雅】節彼南山。 又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又叶子計切。【曹植王霸贊】壯氣凌雲,挺身奮節。所征必拔,謀顯垂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