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小学
- 尔雅注疏
尔雅注疏
钩,{艹夭}。(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
[疏]“钩,{艹夭}”。○释曰:蓟类也。一名钩,一名{艹夭}。郭云:“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说文》云“味苦,江南食以下气”是也。
Ε,鸿{艹会}。(即Ε菜也。○{艹会},音会。)
[疏]“Ε,鸿{艹会}”。○释曰:Ε,叶似韭之菜也。一名鸿{艹会}。《本草》谓之菜芝是也。
苏,桂荏。(苏,桂类。故名桂荏。)
[疏]“苏,桂荏”。○释曰:苏,荏类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荏。陶注《本草》云:“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生池泽中者,名水苏,一名鸡苏。皆荏类也。
蔷,虞蓼。(虞蓼,泽蓼。○蓼,音了。)
[疏]“蔷,虞蓼”。○释曰:蔷,一名虞蓼,即蓼之生水泽者也。《周颂·良耜》云:“以薅荼蓼。”毛传云“蓼,水草”是也。
{艹条},。(未详。)[B290],赤苗。(今之赤粱粟。)芑,白苗。(今之白粱粟,皆好。),黑黍。(《诗》曰:“维维丕。”)丕,一稃二米。(此亦黑黍,但中米异耳。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艹条},他凋切。,音惕。[B290],音门。芑,音起。丕,孚鄙切。桴,音敷。)
[疏]“[B290]赤”至“二米”。○释曰:案《诗大雅生民》云:“诞降嘉种,维维丕,维{麻禾}维芑。”故此释之也。[B290]与{麻禾}音义同。[B290]即嘉赤苗者。郭云:“今之赤梁粟。”芑,即嘉白苗者。郭云:“今之白粱粟,皆好”也。李巡曰:“黑黍一名黍。”,即黑黍之大名也。丕,是黑黍之中一稃有二米者,别名之为丕。若然,、丕皆黑黍矣。而《春官·鬯人》注云:酿为酒,如黑黍,一丕二米。言如者,以黑黍一米者多,为正称,二米则中之异,故言如,以明有二等也。有二等,则一米亦可为酒,《鬯人》之注必言二米者,以宗庙之祭唯为重,二米嘉异之物,鬯酒宜当用之,故以二米解鬯。其实,是大名,故云:“酿为酒”。此云“丕,一桴二米”。《鬯人》注曰“一丕二米”。文不同者,《郑志》答张逸云:丕即皮,其稃亦皮也。《尔雅》重言以晓人。然则,丕、稃古今语之异,故郑引此文得以稃为丕也。汉和帝时任城县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余,稻。(今沛国呼余。○余,音杜。)
[疏]“余,稻”。○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沛国呼余。”《诗·周颂》云:“丰年多黍多余。”《礼记·内则》云“牛宜余”。《豳风·七月》云“十月稻”,是一物也。案《说文》云:“沛国谓稻为糯。”“亢,稻属”也。《字林》云:“糯,黏稻也。”亢,糯不黏者。《本草》以粳米、稻米为二物。亢与粳古今字。然亢、糯甚相类,黏不黏为异耳。依《说文》余、稻,即糯也。江东呼Й,乃乱切。
{艹},{艹}茅。({艹},华有赤者为{艹}。{艹},{艹}一种耳。亦犹菱苕,华黄白异名。○{艹},音琼。)
[疏]“{艹鬲},{艹}茅”。○释曰:{艹}与{艹}茅一草也。华白者即名{艹},华赤者别名{艹}茅。故郭云:“亦犹菱苕,华黄白异名”也。
台,夫须。(郑笺《诗》云:台可以为御雨笠。○夫,音扶。)
[疏]“台,夫须”。○释曰:舍人云:“台,一名夫须。”《诗·小雅》云:“南山有台。”陆机云:“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以为蓑笠。《都人士》云‘台笠缁撮’是也。”○注“郑笺”至“雨笠”。案笺者,传注之别名也。以《诗》先有毛公作传,郑玄释其未备者。《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笺也。《都人士》笺云:“都人之士以台皮为笠。”此引其意,非全文也。
{艹搴}{艹罚}。(未详。)苘,贝母。(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艹搴},音蹇。{艹罚},音伐。苘,音萌。)
[疏]“苘,贝母”。○释曰:药草贝母,一名苘。郭云:“根如小贝,员而白华,叶似韭。”《诗·风·载驰》云:“陟彼阿丘,言采其虻。”陆机云:“虻,今药草贝母也。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也。”《本草》一名空草。陶注云: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是也。
{艹收},蚍<血不>。(今荆葵也。似葵,紫色。谢氏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艹收},音翘。蚍,音毗。<血不>,音浮。)
[疏]“{艹收},蚍<血不>”。○释曰:舍人云:“{艹收},一名蚍<血不>”。郭云:“今荆葵也。似葵,紫色。谢氏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诗·陈风》云:“视尔如{艹收}。”毛传云:“芘也。”陆机云:芘,“一名荆葵,似芜菁,华紫绿色。可食,微苦”。是也。
艾,冰台。(今艾蒿。)
[疏]“艾,冰台”。○释曰:艾,一名冰台,即今艾蒿也。《诗·王风》“彼采艾兮”是也。
{艹单},亭历。(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荠,《广雅》云。○{艹单},音典。)
[疏]“{艹单},亭历”。○释曰:{艹单},一名亭历。郭云:“实、叶皆似芥。”《广雅》又名狗荠。《本草》一名丁历,一名太室,一名大。陶注云:“今近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是也。
苻,鬼目。(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子如耳也。赤色丛生。)
[疏]“苻,鬼目”。○释曰:苻,一名鬼目。郭云:“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子如耳也。赤色丛生。”
薜,庾草。(未详。){艹敖},[B16A]{艹缕}。(今蘩{艹缕}也。或曰鸡肠草。○{艹敖},五高切。[B16A],音嫂。{艹缕},音缕。)
[疏]“{艹敖},[B16A]{艹缕}”。○释曰:{艹敖},一名[B16A]{艹缕},一名蘩{艹缕},一名鸡肠草。《本草》云:蘩蒌味辛。陶注:此菜人以作羹。唐本注云:“此即鸡肠草也。多生下湿坑渠之侧。”人家园庭亦有此草是也。
离南,活{艹兑}。(草生江南,高丈许,大叶,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祖日贯之为树。○{艹兑},音夺。)
[疏]“离南,活{艹兑}”。○释曰:离南,草也。一名活{艹兑}。《山海经》又名冠脱。生江南,高丈许,大叶似荷叶而肥,茎中有瓤,正白者是也。注“零陵人祖日贯之为树”。○释曰:祖,且也。贯,事也。言零陵郡人且日事之,使科大若树然也。郭又注《山海经》云:零桂人人且日贯之以为树,然所未详。
茏,天{艹龠}。须,葑苁。(未详。)蒡,隐{艹忍}。(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艹忍}。藏以为菹,亦可瀹食。○龙,音聋。葑,方孔切。苁,音总。蒡,音旁。)
[疏]“蒡,隐{艹忍}”。○释曰:蒡,苏类菜也,一名隐{艹忍}。郭云:“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艹忍}。藏以为菹,亦可瀹食”者。瀹,煮也。
{艹酉},蔓于。(草生水中,一名轩于,江东呼茜。音犹。)
[疏]“{艹酉},蔓于”。○释曰:{艹酉},水草也,一名蔓于。郭云:“一名轩于,江东呼{艹酉}。”
{艹卤},{艹}。(作履苴草。○{艹卤},音鲁。{艹},才古切。)
[疏]“{艹卤},{艹}”。注“作履苴草”。○释曰:{艹卤},《说文》云:“{艹卤},草也。可以束。”一名{艹},即蒯类也。中作履底。《字苑》云“<韦宛>苴履底”。故云“作履苴草”也。
柱夫,摇车。(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今俗呼曰“翘摇车”。○柱,音主。夫,音扶。)
[疏]“柱夫,摇车”。○释曰:柱夫,可食之草也。一名摇车,俗呼翘摇车。蔓生,紫华,华翘起摇动,因名云。
出隧,蘧蔬。(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毡氍。○隧,音遂。蘧,巨俱切。蔬,山俱切。)
[疏]“出隧,蘧蔬”。○释曰:菌类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广雅》云:“朝生,形如鬼盖。”郭云“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毡氍”者,《说文》云:“菰,蒋也。”张揖云:“氍,毛席。”取其音同。
蕲{艹臣},{艹麋}芜。(香草,叶小如萎状。《淮南子》云“似蛇床”。《山海经》云“臭如{艹麋}芜”。○{艹臣},昌改切。)
[疏]“蕲{艹臣},{艹麋}芜”。○释曰:芎苗也。一名蕲{艹臣},一名{艹麋}芜。《本草》一名薇芜,一名汀离。陶注云:“似蛇床而香。”郭云“香草,叶小如萎状”者,言如萎蔫之状也。○注“《淮南子》”至“{艹麋}芜”。○释曰:《淮南子》云“似蛇床”音,案《淮南·子泥论》篇云:“夫物之相类者,世人之所乱惑也。嫌疑肖像者,众人所眩也。故很者类知而非知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赣者类勇而非勇也。使人相去也,若玉之与石也,葵之与苋也,则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若芎之与藁本,蛇床之与{艹麋}芜者。”许慎云此四者,药草臭味之相似,其治病则不同力是也。云“《山海经》曰‘臭如{艹麋}芜’”者,案《西山经》浮山有草曰训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艹麋}芜”,可以止疠。又天帝山有草,“其状如葵,其臭如{艹麋}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是也。臭,香也。言其香气如{艹麋}芜也。
茨,蒺藜。(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剌人,见《诗》。)
[疏]“茨,蒺藜”。○释曰:茨,一名蒺藜。郭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剌人,见《诗》”者,案《诗·小雅》云“楚楚者茨”是也。
{艹}{艹},窃衣。(似芹,可食。子大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艹},音计。{艹},音如。)
[疏]“{艹}{艹},窃衣”。○释曰:{艹}{艹},一名窃衣。郭云:“似芹,可食。子大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俗名鬼麦者也。
髦,颠{艹棘}。(细叶,有剌,蔓生,一名商{艹棘}。《广雅》云“女木也”。○髦,音毛。{艹棘},音棘。)
[疏]“髦,颠{艹棘}”。○释曰:髦,一名颠{艹棘},一名商{艹棘}。《广雅》云“女木也”。郭云:“细叶,有刺,蔓生。”
,芄兰。(芄,蔓生。断之有白汁,可啖。○,音贯。)
[疏]“,芄兰”。○释曰:,一名芄兰。郭云:“芄,蔓生。断之有白汁,可啖。”案,如此注,则似芄一名兰,或传写误芄衍字。《诗·卫风》云:“芄兰之支。”陆机云:“一名萝{艹摩}。幽州人谓之雀瓢。”
[B199],{艹沈}藩。(生山上,叶如韭,一曰提母。○[B199],徒南切。{艹沈},音沈。)
[疏]“[B199],{艹沈}藩”。○释曰:药草知母也。一名[B199],一名{艹沈}藩。郭云:“生山上,叶如韭,一名提母。”案,《本草》此名之外更有十馀名,文多不载。陶注云:“形似昌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也。”
{艹渝},{艹舄}。(今泽{艹舄}。○{艹渝},音俞。{艹舄},音昔。)
[疏]“{艹渝},{艹舄}”。○释曰:{艹渝},一名{艹舄},即药草泽{艹舄}也。《本草》作泽{艹舄},一名水泽,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陶注云:“叶狭长,丛生诸浅水中。”
{艹圈},鹿藿。其实{艹狃}。(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艹圈},巨员切。藿,音霍。{艹狃},女九切。)
[疏]“圈,鹿藿。其实{艹狃}”。○释曰:{艹圈},一名鹿藿。其实名{艹狃}。郭云:“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本草》云“味苦”。唐本注云:“此草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长大。人取以为菜,亦微有豆气,名为鹿户也。”
[B16B]侯,莎。其实是。(《夏小正》曰:“[B16B]也者,莎{艹隋}。是者其实。”○[B16B],音浩。是,音堤。)
[疏]“[B16B]侯,莎。其实是”。○释曰:[B16B]即莎别名。侯,维也,犹语辞也。其实别名是。○注“夏小”至“其实”。○释曰:《夏小正》者,《大戴礼》之篇名。本夏后氏著十二月之候也。汉九江太守戴德记之,谓之《大戴礼记》。其正月云:“是[B16B]。[B16B]也者,莎{艹隋}也。是也者,其实也。先言是而後言[B16B]何也?是先见者也。何以谓之?《小正》以著名也。”案《广雅》云:“地毛,莎{艹隋}也。”是{艹隋}即莎也,故云“莎{艹隋}”。
莞,苻蓠。其上{艹鬲}。(今西方人呼蒲为莞蒲。{艹鬲}谓其头台首也。今江东谓之苻蓠,西方亦名蒲中茎为{艹鬲},用之为席。音羽翮。)
[疏]“莞,苻蓠。其上{艹鬲}”。○释曰:某氏曰:《本草》云白蒲,一名苻蓠,楚谓之莞蒲,其上台别名{艹鬲}。郭义具注。《诗·小雅·斯干》云:“下莞上簟。”郑笺云“莞,小蒲”也者,以莞、蒲一草之名。而《司几筵》有莞筵、蒲筵,则有大小之异。为席有精有粗,故得为两种席也。
荷,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艹遐},其本{艹密},(茎下白在泥中者。)其华菡萏,(见《诗》。)其实莲,(莲谓房也。)其根藕,其中的,(莲中子也。)的中薏。(中心苦。)
[疏]“荷芙”至“中薏”。○释曰:李巡曰: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渠,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的,莲实也。薏,中心也。郭璞云:“{艹密},茎下白在泥中者。”今江东人呼荷华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蜀人以藕为茄。或用其母为华名,或用根子为母叶号,此皆名相错,习俗传误,失其正体者也。陆机《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故里语云“苦如薏”是也。○注“见《诗》”。○释曰:《诗·陈风》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又曰“有蒲与莲”,又曰“有蒲菡萏”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