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注疏

  [疏]“素锦”至“旌”。○释曰:此别旌之异名也。“素锦绸杠”者,自此至“维以缕”,说之制也。绸,韬也,杠,竿也。先以白地锦韬之竿,《礼记》所谓绸练设夏也,则以帛著於素锦名纟参,纟参即众旒所著者。升,上也。又画白龙於纟参,令上向。又练绛帛为旒九以著於纟参。饰旒之边,用綦组;维持其旒,使不曳地,以朱缕。《诗·风》云:“素丝纰之。”郑笺云:“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纰旌旗之旒纟参,或以维持之是也。”郭云:“《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者,《夏官·节服氏职》文。後郑注云:“维之以缕,王旌十二旒,两两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礼:天子旌曳地。郑司农云:维持之。”是也。《广雅》云:“天子杠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天子十二ヵ,至地;诸侯九ヵ,至轸;卿大夫七ヵ,至轵;士三ヵ,至肩。”○“辎广充幅长寻曰”者,缁,黑色也,以黑色之帛,广全幅,长八尺,属於杠,名。又以帛继续末为燕尾者,名旆。郭云“义见《诗》”者,《小雅·六月》云:“白旆央央。”是也。○“注旄首曰旌”者,李巡曰:“旄牛尾著竿首。”孙炎曰:“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其下亦有旒纟参。”郭云:“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如是则竿之首有毛有羽也。故《周礼·序官》“夏采”注云:“夏采,夏翟羽色。《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绥。後世或无,故染鸟羽象而用之,谓之夏采。”其职注云:“绥以毛牛尾为之,绥於幢上,所谓注旄於竿首者也。”○“有铃曰”者,郭云:“县铃於竿头,画交龙於旒。”《司常》云:“交龙为。”又曰:“诸侯建。”然则者画二龙於上,一升一降相交。又县铃於竿,是诸侯之所建也。《诗·小雅》云:“央央。”是也。○“错革鸟曰”者,孙炎云:“错,置也。革,急也。画急疾之鸟於纟参也。”郑志答张逸亦云:“画急疾之鸟隼。”以《司常》云:“鸟隼为。”《诗·小雅》云:“织文鸟章”也。郭云“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者,意与孙、郑少异。云“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者,案《曲礼》云:“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手}兽,则载貔貅。”郑注云:“载谓举於旌首,以警众也。礼: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前驱举此,则士众知,所有所举,各以其类象。青,青雀水鸟。鸢鸣则将风。鸿取飞有行列也。士师谓兵众,虎取其有威勇也。貔貅亦{手}兽也。”○“因章曰旃”者,孙炎曰:“因其缯色以为旗章,不画之。”是也。《司常》云:“通帛为旃。”郑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而饰。”郭云“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者,以因其文章,与《周礼》通用绛帛,随义立名,其实一也,故引为证。○“旌”者,九旗之名虽异,旌为之总称,故以此题之。案祭名、讲武、旌,俱非天类,而亦在此者,以皆王者大事。又祭名则天曰燔柴,讲武则类於上帝,旌则日月为常。他篇不可摄,故系之《释天》也。
  ●卷七·释地第九
  [疏]“释地第九”。○释曰:案《说文》云:“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白虎通》云:“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佼易、变化,含吐应节也。”《释名》云:“地,底也。其体在底下,载万物也。”《礼统》云:“地,施也,谛也。应变施化,审谛不误也。”此篇释地之所载四方、中国州、府、陵、薮之异,故曰“释地”。
  两河间曰冀州,(自东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自南河至汉。)河西曰州,(自西河至黑水。○,於用反。)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江南曰杨州,(自江南至海。)济、河间曰衮州,(自河东至济。)济东曰徐州,(自济东至海。○济,子礼切。)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齐曰营州。(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九州。
  [疏]“两河”至“九州”。○释曰:此释九州之名及其界域也。○“两河间曰冀州”。注“自东河至西河”。○释曰:《周礼·职方氏》云:“河内曰冀州。”《禹贡》不说境界。孔安国云:此州帝都,不说境界,以馀州所至,即可知。以其《禹贡》“衮州”云济、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言东河、西河、南河者,皆据帝都冀州而言也。案,《禹贡》导河自积石、龙门,南流谓之西河。至于华阴,折而东,经底柱、孟津、过洛,皆东流,谓之南河。至于大亻丕,折而北流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谓之东河。此惟云两河者,从可知。李巡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河南曰豫州”。注“自南河至汉”。○释曰:《职方》与此同。《禹贡》云:“荆、河惟豫州。”孔安国云:“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以其荆山在荆州,汉水所经,故文不同,其实一也。李巡云:“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州”。注“自西河至黑水”。○释曰:《周礼》“正西曰雍州”。《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孔安国云:“西距黑水,东据河。”案,郦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则雍州之境,东据龙门、河西距此黑水也。李巡云:“河西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壅也。○“汉南曰荆州”。注“自汉南至衡山之阳”。○释曰:《周礼》“正南曰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孔安国云:“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言北据荆山,则至汉水也。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禀性︹梁,故曰荆。荆,︹也。”《释名》以为取荆山之名。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常警备也。○“江南曰杨州”。注“自江南至海”。○释曰:《周礼》“东南曰杨州”。《禹贡》:“淮、海惟杨州。”孔安国云:“北据淮,南距海。”然则杨州之境,跨江北至淮。此云江南者,举远大而言也。李巡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太康地记》云:“以杨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济、河间曰衮州”。注“自河至济”。○释曰:《周礼》“河东曰衮州。”《禹贡》:“济、河惟衮州。”孔安国云:“东南据济,西北距河。”孔《传》凡云“据”者,谓跨之也。距,至也。济、河之间相去路近,衮州之境,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东河也。李巡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衮。衮,信也。”《释名》以为取衮水之义。○“济东曰徐州”。注“自济东至海”。○释曰:《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孔《传》云:“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此云“自济东”,则是西至济也。李巡曰:“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周合其地於青州。○“燕曰幽州”。注“自易水至北狄”。○释曰:《周礼》“东北曰幽州”。李巡曰:“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禹贡》其地合於冀州。《地理志》云:“涿郡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也。”从此易水至於北狄幽州之境也。○“齐曰营州”。注“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释曰:《周礼》“正东曰青州”。《禹贡》:“海、岱惟青州。”孔《传》云:“东北据海,西南距岱。”然则此营州则青州之地也。《博物志》云:“营与青同海,东有青丘,齐有营丘,岂是名乎?”《太康地记》云:“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岁之首,事之始,故以青为名焉。”云“此盖殷制”者,以此文上与《禹贡》不同,下与《周礼》又异,禹别九州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周公所作,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疑是殷制也。以无正文,故云盖也。此上释九州之名,故题云“九州”也。
  鲁有大野。(今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是也。)
  [疏]“鲁有大野”。○释曰:此下至“周有焦护”,释十薮之名也。《禹贡》徐州云:“大野既猪。”《地理志》云: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由其旁有大泽,故县以钜野为名。哀十四年《左传》云:“西狩於大野。”以其泽在曲阜西,故云“西狩”也。郭云:“今高平钜野县”者,东晋时,钜野属高平郡,故与《志》不同。凡注言“今”者,皆谓东晋时也。
  晋有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是也。)
  [疏]“晋有大陆”。注“今钜鹿北广河泽是也”。○释曰:孙炎曰:“广河犹大陆。以地名言之,近为是也。”《禹贡》冀州云“大陆既作”是也。案,定元年《左传》晋魏献子“田於大陆,焚焉,还,卒於甯”。杜预注:“嫌钜鹿绝远,疑此田在汲郡吴泽。”甯,今武县,近吴泽。计此二泽相去甚远,亦得言大陆者,以其广平曰陆。但广而平者则名大陆,故异所而同名也。泽虽卑下,旁带广平之地,故统名焉。
  秦有杨夸。(今在扶风县西。○夸,於于反。)
  [疏]“秦有杨夸”。注“今在扶风县西”。○释曰:《周礼》冀州云:“其泽薮曰阳夸。”郑注云:“所在未闻。”又雍州云:“其泽薮曰弦蒲。”郑注云:“在。”案《地理志》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薮。今注亦云“在”。然则《周礼》弦蒲即此杨夸也。
  宋有孟诸。(今在梁国雎阳县东北。)
  [疏]“宋有孟诸”。注“今在梁国雎阳县东北”。○释曰:《周礼》青州,“其泽薮曰望诸”。郑注云:“望诸,明都也。在雎阳。”《禹贡》豫州云:“导荷泽,被孟猪。”《左传》亦作“孟诸”。文不同者,声转字异,正是一地也。
  楚有云梦。(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
  [疏]“楚有云梦”。注“今南”至“湖是也”。○释曰:《周礼》荆州云:“其泽薮曰云。”郑注云:“云在华容。”《禹贡》云:“云土、梦作。”昭三年《左传》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定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梦也。”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亦得单称云,单称梦。即梦也。
  吴越之间有具区。(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是也。)
  [疏]“吴越之间”。注“今吴”至“泽是也”。○释曰:《周礼》杨州云:“其泽薮曰具区。”郑注云:“在吴南。”《地理志》云:“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也。”具区在西,古文以为震泽。《禹贡》杨州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
  齐有海隅。(海滨广斥。)
  [疏]“齐有海隅”。注“海滨广斥”。○释曰:此营州薮也。云“海滨广斥”,《禹贡》文也。孔《传》云:“滨,涯也。”言复其斥卤。”案《说文》云:“卤,咸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也。
  燕有昭余祁。(今太原邬陵县北九泽是也。)
  [疏]“燕有昭余祁”。注“今太”至“泽是也”。○释曰:《周礼》并州“其泽薮曰昭馀祁”。郑注云:“在邬。”《地理志》云:“邬,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是也。
  郑有圃田。(今荧阳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
  [疏]“郑有圃田”。注“今荧阳”至“田泽是也”。○释曰:《周礼》豫州云:“其泽薮曰圃田。”郑注云:“在中牟。”《地理志》云:“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僖三十三年《左传》云:“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又《诗·车攻》云:“东有甫草。”郑玄以为“甫田之草”,皆谓此也。
  周有焦护。(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疏]“周有焦护”。注“今扶风”至“中是也”。○释曰:孙炎云:“周,岐周也。”《诗·六月》云:“犭严狁匪茹,整居焦。”是也。时人谓之瓠中也。
  十薮。
  [疏]“十薮”。○释曰:此题上事也。《说文》云:“大泽也。”《风俗通》云:“薮,厚也。有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也。”
  东陵,[A051]。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俞,雁门是也。(即雁门山也。○[A051],音信。)
  [疏]“东陵”至“是也”。○释曰:此五方之陵名也。其义及所在未详。云“雁门是也”者,此指解北陵也,即雁门山是也。
  陵莫大於加陵,(今所在未闻。)
  [疏]“陵莫大於加陵”。○释曰:莫,无也。陵,大阜也。言“陵无大於加陵”者,谓加陵最大也。今所在未闻。
  梁莫大於氵梁,(氵,水名。梁,是也。○氵,古壁切。)
  [疏]“梁莫大於氵梁”。注“氵,水名。梁,是也”。释曰:《释宫》云:“是谓之梁。”《诗》传云:“石绝水曰梁。”然则以土石为是障绝水者名梁。虽所在皆有,而无大於氵水之旁者。杜预云:“氵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春秋》襄十六年公会晋侯以下于氵梁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