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通旨

  右専以反身修省而言
  愚谓一章自为学者言一章自为政者言
  又案知及仁守仁以徳言専言之仁也仁者爱人爱人不亲反其仁仁以爱言偏言之仁也
  知仁勇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徳也【中庸二十章】
  右自本然之徳言之
  愚谓达徳之目亦因入徳而言故以知为首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二十章】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右自入徳之序言之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右自成徳之序言之
  愚案论语两章虽有入徳成徳之殊而皆自一人之身合此三者言之非各指其人之谓也中庸三知三行章句以为知仁勇之事以分言者正自一人之身合而言之圣人全此知仁勇其次当兼知仁勇也以等言者各因气质分髙下而言之勇者用力然后及乎仁仁者用力乃能及乎知也然则入徳之序知居仁之先成徳之序仁居知之首气质之等知在仁之上此其所以纵横错综而不同与










  四书通防卷一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旨>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通防卷二     元 朱公迁 撰徳
  民之秉夷好是懿徳【告子上】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徳也【中庸二十章】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徳也【中庸二十五章】在明明徳【大学】 尊徳性【中庸二十七章】
  右得于天者
  愚谓明徳徳性懿徳皆举徳之全体而言也若知仁勇之为达徳仁知之为性之徳则即以其徳而言也
  据于徳【述而】 主忠信徙义崇徳也 先事后得非崇徳与【并顔渊】
  右行道有得于心者以进徳功夫言之
  愚谓据于徳是泛为学者言之其告子张樊迟者是各因其人而言之 又案大学之明明徳中庸之尊徳性亦是进徳之功夫但明徳兼知行言据徳崇徳尊徳性则专以行言也
  徳润身【大学传六章】 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徳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为政】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徳者邪世不能乱【尽心下】
  右行道有得于心者以成徳效验言之
  余如有徳有言亦是徳之见于外者盖亦效验之一端也
  大徳不逾闲小徳出入可也【子张】
  右行道有得于心者指其节目而言之
  愚案大徳小徳语孟中庸凡三见之子夏以大略细行分大小子思以本根脉络分大小孟子以成徳浅深分大小此其言之所以不同也
  乡原徳之贼也 道听而涂说徳之弃也【并阳货】
  右行道有得于心者以其反对而言之
  胡氏曰似徳而乱徳则曰徳之贼可以进徳而不进则曰徳之弃愚谓徳之弃此徳字是即人心之徳而言之徳之贼此徳字是指有徳之人而言之此类最难所以其语势相同而义略不同也如尊徳乐义斯可嚣嚣是即人心之徳而言尊徳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是指有徳之人而言推而观之可见
  徳不孤必有邻【里仁】 吾未见好徳如好色者也【子罕】 天下有道小徳役大徳【离娄上】
  右行道有得于心者指有徳之人而言之
  案陈氏谓行道有得于心者皆是因人用功处论如孝弟忠信之类是也愚谓行道有得于心不能有加于明徳懿徳徳性之外正以复其明全其懿尽其性而已是得于天者其本然之统体行道有得于心者乃其修之复之之条目也 已上得于天者与行道有得于心者其不同如此若知徳者鲜不恒其徳之类则又泛言义理之得于己者其所包者又甚广也
  克明峻徳【大学传一章】 嘉乐君子宪宪令徳 故大徳者必受命【并中庸十七章】 克明徳【大学传一章】 文王之徳之纯【中庸二十六章】 天生徳于予【述而】 小徳川流大徳敦化【中庸三十章】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徳之至也【尽心下】 苟不固聪明
  圣知达天徳者【中庸三十二章】 不显惟徳百辟其刑之 予懐明徳不大声以色【并中庸末章】 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中庸二十七章】
  右徳之极其盛者举其统体而言之
  愚谓此所谓徳者仁义礼智无不全百行万善无不备也自其不贰不息而言曰纯徳自其允合天命而言曰天徳举天下无以加之曰大徳至徳峻徳盛徳极天下之美而言曰令徳原夫天之所予独异于人曰天生徳推圣学极功而言曰克明徳分体用而言曰小徳大徳因其笃恭气象幽深逺而言曰不显惟徳所言虽不同而皆为圣人之徳也
  泰伯其可谓至徳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徳其可谓至徳也
  已矣【并泰伯】
  右徳之极其盛者即其一事而言之
  愚谓文王是尽臣道泰伯是兼尽臣子之道故皆以至徳称之 余有训恩恵者易辨此不録道徳
  志于道据于徳【述而】
  右自为学之道言之
  愚案此与中庸至徳至道次第不同此为学者之事彼为圣人之举志道而后据徳则道犹在彼而我志之至徳能凝至道则道为我有而我凝之
  执徳不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
  右以为学之敝言之
  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庸一章】
  右以体言【亦曰以性言】
  允执其中【尧曰】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六章】 汤执中【离娄下】 君子而时中【中庸二章】
  右以用言【亦曰以事理言】
  愚谓舜之用中是用言之道其余则皆处事之道若孟子中道而立亦以事理言是又教人之道也
  中也养不中【离娄下】
  右以徳言
  余如中立而不倚则兼徳行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则兼才徳言中行本于性质中立主于事理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尽心上】右以为我兼爱两间言
  愚谓子莫执中与圣人之中不同圣人随事即理而有自然之中子莫则胶于一定以为中所以然者以其无权故也若有权以称之斯得事理自然之中矣
  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一章】
  右以性情言
  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庸十章】
  右以徳行言
  中庸
  中庸之为徳也【雍也】 中庸其至矣乎【中庸三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二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九章】 素隠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中庸十一章】
  右以徳行言而事理之中在其中
  赵氏曰有之为徳也四字则不必言能而能在其中无之为徳也四字则有能与不能之分故下句着一能字饶子曰中庸为徳以徳言中庸至矣以道言今案如饶子之说则中庸至矣一章当与下一类相从但比章句之防小异观者择焉可也敎不立故民鲜能学不至故中庸不可能备知仁勇之徳无过不及之敝故惟圣者能彼小人反之则能之而不欲也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七章】 囘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八章】 极髙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十七章】
  右以事理言而徳行之中在其中
  愚案择之属乎知守之属乎行拳拳服膺亦属乎行惟道中庸为致知之事若可疑者然行之而着习矣而察盖于行事之中又加致知之功也敬【附恭 附戒惧慎独】
  穆穆文王于缉熈敬止【大学传三章】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衞灵公】 不显惟徳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三十三章】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右举其统体而言【亦曰専言之者】
  愚谓缉熈敬止是圣学之极功恭己笃恭是致治之极功修己以敬则彻上彻下之道也 又案恭己以正南面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皆以敬之功用言恭己笃恭是临民气象恭而安是一身气象恭敬之心是本心着见者余则因其着见而充积之者
  为人臣止于敬【大学传三章】 居处恭执事敬【子路】 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公冶】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上】
  右主乎一事而言【亦曰偏言之者】
  余如行笃敬事思敬祭思敬及敬事而信之类皆是 愚案恭敬二字専言敬则恭在其中専言恭则敬在其中分主内外而对言之则恭在外而敬在内皆主乎事而并言之则敬为谨畏而恭为卑下也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一章】
  右持敬之功以静存而言之
  莫见乎隠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一章】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传六章】
  右持敬之功以动察而言之
  朱子曰大学诚意章两言慎独先言慎独欲其自谦也后言慎独防其自欺也愚谓中庸言君子慎其独大学言君子必慎其独语势有轻重不同盖所谓君子者其等第不能无不同也
  出门如见大賔使民如承大祭【顔渊】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逺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逺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
  右持敬之功贯乎动静而言之
  愚案孔子之言存养之意多曽子之言省察之意多二章皆即其气象之中而见其功夫之所在若论语之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中庸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则又専以功夫言而气象因可见也彭氏【圭】曰论语言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中庸言齐明盛服非礼不动皆敬也而有不同盖中庸是彻内外言専言之敬也论语専主容貌言偏言之敬五美中之一也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末章】
  右持敬之功该动静贯始终兼入徳成徳功夫效验而言之
  愚案中庸首末两章不同先言存养是体道之功先言省察是入徳之序一则由体以及用一则敛费而归隠也大学诚意専欲审夫实与不实之几故以省察为主焉然涵养用敬已在致知之前矣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曽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曽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衞灵公】右以一理言
  愚谓吾道一以贯之是以一理而应万事予一以贯之是以一理而该万理此知行不同之防也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尽心上】
  右以执一不变言
  诚
  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十六章】
  右以理言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二十二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二十四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徴徴则悠逺悠逺则博厚博厚则髙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髙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髙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髙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寳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龞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徳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中庸二十六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徳者其孰能知之【中庸三十二章】右以心言【亦曰以徳言】圣人之事也
  愚案至诚前知言至诚之能事至诚赞化及至诚经纶言至诚之功用至诚无息言其徳徴则悠逺以下指其验于天下之气象功效而言也又无息则与天地相配赞化则与天地相参知化则与天地相合无息则与天地合其徳前知则与鬼神合其吉凶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曽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徳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传六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二十三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徳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二十五章】右以心言学以至于圣人之事也
  愚谓诚意即致曲之功即诚之为贵之意此入徳之事也自谦即曲能有诚之谓即成已仁也之云此成徳之事也心广则自然体胖成已则自然成物诚形着明则自然有动变化之理此成德之效验又不期然而然也但至诚能化是圣人事心广体胖与时措之宜是通为圣人与大贤以上事其效验不同又如此云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二十一章】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二十章】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右以心言兼言圣人学者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