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四书
- 四书近指
四书近指
愼终追逺章
冠婚者人子之始丧祭者人子之终终不慎逺不追不可为人不可为子所学何事故送死明祀又习礼者之急务也 或曰没易懈逺易忘力行于人情之所不足所以至仁之尽也归字有景
夫子闻政章
夫子温良恭俭让全是从好学中养成一段太和元气纯乎天而人不与故一倾葢间实时君世主有不觉其心折者夫子行道之缘正于此处见得
父在观志章
大意不忍改之心是根本而其事之权衡则游氏所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尽之矣 朱子曰父在观志此一句已自有处变意
礼之用和章
礼之用于天下也原自有和不和何以成礼而和之贵于先王者原自能节不节何以成和礼也和也节也浑成一片此中有大学术焉文礼乐而致中和内之为圣人之徳外之成先王之治美哉道之所以常行也总令天下后世常在由而不知之中一知则放旷自恣礼教荡然矣晋人清谈可为鉴戒
信近于义章
信与恭皆徳而因亦朋友之义第不知学则信不近义有难践之言恭不近礼有招辱之事因失其亲有比匪之伤此六言之所以六蔽也 张子曰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身于可贱之人
食无求饱章
学不时习安得谓好两个无求其神清一意敏愼其力专又复就正其心虚夫子口称君子而意在颜回箪瓢陋巷安饱忘矣一日克复何其敏也终日不违何其慎也寡与不能且问况有道者乎夫子以好学自信又称颜子好学于此可寻孔颜乐处
贫而无谄章
孔子不谈幻说妙全在富贵贫贱实地上作功夫贫者气慑不期谄而谄至富者气隆不期骄而骄至得一无谄无骄之士庶可以抵挡流俗然未免有贫富之见不得自若其天故不若乐与好礼之超然无入而不自得也诗人咏精矣而犹觉其粗宻矣而犹觉其踈信乎学问无终穷原驻足不得子贡见及此矣孔子美之使其及也 王泰州曰子贡咏诗是借诗来咏叹学问无穷更有不能自己的意思
不患不知章
甚矣人之误用患也人不己知于己何关我不知人行将累己古人有长于知君子而不长于知小人犹至偾事况君子日在侧而不知则我之非君子夫何说总之不知学孔孟各有知人之法在或曰学问事功直至知人方于天下有济此中便有作君作师担荷在
为政第二
为政以徳章
政也而以徳为之任是拮据总归渊穆北辰之譬悠然有遐思焉朱子曰不是无作为只不生事扰民徳修于己而人自感化不待作为而天下自归之不见其有为之迹耳
诗三百一章
夫子以思无邪尽三百篇之旨愚谓此三字足尽六经之蕴学者必务知要要莫要于存诚无邪者乃所以思诚也
道之以政章
杂伯之治以徳礼出之民祇见为政刑也纯王之治以刑政出之民犹见为徳礼也一凭文告一主躬修非学莫辨
吾十有五章
此是学而时习实録即生知亦不废学生熟安勉之介各有其候谓无渐次者非谓为谦己诲人者更非孙文忠云知天命在五伦上知古人五十服官政须阅尽五伦天命方不遗漏耳顺者言下立破无处非天命也从心不踰则更熟矣统体皆天命之流行 王阳明曰工夫全在立与不惑上知天命时大段着力不得
懿子问孝章
不学之人只以得尽情为孝奚暇问礼不知礼之所在心虽无穷分则不可僣胡氏注甚有理
武伯问孝章
惟疾之忧透尽千古慈父心肠子能体之全生全归岂容一息少懈
子游问孝章
学先主敬而事亲尤是敬之结聚处不敬何谓能养唐书马周疏云臣不幸蚤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由此推之前人看犬马多属人子身上
子夏问孝章
色字全从敬中来不能敬安得有愉色乎诸贤问孝而答各异是夫子化工肖物以告彼者而告此便隔千里
吾与回言章
聪明外炫则中无所得可知此如愚之回所以为好学之首 胡云峰曰发字最有力周元公所谓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
视其所以章
患不知人夫子以之垂训然知人之法视以观由察安其条教也视以最显著举其一而未尽其人则参以二参以三由则渐隠矣安则愈微矣全在人发不及觉觉不及持之际自呈其淑慝非宻于观而精于察者未易辨也桓公尊世子以定其位抗君也而合义郑伯尊王也而逃义春秋微辞多如此类故能致审于危微精一之学者方能定千古之是非
温故知新章
温故便是用时习工夫新即在故中有本之学纔能铸世易云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徳此即饮河取燧肆应不穷之道正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之旨也
君子不器章
以器许人亦成材矣不器学更大虚中无物故能应万物而不疲超方无局故能出常局而不碍
先行其言章
人品在行上取齐学为君子者亦知学其先行而已矣欧阳永叔云修诸身矣不见诸言可也得后字之意
周而不比章
以公私定周比实虽相悬迹则相似此等小人皆是要与君子争坛非精于学者莫辨或曰周不是度量寛博易曰天火同人刚健文明君子以通天下之志此处须深思乃得之
学而不思章
学者古人已成之迹思者吾心自得之趣此二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究而言之不思何为学
攻乎异端章
甚矣异端之害世也其中于贤知更甚无本以胜之反退然自处其下故为圣贤立防当先严儒释之辩 程勿斋曰百家众技不能相通是曰小道邪说诐行戾乎王道是曰异端
诲女知之章
知之而不敢辄信为知者虚也不知而敢谬认以为知者欺也学者之病莫大于自欺夫子于此喝破不独为子路下砭张氏曰二为字是胸中体勘到极透彻处正知与不知毋自欺处
多闻阙疑章
以子张之学也而犹干禄哉甚矣不志谷之难也盖多尤多悔之身原无所挟持以为受享之地即自谓薄爵禄而不屑祇欺人语耳果眞实为己之学奚暇问禄之在与不在 朱子曰言不谨则必见尤于人人既有尤自家安得无悔行不谨则已必有悔已既有悔则人安得不见尤
何为民服章
凡拂于君者多利于民而不利于民者多昵于君此举错之所以难也故欲服民心先清枉直従古帝王之学未有不知人而欲安民者
敬忠以劝章
欲提醒人心只求其在我者而已一味求人人反不应庄与孝慈等项俱是学习为在我之事而民性难灭却从无意相感是谓使以不使教不能三字不可忽朱子自云当只是大概看了而今思之方知集注说得未尽
或谓孔子章
学术政事原是一个道理故云是亦为政究其实时雍风动亦不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尧舜之道岂能加于孝弟外哉吴氏曰夫子在鲁不仕其故有三待价而沽一也季氏逐君二也阳虎作乱三也
人而无信章
仁义礼智必信始能有诸己则信为告成之地君子所以终万物也巧诈之人自谓才能足笼罩一世不知物情先聧人无所凭以任我却跬步不能行輗軏车之一端耳而车之全功系焉亦犹之乎信以一徳而成众徳者乎故学莫先于存诚白虎通云信者诚也端一不移本文无信就人心不诚实处说兼言行在内
十世可知章
王者受命立法一代有一代之典章夏殷周不相袭而治至三纲五常则秩序自天千古莫易焉非知不能易天不可违也殷因夏周因殷总之法天而已损之益之与时宜之正所以善其因耳子张问十世可知意谓深逺难测夫子三曰可知也只看作寻常眼前事至诚道可前知岂推测为学
非鬼而祭章
谄事非鬼自不肯勇于为义总之是无学术之人狄梁公毁淫祠便是他见义明决
卷五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章
忍字诛其心也心惟忍则气横胆决何复顾忌
三家雍彻章
凡咏歌必有取义以三家之堂而歌辟公天子义将安在不用立律定案只奚取二字斧钺甚严 季平子恃功故用八佾盖有功则赐佾三家所以不得同而雍彻则三家所同用
人而不仁章
以舞佾歌雍之礼乐尚谓有人心哉人心亡矣如礼何如乐何感慨之极无聊之甚 乐书云五常以仁为首六艺以礼乐为先仁者礼乐之质礼乐者仁之文周官掌礼乐以春官明礼乐以仁而立也
林放问礼章
林放眼见当时用礼乐者故起而问本此其心犹之乎尼父之心也宁俭则无越度之事宁戚则有爱亲之实皆教之以反本 问礼之全体朱子曰兼文质本末言之黄勉斋曰本非以俭戚为可尚特以其流于文弊则宁如此耳
有君章
不曰无而曰亡乃人臣之心忘之也寄慨良深 蔡虚斋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诸侯趋同盟之朝会者不可胜计而终无一诚心正义朝于周王者彼时尚谓有君哉
旅于泰山章
天下岂有不知礼之神枉费谄者一片徼福之心耳不义于人不祥于神矣 以上六节事关礼乐所系世道人心甚大夫子以片言只字为褒为贬昭示千秋何莫非学习中事
君子无争章
君子未有与人争者其争也犹曰君子总见君子之无争耳其醇粹之学可想
巧笑倩兮章
后之一字是子夏创语夫子创闻故曰起予夫后之为言末也后起于先然不可离先而独存其后末生于本然不可离本而独存其末明于先后本末之旨方可与言诗大抵子贡子夏两人皆是逐层生出翫知来起予四字可见
夏礼能言章
周监于二代者也故夫子徘徊于二代学夏礼学殷礼总是为从周 周公制礼虽监二代其间义起者甚多孔子梦寐周公正在此处
禘自既灌章
鲁祭非礼夫子已不欲观况既灌而往又复懈怠不欲观三字无限感慨葢学礼之人自不容不在礼上留意或曰须见周公制禘仁孝恳切周室治平悉该于此后王仅循故事衰微之象兆于庙中圣人履霜知冰语气愀然当是叹周不徒责鲁
或问禘说章
祭祀虽幽冥深隠之事然却是明显着察之事孝子仁人有不能包举天下之民物而能称享帝享亲者乎口说不知又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非夫子学窥天人其谁知之
祭神如在章
天神人鬼非诚以享之乌能来格操帛执牲而往者犹恐不歆自不亲神鬼岂能灵乎
与其媚奥章
贾以媚结主复以媚导人见士大夫熟习此路恬不为怪夫子掲一天字作主便省许多闲气不然二字亦说得决絶此是知命之学 明太祖尝与侍臣曰为恶或免于祸然理无可为之恶为善或未蒙福然理无不可为之善人惟修其在已者祸福之来则听于天
周监二代章
文从忠质来所以郁郁认得来路清方好定已之従违此是稽古之学 张卓庵曰郁郁乃形容周公损益之妙不离二代亦不泥二代全是自己精神弥漫布濩于制作之间使古人皆有生意
子入太庙章
庙中之礼事各有义夫子素切征文考献亲炙其法物安得不问故问即是礼此是稽礼之学
射不主皮章
中不在力故道不主皮此是观射之学 问古人射要如何用曰其初也只是修武备圣人文之以礼乐
子贡欲去章
天下好事不常兴而常亡大抵皆空名所留故存羊所以存礼也当其虚有实之用此等学术最大 冯厚斋曰是时诸侯固自纪元而天子所存者仅正朔此礼葢甚重也
事君尽礼章
臣不知有君正缘不知有礼故多傲抗僣越之事所以以尽礼者为谄也世不知学乌能辨礼
问君使臣章
君于臣不难于有情而难于有体臣于君不难于有体而难于有情礼使忠事君明臣良其古三代之隆乎此正君之学也随触而动不可谓非一日之泰交 夫子与臣言忠与子言孝则对君言礼故尹氏曰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
乐而不淫章
古今男女之情多不问徳乐与哀遂不得宜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贱此是何等关系学者故宜深玩乎关雎 或曰此是赞乐非赞诗也孔子正乐值师挚在官而以关雎为乐之卒章不淫不伤所谓关雎之乱洋洋盈耳也
哀公问社章
社义自有说宰我之言任臆立论是亦不学无术 按社稷之祀坛而不屋必受霜露风雨以逹天地之气凡起大事动大众必先告于社稷而后出书所谓不用命戮于社其礼可谓重矣
管仲之器章
夫子尝大其功又复小其器此王霸之分诚伪之辨也学术纯即无功器亦大学术假即有功器亦小管大夫三归反坫奢而犯礼正是器之小处
语鲁太师章
和者乐之所由生四个如字乐经不载却是乐的一段眞消息非乐而学何以底于成
封人请见章
夫子以七十年之学习学成一个千古之木铎位置虽曰自天却是封人之眼力竒絶 饶双峰曰夫子得位与不得位封人所不能知其所可知者夫子道徳如是天将使振扬文教以开天下后世也必矣
谓韶尽美章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徳舜武两圣人本色自完全写在乐上尽美未尽善既明白说出亦不必过为周旋 或曰古今道同而徳异者有二在上则舜武在下则孔孟是也
居上不寛章
居上为礼临丧是处有是处之理随时有随时之学 鹿伯顺曰注中本字极好夫子观天下事都从此处着眼本之有阙即仪文有好处也没用了
里仁第四
里仁为美章
夫子一生学习只是熟仁故教人卜仁里以为共学之地 张氏曰处仁二字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虽云卜居全是亲师取友之意
不可处约章
不仁之人处约不可处乐不可将何之而可乎安仁利仁者不离约乐之中能超于约乐之外安是圣者事利则贤矣由勉而安全在学习 问安利之别朱子曰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履之忘足利仁者只见一仁就之则利去之则害
惟仁者能章
非大公顺应之学未可轻言好恶葢好恶以已而不以人也以已则私以人则公能者恰如其好恶之量而止増减毫发不得古人有荐士不识面杀人不动声色者总是心中无私见得善恶分明
茍志于仁章
人之作恶只因无志志仁是于众欲交攻时独提真性作主恶念自退立志责志最是学者吃紧工夫 通书解有心悖理为恶无心失理为过此志仁所以无恶也
不处不去章
人生初落地时只有此身原来贫贱非有所失也至富贵则有所得矣无失无不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贵不可处以其外来贫贱不可去以其所从来孔子乐在其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的分明故不为欲恶所乘终食不违只是不处不去而已此是时习实际处 或曰富贵贫贱终食造次颠沛无往非仁无往非君子用力之地说到造次颠沛必于是富贵贫贱之不处不去又不足言矣此浅深次第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