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四书
- 四书蒙引
四书蒙引
公行子有子之防【章】
公行行字朱子不圈音今按饶氏曰当音杭诗云殊异乎公行是主班行之官以官为氏盖如司马司冦仓氏库氏之类
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芟二条】
右师官名也战国时赵国有左师触龙可证 谓右师方入门而未就位便有进之而与言者进之非已进也进右师也谓以色迎而招之前也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芟一条】
谓右师已就位又有就其位而与言者 右师徃吊当时已有先右师而在位者故右师入门未就位也则有进右师于其位而与之言者右师已就位则又有就右师之位而与之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
是未就位及已就位终始皆不与之言也故右师啣之 朱子曰孟子鄙王驩而不与言固是然朝礼既然虽不鄙之亦不得与之言矣此章意以朝廷之礼为重
是简驩也【减二十一字】
分明是挟其宠幸而怒孟子之不见亲顺
孟子曰礼朝廷不歴位【止】相揖也【减十八字】
阶级也即班行也位虽班同而位异 不逾阶而相揖兼言揖者与言者必与揖也揖而后言者也此两句亦礼之成文也
不亦异乎【芟一条减二十七字】
异恠也不可谓异于礼也 朱子曰圣贤之言无所苟也岂为愧众人为己甚而姑以是答之哉所以正朝廷之礼而警众人之失也 大注是时齐卿大夫以君命徃吊朱子只据本文朝廷字而言 孟子右师之位又不同阶【注】孟子于齐防賔师之位一定阶在右师之上及其出吊于滕也还是孟子为正王驩为辅则知其阶在右师之上无疑矣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芟二条减七十二字】大注以仁礼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 朱子曰此个存心与存其心养其性不同只是防心与人不同耳 按此説存字亦太轻不见有不忘意大注精矣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芟三条减二十五字】
此仁礼之施【注】孟子所谓仁礼存心正指用上説非谓以仁礼存心而施于人则爱敬也其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亦言其理之常也至于人之待以横逆拂于常理乃亦以常理自反
爱人者人恒爱之【二句】
此仁礼之验【注】新安陈曰我感人而人应可验我之得人不应可验我之失验字已合下文必不仁必无礼之意矣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减二十八字】
不我爱我敬也大注谓强暴不顺理也辅氏曰强暴横也不顺理逆也
我必不忠【减三十一字】
大注忠者尽己之谓盖诚也
于禽兽又何难焉【芟一条减三十九字】
此正所谓无一朝之患与君子不患者言我不复为之难也前面我必不仁我必不忠这还是为他难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芟一条】
终身二字要得分明以仁礼存诸心则无一息之或忘矣或待我以横逆既自反其仁礼矣犹未也又自反而忠可见此心常存念念不忘时时照管惟恐有一毫之不自尽防岂非终身之忧而何
无一朝之患也【芟二条减二十二字】
一朝卒然之意正对终身而言终身之忧在我者也故君子必自尽一朝之患不在我者也故君子不患焉 上文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此正所谓无一朝之患也盖虽有卒至之变而不以为患也只是心无愧也古人所谓患者如此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不过能自尽其仁礼与忠耳如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賔于四门四门穆穆此皆所谓仁礼之验者至于瞽瞍至顽也而允若于祗载之后象至傲也而烝乂于不格奸之时始也不胜其横逆终也卒致其感化此尤见其自反之功而真足以为人伦之至者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忧之必至如舜而后已此其所以为终身之忧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必非仁无为非礼无行而后可无此一朝之患 君子存心不苟【注】赵氏曰集注不苟二字不可浅防心一不存而不自觉不自强便是苟且也
禹稷当平世【章】
禹稷当平世【云 云】孔子贤之顔子当乱世【云 云】孔子亦贤之两个出防行实不同而孔子皆以为贤孟子便从此生议论了孟子之言皆所以发孔子之意耳
三过其门而不入【芟一条】
饶氏曰禹三过其门稷是带説愚谓易地则皆然
禹稷顔回同道【芟二条】
禹稷顔回同道本文以道言而集注曰其心一而已矣者承上文圣贤之道言也心即道之所从出也心亦道也道字虚而广性情志意徳行功业都説得道此则以心言故緫注又曰圣贤心无不同事则所遭或异【云 云】前又曰圣贤之心无所偏倚随感而应各尽其道【云 云】毎提个心字言足见此章主心言
禹思天下有溺者【云 云】是以如是其急也【更定次序】禹既身任治水之职则天下之有溺者实禹之责故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既身任播种之事则天下有饥者实稷之责故曰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惟身任其责如此是以如是其急也要説得是以二字分明莫把上文就説出急于救民之意 禹稷顔子易地则皆然【补】圣贤之心无所偏倚即下条所谓圣贤心无不同者也是以其本心言小注所谓大本之中者是也随感而应各尽其道即下条所谓事则所遭或异而防之各当其理者也所谓时中之中是也 孟子本章意若曰禹稷顔回一则出而救民一则退而脩已二者若不同矣然其实禹稷顔回同道何也盖禹稷治水而思天下之溺由己溺之稷主教民稼穑而思天下之饥由己饥之所以如此其急而不暇过家门也若顔子则自无此责矣故得以萧然自在陋巷之中也此条要补此意是则使禹稷而居顔子之地则亦能乐顔子之乐矣使顔子而居禹稷之任则亦能忧禹稷之忧矣非禹稷顔回同道而何此孔子所以于禹稷贤之于顔子亦贤之正以其随所防而各尽其道也意已尽于此下文只是譬喻
被髪缨冠
大注云不暇束髪而结缨徃救小注新安陈曰遇沐不暇束髪冒冠于所被髪上结缨而徃救 此一章当以时中言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章】
曰匡章又曰章子者盖匡是姓章子是字章子犹仲子之类谓之匡章犹云顔渊耳皆去了子字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新安曰五不孝之序从轻渐説至重
从耳目之欲
谓放荡于礼法之外也则其身为下流不肖而辱及其亲矣
章子有一于是乎
言五不孝之目皆章子所无然则章子所不得于其父者其不韪之实何居盖章子者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故为父所逐也 饶氏曰先説子父责善是言子责父之善下説父子是泛言
责善朋友之道也【止】之大者【芟一条】
如何説惟朋友可责善父子便不可责喜盖朋友以义合责善不纳便可以去若父子责善一不合便至难开交所以圣人谨之父子不责善易子而教之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芟一条】
注云言章子非不欲身有夫妻之配子有子母之属新安曰此属字即天属家属之属本文緫夫妻子母而言集注分説故以配字对属字 子有子母之属【注】此子谓匡章之子此母即匡章之妻
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第二条补题一句】盖章子亦自知其有罪也但在章子之自责则如此在他人则犹当矜其志而畧其罪也 是则章子已矣【补】言章子是如此耳非实有不孝防已矣语词章子之失爱于父也由于责善而其既得罪于父也又能深自责罚章子之不韪者止于如此而谓可遽絶之乎 此章五叚第二叚言五不孝皆章子所无第三叚言章子所坐在责善第四叚言其不当父子责善第五叚言章子虽以责善得罪于父然观其既得罪之后却不受妻子之飬亦足以白其心迹之非有他而与世俗所谓不孝者有间矣然则孟子与之逰又从而礼貌之未为过也 朱子曰后世因孟子不絶之则又欲尽雪章之不孝此皆不公不正倚于一偏必若孟子所防然后可以见圣贤至公至仁
曽子居武城有越冦【章首条地字旧作城字误】
武城当属鲁今之山东也越国在今杭绍等郡地界悬防越何以能冦武城此必越既灭呉遂与鲁接境而侵之也不然当是浮海而冦武城耶 曰无寓人于我室此语其守舎之人也冦退则曰脩我墙屋亦即语其守舎之人也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
此门人私议之词非对曽子言也故曽子无言沈犹行亦门人也乃以其所见解之云
昔沈犹有负刍之祸【止】有与焉【减五十一字】
言其即此义也师賔不与臣同也朱子此注正以下文子思事反对得之 沈犹大抵是姓氏不必説沈犹行或偶同姓亦未可知也 宋陆九龄调兴国教授未上防河南茶冦剽庐陵人心震慑或请九龄主义社以备冦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即五两之卒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防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有法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郷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
子思居于衞
小注子思时仕于衞亦据下文臣也説
曽子师也父兄也
师之尊等于父兄也闻子弟衞父兄不闻父兄为子弟死也
子思臣也微也【芟一条减六字】
微贱者既以委质于人便当为君父死守 臣字对师字言微字对父兄字言
储子曰王使人矙夫子【芟二条】
矙窃视也是令人窥其燕居独防之时动静语黙之间果与常人不类乎若其容貌则王必已见之矣新安曰尧舜与人同与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説实相表里但其意包涵而未尽使储子再问难孟子必倾倒尽发之矣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南轩张氏谓孟子在齐适见此事【云 云】愚意或是孟子口头故事亦不可知闻我太祖有诗云乞子何曽有两妻日攘那得许多鸡当时自有周天子何必谆谆説魏齐
施从良人之所之
施音迤邪施而行不使良人知也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
墦塜也之至也 南轩曰骄妻妾者徒知以得为贵而不知所以得之者可贱也勉齐曰此章形容苟贱之态殊可贱恶然流俗防防务为卑谄无所不至摇尾乞怜自少至老无一念不在是未得则愁忧穷蹙志气薾然自视不胜其小既得则志得意满骄亲戚傲闾里哆然自视不胜其大可贱甚于乞墦而莫之觉也学者深明义利之辨充吾羞恶之心而飬吾刚大之气然后知孟子此言诚末俗之箴砭也
四书防引卷十二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蒙引卷十三 明 蔡清 撰
万章章句上
万章问曰舜徃于田【章芟一条减十八字】
仁覆闵下谓之旻天【注】此不知何所本详考之覆覆帱也闵悯恤也谓仁以覆闵乎下也此以天之情言尔雅曰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是天冬为上天
于春言色于夏言气于秋言情于冬言位相备也
怨慕也【芟二条减四十六字畧更次序】
怨慕谓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之必欲得其亲而后己也正所谓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怨慕二字相因怨在己则所慕在亲矣若怨亲则无慕焉故新安之説未尽然也 万章谓然则舜怨乎盖未逹孟子之言怨者为怨己而误以为怨亲孟子答言舜不能不怨处所以发明其心者直在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一句见得所怨非怨父母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条减一百六字首条凑合】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作一气读下此与下句一正一反説当云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既不得乎亲则必不能若是其恝然不介懐以为我止知竭力耕田以共子职而已矣孝子之心正以谓父母之不我爱于我果何罪以致之此其所以怨慕耳 于我何哉者负罪引慝时自思惟其所以得罪于亲之故而不可得皇皇无措而不容释者也最得大舜怨慕之情状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条】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畆之中一也天下之士多就之者二也舜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三也此三叚作一类防正下文所谓人悦之好色冨贵者所谓富贵即帝将胥天下而迁之人悦即所谓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妻帝之二女便是二女事之至于百官九男仓廪则又在所畧盖古圣贤説话正不必如此之拘拘于凑合然大意则是如此此条正承上文言舜之怨慕有如此也下条则又推其心以解之
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减四十五字移一条入五十题下】胥相视也【注】谓与之共视乎天下而遂移以与之也胥正训相即共也视字是足他意尧老而舜摄政分明是与舜共天下迁之则尽转而付之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条】
上条帝使其子至如穷人无所归是以其迹言此则以其心言也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畆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而舜乃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者何也诚以舜之心以此数者皆不足解忧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也故孟子推舜之心如此以解上文之意
人少则慕父母【条】
上言舜不以得众人之所欲为己乐而以不顺乎亲之心为己忧此则因赞其异于众人如此也
五十而慕【芟二条减三十四字首条出帝将题下】五十而慕非怨慕也盖瞽瞍未底豫之前舜之慕乃所谓父母恶之劳而不怨也既底豫之后舜之慕乃所谓父母爱之喜而不忘也 注五十而慕则其终身慕可知矣言非止慕到五十而止也然孟子乃止谓五十而慕何与盖主父母生存而言耳然舜既五十而慕则事死如事生之念岂容自减耶故曰终身慕可知 按书经舜方侧微四岳举舜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蒸乂不格奸帝则厘降二女于妫汭盖是时瞽瞍已底豫矣又何尝有不告而娶之事又何尝有帝将胥天下而迁之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之事且既不能安受尧之天下而独安受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之奉哉孟子疑于费辞而枉辩矣 按孟子议论如此使孔子得賔师之位而孟子佐之其所拟议以进于孔子者必有为孔子所损益折而未必惟言是从也
万章曰诗云娶妻如之何【章芟四条减二十三字】齐风南山之诗云娶妻如之何理当告于父母然诚如此诗之言则能尽此理者宜莫如舜舜乃不告而娶何也孟子答之若曰告而后娶者理之常也而舜之所防则人伦之变也告则为父母所沮而不得娶矣夫娶而男女居室者人之大伦不可废也如告而不得娶则废人之大伦而不免见怼扵父母也与其告而废大伦以怼父母孰若以权行之既免于废大伦且不至怼父母是亦所以为孝而已是以寕不告也 以怼父母非子怨父母也如告则不果娶亦徒为父母所仇怨耳 一则曰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又一则曰如告则废人之大伦岂以不废大伦正以为继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