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蒙引

  此仁字就里俗言故曰仁厚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则是不知其为美矣焉得知 不必谓既知其为美而又不处也
  不仁者不可以乆处约【芟一条】
  不可不能也约乐以所处之地言约贫约也乐丰乐也约是约而为泰之约乐是乐嵗终身饱乐嵗粒米狼戾之乐 乆之一字有二说南轩谓其一时犹或能勉强盖乆则滥滛必矣吴氏谓圣人待人厚立言从容故如此如鲜矣仁之例前说长仁者智者以人品言安仁利仁以其徳之浅深言防竟则安仁利仁正仁智者之所以为仁智者处但文势不是如此安仁者乆约自然不滥乆乐自然不滛利仁者亦能守之不至于滛与滥也安仁自不失者也利仁惟恐失之者也 无适不然对不易所守言只是自然也言亦可约亦可乐无往而不安于仁也 无适不然与无内外逺近精粗之间不同下五句云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此説得安字意出
  惟仁者能好人【芟一条】
  好恶之心人皆有之然未能至无私地位则所好者未必其所当好所恶者未必其所当恶夫惟仁者之心至公无私其所好者乃理之所当好而所好当于理矣是能好人也其所恶者乃理之所当恶而所恶当于理矣是能恶人也 游氏注所以置在圈外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此一语似说知其善而不能好知其恶而不能恶相似孔子正意是説心既无私则见得善恶十分分明从而好恶之自无不正者矣所谓公生明也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旧本未必其无恶恶字有误今改为也字】苟志于仁则心有主矣所主在此自不蹈于恶若正路上差了脚则未必其无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取舎之分义利之辨善恶之关也此处一失脚便已自絶于君子之路圣门之学以求仁为要求仁以明取舎为先若无终食违仁以下则是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者总是要无时无处不用其力而有内外精粗之别焉 富贵不苟处贫贱不苟去即仁也即所以为君子者也故继之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此以上皆就取舎大分言至于无终食之间违仁以下则为仁之功益宻矣集注所谓存飬者盖兼动静言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集注以此为存飬之功按存飬二字元出孟子存其心飬其性实兼动静后人因中庸章句次言存飬省察之要一句遂专以为是静工夫不知道不可须臾离一节亦自无所不该故曰无物不有无时不然【云云】也如此章之言造次颠沛岂专是静时事耶动意
  更多也则存飬亦将以为存飬于未应事之先乎是可思也省察要亦是存飬中一端但系最要处故特提出以警学者便与存飬为对耳 此章不可泥存飬对取舍而分为两端言之存飬更宻于取舎耳盖由大叚分明处说到至防至细处故注曰自富贵贫贱取舎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际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此本章之大意也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芟一条减四十一字】
  好仁者无以尚之是好仁者诚未易得见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恶不仁者诚未易得见也然此亦在乎人之立志何如其所以不可见者盖总是人不肯用力耳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为仁由己寕有力不足者用力于仁只是扩天理遏人欲而已扩天理之至则至于无以尚之域矣遏人欲之至则至于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之域矣虽然亦不可便道决无力不足者盖或有之矣但我实全未之见防来只是人不肯用力而已耳自有能一日用其力至是总是一意所谓反覆叹息也此章三节前一节轻后二节重夫子之意在后二节前一节特以发起下二节之意耳 一説自首章我未见之词亦是叹息然防总注合下便云此章言仁之成徳虽难其人【云 云】虽之一字直唤起下文之言耳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章芟三条减四十五字】
  此兼君子小人言而意皆重在君子盖縁当时人议论太刻君子但有用意过处人便薄了他而不原其心之所存故夫子发此 过以事言仁以心言仁字兼仁不仁尹氏圈内注也况外注又云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厚薄二字兼仁不仁也又云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贤否二字又兼仁不仁也
  朝闻道
  胡氏曰苟无平日积累之勤必无一朝顿悟之妙必如顔子之见卓尔曽子之闻一贯乃可谓之闻道不可浅浅看 闻字兼行字言盖既闻道则宜其无悖于道者矣故生顺死安于此观之可见道之不可不闻而亦不可以易闻也既闻道则不愧于为人矣夕死可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芟一条】
  士既有志于求道宜不以在外者为重轻矣而乃耻其衣食之麄恶不若人则其识趣卑陋而于道殊未有闻也何足与议哉
  君子之于天下也【芟五条减十六字末条合二为一】言君子于天下一切之事初无必为之心亦无必不为之心顾义之所在何如而惟义是从耳如理果当为则为之理果不当为则不为义者事理之所宜也义果当行则行其行也以义非吾有心于行也义果不当行则不行其不行也亦以义非吾有心于不行也若有心于行则是适也有心于不行则是莫也此三句语势要相连说言无此二者只有一义耳无适无莫不是住语处若无下一句亦不成説话 无适无莫不必言先有【云 云】只是应事时节防事之理合如何便依道理处之吾一无容私耳 适是偏这一邉莫是偏那一邉义之与比又不是两邉都要有防理在何邉理在这邉便一向这邉去不复顾那邉理在那邉便一向那邉去不复頋这邉若从两邉取便是子莫之执中矣此正所谓时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比从也与比者与义比也谓只倚在义一邉去如倚靠之倚 义之与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有一个义在不用外面讨一个义来应他但吾以心制之而已 猖狂自恣言放诞而不収拾也盖君子之心虽无适无莫而实有所倚靠若佛老之心虽似乎无适莫而实散漫无根着此所以异君子之无心无而有者也何也以义为主也佛老之无心无而无者也何也不知有义也然老氏之将取必与将翕必张又难以无心待之是全是私也岂可与吾儒同年语
  君子懐徳【芟一条减一百十八字】
  此与君子喻于义相似徳字与据于徳之徳字不同与天下之逹徳徳字同言人所同得之理也仁义礼智得于天之所付者是也 懐徳之君子与懐刑之君子固有髙下懐惠之小人视懐土之小人又下一级 懐徳者无所为而为善也懐刑者有所为而不敢为恶也懐土者恋已之有也懐惠者利人之有也惠顺也便利也如见人有好田宅便思量欲得其田宅见人有好官爵便思量欲得其官爵故懐惠为贪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芟一条减十八字】
  放字重看这般人事一到面前便防择他便宜路去做凡事不知有他只知有利也 多怨谓多取怨朱子恐或者认为怨他人故云多取怨是为人怨也程子之言放字说得轻故在圈外且言必害于人故多怨放于利而行者不必被其害者方怨之但其狥私自便自是可恶虽不被其害者亦自是怨他盖凡得利不自义中来人情自是不能平也
  能以礼让为国乎【芟三条减三十五字】
  此就有国者言之盖礼之文人皆能行之礼之实则鲜有能尽者礼之文在外礼之实在心在外者皆可以伪为在心者不可以伪为让者礼之实也所谓辞让之心也故有国者诚能以礼让而治国则至诚未有不动者将见内而在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外而在野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国其有不治者乎故曰何有 以礼让为国者辞让之实心其行已也防而无骄泰之病其飬民也惠而无贪戾之失其使臣以礼而无惰慢之非则礼逊之俗成争竞之风熄于为国乎何有 让字不觧做实字让者礼之实也圣人只言礼让便是指实心言辞让之心礼之实也礼起于辞让不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 让者礼之实也所谓防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此为当时君大夫亦有徒事威仪文物之间以为礼而无逊让之实心者而发此其所以无补于治也
  不患无位【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此指从仕者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此泛指学者大文两叚平举集注又两叚觧还作两项防为是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芟七条更定次序】
  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二字略读道字虚说一是心不是道乃道之体也贯之又不是贯道贯乎事也所贯者万事也而万事之理本具一心 吾道若不就圣人身上说如何云圣人之一贯学者之忠恕更以夫子所语子贡云予一以贯之予之一字照看便见一贯二字不可分故曰一以贯之一固是体之一然贯亦非是用之万但其所贯者则是万所以贯之者则是一也 圣人一心万理之防也在心只一理及应事来事有万殊则一理散为万理矣在内面只一理在外面方有万理在内面所谓万物统体一太极体也在外面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用也须见得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方为合内外之道 曽子随事精察而力行者是就事上讨道理夫子之所谓一贯者是就心上讨道理 就事上讨道理则道理犹在外在外则道理不同至有千条万绪之多若就心上讨道理则道理皆从中出中出则千件事万件事一到面前只用一心之理应之所谓因物赋形无有不周匝处 真积力乆者用上工夫将有所得者将得乎体之一也
  子出门人问曰【芟十二条减一百一字更定次序】曽子告门人依旧只是随事精察而力行之道理忠恕而已矣不是正言忠恕只是借忠恕二字贴出一贯底道理 曽子通身不肯説一贯意思出 一贯与忠恕间架规模总一般但有生熟之异耳一个忠做出许多恕便是一理贯通乎万事 子贡问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可见忠恕之为一以贯天下之道矣 觉轩曰须是此心发得十分尽方是忠若留得一分未尽便不得谓之忠 尽已所自尽也不可轻看 随事精察而力行者即尽已之忠推己之恕也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者乃自然之忠自然之恕也尽已之忠推己之恕忠恕之正名正义也是曽子未唯一贯之前时事也自然之忠自然之恕是所谓圣人之忠恕动以天者也本不可谓之忠恕姑借忠恕以名之也是曽子既唯一贯之后时事也 万殊一本四字在天地在圣人都有此所谓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都从天地分上説然后方着一句云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论语之忠恕多因程子动以天之言及中庸或问之语而遂忽却忠恕正名正位之义似不见得曽子当时所以欲人易晓之意愚意曽子本是降一贯而为忠恕程子则又是升忠恕以等于一贯降一贯而为忠恕者恐人之髙视乎一贯也升忠恕以等于一贯者又恐人或因忠恕而已矣之言遂卑视乎圣人之一贯也要须认集注一借字则既不失曽子以忠恕当一贯之本旨而亦不混却忠恕一贯二者本等之界限也
  君子喻于义【芟一条第三第四条旧合为一】
  此就处事而言谓君子于天下但知有义而已如大而死生祸福之间小而辞受取与之际都惟义所在故当辞则辞当受则受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只晓得义理而已全不计较到利虍若小人则虽当辞亦受当死亦生凡可以偷生苟得无不为矣全不顾道义之合与否此其识趣之不同也 君子只知有义则心全不入于利小人只知有利则心全不入于义此夫子立言之意此正所谓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隂阳昼夜毎毎相反者也 二句平説晓云者知之悉也晓比知为深 语録所谓君子之于义见得委曲透彻故自乐为小人之于利亦是于曲折纎悉间都理防得故深好之此是惟其深喻是以笃好意圈外注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一条末句有误】敬夫言老子云不善人善人之资善人不善人之师与孔子此章之旨不同为老子不是有资之意不善也 不善人善人之资此语亦未害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事父母几諌【芟一条减一百一字更定次序】
  人子之事父母也有过不容不谏然不可显然直遂已志必用几諌如见其亲之意有所不从又必致敬而不敢违其又不从虽至于被其棰楚如是之辛苦亦不敢疾怨其所以几諌者要不可或辍如此则亲之心庶乎其可回而不至防于有过之地矣 不违犹言不替初心也故曰上不违防諌之意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下不违欲諌之心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盖依旧是几諌耳 或曰劳而不怨便是只恁休了便又复諌曰依旧是諌不容只恁休故曰父母有过三諌不聼则号泣而随之 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表里只一套事一表一里成套也主内则而言则内则为里此章为表主此章而言则此章为里内则为表盖相发明也
  父母在不逺游【减九十四字更定次序】
  父母在不逺游以系累其亲之心或不得已而逺游亦必有定方圣人此言重在恐亲之念我不忘上故引范氏云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父母在不逺游圣人为见上句説不尽故继之云游必有方不可因下句无逺字就以为是近游也 大抵游都是逺寻常出入之间不唤做游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东西亦不是近之东西此只借此二字以形容所在耳 顔渊先顔路而卒然尝从夫子于陈蔡又尝从夫子畏于匡则父母在而逺游者古人固有之矣故夫子不徒曰父母在不逺游而又必曰游必有方不然上句说杀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人于父母之老而爱敬之心有不至者亦縁不念及父母之年耳苟于父母之年常记忆在懐抱间则既喜其夀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己者圣人意重在惧上盖喜者喜其己有此年惧者惧其将来之日不多也是所喜不足以敌其所惧圣人欲人子之知惧者欲其及时奉飬而不懈耳古人一日飬不以三公换呜呼 父母夀日増则衰亦日甚
  古者言之不出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以约失之者鲜矣【芟一条】
  约未必皆中庸此亦礼与其奢也寜俭之意集注云非止谓俭约也然俭约亦在其中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减三十一字】
  欲君子自欲也此与徳欲其盛礼欲其防欲字同此言自脩之君子言便要讷行便要敏先行其言之意
  徳不孤必有邻
  言徳无孤立之理但是有徳者便有邻下句以实上句也 以朱子小注合大注观之徳不孤是泛论其理必有邻必字是实迹也若据大文似自脱洒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