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堂庸训


  婢女当养其廉耻

  婢亦室女,特其父母贫窭,及幼失所亲,不得自居于室耳。他日或为人妾,或为人妇,总望其有所成就。当于驱使之中,教以闺房之义。事之近于亵者,语之近于狎者,无使见闻。俾知爱惜廉耻,自无荡检逾闲之虑,亦惜福之一端也。

  乳媪不宜轻雇

  “教儿婴孩”,古训也。富贵之家较贫贱者,尤须加谨。其受害之源,全在乳媪。盖乳媪一流,多单门下户,贪吃懒做者为之。恣儿所欲,固其欢心,至势不可离,辄挟儿为奇货,百方求全,以逞其私。主母以儿故,不得不委曲贪忍,害有不可更仆数者。其恣儿之法:儿有知识,则导之索玩好,求衣食,争好丑,竞多寡。

  小不如意,教以诟詈泼赖之方。仆从莫之敢忤,日以骄纵,少成习惯。故大家子弟一坏而不可检制。古人养子,原皆自乳,或雇乳则择端良之妇。顾妇之端良者,何可多得?且又安肯为人乳哺?苟非产母缺乳,万不得已,断断不宜雇媪乳儿。不惟可以省气,可以省费,实关于婴儿之成败者不细。

  保全节操

  妇人嫠居而能矢志不贰,或抚孤,或立后,其遇可矜,其行可敬,虽有遗资,总当善遇。若遭贫窭,更为无告,房族不幸而有是人,必须曲意保全,俾成完行。吾母两太宜人,艰难植节,吾所身亲。具官宁远,习俗不重贞节,会有茂才孀妻,贫难自立,谆谕族长于祭祀中,节赢资膳,坚其壹志。其后他族闻风式法,守节遂多。因知妇人立节,不可不思所以曲全之道。

  无志秉节者不可强

  秉节之妇,固当求所以保全之矣。其或性非坚定,不愿守贞,或势逼饥寒,万难终志,则孀妇改适,功令亦所不禁,不妨听其自便,以通人纪之穷;强为之制,必有出于常理外者,转非美事。

  酒最偾事

  酒以成礼合欢,原不可少,耽之必至偾事。且好饮者,多在晚夕,一人衔杯未止,举家停镫以俟。奴仆则伺隙滋弊,厨灶则遗火可虞。故饮酒不可无节,而居家为最。

  戏具不宜蓄

  赌博之事万不可犯,犯必破家。即一切赌具,亦不可蓄。尝有新年无事,偶尔消闲,子弟相习成风,因之废时荡产。即笙、萧、鼓、板之类,虽非骰、牌可比,然亦足荒正务,总以勿蓄为宜。

  架上不可有淫书

  淫词艳语,最足坏人心术。子弟成童,天性未漓,尚不至为物欲所诱。日见淫书,必至目摇神荡,不能自制。间或蹈于匪僻,关系甚大。故书架之上,断不可存此等书籍。

  田宅交易须分明

  典买田产,须确查户贯、字号、段落、四至、界址、佃人、租额,有无典买他处?一一分明。然后凭中立契。屋宅则间数、椽瓦、墙壁、门窗、正路、旁径,以及花木、砖石,凡宅中所有一切,均须注载清白。售主当面交割,然后受产,自无后患。如或爱得些小便宜,必有余累。弱者累在及身;强者累贻后嗣。十常居其八、九矣。

  便宜产业不宜受

  产业各有时价,正项交关无所谓便宜者。且得业者亏亦不当。妄想便宜,无端而价值比大众较廉,其中必有欺隐、影射、重卖、盗卖等弊。贪小承受,必致讼费不訾。或乘人窘急,多方准折,自谓得计,此则巧取昧心,甚非诒榖之道。前室王宜人尝诵“吃亏时节便宜在;贵买家私受用多”二语,不知所本,义明理足。吾子孙能世世书为座右箴,必有食其报者。

  契税不可漏

  田产税契,例限一年,漏匿不税,当罚契价一半入官。故不税之契,刁劣卖主得以藉词找贴,即为讹诈之由。遇多事地方官、书役,更得借端滋扰,按例议罚,所伤实大。

  勿欠额赋

  国课早完,民之职也。黯者、疲者,率属户书捺搁,不即依限完纳。究之延欠,不过半年,终须全完。先费贿托之资,后受差追之扰,是谓至愚。

  官项不宜借

  官中出借,如生息银两、出陈仓谷之类。初时经承传语,未必无些须利益,息价或轻于民间。一经具领,则银有扣折,谷有搀合。领既入官,不得不受,及于邀还官款,加平色,加斛面,层层吃亏。其或稍逾时日,则追呼随之,至有典鬻应比,祸及子孙者。既累且辱,不可不绝之于初。

  勿受来历不明之物

  此种物事,大概皆过路人赍售。亦有三姑六婆中转鬻者。急于脱变,价直视寻常稍轻,来历多不可问。草率成交,必贻后患。昔有人以数十文钱买一铜壶,已而官捕查起强盗正脏,辗转根讯,事幸得白,家已全破。故物良价贱,率系来历不明,断断不可贪小承受。

  勿贪重息出贷

  以本生息,治家者不能不为。然借户奸良不一,最须审察。经纪诚实之人掂斤簸两,子母相权,必不肯借重息作本。其不较息钱,急于告贷者,原无必偿之志。谚所云“口渴吃咸菜卤也”,利上加利,亦所不较。而终归于一无所偿。故甘出重息之户,不宜出贷。

  勿因息轻举债

  缓急相通,举债亦不能免。要必不得已,而后为之。须先权应借之故,得已即已。或因借主息轻,以为不妨多借,不知多借则多用,已为失算。若出轻息以博重息,从而牟利,则人负我,而我不能负人,尤速贫之道也。

  债宜速偿

  假债济急,即当先筹偿之之术。与人期约,不可失信。谚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真格言也。因循不果,至子大于母,则偿之愈难,索之愈急。不惟交谊终亏,势且负累日重。

  子孙多产宜分析

  累世同居,岂非美事?然众口难调,强之转为不美。盖子多则妇多。妇人之性最难齐一,至孙妇更难矣。产业赀财不为分析,不肖之妇各私所私,费用浩繁。有家长所不能检者,致贫之道即基于此。一朝撒手,兄弟、妯娌疑少争多,必酿家门之祸。礼有之:“六十曰老。”而传年力就衰,即当手定分书,按股折授,以杜身后衅端。

  析产宜酌留公项

  呜呼!是言也。余固有为言之也,使为子者皆能以事亲为心。为之亲者何必过虑及此?顾余尝见衰老之人,尽将产业分授诸男。遇有所需,向诸男索一文钱不可得。仰屋咨嗟,束手饮泣。而不肖子孙且曰:“老人已日受膳奉,何有用钱之处?”茹苦莫诉。故既分产,必须自留公项。生则为膳,死则为祭,庶可不致看儿孙眉眼。呜呼!后世受产子孙,读是语而不恻然生孝亲之念者,其能邀福于祖宗乎?

  有室有家之男女宜为曲谅

  父母之爱其子,岂有穷期?男虽有室,犹若孩提;女虽有家,犹若在室。顾有室即有儿女之事,有家即有舅姑之奉,爱则维均。孝如有别,为父母者,须当曲为体谅,善自譬解,方可无失其慈。不然,鲜不郁而成愤,怒征辞色矣。然女生外向,服且从降,义有专重,分不得齐父母于舅姑;男则何可厚儿女而薄父母哉。

  嫁女亦须体恤

  习俗务为奁送,吾意不以为然。然生女虽不如男,而鞠抚无异。且女子适人,舅姑娣姒间有不能不曲尽其意者,不专恃以顺为正,仪文不至,多为获咎之端。且女子既嫁,止能受庇于父母尔。至兄弟而迹疏矣,至内侄而迹愈疏矣。可以庇而不庇之,使其无可告诉,亦属亏慈。特义须量力。妇人无识,损男以益女,则于情不惬也。

  爱怜少子长孙之故

  成立之子日与亲远,少子常依膝下,爱所由钟也。父母于子,皆望见其成立。子尚少而身渐老,势恐不及庇之有成,怜所由起也。以怜生爱,以爱增怜,情也,亦理也。成立者以为父母偏爱,忌而疏之,则爱怜愈甚矣。至祖爱长孙,《袁氏世范》以为由少子而推之,此则未然。盖人之性情,大衰老而渐宽,祖之见孙,多在中年以后。孙畏父严,而乐祖宽,常与祖近;祖亦藉以自娱。此其所以爱欤?

  勿营多藏

  力求储积为子孙计,非不善也。然子孙之贤者,不赖祖父基业;苟其不肖,多财何益?天下总无聚而不散之理。苦求其聚,凡可以自利者,无所不至,阴谋曲构,鬼笑人诅。聚之愈巧,散之愈速。惟勤俭所遗,庶几久远耳。

  宜量力赡族

  同一祖系,一支富贵,必有数支贫贱,非祖荫有厚薄也。气之所行,盈虚相间,有损始有益,此盛则彼衰,理固然耳。我幸富贵,如之何不念贫贱者?顾富贵无止境,亦无定象。衣食有羡,即为丰饶;俸禄有余,即为充裕。宜俭约自持,节损所赢,以广祖宗之庇。有服之亲无子者,或立后、或祔食,使鬼不忧馁。

  极贫者,或给资、或分产,使人无失所。高曾以上,则置义田以恤之。昔宋范文正赡族义田,至今弗替。其规模宏远,虽万难几及,然自就己力,量赢筹办,为平地一篑之基,何患无继起以成其美者?必待甚有余而后为之,则终无为之之日矣。吾祖无百亩之户,公事动多掣肘,仁术一无可行。余夙锲于中,而佐幕食贫,窃禄未久有志焉,无能为也。后有贤达者,尚其念旃。

  宜储书籍

  “遗金满籯,不如一经”,古人所以称书为良田也。暴发之户,非无秀彦,苦于无书可读,虚负聪明。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中人以上,固可望为通儒;中人以下,亦可免为俗物。或谓书非急需,急而求售,必亏原直。呜呼!是薄待子孙之说也。子孙至于售书,不才极矣。以购书之资置产,终归罄荡。若其才者,则读家藏书籍,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又岂必以资产为凭藉哉!

  造宅不宜过丽

  宅取安居,惟坚朴者可久。子孙贤才,自能别恢基业。如系中人之质,必使力易葺治,方无倾圮之患。盖居是宅者,不必皆无力也。丁口繁多,有一、二人力不能齐,即难一律整顿。每见世家大族,其门户厅堂,往往剥落,以葺治之不易也。故造宅不宜过丽。乾隆十八年,武进布商张氏,承买藉没张藩司(括)之青山庄别墅,毁拆花木亭台,得直缴官,而以庄地为蔬圃。当时群讶其俗。迨二十一年,总督尹公按部常州,欲至庄揽胜,闻庄废而止。假令别墅犹存,则为当道游观之所,转须时时葺治,重贻后累。知此义者,庶可治家。

  长斋拜经宜戒

  衰翁老妇,嫁婚事毕,藉诵佛号,消遣岁日,亦爱养精神之一端。至特杀本所当戒,托茹素以全物命,未为不可。有等愚暗之人,妄听僧尼簧鼓,男既诵经拜佛,女复长斋礼忏,甚至妇废蚕织,深扃佛堂之内,目蓐室为暗房。姑不恤妇,姒不顾娣,少妇免身,一切付之蓐母,有酿成大患者。菩萨慈悲,岂忍致是?吾祖母,吾二母,俱恪守妇行,不信长斋,不礼经卷,考终备福,可知皇天与善,在此而不在彼。家法具在,慎毋为邪说所摇。

  女尼宜绝其往来

  三姑六婆,先民所戒:尼姑一种,尤易惑人。裙钗无识,爱闻祸福之谈。此辈莠言,可人托经卷为名,鼓舌摇唇,诳财骗物,兼致婢媪之类亦被煽蛊,不惟耗财,终且滋事。故宜早防其渐,禁止往来。

  卷四应世

  勿 欺

  天下无肯受欺之人,亦无被欺而不知之人。智者,当境即知;愚者,事后亦知。知有迟早,而终无不知。既已知之,必不甘再受之。至于人皆不肯受其欺,而欺亦无所复用;无所复用,其欺则一步不可行矣。故应世之方,以勿欺为要,人能信我勿欺,庶几利有攸往。

  处事宜小心

  事无大小,粗疏必误。一事到手,总须慎始虑终,通筹全局,不致忤人累己,方可次第施行。诸葛武侯万古名臣,只在小心谨慎。吕新吾先生坤《吕语集粹》曰:“待人三自反,处事两如何。”小心之说也。余尝书以自儆,觉数十年受益甚多。

  大节不可迁就

  一味头方亦有不谐,时处些小通融,不得不曲体人情。若于身名大节攸关,须立定脚跟,独行我志。虽蒙讥被谤,均可不顾。必不宜舍己徇人,迁就从事。

  宁吃亏

  俗以“忠厚”二字为“无用”之别名,非达话也。凡可以损人利己之方,力皆能为而不肯为。是谓宅心忠待物厚。忠厚者,往往吃亏,为儇薄人所笑。然至竟不获大咎。林退斋先生遗训曰:“若等只要学吃亏。”从古英雄只为不能吃亏,害多少事?能学吃亏充之,即是圣贤克己工夫。

  勿图占便宜

  譬如路分三条,中为公,甲行其左,乙行其右,各相安也。甲跨中之左半,乙犹听之。跨至中之右半,乙纵无言,见者诧矣。若并乙之右一条而涉足焉,乙虽甚弱,不能忍也。倘遇两强,安能不竞至相竞,而曲直判,是非分,甲转无地可容。“占便宜者失便宜。”千古通论。

  勿任性

  不如意事常八九。事之可以竞气者,多矣。原竞气之由,起于任性。性躁则气动,气动则忿生,忿生则念念皆偏。在朝、在野,无一而可。到气动时,再反身理会一番,曲意按奈,自认一句不是,人便气平;让人一句是,我愈得体。

  遇横逆尤当忍耐

  凶狠狂悖之徒,或事不干己无故侵陵,或受人唆使借端扰诈,孟子所谓“横逆”也。此等人廉耻不知,性命不惜,稍不耐性,构成衅端,同于金注,悔无及矣。须于最难忍处,勉强承受,则天下无不可处之境。曩馆长洲时,有丁氏无赖子,负吴氏钱,虑其索也,会妇病剧,负以图赖,吴氏子斥其无良,吴氏妇好语慰之,出私橐赠丁妇,丁妇属夫急归,遂卒于家。耐性若吴氏妇,其知道乎?

  让人有益处

  且横逆者未尝无天良也,让之既久,亦知愧悟。遇有用人之处,渠未必不能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