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五经总义
- 古经解钩沉
古经解钩沉
于妹邦
妹邦者纣都所处其民尤化纣嗜酒今禄父见诛康叔为其连属之监郑注
矧太史友内史友
太史内史掌记言记行同【朱校宋本礼记疏三十九】
梓材
戕败人宥
戕残也马传【释文四】郑注【周礼疏二十九】
无胥戕无胥虐
无相残贼无相暴虐同【周礼疏二十九】
召诰
【序】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欲择土中建王国使召公在前视所居者王与周公将自后往也同【诗疏四之一】
惟二月既朢
二月三月当为一月二月不云正月者盖待治定制礼乃正言正月故也同【诗疏十六之一】
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马传 步行也堂下谓之步丰镐异邑而言步者告武王庙即行不以逺为父恭也郑注【并史记注三十三】
其自时中乂
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隂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五经要义【宋敏求长安志二】
洛诰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以乙卯日至于洛邑之众观召公所卜之处皆可长久居民使服田相食郑注
我又卜瀍水东
瀍水东既成名曰成周今洛阳县是也召公所卜处名曰王城今河南县是同【并诗疏四之一】
王肇称殷礼
犹用殷礼者至成王即位乃用周礼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迓衡
迓牛据切郑音【类篇二中】
亦未克敉公功
敉安也郑注【周礼疏二十五】
承保乃文祖
文祖者周曰明堂以称文王同【诗疏十九之一】
越乃光烈考武王
烈威也同【诗疏十九之三】
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尽明堂之德明堂者祭五帝太皥之处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礼六典就其法度而损益用之同【诗疏十九之一】
烝祭嵗
嵗成王元年正月朔日也同
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用二特牛祫祭文武于文王庙同
逸祝册
使逸读所作册祝之书告神同【并诗疏二十之二】
惟告周公其后
告神周公宜立后谓封伯禽同【周礼疏十八】
惟七年
文王受赤雀武王俯取白鱼皆七年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
多士
【序】迁殷顽民
此皆士也周谓之顽民同【诗疏四之一】
无逸
不敢荒宁
知民之劳苦不敢荒废自安也马传
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也同
乃或亮隂
楣谓之梁闇庐也郑注
言乃雍【驩】
驩喜悦也言乃喜悦则臣民望其言久矣同
其在祖甲
武丁子帝甲也马传【并史记注三十三】郑注【史记索隐十】 汤孙太甲王注
旧为小人
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贤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废长立少不义逃亡民间故曰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也马传
肆祖甲之享国
先中宗后祖甲先盛德后有过也王注【并史记注三十三】
文王受命惟中身
中身谓中年受命谓受殷王嗣立之命郑注【诗疏十六之一】
君奭
【序】召公不悦
召公以周公既摄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复列在臣位以为周公苟贪宠也马传【史记注三十四】
我道惟宁王德延
周公谓文王为宁王成王亦谓武王为宁王郑注【诗疏一之五】
时则有若伊尹
伊尹名挚汤以为阿衡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同【诗疏二十之四】
格于皇天
皇天北极大帝同【周礼疏十八】
格于上帝
道至于上帝谓奉天时也马传 上帝太防中其统也郑注【并史记注三十四】
巫咸
殷巫也马传【通鉴音注八十九】
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
循此数臣有陈列之功安治有殷也王注【史记注三十四】
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
诗传説有疏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人而曰文王有四臣以受命此之谓 不及吕望太师也教文王以大德谦不自比焉郑注【诗疏十六之二】
耉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耉老也造成也老成德之人不降志与我并在位则鸣鸟之声不得闻况乃曰有能德格于天者乎言必无也同【魏志注十一】
成王政序
遂践奄
践读曰翦翦灭也同【诗疏八之三】
将蒲姑序
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薄】姑
薄姑齐地马传【史记注四】 奄既灭矣其君佞人不可复故欲徙之于齐地使服于大国郑注【诗疏八之三】
多方
天惟五年须夏之子孙
夏之言暇天觊纣能改故待暇其终至五年欲使复传子孙五年者文王八年至十三年也同【诗疏十六之四】
尔曷不夹介
夹音协徐音【匡谬正俗二】
立政
三亳阪尹
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郑注【详解十八】 其长居险故云阪尹盖东成皋南轘辕西降谷也同【诗疏二十之三】
君陈序
分正东郊成周
成周在近郊五十里同【周礼疏十九】 周之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阳相去则然同【仪礼疏八】
顾命
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之意也同【史记注四】
芮伯
芮伯亦为宗伯同【诗疏十八之二】
彤伯
姒姓之国其余五国王注【通鉴外纪三】
毕公
毕公入为司马郑注【诗疏十八之二】
毛公
文王庶子王注【通鉴外纪三】
出缀衣于庭
连缀小敛大敛之衣庭中郑注【周礼疏六】
王崩
成王二十八年崩同【通鉴外纪三】
敷重篾席
篾席蒻平盖蒲席也王注【古文训十三】
敷重笋席
笋箁箬马传【释文四】 笋笞篛同【古文训十三】 笋□篛同竹子为席徐音【并六书故二十三】
大训
大训者礼法先王礼教即虞书典谟郑注
大玉
华山之球同
天球
雍州所供之玉色如天者三者皆璞未见琢治故不以器名之同【并周礼疏疏二十】
河图
图出于河帝王圣者之所受同【魏志注十一】
垂之竹矢
也和也垂也皆古人造此物者之名同【周礼疏二十】
大辂
玉辂同
缀【赘】辂
赘次次在玉辂后谓玉路之贰同
先辂在左塾之前
先路象路门侧之堂谓之塾谓在路门内之西北面与玉路相对同
次辂在右塾之前
次路象路之贰与玉路之贰相对在门内之东北面同【并周礼疏二十七】
奉同瑁
同者大同天下马传 铜天子副玺失名诂训【吴志注十二】
毕公率东方诸侯
代周公为东伯王注【疏十九】
王若曰
摄政六年颁度量制其礼乐成王即位乃始用之郑注【朱校宋本礼记疏四十一】
吕刑
惟吕命
书説云周穆王以甫侯为相同【史记注四】
耄【秏】荒
秏音耄郑音【宋本羣经音辨三】
夺攘矫【挢】防
有因而盗曰攘挢防谓挠扰春秋传防刘我边垂谓刼夺人物以相挠扰也郑注【周礼疏二十六】
苗民弗用灵
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尢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髙辛氏之衰又复九黎之君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着其氏而谓之民民者防也言未见仁道同【朱校宋本礼记疏六十二】 尧末禹摄位又三诛之同【通鉴外纪一】
越兹丽刑并制
越于也丽施也于此施刑并制其无罪同【诗疏十二之一】
皇帝
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动八方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者称帝德合仁义者称王樊文深七经义纲【初学记九】
告尔祥【详】刑
详审察之也郑注【后汉书注三十九】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
训以安百姓之道当何所选择乎非当选择贤人乎王注
其罪惟均
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马传【并史记注四】
倍差
倍二百为四百锾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同【并史记注四】
千锾
所出金鐡也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用财少尔郑注【路史后纪注十二】
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义和
王顺曰父能以义和我诸侯马传
昭升于上敷闻在下
昭明也上谓天下谓人同【并史记注三十九】
亦惟先正
先正先臣谓公卿大夫也郑注【魏志注一】
费誓
【序】东郊不开【□】
□音开徐音【匡谬五俗二】
马牛其风
风走逸郑注【史记注三十三】
无敢寇攘
寇刼取也同【诗疏十八之一】 因其亡失曰攘同【尔雅疏一】
汝则有大刑
大刑死刑马传
鲁人三郊三遂
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东郊畱守故言三也王注
峙乃桢榦
桢榦皆筑具桢在前榦在两旁马传【并史记注三十三】
秦誓
其心休休焉
休休寛容貌郑注【经典释文十四】
古经解钩沈巻五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沉卷六
长洲余萧客撰
毛诗上
毛诗
序垂世立教孔安国序【北堂书钞十】
解诗歌讽谕之声也郑六艺论【北堂书钞九十五】自书契之兴朴畧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諌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于恳诚而已斯道稍衰奸伪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礼尊君卑臣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箴諌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诗者以诵其美而讥其过同【谱序疏】 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为故训传授赵人小毛公徐整毛诗谱畅【经典释文一】
周南召南
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韩婴叙【水经注三十四】 房中之乐歌周南召南而不用钟磬之节王肃注【陈乐书百十三】
闗雎
周衰所作齐诗【李樗黄櫄集解一】 康王政衰之诗同【郑樵六经奥论三】 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叹而伤之鲁诗【洪迈容斋四笔一】 刺时也韩诗序【王应麟诗考六】
【序】风风也
动物曰风托音曰讽刘瓛序义 用物感物则谓之讽崔灵恩集注
故政得失
正齐人之得失周续之序义【并释文五】
雅
夫风雅者体同而由我化物则谓之风物由我正则谓之雅考之礼教其归不殊也同【北堂书钞九十五】
关关雎鸠
闗雎贞洁慎匹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闗雎説淑女正容仪以刺时薛氏韩诗章句【后汉注二】
在河之洲
雎鸠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无人之处同【后汉书注二十八】
窈窕淑女
盈其欲而不愆其徳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诗传【荀子十九】 淑女奉顺坤徳成其纪纲韩诗【诗考一】 窈窕专贞貌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一】 善心曰窈善容曰窕王肃注【礼部韵畧三】
【笺】不嫉妬
嫉音自徐邈音【影宋本释文五】
左右流之
左右音佐佑郑音 如字王肃申毛【并释文五】
钟鼓乐之
钟者秋分之气万物至秋而成至冬而藏坚成不絶灭莫如金故金为钟相继不絶也五经通义【北堂书钞一百八】 房中之乐有钟磬侯苞韩诗翼要【乐书百十三】
维叶萋萋
萋萋盛也薛章句【文选注七】
【传】丛木也
丛粗外切周续之音 丛徂外切刘昌宗防【并影宋本集韵七】
【笺】烦撋之
撋而纯翻何【释文五】
我姑酌彼金罍
金罍大器天子以玉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韩诗説 古廷説罍器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石金饰口目葢取云雷之象谨案韩诗説天子以玉经无明文罍者取象云雷故从人君下及诸臣同五经异义【并周礼疏二十】 士用梓无饰韩诗【三礼圗十四】 金罍大夫器也同【诗考一】
我姑酌彼兕觥
二升曰觥韩诗传【仪礼疏七】 四升曰防韩诗【广川书防三】
云何吁矣
云词也薛章句【文选注二十五】
螽斯羽
螽斯名蜙蝑一名舂黍似蝗而小青色长股而鸣喻后妃之性不妬忌子孙众多毛诗题纲【御览九百四十六】
【桃夭序】防姻以时
春秋二百四十年鲁女出嫁夫人来归大夫逆女天王娶后自正月至十二月悉不以得时失时为贬褒何限于仲春季秋以相非哉夫春秋举秋毫之善贬纎介之恶故春狩于郎书时礼也夏城中丘书不时也此人间小事犹书得时失时况防姻人伦端始礼之大者不讥得时失时不善者耶若防姻季秋期尽仲春则隐二年冬十月夏之八月未及季秋伯姬归于纪周之季春夏之正月也桓九年春季姜归于京师庄二十五年六月夏之四月也已过仲春伯姬归于纪或出盛时之前或在期尽之后而经无贬文三传不讥何哉凡诗人之兴取义繁广或举譬类或称所见不必皆可以定时候也又按桃夭篇序美防姻以时葢谓盛壮之时而非日月之时故灼灼其华喻以盛壮非谓嫁娶当用桃夭之月其次章云其叶蓁蓁有蕡其实之子于归此岂在仲春之月乎又标梅三章注曰夏之向晚迨氷未泮正月以前草虫喓喓末秋之时或言嫁娶或羙男女及时然咏各异矣周礼以仲春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葢一切相配合之时而非常人之节曲礼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故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若万人必在仲春则其日月有常不得前却何复日月以告君乎夫冠防笄嫁男女之节冠以二十为限而无春秋之期笄以嫁而设不以日月为断何独嫁娶当系于时月乎王肃云防姻始于季秋止于仲春不言春不可以嫁也而马昭多引春秋之证以为反诗于难错矣两家俱失义皆不通通年聴防葢古正礼也束晳五经通论【通典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