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乐经
- 乐律全书
乐律全书
夷则为羽 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 夷则起调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太应夷 夷则毕曲
蕤賔为徴 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 蕤賔起调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蕤蕤 蕤賔毕曲
夹钟为角 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 夹钟起调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 夹钟毕曲
大吕为商 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 大吕起调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 大吕毕曲
应钟为宺 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 应钟起调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 应钟毕曲
黄钟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黄钟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黄钟之宫 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 一变姑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 而为仲吕
仲吕之徴 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 二变南吕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 而为无射
无射之商 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 三变太蔟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 而为夹钟
夹钟之羽 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 四变林钟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 而为夷则
夷则之角 黄无夷仲夹黄无夷仲夹黄无夷 五变黄钟仲角黄无夷仲角黄无夷仲夹黄 而为大吕
大吕五曲 南风之薫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皆以大吕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大吕之宫 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夷 一变仲吕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 而为蕤賔
蕤賔之徴 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 二变无射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 而为应钟
应钟之商 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 三变夹钟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 而为姑洗
姑洗之羽 大应夷蕤姑大应夷蕤姑大应夷 四变夷则蕤姑大应夷蕤姑大应夷蕤姑大 而为南吕
南吕之角 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 五变大吕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 而为太蔟
太蔟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太蔟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太蔟之宫 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 一变蕤賔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太 而为林钟
林钟之徴 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 二变应钟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 而为黄钟
黄钟之商 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 三变姑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 而为仲吕
仲吕之羽 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 四变南吕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林仲太黄 而为无射
无射之角 太黄无林仲大黄无林仲太黄无 五变太簇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 而为夹钟
夹钟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夹钟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一】起调毕曲
夹钟之宫 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 一变林钟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 而为夷则
夷则之徴 夹黄无夷仲夹黄无夷仲夹黄无 二变黄钟夷仲夹黄无夷仲夹黄无夷仲夹 而为大吕
大吕之商 夹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 三变仲吕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 而为蕤賔
蕤賔之羽 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 四变无射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 而为应钟
应钟之角 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 五变夹钟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大应 而为姑洗
姑洗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姑洗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姑洗之宫 姑大应夷蕤姑大应夷蕤姑大应 一变夷则夷蕤姑大应夷蕤姑大应夷蕤姑 而为南吕
南吕之徴 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 二变大吕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 而为太蔟
太蔟之商 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 三变蕤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 而为林钟
林钟之羽 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 四变应钟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 而为黄钟
黄钟之角 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 五变姑洗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 而为仲吕
仲吕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仲吕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仲吕之宫 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 一变南吕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 而为无射
无射之徴 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 二变太蔟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 而为夹钟
夹钟之商 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 三变林钟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 而为夷则
夷则之前 仲夹黄无夷仲夹黄无夷仲夹黄 四变黄钟无夷仲夹黄无夷仲夹黄无夷仲 而为大吕
大吕之角 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 五变仲吕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 而为蕤賔
蕤賔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蕤賔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蕤賔之宫 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 一变无射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 而为应钟
应钟之徴 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 二变夹钟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 而为姑洗
姑洗之商 蕤姑大应夷蕤姑太应夷蕤大应 三变夷则应夷蕤姑大应夷蕤姑大应夷蕤 而为南吕
南吕之羽 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 四变大吕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 而为太蔟
太蔟之角 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应 五变防賔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 而为林钟
林钟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林钟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林钟之宫 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 一变应钟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 而为黄钟
黄钟之徴 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 二变姑洗黄姑太黄黄南林姑太黄南林林 而为仲吕
仲吕之商 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 三变南吕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 而为无射
无射之羽 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 四变太蔟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 而为夹钟
夹钟之角 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 五变林钟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 而为夷则
夷则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林钟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林钟之宫 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 一变应钟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 而为黄钟
黄钟之徴 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 二变南吕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 而为仲吕
仲吕之商 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 三变南吕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 而为无射
无射之羽 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 四变太蔟黄无林仲太黄无仲太黄无林仲 而为夹钟
夹钟之角 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 五变林钟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 而为夷则
南吕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南吕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南吕之宫 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 一变大吕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 而为太蔟
太蔟之徴 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 二变蕤賔太应南蕤姑太应南蕤姑太应南 而为林钟
林钟之商 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 三变应钟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 而为黄钟
黄钟之羽 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 四变姑洗太黄南林姑太黄南林姑太黄南 而为仲吕
仲吕之角 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 五变南吕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姑太黄南 而为无射
无射五曲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无射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无射之宫 无林仲太黄无林仲太黄南林太 一变太蔟太黄南林仲太黄南林仲太黄南 而为夹钟
夹钟之徴 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 二变林钟夹黄无林仲夹黄无林仲夹黄无 而为夷则
夷则之商 无夷仲夹黄无夷仲夹黄无夷仲 三变黄钟夹黄无夷仲夹黄无夷仲夹黄无 而为大吕
大吕之羽 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 四变仲吕无大无夷仲夹大无夷仲夹大无 而为蕤賔
蕤賔之角 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 五变无射夹大无夷蕤夹大无夷蕤夹大无 而为应钟
应钟五曲 南风之薫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皆以应钟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起调毕曲
应钟之宫 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 一变夹钟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 而为姑洗
姑洗之羽 应夷蕤姑太应夷蕤夹大应夷蕤 二变夷则夹大应夷蕤夹大应夷蕤夹大应 而为南吕
南吕之商 应南蕤姑大应夷蕤夹大应南蕤 三变大吕姑大应南蕤姑大应南蕤姑大应 而为太蔟
太蔟之羽 应南防姑太应南防姑太应南防 四变防賔姑太应南防姑太应南蕤姑太应 而为林钟
林钟之角 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 五变应钟姑太应南林姑太应南林姑太应 而为黄钟
右自南吕为羽至于应钟为宫凡六十调其名曰端如贯珠格复自黄钟之宫至于林钟之角凡六十曲其名曰循环无端格此二格者譬如先天八卦横图縦图圎图方图皆出于自然非由人力也学者宜详味焉中有难言之趣当自得之耳
臣谨按南风者不自有其乐而与民同乐厥防深矣何以言之葢舜以为春作秋成夏则农事方盛吾民辛苦亦极矣锄禾当午汗滴如雨此吾民怨咨之时也然而薰风南来殿阁生凉涤烦消暑而民困可苏故喜之而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旧粮既尽新谷未登此吾民匮乏之时也然而祝融司令蕤賔应律蚕老麦熟而民生可望故喜之而歌曰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岂非不自有其乐而与民同乐哉后世之歌有所谓大风者不过言其威加海内荣归故鄊而已有所谓秋风者不过言其乐极哀来老之将至而已岂可与南风同日而语哉居在庙堂之上念及闾阎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大舜见之矣故孔子家语曰昔者舜弹五之琴造南风之诗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史记乐书曰舜弹五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驩心故天下治也呜呼南风其防深矣尧舜之君极力求治尧舜之民乃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又云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语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谓欤南风赓歌康衢击壤之属凡在三百篇已前者真乃太古遗音学琴学歌当自此始
已上论旋宫
乐律全书卷六下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七上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内篇七
旋宫琴谱
雅乐失传頼琴及笙二器尚在虽与古律不无异同若与歌声高下相恊虽不中不逺矣以人声为律准虽百世可知也诗不云乎鼓瑟鼓琴笙磬同音葢笙与琴瑟一堂之乐也以笙定琴以琴定瑟以琴瑟恊歌咏以定八音则雅乐可兴矣古人琴瑟定皆以笙管为准后汉志所谓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琴有八十四声置八十四以十二除之得七是知每均当具七音自隋何妥建议废旋宫法由是已来世俗琴士不识七音为均之琴惟笙皆是七音为均郤无五音为均之笙援笙为琴瑟作证不亦深切着明乎朱熹蔡元定皆不非七音陈何人乃敢非之乐记曰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何妥陈之谓也至今儒者疑信相半七音之均几乎息矣此篇特为七音之均而作琴中八十四声秪用笙中七簧定之以简驭繁妙法也欤
八十四声新说【古琴有三等四调一曰大琴正调二曰中琴平调三曰小琴清调四曰瑟调瑟调最高古人重之】
已上六调为下调以中为黄钟故下大吕一律
已上六调为高调以中为太吕故高黄钟一律
已上六调为下调第三为黄钟故下大吕一律
已上六调为高调第三为大吕故高黄钟一律
已上六调为下调第二为黄钟故下大吕一律
已上六调为高调第二为大吕故高黄钟一律
右十二均七音琴图律之大者常在大律之小者常在小若夫宫商则无定位有以第二为宫者有以第三四五六七为宫者宫旋而律不旋正所谓旋宫也先儒泥于宫浊羽清之説遂谓宫商常在大徴羽常在小及至论律则有正律变律之别此乃律旋而宫不旋非所谓旋宫也要之旋宫谱中所用诸律皆正律耳无变律之理也但有变宫变徴二音变宫变徴二音亦正律也或误指为变律非也宜正其名名之曰中和者所以破陈乐书之谬也
正字出处
后汉志曰黄钟为宫大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徴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賔为变徴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
应字出处
乐记注曰宫商角徴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乐之器弹其宫则众宫应然不足乐是以变之使杂也易曰同声相应
和字出处
春秋左传齐景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同字出处
乐记疏曰引易曰同声相应易文言文谓同声相应之义也同声虽相应不得为乐必有异声相应乃得为乐耳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经部,乐类,乐律全书,卷七上>
【按文献通考载宋朝太常琴制第一为黄钟第二为太蔟第三为姑洗第四为蕤賔第五为林钟第六为南吕第七为应钟各随钟律弹之正与古法相合而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