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
此经本与华严同部。今惟此品单行。故南北二藏皆归于律。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南职北笃)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集众品第一。佛重游道场树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萨。从十林刹。十精进佛所来。及集一切诸天众等。 贤圣名字品第二。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名字。皆华梵双举。又说住前十心。信。念。精进。定。慧。戒。回向。护法。舍。愿。又说二十四愿偈。亦说十不可悔戒。 贤圣学观品第三。谓十住名习种性。十行名性种性。十向名道种性。十地名圣种性。次等觉性。次妙觉性。又名六坚。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观。又名六宝璎珞。一铜宝。二银宝。三金宝。四琉璃宝。五摩尼宝。六水精宝。并说六位所修诸行。 释义品第四。仍释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义。 佛母品第五。答敬首菩萨问二谛义。并说小中大劫差别。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罗密。各有三缘。及说七财。四摄。四辩。四依等
为因。二种法身为果。 大众受学品第七。佛复放光集众。嘱文殊及善财等七大菩萨。各领大众受学。因分别三种受戒。及受戒仪式。由受戒故。次第入于住。行。向。地。等妙觉中。 集散品第八。三劝大众发菩提心。乃至再嘱须受菩萨戒已。方可为说此大法门。
此亦仍似华严部摄。智者大师。依此判别圆位次。今因始终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归律藏。
菩萨善戒经(九卷 一名菩萨地 南仕摄北辞)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等译
序品第一。与宝积中决定毗尼经同。善行性品第二。发菩提心品第三。利益内外品第四。真实义品第五。不可思议品第六。调伏品第七。菩提品第八。菩提力性品第九。施品第十。戒品第十一。忍品第十二。 精进品第十三。禅品第十四。慧品第十五。软语品第十六。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三十七助道品第十八。助菩提数法余品第十九。功德品第二十。如法住菩萨相品第二十一。如法住禅品第二十二。如法住定心品第二十三。如法住生菩萨地品第二十四。如法住毕竟地生品第一。毕
竟地摄取品第二。毕竟地毕竟品第三。毕竟地行品第四。毕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品第五。毕竟地住品第六。明十力。四无畏等。后有优波离问结经名。
从第二品以下。并与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同意。弥勒菩萨宗此经成地论。而地持一经。又从地论录出别行。故仍与此大同也。
菩萨善戒经(一卷连前经 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
明六重。八重。及四十八轻。即上经戒品中别出。与菩萨戒本。及羯磨文。大同小异。
佛说受十善戒经(一卷 南职北笃)
开元录拾遗单本
十恶业品第一。佛为舍利弗说十恶业名。并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归依而受。次授八戒斋法。 十施报品第二。颂叹不杀功德。次说杀生十报。略叹不盗功德。次说偷盗十报。赞叹不淫有五功德。次说淫有十过。颂叹不妄语等功德。次说口四过恶业。
佛说十善业道经(五纸欠南从北初)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佛为海龙王说一切法靡不由心。应修十善。遂广明十善功德。及摄一切佛法。
即方等部海龙王经中一品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八纸半 南命北尽)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与十善业道经同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染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
序品第一。佛住耆阇崛山与比丘菩萨众俱。菩萨戒品第二。与沙弥十戒同。不可思议品第三。明如来不入涅槃。无我品第四。涅槃品第五。般若波罗密品第六。有余气品第七。来去品第八。中道品第九。世间戒品第十。亦即沙弥十戒。出世间戒品第十一。明菩萨七聚。上出世间戒品第十二。观第一义也。菩萨受戒品第十三。发菩提心也。字母品第十四。分别部品第十五。明佛灭后。僧祇上座二部。共出二十部。皆是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杂问品第十六。设为外道种种邪难求佛解释。 嘱累品第十七。既嘱累已。复广明在家过患。出家功德。次明念佛三昧。得见余世界佛。次明用供养华咒法。
佛说菩萨内戒经(一卷 南从北言)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佛以十五日说戒时。文殊请问初发意道俗菩萨。当作何功德。佛为说十二时戒法。一归依忏悔。誓行六度。发三愿。及行十法则。二受四十七戒。三受佛法身般若。各二十因缘。四受二十因缘行之。自知宿命。五受四禅法。六受般若三昧法。七受菩萨三昧法。八受月三昧。平心行之。九六根去恶为善。以六度教化一切。十外如地。内如水。十一愿一切众生。各得其乐。十二修六妙门。不住三乘果。次说十住菩萨。各有十功德。
文多梵语。颇难解会。
佛藏经(四卷 南职北笃)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诸法实相品第一。为舍利弗说画空等十喻。喻如来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稀有。 念佛品第二。明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念法
品第三。 念僧品第四。 净戒品第五。明破戒比丘。成就十忧恼箭。必堕恶道。 净法品第六。明迦叶佛预记释迦佛法中多受供养。故法当疾灭。譬如诸盲为贼所诳。堕于深坑。 往古品第七。明大庄严佛灭后。众分五部。一解正法者。即今满慈子。四说邪法者。久堕地狱。今出为调达等。 净见品第八。明释迦曾于过去历侍多佛。以有所得故。不获受记。至锭光佛时。悟无生忍。乃得受记。 了戒品第九。明三种人不喜闻此经。一破戒。二增上慢。三不净说法。及贪著我者。次明白毫相光一分。能供如法修道比丘。比丘不必愁虑四事。但当一心办道。 嘱累品第十。具明末世不如法事。并嘱累竟。魔王忧恼啼哭。以佛预为之防。不能破正法故。佛更说偈。以结前义。
优婆塞戒经(七卷 南摄北定)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集会品第一。善生长者述外道礼六方法。佛告以六波罗密。兼示以一切法无性。发菩提心。持八重六重。名出家在家菩萨。发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脱品第四。三种菩提品第五。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亦名从闻思修得。修
三十二相业品第六。发愿品第七。名义菩萨品第八。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二庄严品第十二。即福德。智慧。摄取品第十三。受戒品第十四。明在家六重二十八轻戒。须六月中净四威仪。乃于二十僧中授之。净戒品第十五。明受戒后种种法要。三法。四法等。息恶品第十六。供养三宝品第十七。六波罗密品第十八。杂品第十九。具明布施如法不如法。清净不清净事。净三归品第二十。八戒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罗密品第二十三。业品第二十四。即十善十恶。羼提波罗密品第二十五。毗离耶波罗密品第二十六。禅波罗密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罗密品第二十八。
佛说法律三昧经(七纸欠 南从北初)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佛于摩竭提国。先说十二自烧。次为阿难说虽发大意。有四事堕落。次因舍利弗自责昔非。为说大乘法要。次为勇声菩萨。分别声闻禅。缘觉禅。如来禅。五通仙人禅之不同。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 南从北初)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佛住耆阇崛山。寂调伏音天子思见文殊。佛放白毫藏光。从宝相佛国召来。与十千菩萨俱。文殊与天子问答第一义谛。及彼土声闻所证大法。有四众各五百人。及五千天子。因欲往彼土作声闻众。而发大心。得往生记。又问答声闻菩萨律行不同。及种种法门。因明菩萨住五无间。成无上道。谓从初发意中间。大心。大慈悲。大舍。分证。满证。皆悉无间。直至成佛。于是问答持此经众义。又总约大悲。别约六度。明烦恼成菩提义。佛乃赞印。及释迦叶疑。后文殊以神力教示彼土菩萨。于此土众生而发大愿。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南从北言)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与上经同。分作四品。而菩萨五无间以下诸文俱阙。天子名寂顺律音。
△寂调音所问经(一卷 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 南从北定)
刘宋沙门释法海译
亦同上经
佛说文殊悔过经(一卷 南从北定)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佛在耆阇崛山。新学菩萨狐疑所蔽。有如来齐光照耀菩萨。为之请问文殊。文殊为说忏悔。劝助。请法。兴供。回向。发愿。诸法。彼等皆得无生法忍。佛遥闻而赞叹之。(劝助。即随喜也)
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六纸 南从北初)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序品第一。佛在摩竭提国。文殊问三曼陀颰陀罗菩萨。若人求菩萨道者。当作何施行。先总答之。悔过品第二。愿乐品第三。即随喜。请劝品第四。法行品第五。即回向。譬福品第六。
菩萨藏经(九纸欠 南从北初)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
佛在祇园。舍利弗问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之法。佛具答之。初明十世界十佛。令结坛受持。后明过去大光明聚如来时。佛为竭伽陀天女。受持此经。即转女身。若女人闻此如来名者。即不更受女身。
舍利弗悔过经(四纸 南从北初)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 南从北定)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译
二经皆同上。而悔过经文太略。
佛说净业障经(一卷 南职北笃)
开元附秦录
佛住毗舍离庵罗树园。无垢光比丘入城乞食。被淫女所咒。犯根本戒。生大忧悔。见文殊师利菩萨。将至佛所。佛为说无性之法。发心得记。因广说净业障法。又说过去无垢光佛灭后。有勇施比丘犯根本戒。得闻深法。顿发大心。今已成佛。
佛说善恭敬经(六纸欠 南效北良)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
说教他功德。及示事师轨式。
佛说正恭敬经(四纸余 南效北良)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
与上经同。但示事师轨式。
佛说大乘戒经(一纸欠 南履北临)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在祇园说。文简义切。最宜流通。
菩萨戒羯磨文(五纸余 南职北笃)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出瑜伽师地论)
菩萨戒本经(一卷 南职北笃)
慈氏菩萨说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此即半月半月诵戒本也。此译最善。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南从北言)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与上经同。而后附有礼佛。发愿。受绳床等。诸法。
△菩萨戒本(一卷 有静迈序 南职北笃)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与上经同。而中有开性罪之八条。
菩萨受斋经(二纸余 南从北初)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先明三归悔过。次明当护十念。次明有十戒。次明解斋法。回向净土。
菩萨五法忏悔经(一纸半 南从北初)
开元附梁录
五悔各作偈语。而无序及流通。盖西土圣贤撰述也。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二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三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律藏】
述曰。毗尼一藏。元不局于声闻。但大必兼小。小不兼大。今约当分。且属声闻。实则大小两家之所共学。而菩萨比丘。绍佛家业。化他为务。尤不可不精通乎此也。
四分律藏(六十卷南训入奉母仪诸姑北业所基籍甚无)
姚秦罽宾国沙门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第一分比丘戒(二十一卷)
第二分比丘尼戒。受戒犍度。说戒犍度(共十五卷)
第三分安居犍度。自恣犍度。皮革犍度。衣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拘睒弥犍度。瞻波犍度。诃责犍度。人犍度。覆藏犍度。遮犍度。破僧犍度。灭诤犍度。比丘尼犍度。法犍度(共十三卷)
第四分房舍犍度。杂犍度。五百结集法。七百结集毗尼。调部毗尼。毗尼增一(共十一卷)
四分戒本(一卷 南姑北外)
姚秦罽宾国沙门佛陀耶舍译
四分戒本(一卷 前有序 南姑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依律集出
比丘尼戒本(一卷 南叔北外)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依律集出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一卷北作二卷 南犹北受)
曹魏天竺沙门康僧铠译
羯磨(二卷 出昙无德律部 南犹北妇)
曹魏沙门释昙谛集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 南犹北卑)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摩译
四分僧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卑)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集
尼羯磨(三卷北作五卷 南子北荣)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怀素集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北作四十六卷 南政存以甘棠北摄职从政存)
东晋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初明四弃法(五卷)。二明十三事。三明二不定法(共三卷)。四明三十事(四卷)。五明九十二事(八卷余)。六明四事。七明众学事。八明灭诤法(共一卷半)。九杂诵跋渠。明受戒治罪。乃至一切僧中杂事(共十一卷)。十威仪法(二卷)。比丘尼毗尼(五卷)。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一卷 南贵北外)
东晋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译
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 南妇北随)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共觉贤译
弥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卷 南随外受傅北而益咏)
刘宋罽宾国沙门佛陀什共竺道生译
初分比丘律(十卷)。第二分尼律(四卷)。
第三分初受戒法。二布萨法。三安居法。四自恣法。五衣法。六皮革法。七药法。八食法。九迦絺那衣法(共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