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
○林品第十。 一林经上。料简四种所住林。或不得正念等。虽有四事。不应住。或可得正念等。虽乏四事。不应去。或二俱不得。应夜半而去。莫与彼别。或二俱得。应尽命住。 二林经下。四料简与上同。此约得沙门义说。 三自观心经上。料简止观得不得有四句。不得者方便令得。得者当求漏尽。 四自观心经下。观增伺嗔恚。乃至恶慧等多少有无。有恶须断。有善须求漏尽。 五达梵行经。知漏。知漏因。知报。知胜如。知尽。知灭道。如是觉。想。欲。业。苦。一一知因。乃至知道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苦。 六阿奴波经。记提和达多入地狱。并为阿难说大人根智。善知六种人。 七诸法本经。欲为诸法本。更乐为和。觉为来。思想为有。念为上主。定为前。慧为上。解脱为真。涅槃为诸法讫。 八优陀罗经。说优陀罗不知痈本。虽生非非想处。还堕狸中。比丘应知身为痈。爱为痈本。六更触处为一切漏。 九蜜丸喻经。先为执杖释说宗本法。执杖不是不非而去。次为比丘略说。即入室坐。诸比丘转问大迦旃延。然后白佛印可。 十瞿昙弥经。大爱道三求出家。佛三止之。因阿难为请。乃制八尊师法。后又请求少年比丘礼敬老尼。佛为说减正法事(第二小土城诵讫)。
○大品第十一。 一柔软经。佛说在家时受用。但为老病死而出家。 二龙象经。佛说惟佛为大龙。乌陀夷因作颂赞。 三说处经。比丘有三说处。谓三世有。又以二种四处观人。知可共说。不可共说。 四说无常经。谓观五阴无常。得证果。 五请请经。佛因说戒时。唱言。我是后边身。汝等真法子。身口意清净。无枝亦无叶。舍梨子因作颂赞。 六瞻波经。说戒时。有犯戒者佛默不说。目连牵犯戒者出。佛种种诃犯戒之罪。 七沙门二十亿经。二十亿比丘精进而不证果。心生退悔。佛为说弹琴喻。遂尽诸漏。向佛善说所证之义。 八八难经。谓学道有八难。惟有一不难。 九贫穷经。以无善法财。喻贫穷。以恶行。喻举贷。以覆藏。喻长息。以梵行所知。为责索。以频生三恶念。为数往求索。以堕恶道。喻被收缚。 十行欲经。为给孤居士说十种行欲人。非法三。法非法三。如法四。 十一福田经。为给孤居士。说二种福
田。谓十八学人。九无学人。 十二优婆塞经。佛说优婆塞善护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证果。 十三怨家经。谓嗔恚是怨家。妨人七事。一妨好色。二妨安眠。三妨得利。四妨友朋。五妨名称。六妨大富。七妨生善处。 十四教昙弥经。昙弥骂责比丘。比丘皆去。诸优婆塞乃逐昙弥。佛为昙弥说树神喻。令彼住沙门法。 十五降魔经。魔入目连腹中。目连唤出。为说昔日波旬扰佛弟子。招大苦报。汝即我甥事。魔乃怖而降伏。 十六赖吒和罗经。赖吒和罗居士子。闻佛说法。发心出家。父母不许。卧地不食。许已。方起。出家证果。后还父家。不被财色所动。为父母说法。次为拘牢婆王。说信如来所说四事故出家。一此世无可依恃。二必趋老。三必无常。四无厌足。 十七优婆离经。苦行尼犍与佛论议。立身罚最重。佛立意业最重。优婆离居土。从尼犍处欲来难佛。反受佛化。证果断邪。不听尼犍入门。 十八释问经。天王先遣五结乐子。以琴歌见佛。次来问法。佛为说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爱不爱。因爱不爱有悭嫉结。生大苦阴。及说八正道。护六根等。天王证初果。发愿来生出家。 十九善生经。善生居士奉父遗命。敬礼六方。佛为说离四恶业。四
恶行。六非道。四似亲。应知四善亲。及内法六方。谓东为父母。南为师尊。西为妻子。北为婢使。下为友臣。上为沙门梵志。 二十商人求财经。先说往古商人入海堕罗刹国。乃至乘天马时。若稍念男女情爱。即便堕落。次正说比丘若计根尘阴界是我者。必皆被害。 二十一世间经。明如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自觉觉他。从成道至涅槃。所说皆实。 二十二福经。明往昔七年行慈福报。劝人修福。 二十三息止道经。谓初学比丘。常应念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锁相。除欲恚病。 二十四至边经。谓欲尽苦。甘行乞食。而复不修沙门法行。如墨浣墨。如血除血。从冥入冥。 二十五喻经。谓无量善法。以不放逸为本。如地。如沉水。栴檀青莲。须摩。象迹。师王。乃至如如来等。
○梵志品第十二。 一雨势经。未生怨遣雨势大臣。问佛跋耆国事。佛为说彼国行七不衰法。必当得胜。大臣去后。因为比丘说七种七不衰法。及说六慰劳法。 二伤歌罗经。此摩纳始谓作斋行。无量福迹。学道行一福迹。阿难三问而屈服之。佛
为说三轮示现法。摩纳归信。 三算数目犍连经。此梵志以堂及演算法为喻。问佛法中次第。佛为分别说之。次问何缘有得究竟。不得究竟者。佛为说问路之喻。 四瞿默目犍连经。佛涅槃后。阿难往此田作人所。彼问可有比丘与佛等者。适遇雨势大臣来到。重复问之。阿难答以无有此人。次说有法可依。及有十德可敬。又说诃贪等四伺。赞四禅四伺。雨势去后。又答三种解脱。无有胜如。 五象迹喻经。异学卑卢。为生闻梵志。说象迹喻。以赞于佛。生闻见佛。佛为具足说此法喻。谓从出家。护根。除盖。成四禅。证无漏。方为极大象迹。 六闻德经。为生闻说博闻诵习差别功德。谓从舍家。乃至证灭。 七何苦经。答生闻所问在家出家苦乐之事。及答饶益天人法。观善恶知识。如黑白月。 八何欲经。生闻梵志。问刹利。居士。妇人。偷劫。梵志。沙门。各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讫。佛一一答之。 九郁瘦歌罗经。此梵志。向佛说四种奉事。及四种自有财物。佛展转破之。谓如强与他肉而取其直。次正作虚空。慈心。洗浴。取火。等喻。明四姓平等。 十阿摄和经。诸梵志自恃其种独净。遣阿摄和与佛辩之。佛亦为说虚空。乃至取火等喻。又说父母驴马等
喻以屈之(第三念诵讫)。 十一鹦鹉经。佛为此摩纳分别在家。出家事。摩纳述梵志所施设五法功德。佛诘以现知现觉义。彼则嗔恚。佛为说五法障碍。谓欲。恚。身见。戒取。疑。及说法从心起。 十二须闲提经。此异学见佛卧室而起敬。闻佛名而毁訾。见佛说离欲法喻。而出家证果。所谓喻者。癞人炙火。盲著垢衣也。 十三婆罗婆堂经。婆私吒及婆罗婆二人。皆梵志种出家。被诸梵志诃责。佛为说劫初渐立四姓事。及说善恶业报无差别。 十四须达多经。为此居士说施心差别。非关粗妙之物。次较胜田。从凡人。四果。支佛。如来。不若作四方僧房。又不若受归戒。修慈心。及作无常观。 十五梵波罗延经。佛答今之梵志。久已越梵志法。无复学者。 十六黄芦园经。佛在园中。有百二十岁老梵志。来责佛不敬一切。佛言。若如来起迎请坐者。彼人必当头破七分。梵志又诃佛无味。无怖。不入胎。佛言。于五欲无味无怖。证四禅三明。故不入胎。梵志乃终身自归。 十七头那经。为头那说五种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三不越界。四越界。五旃陀罗。 十八阿伽罗诃经。此梵
志问梵志经典。何所依住。佛言。依于人住。展转问人。稻麦。地。水。风。空。日月。四王。乃至大梵。依忍辱温良。忍辱温良。又依涅槃。涅槃无依。 十九阿兰那经。诸比丘共论人命极少。宜力行善。佛赞印之。并说昔时阿兰那梵志出家。说无常法。利益无量。即佛往因也。 二十梵摩经。梵志梵摩。先遣摩纳优多罗。观佛三十二相。及观威仪。优多罗发心出家。次后梵摩自来见佛。谛观诸相。信心归依。证那含果。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七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八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小乘经藏之三】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 一分别六界经。佛于陶师屋中。为弗迦罗娑利比丘。说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法。 二分别六处经。为比丘说六处。六更乐。十八意行。三十六刀。断彼成就是。无量说法。内三意止。调御士趣一切方法。 三分别观法经。佛略说如是观。心洒散。不住内。不受而恐怖。如是观。心不洒散。住内。不受不恐怖。说已入室。众比丘请大迦旃延广说之。谓根著尘。则心洒散。
著四褝八定。则不住内。不离五阴。则恐怖。反是。便不洒散等。 四温泉林天经。天劝三弥提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问佛。佛说偈曰。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说已。入室。比丘请大迦旃延广释。迦旃延约根尘释之。 五释中禅室尊经。又一天问卢夷强耆尊者偈。并义。尊者问佛。佛为说偈。并约五阴释义。 六阿难说经。阿难以偈及义。为比丘说。佛赞印之。 七意行经。佛为比丘说八定。及八天处。二俱等等。及说灭定为最胜。 八拘楼瘦无诤经。佛为比丘分别诤无诤法。 九鹦鹉经。鹦鹉摩纳父。转生为白狗。见佛而吠。佛言。汝不应尔。谓汝从护至吠。狗嗔极卧地。鹦鹉怒而见佛。佛为说其成验。再来见佛。佛为说业报差别之法。 十分别大业经。异学与三弥提论三业义。周那与阿难。以此问佛。佛诃其不善分别。次正说三报受时差别。及临终善恶念不同。虽天眼所见。不宜执一非余。惟佛知其所以然耳。兼说柰果生熟四料简。以喻于人。
○心品第十四。 一心经。有一比丘问。谁将世间去。谁为染著。谁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而心随多闻。次又问多闻义。智慧义。黠慧广慧义。佛言。顺梵行为多闻。知四谛为智慧。能利人为广慧。 二浮弥经。浮弥为王子说梵行得果。或愿。或无愿。或愿无愿。或非有愿非无愿义。佛为浮弥说四喻。[谷-禾+牛](音够)角及乳。抨水又酪。压沙及麻。取火毋湿及干。喻邪梵行正梵行。得果不得。 三受法经上。现在未来苦乐四料简也。淫欲。现乐后苦。强制烦恼。现苦后乐。外道苦行。现苦后苦。欢喜修行。证三果。现乐后乐。 四受法经下。亦四料简。而约苦乐心。修十善行十恶论。 五行禅经。料简四种行禅。一炽盛而谓衰退。二衰退而谓炽盛。三知衰退。四知炽盛。八定皆尔。 六说经。分别八定中。皆有退。住。进。及漏尽义。修者应知。 七猎师经。以四种鹿群。喻沙门梵志。三不脱魔境。一能脱之。谓修四禅。四无量。四空。断漏者。 八五支物主经。此物主先诣异学文祁子处。文祁子立四事为第一义。谓身不作恶。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
物主以此白佛。佛言。此则婴孩皆第一义。若多闻圣弟子。当知善戒不善戒。善念不善念。何由生。何由灭。知已。具足八正道。乃至正解脱正智。是名第一义。质直沙门。 九瞿昙弥经。大爱道以金缕衣供佛。佛令施比丘众。三劝不从。佛为阿难说七施众。十四私施。皆得大福报。乃料简施受净不净四句。 十多界经。阿难作是思惟。一切恐怖。及灾患等。皆从愚痴生。不从智慧。佛为广申明之。次问云何名愚痴。云何名智慧。佛言。不知界。处。因缘。是处非处者。为愚痴。知者。为智慧。界者。眼等十八。地等六。欲无欲等六。乐。苦。忧。喜。舍。无明。亦为六。觉。想。行。识。为四。欲。色。无色。三。色。无色。灭。三。过。现。未。三。妙。不妙。中。三。善。不善。无记。三。学。无学。俱非。三。漏。无漏。二。为。无为。二。共名六十二界。处者。十二处。因缘者。十二缘生。是处非处者。若因若果。
○双品第十五。 一马邑经上。说沙门法。须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守护诸根。正知出入。断除五盖。成就四禅。趋向漏尽。 二马邑经下。谓应息贪伺。恚伺。乃至邪见。成就四无量心。乃至漏尽。 三牛角娑罗林经上。舍
梨子与阿难等。各说发起此林之法。佛皆赞之。并说不解趺坐。乃至漏尽。是名发起此林。 四牛角娑罗林经下。阿那律等三人。在此林中。佛往问之。各言安隐。并说上人之法。佛赞叹之。长鬼天等展转赞叹。乃达梵天。 五求解经。佛说求解于如来。正知如来法(第四分别诵讫)。 六说智经。为比丘说与梵行成立人问答法。 七阿夷那经。因异学阿夷那。为比丘略说知法非法。义非义。令学如法如义。诸比丘请阿难广释。谓邪见乃至邪智为非法。因此生不善恶法为非义。正见等为法。所生善法为义。 八圣道经。正定为一道。有习。有助。有具。共七支。正见最在前。一一释已。并正解脱。正智。为十支。约邪。正。断。修。成四十大法品。 九小空经。从不念人想。不念村想。不念无事想。次第至不住无想心定。 十大空经。因众比丘集加罗差摩精舍。佛为阿难说远离法。及说修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法。又说正知法。赞不放逸法。分别烦师。烦弟子。烦梵行法。又诫弟子不恭敬顺行者。名于师行怨事。能恭敬顺行者。名于师行慈事。
○后大品第十六。 一迦楼乌陀夷经。乌陀夷念世尊恩深。赞断过中食。佛印可之。深诃不顺此戒。谓为小事者。如彼痴蝇。 二牟梨破群那经。此比丘与比丘尼数共集会。护过嗔诤。佛呼而诲之。谓以信舍家。应修无欲。如调马。治林。于时非时等五言道。皆习慈心。悲喜舍心。如大地不可坏。如恒河不可沸。如虚空不可画。如治皮无瓦声。乃至应数数念利锯刀喻。则所游皆安。堪证学无学道。 三跋陀和利经。佛赞叹一坐食法。跋陀和利固辞不堪。夏三月竟。复来见佛。佛种种诃之。为说出要。又答其苦治不苦治之问。次说清净马喻法。 四阿湿具经。此比丘与弗那婆修二人。不遵佛戒。过中暮食。佛呼而责之。为说乐觉。苦觉。修不修义。及说修行不放逸义。 五周那经。周那述尼犍诤事于阿难。阿难问佛。佛为说六诤本。七灭法。六慰劳法。 六优波离经。问答七灭诤等如法不如法事。 七调御地经。王童子不信阿夷那和提所说法。阿夷那和提白佛。佛为说山下不见园林喻。及说调野象喻。 八痴慧地经。说痴慧各三相。谓思。说。作也。各受现法三苦乐。谓恶名。治罚。恶死。为三苦。善名。无罪。善死。为三乐。又有地狱天宫苦乐果报。 九阿梨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