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选佛谱
选佛谱
谱曰。离痴乱者。禅波罗密增上。有慧故无痴。有定故无乱也。
六善现行(阿阿。七行。阿弥。八行。弥弥。阿陀。皆九行。弥陀。十行。陀陀。初向。那佛。十行。谟佛。初向。阿佛。六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善现行者。般若波罗密增上。生生常在诸佛会中。于一切法皆明了故。
七无著行(阿阿。八行。阿弥。九行。弥弥。阿陀。皆十行。弥陀。初向。陀陀。二向。那佛。初向。谟佛。二向。阿佛。七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无著行者。方便波罗密增上。于生死涅槃二边。皆不著故。
八尊重行(阿阿。九行。阿弥。十行。弥弥。阿陀。皆初向。弥陀。二向。陀陀。三向。那佛。二向。谟佛。三向。阿佛。八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尊重行。亦名难得行。愿波罗密增上。所有善根。最为尊重。极难得故。
九善法行(阿阿。十行。阿弥。初向。弥弥。阿陀。皆二向。弥陀。三向。陀陀。四向。那佛。三向。谟佛。四向。阿佛。九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善法行者。力波罗密增上。说法授人。成物轨则故也。
十真实行(阿阿。初向。阿弥。二向。弥弥。阿陀。皆三向。弥陀。四向。陀陀。五向。那佛。四向。谟佛。五向。阿佛。十向。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行。)
谱曰。真实行者。智波罗密增上。照一切法。非如非异。得悟真实性故。(中贤十行位竟)
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阿阿。二向。阿弥。三向。弥弥。阿陀。皆四向。弥陀。五向。陀陀。六向。那佛。五向。谟佛。六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十住入空。十行入假。回此二边。以向中道。名为十回向也。由不住空。故名救护众生。由不住有。故名离众生相。双遣二边。正观中道。故常行六道。不受六道诸果报苦。虽不实受。示同有受。非诸凡夫外道及二乘人所能测也。 阿佛圆信者。得相似中观故。亦是按位接故。 弥佛方便者。恒净佛国土故。亦仍不离佛故。 陀佛圆住者。仍是胜进接故。 佛佛圆向者。亦开粗成妙故。下皆准知。
二不坏回向(阿阿。三向。阿弥。四向。弥弥。阿陀。皆五向。弥陀。六向。陀陀。七向。那佛。六向。谟佛。七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空有二边。并皆可坏。由修中观。似解分明。故名不坏也。
三等一切佛回向(阿阿。四向。阿弥。五向。弥弥。阿陀。皆九向。弥陀。七向。陀陀。八向。那佛。七向。谟佛。八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三世佛法。一切时行。故名等一切佛也。
四至一切处回向(阿阿。五向。阿弥。六向。弥弥。阿陀。皆七向。弥陀。八向。陀陀。九向。那佛。八向。谟佛。九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以大愿力。普入一切国土。供养一切诸佛。故名至一切处。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阿阿。六向。阿弥。七向。弥弥。阿陀。皆八向。弥陀。九向。陀陀。十向。那佛。九向。谟佛。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以常住法。授与前人。故名无尽功德藏也。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阿阿。七向。阿弥。八向。弥弥。阿陀。皆九向。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行一切善。普皆回向众生。同成佛道。更无二趣。故名随顺平等善根。 陀陀。谟佛。亦皆十向者。于教道中。未得出世正慧。更无可胜进故。下诸位中。准此应知。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阿阿。八向。阿弥。九向。弥弥。阿陀。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观诸众生所有善恶。一相无二。皆顺实相。故名随顺等观一切。
八真如相回向(阿阿。九向。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那佛。谟佛。皆十向。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无。不得二相。故名真如相也。
九无缚解脱回向(阿阿。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那佛。皆十向。谟佛。初地。阿佛。圆信。弥佛。方便净土。陀佛。圆住。佛佛。圆向。)
谱曰。照了三世诸法。非有非空。本无缚著。故名无缚解脱也。 谟佛初地者。于教道中。而入证道。虽有佛慧。仍带权故。次位那佛。准此应知。
十法界无量回向(阿阿。阿弥。弥弥。阿陀。弥陀。陀陀。皆方便净土。那佛。初地。谟佛。二地。阿佛。方便净土。弥佛。圆住。陀佛。圆行。佛佛。圆向。)
谱曰。觉一切法中道无相。故名法界无量也。 阿阿等六。皆方便净土者。缘修已极。功不唐捐。旣未发中道佛慧。必归有余国故。(上贤十向位竟。 已上内凡三十心竟。)
初欢喜地(阿陀。二地。弥陀。三地。陀陀。四地。那佛。三地。谟佛。四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出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有情。名之为地。初欢喜地者。初破无明。证真中道。舍异生性。入同生性。故大乐欢喜也。分得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初入实报无障碍土。能于百佛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利益群品。故云证道同圆。今约教门。故阿阿等散善不行。唯阿陀等三。名为定善。及那佛。谟佛。可以渐增品位。若阿佛。则按位便同圆住。弥佛。陀佛。则胜进便成圆行圆向。至于佛佛。则开粗显妙。卽为圆地也。下皆准知。
二离垢地(阿陀。三地。弥陀。四地。陀陀。五地。那佛。四地。谟佛。五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以正无相入众生界。具净尸罗。远离起微细犯诸烦恼垢。名离垢地也。此地能于千佛世界示现作佛。自此以下。地地培胜。具如华严十地品说。
三发光地(阿陀。四地。弥陀。五地。陀陀。六地。那佛。五地。谟佛。六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明。名发光地也。
四焰慧地(阿陀。五地。弥陀。六地。陀陀。七地。那佛。六地。谟佛。七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名焰慧地也。
五难胜地(阿陀。六地。弥陀。七地。陀陀。八地。那佛。七地。谟佛。八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名难胜地也。
六现前地(阿陀。七地。弥陀。八地。陀陀。九地。那佛。八地。谟佛。九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名现前地也。
七远行地(弥陀。八地。陀陀。九地。那佛。八地。谟佛。九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及出世间二乘道故。名远行地也。 阿陀不行者。依教道中。八地真无生法忍最难阶故。
八不动地(弥陀。九地。陀陀。十地。那佛。九地。谟佛。十地。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也。
九善慧地(弥陀。十地。陀陀。等觉。那佛。十地。谟佛。等觉。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
谱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徧十方善说法故。名善慧地也。
十法云地(弥陀。陀陀。皆等觉。那佛。等觉。谟佛。圆住。阿佛。圆行。弥佛。圆向。陀佛。圆地。佛佛。圆等觉。)
谱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充满法身。故名法云地也。陀陀亦等觉者。于教道中无可进故。
等觉菩萨(那佛。谟佛。皆圆行。阿佛。圆向。弥佛。圆地。陀佛。别妙觉佛。佛佛。圆究竟妙觉。)
谱曰。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已名为佛。若望妙觉。犹名菩萨。故称等觉也。于教道中。更无可进。故弥陀等亦皆不行。须遇佛字。方得开显增进耳。陀佛成别佛者。应界外机。示圆满报。徧坐尘刹道场故。佛佛成圆佛者。尽无明源。显究竟觉。不异圆家十行故。
别教妙觉佛位(阿阿。阿弥。弥弥。皆赠一。阿陀。弥陀。陀陀。皆赠二。那佛。赠一。谟佛。赠二。阿佛。赠三。弥佛。赠四。陀佛。佛佛。皆究竟妙觉。)
谱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翛然无累。寂而常照。所证真如。名为法身。所转四智相应心品。及无垢识所变无漏身土。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自受用报身。为地上菩萨。示坐莲华台藏世界。现有刹尘相好庄严。名胜应身。亦名他受用报身。但由平等性智之力。令其得见。不须别起成事化故。为地前菩萨。及利根三乘。示现色究竟天最高大身。名带劣胜应身。亦名大化身。从成所作智所示现故。为钝根三乘。及博地凡夫。示现菩提树下父母所生之身。名劣应身。亦名千百亿化身。为一切异生。示现种种杂趣殊形。名随类化身。此二亦皆成所作智所示现故。当知四十二品无明未尽。未得圆满无上菩提。终不得名妙觉极果。但以别教被钝根故。仅说无明止十二品。遂计断十二品无明。便成妙觉。然此妙觉。必是圆妙觉位之所示现。故于此位。再得陀佛。便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矣。况更得佛佛耶。 十二别教位次门竟。
【十三圆教位次门(凡八位)】
谱曰。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一切因缘所生法。无不卽空假中。三谛圆融。不可思议。是为圆妙。举一卽三。言三卽一。三一相卽。无有缺减。是为圆满。由有理具三千。方有事造三千。由观事造三千。卽显理具三千。圆见事理一念具足。是为圆足。迷之不减。悟之不增。当下圆成。体非渐证。是为圆顿。故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前三教人。乃至一切众生。从来不出此理性中。但由日用不知。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一觉此理。则如演若歇狂。本头如故。翳病旣尽。华处全空。故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以此圆解历一切法。则一切法无不皆圆。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况前三教。本是为实所施之权。岂不一一皆圆妙耶。古人所以简偏圆者。正是简情。原非简法。若谓有法独圆。则必更有不圆之法与之为对。旣有对待。便是不妙。不满。不足。何能独顿。故知末世谈圆。有名无义久矣。问。旣云圆顿圆足。何容更立位次。答。若执定无位次。亦非圆足圆顿。以不具足因果修证法故。以不得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之妙体故。所以欲达圆宗。须明六卽。谓始终迷悟。故言六。一性无殊。故言卽。不变随缘。故言六。随缘不变。故言卽。全性起逆顺两修。故言六。全逆顺两修皆在性。故言卽。知六而不知卽。必生退屈。知卽而不知六。必生上慢。又设不知卽。则依何有六。设不知六。则卽何所卽。故六卽义。双照性修事理圣凡迷悟因果。无不圆也。然理卽在迷。众生本证。由闻名字。乃修圆顿妙观。故须五品观成。方阶圆位。又以分证位长。略分为六。所谓住。行。向。地。及以等觉。金刚后心。至于妙觉极果。乃是诸教之所同归。卽位次而非位次。不应列入因位中矣。问。果位若不列入因位。则前三教佛果。何以各列因位后耶。答。前三佛位。各约当教。假名为果。若望圆位。则总属因故也。
圆五品位(那那。那谟。谟谟。皆无生忏。阿陀。弥陀。陀陀。皆圆十信。那佛。上品中生。谟佛。上品上生。阿佛。圆十住。弥佛。圆十行。陀佛。圆十向。佛佛。圆十地。)
谱曰。言外凡五品观行卽佛者。依法华经立。一随喜品。谓随顺妙法。庆己庆他。二读诵品。谓受持文义。以资理观。如膏助火。愈益其明。三讲说品。谓理观转胜。弘誓熏心。导利前人。化功归己。四兼行六度。谓理观旣熟。傍兼事行。能令少施功德与虚空等。持戒等亦复如是。五正行六度。谓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此五品位。分作三心。谓初二品。名为初心。任运能感同居净土中品下生。第三。第四。名为中心。任运能感中品中生。第五一品。名为后心。任运能感中品上生。然非胜进之旨。故不列之。那那等三无生忏者。若在观行之中。自能圆伏五住烦恼。或时出观。未免现起烦恼。故须观罪实相也。阿弥等三不行。唯行阿陀等三者。须藉定善。方可净六根故。那佛上品中生者。已能善解义趣。又承化佛授手故。谟佛上品上生者。已能读诵修行。又得佛光迎接故。阿佛圆住者。妙观力强。径入阿字门故。弥佛圆行。陀佛圆向。佛佛圆地者。圆人善超。一生能顿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