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选佛谱
选佛谱
八胜处观(谟谟。善现天。阿阿。十一切处。阿弥。九次第定。弥弥。阿陀。皆师子奋迅三昧。弥陀。超越三昧。陀陀。那佛。谟佛。皆四果。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九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者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人不净。胀烂白骨。心甚厌恶。如初背舍中说。故名内有色相。由其观道未增。观多畏难摄故。所以外观色少。言若好若丑者。善业果色名好。恶业果色名丑。或所观种种不净名丑。忆念妄生净想名好。或能生淫欲色名好。能生嗔恚色名丑。胜知胜见者。观心湻熟。于好色不贪爱。于丑色不嗔恚。但观色是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如水沫不坚固。智慧深达假实之相。住是不净观中。淫欲嗔恚诸结使来。能不随故。名为胜处。复次所观自身他身三十六物不净名丑。所观白骨流光净色名好。见不净时。卽知虚假。心不畏没。见净色时。知从缘生。心不爱染。是名胜知胜见。复次于少缘中。随意观色。转变自在。亦能善制观心。故名胜处也。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者观心旣调。更于定中广观外色。所谓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一国土。乃至十百千万国土。一阎浮提。乃至一四天下等。皆见悉是死尸。若观一膨胀时。悉是一切膨胀。乃至坏血脓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旣广见死尸不净。心甚厌恶。次观一死尸脱除皮肉。但见白骨。一切死尸。亦复如是。见诸白骨徧满世界。此观旣成。复当定心谛观内身白骨。炼使明净。如珂如贝。次见外诸骨人。悉皆起立。行行相对。罗列举手而来。行者于三昧中。卽知此皆随想而来。无有定实。心不惊怖。复当默念。诃此骨人。咄。汝诸骨人。从何而来。如是诃时。卽见骨人悉还躄地。如是或至多返。次应深观内骨。卽见光明普照十方。一切骨人为光所照。悉亦明净。此观成时。于一切怨亲中人及诸好丑。其心平等。无有爱恚。是名若好若丑胜知胜见。复有师言。若但观一切人。见不净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净观。是名多。大不净观者。为破一切处贪爱故。观象马牛羊飞禽走兽之属。悉见为死尸膨胀。次观饮食。皆如虫如粪。衣服绢布。犹如烂皮。钱财金宝。如毒蛇蚖。谷米。如臭死虫。宅舍田园国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皆悉烂坏。臭处不净。流溢滂沱。乃至见白骨狼籍。一切世间不净如此。甚可厌患。于三昧中。随观卽见。回转自在。能破世间一切好丑爱憎贪忧烦恼。故名胜知胜见。此二胜处。位皆在初禅也。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观行方法。不异于前。但以内无色相为异。灭内色方法。如第二背舍中说。行者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此二胜处。除灭下地结使。令无遗余。亦以重转变观道。令利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转胜也。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行者不受三禅身证之乐。入第四禅时。念慧清净。四色转更光显。如妙宝光明。胜于前色。故名胜处。复次于四禅中。用不动智慧。炼此四色。少能多。多能少。转变自在。欲见卽见。欲灭卽灭。故名胜处。复次于三昧中见是胜色。结漏未断。或生法爱。为断法爱。谛观此色。知从心起。譬如幻师。观所幻色。则不生著。是时背舍转名胜处也。修此亦有三种不同。例前可知。菩萨深修胜处。于胜处中。发大神通。摧伏天魔。破诸外道。度脱众生。卽是摩诃衍也。 谟谟善现天者。色定转明。思惑未尽故。 陀陀亦四果者。无漏定力。亦能出苦故。
十一切处观(谟谟。色究竟天。阿阿。九次第定。阿弥。师子奋迅三昧。弥弥。阿陀。皆超越三昧。弥陀。四果。陀陀。辟支果。那佛。四果。谟佛。辟支佛果。阿佛。已办地。弥佛。支佛地。陀佛。十住。佛佛。王三昧。)
谱曰。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是名十一切处。行者住第四禅中。已成就自在胜色。尔时应用念清净心。舍七种色。直念青色。取少青光焰相。如草叶大。一心缘中。卽与少青相应。观心运此少青徧照十方。卽见光明。随心普照一切世间。皆见青相徧满。停住不动。如青世界。是名青一切处。余七修相亦尔。行者旣成就八一切处。欲入空一切处。当入虚空背舍。但背舍缘狭。未名一切处。今更广缘十方虚空。故名空一切处。欲入识一切处。亦当先入识处背舍。于识定中。广观此识。徧满十方。皆见是识。故名识一切处。旣得一切处成。若欲修一切入。当以一切处为本。然后用善巧观心。于青一切中。令黄白等皆入其中。不坏青之本相。而能于青色中。具见余色。余亦如是。是名十一切入。此中趣道之相。亦可例如前说。若菩萨修之。欲令神通普徧。成就普现色。具足一切法界中事故。亦名一切处波罗密也。(不坏法观竟)
九次第定(谟谟。钝根那含。阿阿。师子奋迅。阿弥。超越三昧。弥弥。阿陀。皆四果。弥陀。已办地。陀陀。支佛地。那佛。已办地。谟佛。支佛地。阿佛。十住。弥佛。圆十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圆十住。)
谱曰。行者旣具足诸禅。今欲入九次第定。先当从浅至深。修炼诸禅定观之法。极令调柔利熟。然后总合定观二法。一心齐入。善断法爱。自识其心。从初调心入一禅。不令异念间杂。如是乃至灭受想定。所以者何。根本禅中。定多智少。故心不调柔。入禅有间。背舍等观多定少。故心亦不调。入禅有间。如车二轮。一强一弱。则载不安稳。今旣定观均等。定深智利。定深。故在缘不散。智利。故进入无阂。从一禅起入一禅时。心心相次。利疾无杂。非但次第调柔。心无间杂。亦复增益诸禅功德。转深微妙。如炼真金。光色更增。价直亦倍。故名炼禅也。 谟谟钝根那含者。未得漏尽故。 弥弥阿陀皆四果者。无漏功极故。 弥陀已办地。陀陀支佛地者。妙定力深。不滞偏真故。那佛谟佛亦同者。别惑虽存。已觉卽空故。 佛佛圆住者。证禅实相故。
师子奋迅三昧(阿阿。超越三昧。阿弥。已办地。弥弥。支佛地。阿陀。八住。弥陀。九住。陀陀。十住。那佛。九住。谟佛。十住。阿佛。十行。弥佛。圆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圆住。)
谱曰。般若经说。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谓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譬如师子奋迅之时。非但能前进。奋迅而去。亦能却行。奋迅而归。一切诸兽所不能尔。行者入此法门。亦复如是。上来诸禅所不能尔。住此法门。卽能覆却徧入一切诸禅。熏诸观定。悉令通利。转变自在。出生诸深三昧。种种功德。神智转胜。故名熏禅。譬如牛皮熏熟。随意作诸世物也。此唯利根声闻。乃能修之。故不复堕定性果位。
超越三昧(阿阿。已办地。阿弥。支佛地。弥弥。菩萨地。阿陀。九住。弥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谟佛。初行。阿佛。十回向。弥佛。圆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圆住。)
谱曰。般若经说。行者依师子奋迅三昧。逆顺出入超越三昧。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定。灭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起。入灭定。灭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定。灭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第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第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第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经文所说。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种。一顺入超。二逆入超。三顺逆入超。四逆顺入超。出亦如是。复有傍超。亦论四种。譬如师子。有四种趠。(敕教切)一者前掷四十里。譬顺超相。二却掷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禅相。四左傍掷四十里。譬傍超入观禅之相。复有具足超。不具足超。具足超越。卽是菩萨。如上所说不具足超。卽是声闻。不能自在远超入故。但能从初禅。超入三禅。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黄师子。趠则不远。若白师子。则能远掷。可譬菩萨也。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禅。出世禅中对治无漏竟。(缘理无漏属慧学摄。)
王三昧(阿阿。现前地。阿弥。远行地。弥弥。阿陀。皆不动地。弥陀。善慧地。陀陀。法云地。那佛。上品上生。谟佛。方便净。阿佛。圆住。弥佛。圆行。陀佛。实报净。佛佛。寂光净。)
谱曰。中道第一义谛相应种种三昧。名王三昧。良以中道统一切法。能摄一切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故名王三昧也。大佛顶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又云。我乘佛神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皆卽指此全性起修圆顿三昧门也。若以圆解修前六妙。特胜。乃至超越三昧。一一皆得名王三昧。然圆教行人。从初便达因缘卽中。是故观行相似位中。卽得名为修王三昧。若别教人。虽复仰信中道。犹谓迥出二边。故十住入空。十行入假。不得名王三昧。乃至十向学修中观。尚未能知中道具一切法。亦不得名为王三昧。直至登地。证道同圆。方得王三昧成也。此王三昧广分别者。或百有八。或百二十。或复五百。或复八万四千。乃至或复佛刹微尘数等。不可穷尽。且约别地圆住。分证此三昧王。能破二十五有。卽有二十五王三昧。所谓一者无垢三昧。破地狱有。二者不退三昧。破畜生有。三者心乐三昧。破饿鬼有。四者欢喜三昧。破修罗有。五者日光三昧。破东洲有。六者如幻三昧。破南洲有。七者月光三昧。破西洲有。八者热焰三昧。破北洲有。九者不动三昧。破四王天有。十者难伏三昧。破忉利有。十一者悦意三昧。破夜摩有。十二者青色三昧。破兜率有。十三者黄色三昧。破化乐有。十四者赤色三昧。破他化有。十五者白色三昧。破初禅有。十六者种种三昧。破大梵有。十七者双色三昧。破二禅有。十八者雷音三昧。破三禅有。十九者注雨三昧。破四禅有。二十者虚空三昧。破无想有。二十一者照镜三昧。破那含有。二十二者无碍三昧。破空处有。二十三者常三昧。破识处有。二十四者乐三昧。破无所有处有。二十五者我三昧。破非非想处有也。 五难胜地。禅波罗密最为增上。故阿阿等进阶六地。乃至十地。 那佛同居上上者。表犹属凡位故。 谟佛方便净土者。表法爱未忘故。 阿佛圆十住位者。悟一切法不生故。 弥佛圆十行位者。具足无边佛行故。 陀佛实报净土者。功德智慧所庄严故。 佛佛寂光净土者。性修融彻。无二体故。 第八增上定学门竟。
选佛谱卷第四(终)
【选佛谱卷第五】
【第九增上慧学门(凡八位)】
谱曰。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故次定之后。应明慧学。一切外道。乏出世慧。故虽修戒定。不出生死。一切二乘。无中道慧。故虽出生死。不达法源。然戒学定学两门。如住毗尼而不动。善能灭诤。后三妙门。十六特胜。乃至超越三昧之中。已有出世正慧。念清净戒。无上道戒。及王三昧。已有中道实慧。而今更分别者。须知三乘一乘所修戒定。一往是同。只由缘理之慧。有偏有全。有渐有顿。致使同一戒定。收功永别也。又众生根性。或由事以入理。或由理以得事。若由事入理者。名为行行。卽于戒定之中。具足智慧。仍以戒学定学彰名。若由理得事者。名为慧行。卽于慧学之中。具修戒定。仍以慧学受称也。
发声闻心(那那。那谟。谟谟。皆五停心。阿阿。别相念。阿弥。总相念。弥弥。阿陀。皆暖位。弥陀。顶位。陀陀。忍位。那佛。世第一。谟佛。初果。阿佛。二果。弥佛。三果。陀佛。四果。佛佛。中品上生。)
谱曰。闻佛说法音声。知生死苦。欲断其因。慕寂灭乐。勤修其道。是名发声闻心。生死苦者。地狱有烧煮残害之苦。畜生有互相吞啖之苦。饿鬼有长劫饥虚之苦。修罗有战诤损伤之苦。人道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苦。诸天有五衰相现。还堕恶趣之苦。无色有穷空不归。便入轮转之苦。略说三界二十五有。无非是苦。更无真实乐处也。生死因者。由见思惑所发善恶不动诸有漏业。皆是三界受生因也。寂灭乐者。三界惑业因尽。则三界果报亦亡。色心俱灭。大患永尽。真空湛寂。不受轮回苦也。出苦道者。戒能永断恶业。定能出离散善。慧能破除虚妄我执。永断见思烦恼也。由知苦故。方肯断集。由慕灭故。方肯修道。但求自度。不顾他人。故名为小乘也。 那那等三。见思重故。须修五停。阿阿则稍能伏惑。为别相念。阿弥则功行渐加。为总相念。弥弥。阿陀。则已得正勤。故为暖位。弥陀则修如意足。故为顶位。陀陀则五善根生。故为忍位。那佛则五力增长。虽是有漏。能通无漏。故为世第一位。谟佛则断见存思。故为初果。阿佛则渐舍欲习。故为二果。弥佛则离欲纯善。故为三果。陀佛则定慧具足。故为四果。佛佛则回向大乘。蒙佛接引。故准十六观经。当得中品上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