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听闻轨理
〔科〕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分三
丙一 听闻轨理分三
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丁三 正听轨理
丙二 讲说轨理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今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盘」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盘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科〕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科〕丁三 正闻轨理分二
戊一 断器三过
戊二 依六种想
今戊一 断器三过
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妄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科〕戊二 依六种想
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迦摩巴云:「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依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痾,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着所配药品,病终无脱。《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盘」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入行论》亦云:「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如是亦如《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着言说失。」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着言说失。」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着,常不放逸思惟义。」
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故须正为,抉择自身,而听闻之。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因须先知,知须听法。是故应当听闻正法,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说法轨理
〔科〕丙二 说轨理分四
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今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科〕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科〕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顾着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着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踰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妒,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戚」,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噉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科〕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于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后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复次《毗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着帽冠着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着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反是应说,依无病也。
完结轨理
〔科〕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亲近善士
〔科〕乙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二
丙一 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分二
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丁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今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科〕 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说(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
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
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戊四 依止胜利
戊五 未依过患
戊六 摄彼等义
今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