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禅话录

愿我尽未来劫常舍身命供养金刚般若波罗蜜,愿我堪为般若波罗蜜主,常为一切众生说金刚般若波罗蜜。愿一切众生闻说金刚般若波罗蜜,获无所得。
愿我尽未来劫为一切众生常舍身命守护金刚般若波罗蜜。愿一切众生依般若波罗蜜故,获无所得,一时成佛。”
和上问远法师言:“曾讲大般涅经不!”
法师言:“讲大般涅经数十遍。”
和上言:“一切大小乘经论说,众生不解脱者,缘有生灭二心。又涅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未审生之与灭,可灭不可灭?为是将生灭灭?为是将灭灭生?为是生能自灭生?为是灭能自灭灭?请法师一一具答。”
法师言:“亦见诸经论作如此说。至於此义,实不能了。禅师若了此义,请为众说。”
和上言:“不辞为说,恐无解者。”
法师言:“道俗有一万余人,可无有一人能解者?”
和上言:“看见不见。”
法师言:“见是没?”
和上言:“果然不见。”
法师既得此语,结舌无对。非论一已屈词,抑亦诸徒失志。胜负既分,道俗嗟散焉。
和上禅池慧水,引长润於心源;戒藏慈灯,照圆明於身域。指授不思议法,为无所为;称赞离相法门,说无所说。六念九次,实理心融。三藏五乘,真如体解。故得入讲论处,邪幢必摧;定是非端,胜幡恒建。若彼空山谷响,任无起以同声;明镜分形,鉴有色而开相。某乙叨陪学侣,滥预门徒,不揆庸虚,敢申愚拙。比年道业,希得却亡。言此法门,息求而得。约无住之理,理上住义宛然。起有见之法,法中见心安在?迷乐之日,乐中之苦昔时;悟苦之时,苦中之乐今日。每恨不逢激励,更叨赞扬,谨录所闻,藏之箧笥。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
言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者,叙六代大德师师相授,法印相传,代代相承,本宗无替。自达摩大师之後,一代只许一人。中间倘有二三,即是谬行佛法。况今天下教禅者无数,学禅者全稀。并无禀承,凭何立教!徒以鸡风相诳,蒲脯成欺,饰鱼目以充珠,将夜光而为宝。
我和上属正法陵迟之日,邪法缭乱之时,当欲行后医之本方,充先医之乳药,重扬真教,息世云云。
知摸珠者非珠,空寻水月。见学道者非道,徒向宝山。诚弄影而劳形,实扬声而心响。所以修论,聊欲指南,使大道洽於苍生,正法流於天下,其论先陈激扬问答之事,使学者辨於真宗,疑者识为後叙师资传授之言,断除疑惑。审详其论,不可思议。闻者皆言言昔者未闻,见者皆言昔者未见。斯乃宅中宝藏忽示而开,苦海津梁不期而至矣。
呜呼,六代传信,今在韶州。四辈学徒,空游游嵩岭。可谓鱼游於水,布网於高山哉。于时有同学相谓曰:“嵩山寂和上,一佛出世,帝王之师,天下仰德,四海归依。何人敢是?何人敢非?”
又同学中有一长老者答曰:“止。如此之事,非汝所知;如此之事,非汝能及。汝但知贵耳贱目,重古轻今,信识涓流,宁知巨海!我和上承六代之后,付嘱分明。又所立宗体与诸家不等。”
众人弹指,皆言:“善哉!有何差别?”
答曰:“更不须子细。”
和上言教,指授甚深,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纵使三贤十圣,孰辨浅深?声闻缘觉莫知涯际。开开元二十年正月十五日共远法师论议,心地略开,动气陵云,发言惊众。道俗相谓“达摩后身”。所是对问宏词,因即编之为论。
论云:“今日设无遮大会,非为功德,为天下学道者定是非,为天下用心者辨邪正。”
是非邪正,具载明文,并叙本宗,传之后代。虽寂和上在世,普济群生,为与曹溪不同,所以南中叙论。今日罕闻是事,喜跃难胜,聊自课虚,以成其赞:
论之标首,达摩大师。
资叙正宗,光赞本枝。
梁朝兴日,天竺来仪。
遗言我法,六后陵迟。
其道玄远,人莫能知。
唯我和上,今日行之。
论称六代,代有一人。
但以心契,法无有亲。
唯有大事,四海之珍。
递相付嘱,非不殷勤。
袈裟表信,息世疑津。
天下无比,谁与为邻。
大乘大论,流行四方。
法幢再建,慧日重光。
爱河舟楫,苦海津梁。
闻者见者,得悟真常。
大道行矣,正教其昌。
无我无人,善恶不亡。
敬寻斯论,妙理玄通。
先陈问答,後叙正宗。
无念能念,言空不空。
非色非相,无德无功。
达人乃见,有缘始逢。
禅门顿教,诸家不同。
论之兴也,开元二十。
比日陵迟,今年法立。
本元清净,非关积习。
彼岸坐登,禅门顿入。
德超河洛,芳流京邑。
朗月孤悬,众星无及。
●顿悟无生般若颂
无念是实相真空,知见是无生般若。般若照真达俗,真空理事皆如。此为宗本也。
夫真如无念,非念想能知。实相无生,岂生心能见?无念念者,则念总持。无生生者,则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无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常无念。菩提无得,得佛法身。般若无知。知一切法。即定是慧,即慧无生。无生实相真空,无行能周法界。六度自兹圆满,道品於是无亏。我法二空,有无双泯。不到不至,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财。入不二门,权一乘理。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无功,空而常鉴。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则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般若通秘微之光,实相达真如之境。般若无照,能照涅。涅无生,能生般若。涅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法无定相,涅能生般若,即名具佛法身。般若圆照涅般,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常空寂,见即直见无生。知见分明,不一不异。动寂俱妙,理事皆如。理静处事能通,达事理通无碍。六根无染,定慧之功。相念不生,真如性净。觉灭心空,一念相应,顿超凡圣。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空无所得。
三世诸佛,教旨如斯。菩萨大悲,转相传受。至於达摩,届此为初。递代相传,於今不绝。所传秘教,意在得人。如王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解行相应,方能建立。
衣为法言,法是衣宗。衣法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弘於法,非法不受於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无生即无虚妄,法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顿悟无生般若颂一卷。
●荷泽大师显宗记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六度自兹圆满,道品於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心本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不彼不此,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门,获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慧。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如即清净涅。般若是涅之因,涅是般若之果。般若无见,能见涅。涅无生,能生般若。涅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法无定相。涅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知见分明,不一不异。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能通达,即理事无碍。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
三世诸佛,教旨如斯。即菩萨慈悲,递相传受。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於达磨,届此为初,递代相承,於今不绝。所传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行解相应,方能建立。
衣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传,更无别法。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非衣不传於法,非法不受於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载宋道原编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此取自大正藏第五十一卷)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
○伦敦本神会录
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序
……教弥法界。南天绍其心契,东国赖为正宗。法不虚传,必有所寄。南阳和尚,斯其盛焉。禀六代为先师,居七数为今教。向恋如归父母,问请淡於王公。明镜高悬,须眉怀丑。海深不测,洪涌澄漪。宝偈妙於贯花,清唱顿於圆果。贵贱虽问,记录多忘。若不集成,恐无遗简,更访得者,遂缀於后。勒成一卷,名曰问答杂徵义。但简兄弟,馀无预焉。
南阳和尚答杂徵义
作本法师问“本有今无”偈。问:“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其义云何?”
答曰:“蒙法师问,神会於此亦疑。”
又问:“疑是没勿?”
答:“自从佛法东流已来,所有大德皆断烦恼为本,所以生疑。”
问:“据何道理,疑烦恼为本?”
又答:“据涅经第九菩萨品,文殊师利言:‘纯陀心疑如来常住,以得知见佛性力故。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见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保以故?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皆无常。’验此经文,文殊所胜纯陀疑者,则疑佛性非常住法,不问烦恼。何故古今大德皆断烦恼为本,所以生疑。”(胡适校本原注)
○石井本神会录
〔一〕问:“本有今无偈,其义如何?”
答曰:“据涅经义,本有者,本有佛性。今无者,今无佛性。”
问曰:“既言本有佛性,何故复言今无佛性?”
答:“今言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本无今有者,本无者,本无烦恼;今有者,今日具有烦恼。纵使恒沙大劫烦恼,亦是今有。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所谓佛性不继於三世。”
问:“何故佛性不继三世?”
答:“佛性体常,故非是生灭法。”
问:“是勿是生灭法?”
答:“三世是生灭法。”
问:“佛性与烦恼俱不俱?”
答:“俱。虽然俱,生灭有来去,佛性无来去。以佛性常故,由如虚空。明暗有来去,虚空无来去。以是无来去故,三世无有不生灭法。”
问:“佛性与烦恼既俱,何故独烦恼非本?”
答:“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练,金之与矿当各自别。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涅经云:金者喻於佛性,矿者喻於烦恼。诸大乘经论,具明烦恼为客尘,所以不得称之为本。若以烦恼为本,烦恼为是暗,如何得明。涅经云:只言以明破暗,不言以暗破得明。若暗破明,即应经论自共传。经论既无,此法从何而立。若以烦恼为本,不应断烦恼而求涅。”
问:“何故经云不断烦恼而入涅?计烦恼性,本自无断?”
答:“指烦恼性即是涅,不应劝众生具修六波罗蜜,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烦恼为本,即是弃本逐末。涅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涅,无漏智性,本自具足。譬如木性火性,俱时而生,值燧人钻摇,火之与木,常时各自。经云木者,喻若烦恼,火者,喻如佛性。涅经云:以智火烧烦恼薪。经云:智慧即佛性,故知诸经,具有此文。明知烦恼非本。”
问曰:“何故涅经第十五梵行品说:本有者,本有烦恼;今无者,今无大般涅;本无者,本无摩诃般若;今有者,今有烦恼?”
答:“为对五荫色身故,所以说烦恼为本。又经云:佛言,善男子,为化度众生故,而作是说。亦为声闻辟支佛,而作是说。”
又第三十六僮陈如品,梵志问佛:身与烦恼,何者於先。佛言:身在先亦不可,烦恼在先亦不可,身与烦恼俱亦不可,要因烦恼,然始有身。验此经文,故知烦恼与身为本,非谓对佛性也。
又经云:有佛性故,得称为常。以常故,得称为本。非是本无今有。
第十五卷云:佛性者无得无生。何以故,非色非不色,不长不短,不高不下,不生不灭故,以不生灭故,得称为常。以常故,得称为本。
第十九卷云:如暗室中有七宝,人亦不知所,为暗故不见。智者之人,然大明灯,持往照燎,悉得见之。是人见此七宝,终不言今有。佛性亦非今始有。以烦恼暗故不见,谓言本无今有。亦如盲人不见日月,得值良医疗之,即便得见,谓言日月本无今有。以盲故不见,日月本自有之。
第二十五卷云: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定得阿耨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具有烦恼诸结,是故不见,谓言本无。又第十九卷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便谓为无。常知涅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佛性者,非荫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佛性,以得见佛性故,当知本自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