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答净性三问[原问附)】
[问。心外无法。同体之义明矣。如何大心不发而自利。法外无心。法法皆是法界明矣。云何逢缘又生取舍。若云名字位中虽知此理。柰烦恼习气所使。还舍习气。不舍习气邪。)
﹝答。﹞汝之所明者。语言道理而已。法尘妄影。尚不能自利。何况大心。已是取舍。何待逢缘。此卽是汝烦恼习气。若果了同体法界。更有何习气可舍哉。
[问。十界一心。何不相知。若惟佛知。则生佛不同。若名字知。非究竟知。还属修功。若云不须论修。现现成成。则生佛无别。)
﹝答。﹞妄谓各不相知。便于心外别计十界矣。若知十界唯一心。则心尚不可得。何有各各不相知之十界邪。悟十界唯一心者。假名为佛。如醒人见屋不转。迷一心计十界者。假名众生。如醉人妄见屋转。生佛不同者醒醉。所同者。从来不转之屋也。就理同处。何须论修。醉人屋非现现成成不转者乎。
[进问。体同用亦应同。何有十界之异。若体性真实是同。虚妄相状是异。性相岂有二邪。若云相卽无相。相卽法界。则地狱何必趣于佛界。若不须趣。毕竟如何成佛。)
﹝答。﹞十界体用。本无不同。迷者谓相异性亦异。体用元不曾减。悟者知性同相亦同。体用亦仍不增。故狱界卽法界。元无佛界可趣。狱界可舍。约此实义。假名出狱成佛。柰何终日向假名上分别。忘却法界真体性邪。不达体性。终日说法界。是极恶名言习气。
【答净尘问[原问附)】
[问。大慧云光未透脱的。不曾亲见法身。到底觉得面前有物。此岂非昭昭灵灵之一物也。此物旣从真心而有。全体是真。如此了得。尽大地是个法身。是个自己。云何复说有见不见。透脱不透脱。然如此为甚触境逢缘。又用不者。被习气所使。过在甚么处。又大慧此旨。与台宗观心法门。为同为异。)
﹝答。﹞大慧正是拈出禅病。要人讨个透脱亲见一回。若实透脱。便不作透脱不透脱想。若实亲见。便不作见不见想。今云此物旣从真心而有。乃至如此了得云云。全堕见解窠臼。正所谓到底觉得面前有物者也。何必昭昭灵灵而后谓之一物哉。惟坐此见解窠臼。所以说有逢缘触境用著用不著等。傥实透脱亲见。你唤甚么作缘境。谁去逢触。你要用个甚么。又谁去用。只者习气。从甚处来。又谁被使。岂不百襍粉碎。更唤甚么作法身。作自己。设或未然。大非容易。须将身心世界。及种种名言习气。乃至平日思前虑后诸般念头。全体放下。单单用个推检法。看此能了达的。所了达的。毕竟是个甚么。此台宗绝妙工夫。与宗门不隔丝毫。若但看麻三斤。狗子无等。一则公案。又是一种方便。下手不同。到家则一。皆须勿忘勿助。拌命死挨。不论时劫。切忌将心待悟。切忌坐在无事甲里。切忌作道理商量。切忌性急求速发明。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东钻西撞。空丧光阴。但生死心切。绵绵密密。日久岁深。不计程限。自然或向看经处。或向习坐时。或著衣吃饭边。或见色闻声际。蓦然拶入。方信从来说的。都是梦话。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
p1:南能,或为北神秀南惠能之义,校者疑为难能,仅注明以备查
p2:疑为睛,纸本作晴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答张叔韩问】
【答敷先问】
【答庸庵二问】
【答湛持公三问(原问附)】
【坛中十问十答(有引)】
【续一问答】
【性学开蒙答问(卽坛中第四问广答)】
【答问二】
【答张叔韩问】
作善作恶。固皆生死根本。不作善恶者。独非生死根本乎。天堂地狱。于我何有。独不曰。作善作恶。于我何有乎。鸟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吹布毛之旨何别。若不以断恶修善为门。但愿无善无恶。无生无死。此善星所以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答敷先问】
法华三昧。圆该始终。贯彻凡圣。动静云为。全在此三昧中。无柰情生智隔。日用不知。纵令不知。理性何减。欲知理性。秖谛观现前一念心性。为在内外中闲诸处邪。为属过未现在邪。为有青黄长短等方隅色像可踪迹邪。为竟空无断灭不可道邪。若心性离四句绝百非。如此从心所现诸法。安得不离句绝非也。又诸法各有名貌。各可指陈。心何名貌。如何指陈。由此言之。法外无心明矣。然设无心。谁知诸法。法现心中。如影现镜中。云现空中。旣不可分别是心是法。又不可分别非心非法。谓非实相实性可乎。佛界实相。乃至狱界亦实相也。佛界实相无相无不相。具足百界千如。乃至狱界实相。亦无相无不相。具足百界千如也。十界正报是实相。十界假名国土亦实相也。旣无一法非实相。则无一法非法华三昧。不于实相法界。妄起凡夫二乘见解。纵偶起之。随了此见。亦是实相。亦是法界。如此了达。勿忘勿助。久久打成一片。自然与法华三昧相应。切莫舍此别图圆顿。亦莫畏此别图捷径。此最圆顿最捷径法也。若事行助成理观。有智者三昧忏仪在。勤而行之。果证可尅。若不诵一经。不入坛行道。则如常不轻。观一切众生决定作佛。触境逢缘。恒作佛法界观。由眼所见无非佛色。耳所闻无非佛声。鼻所嗅。无非佛香。舌所宣无非佛号。身所触无非佛境。意所缘无非佛法。故得六根清净。三障圆转。此所谓能转法华。不堕说食数宝之讥。亦不招闇证无闻之祸矣。
【答庸庵二问】
善恶无性。先须论心。心若迷善功微而恶罪大。心若悟善功大而恶力微。以善恶虽皆性具。一顺一逆故也。招报随其念之强弱。亦无一定。学人失念。秖贵觉照。果能觉照。烦恼虽炽。必渐减矣。觉于临境贵猛。觉于平日贵密。又贵事理并运。显密互资。危微精一之功。在己不在人也。
法执根本无明。我执枝末无明。论生起先法后我。论断除先我后法。然圆人直观心性。我法本自虚融。何有先后。或开圆解。我执习强者。不妨先作人空观也。
【答湛持公三问(原问附)】
(问。知之一字。妙祸之门。二门同是一知。工夫如何下手。又此知若有所知。对待成妄。若无所知。何所表而云知也。又用知知于知邪。不起知知于知也。)
﹝答。﹞知见立知。祸门也。知见无见。妙门也。若不达能所性空。妄计心外有法。此知卽名不觉。若达心外无法。能所不二。此知卽名始觉。亦名妙观察智。亦名无尘智。此智从本体起。还照本体。虽复自照。实无能照所照。以达无二体故。名字位中直用此智。念念体达心外无法。法法唯心。不论时劫。不论功用。至金刚后心。永断生相无明。始觉合本。称究竟觉。今下手工夫。正要起知。知于知体之外更无余法。永嘉所谓但知而已。若不起知。知于但知。未有不随妄能妄所者。大乘止观。三明以何依止中言之颇详。
(进问。若起知知于但知。恐但知而成所知。起知之知。不无能所。恐用心时。更落妄想窠臼。如何善用心者。起知知于但知。仍不堕妄能妄所邪。)
﹝答。﹞非除他物。但取于知也。以知外无法。名但知也。达得但知。则知之一字。亦是强名。原无一物。岂成所知。若有所知。又成一物。非但知矣。下手方便。强观诸法无实。唯是一心。随观心无心相。觅不可得。然后悟入但知法门。前二方便。皆唯心识观。初除分别性。次除依他性。悟入但知。是真如实观。证圆成实性也。
(问。摩诃止观。初以识阴为所观境。然能观亦用意识。能所有何辨邪。)
﹝答。﹞前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由能观全用一心三观。便知所起后念。全是一境三谛。旣一境三谛。则起卽无起。亦不妨无起而起。起无起名为谛。无起起名为观。是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也。
【坛中十问十答(有引)】
病卧深山力疾商梵网佛顶。乘戒源头。性修旨趣。圆通本根。常住妙理。和盘托出矣。然根节所聚。[宀@款]会所关。无有发一言启予者。岂未知所以问邪。论毕。予结坛课呪。同志亦仍于此结后安居。每布萨辄一晤言。因设问端十条。同志各答。长短俱露。大约平日依文解义处多。入理观心处少。故不能游刃于节闲也。于是更作十答。嗟乎。语言卽道。道非语言。此之问答。大似嚼饭喂婴。他年好恶知端的时。当发呕耳。然臭腐神奇。善用茹退者。不又为新榖作增上缘乎。
[问。]戒乘缓急。四句料拣。本出经论。毕竟以何为戒。以何为乘。如大论十戒。则戒卽乘。梵网暂离菩提心犯轻垢。则乘卽戒。又四教各有戒有乘。须一一知其归著。然后商其缓急何如。
﹝答。﹞乘戒同依一性。元非异体。故缘了二修。亦常相卽。如梵网大论所明是也。但众生积迷旣久。事理二障。各有轻重。致令修时。亦分缓急。此则性遮诸业为戒。念处观慧为乘。而藏通二教。戒指七众律仪。乘指生灭无生二种念观。别圆二教。戒指梵网重轻。幷七众律仪。乘指无量无作二种念观。各就当教。自有事障重理障轻者。堪修观慧。易犯性遮。名乘急戒缓。自有理障重事障轻者。堪能护戒。不达理观。名戒急乘缓。若二障俱轻。则戒乘俱急。二障并重。必戒乘俱缓。此归著大略也。今旣闻皆有佛性。又知戒卽全性所起缘因。乘卽全性所起了因。仍复全修在性。则急戒卽急乘。急乘卽急戒。岂肎再歴三涂。方得悟道。又岂肎久滞人天。不归真际哉。
[问。]梵网明不受佛戒。为畜生木石。又犯戒人。畜木无异。夫不受戒。虚生浪死。故名畜生。觉悟无期。故如木石也。受戒卽入佛位。而犯者仍与畜生木头无异。则受戒之益毫无邪。
﹝答。﹞永居门外。永弃佛海。厥苦是均。然不受戒。未必尽堕地狱。破戒决堕地狱。一则常处暗暝。固为可悯。一则舍明入暗。尤为可悲。但不受戒。无成佛期。破戒堕落。犹为成佛缘种。此受戒之胜益也。至于未受而发心秉受。误犯而殷重悔除。木石皆非木石矣。
[问。]人谓不受戒。虽失大益。而无破戒罪。然则地狱中。更无不受戒人邪。又谓受而不学。则不知不坐罪。戒坛挂名。便可看教参禅。且如暗中踏茄。误谓虾蟇。命终堕狱。若据律误踏虾蟇。尚不结罪。况复踏茄。则学律者坐罪乎。不学者坐罪乎。若谓彼惟妄计破戒故堕。若无疑畏便不堕。则宝莲香尼。善星比丘。皆无疑畏。何以均堕邪。若谓性罪不可作。遮罪不学无妨。何以医罗龙王。损树叶招剧苦。难提比丘。破根本获果证邪。
﹝答。﹞不受戒者。设造重恶。亦堕三涂。毁净戒者。虽具性遮二罪。设勤忏悔。罪亦可灭。是故必须受戒也。学律者。洞明开遮持犯。未犯知护。已犯能除。不学者。旣不知避罪。又不知出罪。过必日积。是故受已必须学也。夫菩萨于小罪中。恒生大畏。惟不造三恶因。故无恶道怖耳。若硬作主宰。大胆欺心。妄言无罪。宝莲医罗。真殷鉴矣。
[问。]儒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与佛法同邪别邪。亦同亦别邪。非同非别邪。象山重尊德性。紫阳重道问学。互相矛盾。致成大诤。为一是一非邪。俱是俱非邪。且如何超出是非。究竟无獘邪。
﹝答。﹞儒佛有名同义异者。如德性广大精微等。一世闲道理。一出世道理也。有名义俱同。而归宗异者。如问学致尽等。下手无别。到家实分世出世也。然为实施权。儒亦五乘中之人乘。开权显实。则世闲道理亦顺实相。故同别四句。执之皆谤。善用之卽四悉檀。象山虽重尊德性。非弃问学。紫阳虽重道问学。非遗德性。得其旨似顿悟渐修两门。失其意则为狂罔愚劣二病。可谓是则俱是。非则俱非。然广大精微等。皆德性本具之义。致尽等。皆道问学以尊之之事。原非两法相济。孰能偏重偏轻。此则超出是非两关。永无流獘者也。
[问。]佛顶明歇卽菩提。何藉修证。为尽漏纡疑悔者言也。又明非歴劫辛勤。不能免难。为开悟未除漏者言也。一所知障重。一烦恼障重。故如来因病发药如此。我辈二障俱重。又未开悟。又未除漏。为先除漏邪。先开悟邪。为二功并进邪。漏云何除。悟云何开。并进云何下手。 ﹝答。﹞二障虽重。非有实体。只彻究圆宗。卽以圆解。净除业习。下手之方。不出十乘观法。上根惟一。中二之七。下具用十。精勤修之。何障不破。
[问。]耳门最胜。根胜邪。性胜邪。若根胜。则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岂可依此生灭为本修因。若性胜。则耳之性。应非卽是余五根性。云何说性中相知。及六解一亡。
﹝答。﹞耳门易显性故胜。非性有优劣。亦非竟用耳根。但借耳境。以观真性。性卽不生不灭。亦复非一非六。故得一返六皆脱。六解一亦亡也。
[问。]耳门具三真实义。为根是圆通常邪。性是圆通常邪。若根是。不应云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又不应云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若性是。则耳之性为卽五根之性。为非五根之性。若非还如前难。若卽则旣观其性。应兼得其相。若不兼则性外有相。若果兼则应于耳中。见色闻香尝味觉触。若不能见色等。不名圆通之性。若云能者。毕竟如何以耳见闻尝觉邪。若谓六根互用。须待证入。则因果仍不相应。若谓虽未有用。其理确然。如何指点知其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