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示九牧法主】
台宗云。研真断惑名之为学。真穷惑尽名为无学。儒者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者觅之了不可得而非无。竖穷横遍而非有。本离四句。如何可放。本无可放。如何可求。以不达离过绝非之体。妄认缘影。或肉团为心。如认一浮沤。弃百千大海。名之为放。若能四性四运推简此心。观其无生无住。名之为求。是故无生无住之体。究竟现前乃名真穷。肉团缘影之执。究竟荡尽。乃名惑尽。未登佛地。皆名学人。学不求心。徒增虚妄。千经万论。少室天台。真实指归。唯此一事而已。观此者。名观不思议境。发此者。名发真菩提心。安此者。名安圆顿止观。但向此中破一切惑。卽塞成通。自然道品调适。事理悉僃。不被名利所牵。得少为足。自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也。
【示吴允平】
佛祖心印。超情离见。不落窠臼。谓之向上一著。可心思拟议。道理凑泊。是向下非向上矣。般若如大火聚。四边皆不可触。触则被烧。分明不离教乘。教乘决收不得。故名教外别传。夫如来圣教。尚收不得。世闲典籍。可比况邪。堪嗟末季。正见衰微。每有窃据祖位妄称知识者。敢于诃诋佛言。偏欲牵合儒典。其诋佛言。是诸侯恶王制害已。而去其籍也。其牵儒典。是仪衍投时君之好。而以顺为正也。不思达磨以棱伽印心。五祖以金刚印心。安公读棱严悟道。普庵阅华严合论悟道。则佛言岂可诋乎。无心犹隔一重关。儒乃妄认六尘缘影为心。谓有存有亡。有在不在。何啻迷头认影。则世典可牵合乎。欲了当大事。须真参实悟。彻底打破情识意见道理窠臼。如大死再苏相似。又将了义大乘。一一印过。始不堕邪曲蹊径也。
【示吴劬庵】
五戒卽五常。不杀卽仁。不盗卽义。不邪淫卽礼。不妄言卽信。不饮酒卽智。所以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天有五星。地有五岳。时有五行。方生育万物。人有五脏。方成立色体。然五常秪能为世闲圣贤。维世正法。而五戒则超生脱死。乃至成就无上菩提。以儒门但总明戒相。未的确全示戒体故也。何名戒体。谓吾人现前一念良知之心。觉了不迷为佛宝。佛者觉也。儒亦云明明德。而未知明德。卽现前一念本觉之体。明明德卽现前一念始觉之智。依于本觉而有始觉。以此始觉契乎本觉。始本不二名究竟觉。故此心性卽佛也。吾人现前一念所知之境为法宝。儒亦云。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而未显言。内而根身种子。外而山河国土。天地虚空。乃至百界千如。种种差别。皆是现前一念所现。故此心相。尽名法也。如此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于其中闲。无是非是。心境和合。从来不二。名和合僧也。儒亦云。万物皆僃于我。而未了物我同源。故此三义。皆未的确。况圆显无剩哉。十方三世一切常住诸佛。无不彻证我一心三宝而成正觉。所说一切常住法藏。无不诠显我一心三宝而成真轨。所化一切常住圣贤。无不观察我一心三宝。而成二利。一心是理。常住是事。一心是性。常住是修。性修不二。理事不二。三宝圆显。的示知归。一心旣彰。五戒斯具。所谓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正报。而悲愍仁慈卽是佛。所缘之正报卽是法。心境不二卽僧。故不杀。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依正。而奉公守义卽佛。所缘之依正卽法。心境不二卽僧。故不盗。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正报而清心寡欲卽佛。所缘卽法。不二卽僧。故不邪淫。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正报。而诚实无妄卽佛。所缘卽法。不二卽僧。故不妄语。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旨酒。深恐昏迷卽佛。所缘酒卽法。不二卽僧。故不饮酒。方为归依三宝也。若以归望戒。三归为能持。五戒为所持。若以戒望归。三宝为所归。五戒为能归。念念之闲。圆显法身向上。如如不动。则端拱太平。若动著则祸生不测矣。蕅益道人。已为劬庵彻底拈示了也。还信否。信则稳步归舍。疑则一任别参。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原问附)】
【答印生四问[原问附)】
【代答刘心城又上博山四问[原问博山书附)】
【拟答忘所上博山书问[原问博山柬附)】
【拟答白居易问寂音禅师书[问在林闲录)】
【答人问参究初心方便说】
【答菩萨戒九问[原问附)】
【答黄樨谷三问[原问附)】
【答陈弘衮二问[原问附)】
【答元赓问】
【答邓靖起三问】
【答净性三问[原问附)】
【答净尘问[原问附)】
【答问一】
【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原问附)】
[问。华严虽二乘盲聋。亦兼摄声闻。以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二乘种不生。乃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证小果者。大智度论云。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二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旣通襍华。复不能通襍华所摄无量乘邪。)
﹝答。﹞疏主判经。以顿通圆。不以圆摄顿。又约道品。卽小成大。小果暂有终无之义。谓不互摄。岂一句弥陀。不横罗诸教。圆契五宗。不全体华严。全摄诸乘也。
[问。余门竖出。念佛横出。余门正指教中观行。故禅称别传。净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卽是念。念卽是观。直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邪。)
﹝答。﹞此之横竖。约自力他力断惑带业而论。不约境谛观智。故念佛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亦不可以参禅为例。若论谛智。四教观行。有析空体空次第一心之不同。谓前三竖出三界则可。谓非横非竖之一心三观。亦为竖出可乎。况观经以如来胜异方便。摄众生性具观门。同宗一心。同归净土。观念相卽。何名钝置。但辩持名。不惟散善。非妙观便不捷径也。别传之旨。尤不容剩言滞句。末法之中。有名无义。果令四教不收。便成离经魔说。乌在其为超越也。
[问。天台三观。得摄法界观否。)
﹝答。﹞华严法界。生佛同源。以收机不尽。不免现权隐实。则阿含乃至涅槃。皆华严阃外。所以驱率土尽令臣服也。法华实相。本迹同印。以说时未至。不免为实施权。则般若乃至华严。皆法华前茅。所以会甸荒同令执玉也。一名从本垂末。一名摄末归本。非一心三观。何得事事无碍。非事事无碍。何名一心三观。
[问。合论判极乐净土是权。净名唯心净土是实。然菩萨成佛。众生来生。明言摄受往生之事。与弥陀无二。疏言此指事一心者。岂事一心。便不名唯心邪。)
﹝答。﹞合论以不断惑生同居。乃如来权巧之力。非谓法藏四十八愿。庄严净土。亦非实也。净名心净土净。正同法藏往因。至于菩萨成佛。众生来生。何妨从实垂权。若念佛人。因事入理。又何妨卽权卽实。权实事理。总属一心。虽分不分。古人判释。皆当作如是观。
[问。观虽十六。言佛便周。何故钞只通普观。为助因邪。)
﹝答。﹞念佛观佛。归趣同。入门异。初心行人。襍则不成三昧。故唯称万德洪名。便为多善根。然正助兼修。本无定法。如行舟然。扬帆扯缆撑篙摇橹。各随其便可也。
[问。大本言生彼国者。皆当一生遂补佛处。然中下胎生。岂等觉菩萨邪。)
﹝答。﹞非等觉。而可称一生补处。以不更歴生死。必圆无上菩提故。小本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亦指此生必补佛处而言。不以常涂三不退论。下又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别指现证等觉者。亦以此生必补。故得云。其中多有也。所以极乐凡圣同居土。与常涂教意迥别。常涂不过暂时同居。此与一切等觉。同净寂光。故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二字。不槩指无量声闻菩萨。单指多有一生补处而言。又常涂约感应。及圣者过去有漏业。得与权实圣人同居。此则同一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故又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字拣至别教地前。幷竖拣至圆教住前。以住前皆仗自力登住。入同生性。方蒙诸佛护念故。吾每谓净土大教。圆收一切教。超出一切教。正谓此也。
[问。单念佛人。不修余行。得波罗密。卽是多善多福。今念佛所证。止素法身邪。已具万行庄严邪。)
﹝答。﹞三身一体。普贤行门。不外毗卢性海。是以初心虽不修余行。令三昧易成。而三昧旣成。三因圆显。岂有已证法身。庄严终缺。亦何未证法身。预恐不具足邪。然或一门深入。或余行助成。未许执一。一行三昧。一卽是多。万善同归。多卽是一。
[问。念佛的是谁。与别则公案无二。钞云。体究念佛。与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然四种念佛。未列体究一法。经文本无此意。不应入净业门。今两路双征。若参此不悟亦不失往生。此为参门畱一退步。正堕偷心。若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此为念门启一疑情。却成异说。智彻慈照天奇毒峰诸师。皆主此说。何所本邪。云栖若祖诸师。何不直拈谁字。若只相似而已。愿闻不全是处。)
﹝答。﹞因念佛人不见佛性。偷心不死。故以此语昭告之。令直下相应。卽于一念中圆见三身。圆净四土。阶理一心。此一门深入一心不乱之前茅也。后人闻此诚言。无论悟与不悟。便可死心念佛。更何用参此段公案。直须如此了得。当知昔人下此语时。绝无禅净之分。后祖收之但入本宗。非入净业。何以故。公案现在故。今疏主收入净业。仍为禅宗。何以故。救有禅无净土之病故。然则若信得及。以悟为则。以净土为归。真实不欺。不畱退步。卽此似处。卽已全是。若信不及。死我偷心。而偷心转甚。正好实念。而念反狐疑。只此似处。卽全不是。故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有疑则参。虽罢参而不能。无疑则念。欲起疑而何自。如是则直念苦参。亦无非往生正行也。
[问。如子忆母。必想仪容。今但念声相续。不取相貌。易驰散否。或依出入诸息。得非小乘法邪。)
﹝答。﹞子之忆母。或善想仪容。或呼号血泪。观经云。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此指观想)。善友教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此指称名)。夫三界无非剧苦。何止临命终时。以畏苦心呼号求救。驰散何从。否则摄心调息诸法。亦自不恶。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岂有定属小乘者。试问记珠定香鸣鱼击磬等。大乘邪。小乘邪。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问。七日后。若永不复乱。不应只名七日。若更乱者。已经退转。何能感佛。)
﹝答。﹞前此若无真实意乐。则七日决不能一心不乱。后此若无真实受用。又安见七日功成邪。
[问。钞谓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然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又通观法。不仍观胜持邪。若参谁字是体究。又全属宗门。正参话时。不应有如智不二。寂照难思等理路可傍。)
﹝答。﹞事理二涂。混不得。分不开。疏主一往以称名为事持。体究为理持。仍云机亦互通。不必疑阻。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事持能成就理一心也。又谓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名理一心。则未契时。体究无闲。止名究理。正是事功。然体究一门。与近时禅宗相合。实与台宗妙观不同。台观必圆解了了。全性起修。随举一观。无非不思议境。体究以未明心性。鞫其根源。契合之后。达如智不二。寂照一心。方与台宗圆解肳合。非正参话时。有理路可傍也。初学妙理旣未精通。不可仿佛相傍。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以此。
[问。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害。今旣持名。复云理观。旣是理观。复拈话头。禅净止观。三法混淆。行人念不归一。将何为宗。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闲之旨。何复不侔。)
﹝答。﹞疏主欲卽事入理。非以理夺事。当知持名是正行。理观是所通。话头是持名转局也。序云。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亦未专重理持。所以处处明理者。恐狂罔谤为凡愚之行耳。后裔无知。反执理轻事。以遭落空之记。哀哉。
[问。疏言一心。卽达磨直指之禅。又云六祖斥无。乃门庭施设不同。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旣言卽是直指。复言为门不同。是少林曹溪亦不同邪。)
﹝答。﹞心地法门。包含无际。总不外一心。门庭施设不同。一心旨归不异。今一心卽直指之禅。言其指归也。六祖斥无。是老婆骂婢子。只图齿切耳。非谓但是宗门。便须拨净土也。永明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中峰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岂赞西方。直指便不明邪。若言六祖定作是语。莫谤六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