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示解天】
具参方志。尤须具参方眼。具参方眼。还须不忘参方志。参方志者。不为虚名。图体面。博一知半见。发无上大菩提心。徧学一切法门。无厌无足。参方眼者。末世师匠。邪正难分。今自卓立。不论宗教。但与出生死相应。名利不相应。大菩提相应。眼前活计不相应者。则为正。反此则为邪。正则依。邪则舍。具眼不忘参方志者。本求无上菩提。虽邪正分明。不妄生憎爱。善吾师。不善吾资。但随缘触境。增长道心智眼而已。此本分中最要紧事。其余丛林粥饭习气。万万不宜沾染。亦不必厌恶也。
【示元赓】
愚鲁恐不精明。伶俐恐不笃摰。道虽从智慧领悟。尤从澄定体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动静闲。沉细思察。方有真实开豁。当下受用。若于一切行门。不能作助修想。必舍烦取静。方理经典。又于一切经典。不能随文入观。必掩卷趺坐。方理身心。一件事分作三项。不可语至道明矣。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大乘法门。贵行住坐卧语言施为时荐取。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处理会。荐取者。荐其本自天成之性真。理会者。会其出障圆明之妙体而已。性真妙体。不卽一切法。不离一切法。试看只今语言动静者。读经看教。打坐思惟。妄想昏沉。惺惺寂寂者。毕竟是个甚么。咄。切勿认贼为子。切勿拨波求水。切勿作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会。直恁么荐取理会去。
【示绪竺】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二语。人能言之。触境逢缘。仍被境缘所转。若实达惟心惟识。岂有心识外之境缘哉。且纵不达惟心惟识。境缘决定不离心识。如梦中妄计梦境为实。起欣起怖。而离梦心决定别无梦境。学人先须了达三界万法。种种境缘。实无心识外之别物。次推究此心此识。毕竟有何体性相状。若现前心识。实无体性相状者。惟心所现三界万法。又岂有少许体性相状可得也。心识不可得。名心寂三昧。心寂则色自寂。境缘不可得。名色寂三昧。色寂则心亦寂。心色俱寂。则无烦恼亦无菩提。无生死亦无涅槃。无凡无圣。一味平等。是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后全性成修。企自心本具之佛道。度自心本具之众生。如知水性冰性。同一湿性已。不于水外有冰。不于冰外觅水。而方便融冰成水。则念念常观卽心卽佛。而不起上慢。时时上求下化不倦。而总名无作妙德。无功用行矣。若舍此别商方便求工夫。乃至觅玄妙。是演若怖头。醉儿索食也。或初心散乱多者。用数息法。如童蒙止观所明。须了知息出息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此息当体全空。举体卽假。仍非二边。卽是中道。所谓圆人用偏法。偏法亦成圆。又昏盖重者不宜贪坐。须方便调停减襍事。减饮食。令神清气定。则观慧渐渐增明。昏散渐渐退舍。又学道如调琴相似。大缓则无声。大急则弦绝。生死之心常切。求效之心莫生。先难而后获。庶几近之。若欲体达现前心识无体性相状者。不出四性四运二种推法。四性推者。谓现前一念。设自生。不应藉缘生。旣藉缘。心无生力。心旣无生。缘亦无力。心缘各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云何生。故知心识实无生也。四运推者。观此一念未生时。潜在何处。欲生时。何缘得生。正生时。作何体相。为在内外中闲邪。为方圆长短青黄赤白邪。生已无闲必灭。灭又归于何处。三际觅心皆不可得。柰何于本空寂。妄计内心外境。起惑造业。枉受轮回邪。然毕竟觅一能起惑造业受报者。元不可得。如醉见屋转。屋元不转。但吐却一向妄计无明之酒。惑业苦三。当下永息。设口谈空。无明不吐。如醉见屋转。硬言不转。并此不转。亦醉语耳。且道无明酒作么生吐。咄。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珍重。
【示映竺】
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襍。不可以粗疎领会。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家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示镜衷】
履三宝地。具出世仪。皆多劫善种。况闻正法乎。寕国一老者。种福五十余年。求来世作烧火僧不可得。而听经白鸽。转身为戒环禅师。闻法功德超胜如此。人生几何。少壮忽老。老忽乌有。且盛年夭横者无数。一息才断。孤魂无侣。生平恶业。无不随身。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息心达本源。乃号为沙门。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一旦藐视而失之。能无憬哉。
【示遥集】
不能顿尽者。尘缘之累。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待无累而修行。何如藉修行而脱累。且尘劳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每见人宂中偷闲。吟诗习字。作种种清课。岂不能偷闲玩大乘。息心学定慧邪。彼于诗字得少幻味。未尝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纵不得味。亦为无上菩提而作种子。且幼时诗字。亦向不得味中来。安知佛法渐熏习。不于现身得受用邪。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诗字。吾见右军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见散乱豓喜。愚痴特迦。大事已办。
【示沐苑】
发心应学二事。一智慧。二慈悲方便。欲学智慧。莫若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深解义趣。随文入观。不堕嚼木之讥。不招数宝之诮。又数近明师良友。讨究决择。不可师心自是。欲学慈悲方便。须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作佛。见僧俗造恶者。勿生轻慢。须怜悯爱念。种种善巧而回护接引之。傥恃已修。见不修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读诵大乘。慢无闻者。自解义。慢愚鲁者。自观心。慢口说者。人我山高。胜负情重。毕生勤苦。止成修罗法界。去菩萨道远矣。
【示郭太爵】
位别业殊。有不别不殊者在。君子素其位而行。以富贵贫贱夷狄患难。皆唯心所现。全揽法界为体。全体卽是法界。法界横徧竖穷。无少事少理趋过。所以无入而不自得也。佛顶二十五门。无一门非圆通。华严入法界品。无一法非解脱。各可就路还家。不劳取一舍一。故曰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尘法界。卽无边法界。法界本来无外故也。云搏之法界不大。蜩鸠之法界不小。以此解易。举凡十界十如。权实之要。五时八教。施设之方。总入一卦一爻。卦爻之法界不少。界如权实之法界不多。故孔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传千古圣贤心学。全以内自寡过者。为趋吉避凶之门。所谓无入而不自得也。笺释者。固不必尽殉旧说。亦不必尽废旧说。但虚其心。体其言外之旨。疏其文字之脉。始信宋儒之循行数墨。公辈之索隐立异。皆非孔之所谓学也。晦庵早富著述。晚乃悔。欲追泯之不可得。居士当读韦编。至于三绝。必大有进者。更作一番笔削。不阅而知。其可行远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请三复斯语。
【示靖开】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前。庶几生远离之心。故佛称八苦为八师。非虚语也。公冶长在缧绁而非其罪。圣贤不以为耻。世出世求无忝己躬而已。素患难行乎患难。婆薮仙人在地狱。化无量众狱众。发菩提心。徧融达观憨山三大师。坐刑部牢时。劝牢中无量人。归敬三宝。持斋念佛。或藉现生脱苦。或藉永出轮回。恶因缘是好因缘。莫谓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归依三宝。奉特五戒。自念佛。劝他念佛。自断十恶。劝人莫行十恶。自修十善。劝人同修十善。此十善法。虽下品为神因。中品人因。上品天因。而上上品则为罗汉支佛菩萨如来之因。黾勉修持。久而不替。不惟现灾可脱。而无始三界牢狱。亦将从此永离矣。
【示靖闻】
香山参鸟窠。直告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儿说得。八十翁行不得。从上诸祖。指点出生死法。最简易明白。正不必金刚圈栗棘蓬为玄妙也。后世学人。偷心益多。祖庭方便益变。方便旣变。而偷心又与之俱变。佛亦末如何已。马祖初年。但云卽心卽佛。果知卽心卽佛。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知卽心卽佛。故知欲悟卽心卽佛。须是持戒念佛。戒持得净。佛念得切。尘垢自除。光明自露。偈曰。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参得个点玄关。不向鉢盂讨柄。若更者也之乎。失却佛祖性命。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岐两端者。佛言末世鬬诤坚固。亿亿人学道。罕有一人证果。惟依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横超苦轮。昔有祖师。初但至诚礼法华经。拜至粪字。遂悟法华三昧。有诵法华人来寿昌禅师处请益。叱云。邪见众生。不识好恶。法华便是禅。那别有禅可参。其人服膺而去。竟以持法华悟道。若深信念佛礼拜是佛祖真因。确乎不被时流所转。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净土。永无泣岐不患矣。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二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示新枝】
【示潘拱宸】
【示惺白】
【示宋养莲】
【示陆喻莲】
【示彚宗】
【示可生】
【示素风】
【示行恕】
【示吴而上】
【示净坚优婆夷】
【示徐仲弢】
【示方尔阶】
【示王思湖】
【示张子岁】
【示夏恕庵】
【示自若】
【示巨方名照南】
【示闻觉】
【示尔阶】
【示世闻】
【示未学】
【示智可】
【示宇泊】
【示恒慈】
【示七净】
【示蘂幢】
【示达心】
【示刘今度】
【示颖生】
【示马尧都】
【示玄著】
【示尔先】
【示清闻】
【示松石】
【示苍牧】
【示听月】
【示自天】
【示日唯】
【示开一】
【法语三】
【示新枝】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所谓故者新者何物邪。天下莫故于现前一念之心。亦莫新于现前一念之心。惟故故随缘而不变。惟新故不变而随缘。若能顿达吾家故物。便可斩新条令。以菩提悲智为干本。以六度万行为新枝矣。
【示潘拱宸】
三教圣人。不昧本心而已。本心不昧。儒老释皆可也。若昧此心。儒非真儒。老非真老。释非真释矣。且唤甚么作本心。在内外中闲邪。过去现在未来邪。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邪。果直知下落。百千三昧。恒沙法门。不啻众星拱月。如或不然。坚持三归五戒。以为缘因。时节若到。其理自彰。
【示惺白】
佛法之衰也。名利熏心。簧鼓为事。求一真操实履者。殆不可得。有能持戒精进。读诵大乘。不驰世务。纵道眼未开。亦三世诸佛所叹许也。况了必藉缘。非持戒读诵。何处得有道眼。今讲家多忽律行。禅门幷废教典。门庭愈高。邪见益甚。开士旣精非时食戒。勤读方等大乘。但于戒教二门。深造自得。凿井不已。必得及泉。钻水不息。必得出火。无劳更觅玄关也。观经谓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皆上品上生。操此券以往。吾当携手珍地华池。斯时忆及今日得悟不得悟之疑。当不胜破颜大笑矣。
【示宋养莲】
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十万亿刹之极乐。实在心中。惟弥陀卽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卽惟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今有譬焉。北京圣王。卽惟心之北京圣王也。然行道济时者。必北上觐王。傥嚣嚣[亩*犬]亩。纵伊周可治天下乎。故无论已悟未悟。皆要求生净土。求见弥陀。未悟如童蒙之求师。已悟如孔子之求仕。上自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下至蜎飞蠕动羽族毛群。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及。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闲。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其有谤此者。卽谤三世诸佛菩萨。毗卢顶上。飜为阿鼻最下层矣。哀哉。
【示陆喻莲】
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直捷横超方便。而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近世盲禅。妄谓弥陀不必念。净土不必生。儱侗鹘突。堕壍落坑。夫夜卧之顷。枕席不安。犹必安置。以三界火宅。而不思出离可乎。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闲卽寂光。何不曰恶骂是称赞。恶打卽供养。粪秽卽栴檀。涂炭是天宫宝殿乎。傥未能啖粪卧炭。则净土决不可不生。设果能。亦豚豕鸡犬耳。何若老实念佛。导之以信。要之以愿。径登九品莲台。与观音势至海众为眷属。回视空头恶见邪禅。博一时假祖师之虚名。堕万劫拔舌犁耕之实苦。何啻云泥也哉。莫论散心定心。只尅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蘂。昼夜增荣矣。
【示彚宗】
世闲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内外中闲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卽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卽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闲。无是非是。岂非卽中。迷此一念卽空。则为六凡。迷卽假。则为二乘。迷卽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卽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卽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