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五欲极轻动  如电毒蛇虫

  荣乐不久停  即生厌患心

  

  寻以珍宝施与众人。于佛法中出家求道。精勤修习得阿罗汉。虽获道果而此尸宝常随逐之。比丘问佛。灯指比丘。以何因缘从生已来有是指光。以何因缘受此贫困。复以何因缘有此尸宝常随逐之。佛告比丘至心谛听。吾当为汝说其宿缘。灯指比丘。乃往古世生波罗柰国大长者家。为小儿时乘车在外。游戏晚来门户已闭。大唤开门。无人来应。良久母来与儿开门。嗔骂母言。举家担死人去耶。贼来劫耶。何以无人与我开门。以是业缘死堕地狱。地狱余报还生人中受斯贫困。光指因缘尸宝因缘。为汝更说。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毗婆尸。彼佛入涅槃后。佛法住世。灯指尔时为大长者。其家大富。往至塔寺恭敬礼拜。见有泥像一指破落。寻治此指以金薄薄之。修治已讫。寻发愿言。我以香华伎乐供养治像功德因缘。愿生天上人间。常得尊豪富贵。假令漏失寻还得之。使我于佛法中出家得道。以治佛指故。得是指光及死尸宝聚。以恶口故。从地狱出时贫穷果报。以是因缘少种福业。于形像所得是福报。乃至涅槃形像尚尔。况复如来法身者乎。

  又譬喻经云。昔佛在世时。佛大弟子大目揵连。乘通往到忉利天上。入帝释园游行观看。见一天女形貌端正光明照曜与众超绝。目连见已。即问天女。汝本前身种何福缘。今受此报奇妙无量。天女答曰。我本前身时作瓶沙王宫中使人。时王宫中有佛精舍。我时夜入见佛塔中。暗无光明。我即然灯着精舍中。由是因缘今受此身光明殊妙。天堂受福快乐无极。

  又譬喻经云。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德各不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连神通第一。如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阿难见已而白佛言。此阿那律。宿有何业。天眼乃尔。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此人尔时身行劫贼。入佛塔中欲盗塔物。时佛塔中佛前然灯。其灯欲灭。贼即以箭正灯使明。见佛威光。然毛竖。即自念言。他人尚能舍物求福。我云何盗便舍而去。缘正灯炷福德因缘。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生善处。渐舍诸恶福祐日增。今得值我出家修道得阿罗汉。于众人中天眼彻视最为第一。何况有人至心割舍。然灯佛前所获福德难可称量。又智度论云。若人盗佛塔中珠及盗灯明死堕地狱。若出为人世世生盲。

  又灌顶经云。救脱菩萨白佛言。若族姓男女。其有尪羸着床痛恼无救护者。我今当劝请诸众僧。七日七夜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时行道。四十九遍读是经典。劝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阿难问言。续命幡灯法则云何。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灯亦复尔。七层之灯一层七灯。灯如车轮。若遭厄难闭在牢狱枷锁着身。亦应造立幡灯放诸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

  又超日明三昧经云。日天王与无数天人。来诣佛所稽首言。以何等行得为日天照四天下。复以何缘而为月天照除夜冥。佛言。有四事。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慎行。三奉戒不犯。四然灯于佛寺。若于父母沙门道人皆殖光明。又身口意行不杀等十善。佛言。又有四事得为月王。一布施贫匮。二奉持五戒。三恭事三尊。四冥设灯光于君父师等。

  又僧祇律云。佛言。从今日听然灯。时当置火一边渐次然之。当先然照金刹及佛形像。先礼拜已。当出次然余处。灭时不得卒灭。当言诸大德欲灭灯。不听用口吹灭(义云为有食火虫恐人口气损虫所以不听口吹也)听以手扇灭及衣扇灭。当羁折头燋去入时不得卒入。当唱言诸大德灯欲入始得入之。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又三千威仪云。然灯有五事。一当持净巾拭中外令净。二当作净炷。三当自作麻油。四着膏不得令满亦不得令少。五当护令坚莫悬妨人道。又五百问事云。续佛光明昼不得灭。佛无明闇以本无言。念齐限故灭有罪。又大唐三藏波颇师云。佛前灯无处取灯。以物傍取不损光者得颂曰。

  藕树交无极  华云衣数重

  织竹能为象  缚荻巧成龙

  落灰然甤盛  垂油湿画峰

  天宫傥若照  灯王复可逢

  

  

  感应缘(略引三验)

  宋沙门释道冏

  隋沙门释法纯

  唐简州三学山寺神灯

  宋京师南涧寺。有释道冏。姓马。扶风人。初出家为道懿弟子。懿病常遣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钟乳。入穴数里跨木度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判无济理。冏素诵法华。唯凭诚此业。又存念观音。有项见一光如荧光。追之不及。遂得出穴。于是进修禅业节行弥新。频作数度普贤斋。并有瑞应。或见胡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并未叙暄凉。倏忽不见。后与同学人南游上京观瞩风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冏又归诚观音。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臲卼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达都止南涧寺。常以般舟为业。尝中夜入禅忽见四人。御车至房呼令上乘。冏欻不自觉。已见身在郡后沈桥间。见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数百人。见冏惊起曰。坐禅人耳。彼人因语左右曰。向止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于是礼拜执别。令人送冏。还寺扣门。良久方开。入寺见房犹闭。众咸莫测其然。宋元嘉二十年。临川康王义庆携往广陵。终于彼也(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隋西京净住寺释法纯。姓祝氏。扶风始平人也。性爱定林情兼拯溺。尝于道场然灯。遂感灯明续焰经于一七夜。不添油炷而光曜倍常。私密异之。为灭累之嘉相也。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内。忽然不见。乃经再宿还来本处。而油满如故。每于夜静闻有说法教授之声。异香寻隙气冲于外。就而视之一无所见。识者以为幽只所集故也。至仁寿三年遂觉不愈。闭室静坐而无痛所。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于右。弟子慧进入问。此是何人。答曰。是第六欲天频来命我。但以诸天着乐竟不许之。由妨修道故也。常愿生无佛法处教化众生。慎勿彰言。死后门徒为建斋修福。道俗凑集并在纯前。有双鸽飞来入纯房内。在衣桁上注目看纯。虽人触捉都无有惧。纯云。任之勿捉至暮方逝。与众辞别。不觉余想。卒于净住。春秋八十有五。即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也。

  唐蜀川简州三学山寺。至隋开皇十二年。寺东壁有佛迹现。长尺八寸阔七寸。兼有神灯自空而现。每夕常尔。斋日则多。有州宰意欲寻之。乘马来寺。十里已外空灯列见渐近渐昧。遂并失之。返还十里如前还见。至今不绝。初出一灯至大。从此大灯流散四空千有余现。遇大风起吹此小灯还灭。灭已大灯还出。小灯流散四空迄至天明始灭。每月于六斋日常出如此。至贞观末。有僧法藏。以乞为心不护细行。夜宿寺中。有大神衣甲羽胄。从门中拔出掷于寺外七里。伤足余无所损。夜还返寺。重门皆闭。后遂改励精勤道业(右此一验出高僧传)。

  依道宣律师感通记云。律师问天人曰。其蜀地简州三学山寺空灯常照因何而有。答曰。山有菩萨寺。迦叶佛正法时初立。有欢喜王菩萨造之。寺名法灯。自彼至今常明空表有小菩萨三百人断粒遐龄常住此。山此灯又是山神李特续后供养(特旧蜀主)故至正月处处然灯以供佛寺。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六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悬幡篇第三十二

  华香篇第三十三

  呗赞篇第三十四

  

  

  悬幡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因事寤理必藉相以导真。瞻仰圣容敬神幡以荐奉。是以育王创遗身之塔。架迥浮空。魏主起通天之台。仁祠切汉。于是华幡飘飏冀腾翥于大千。珠紫相映吐辉焕于百亿。慧风或动清升之业有征。微吹时来轮王之报无尽也。

  

  引证部第二

  

  如迦叶诘阿难经云。昔阿育王自于境内。立千二百塔。王后病困。有一沙门省王病。王言。前为千二百塔。各织作金缕幡。欲手自悬幡散华始得成辨。而得重病。恐不遂愿。道人语王云。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寺皆在王前。王见欢喜。便使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塔寺低昂。即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寿二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又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过命。于其亡日。造作黄幡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燃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互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述曰。何故经中为亡人造黄幡。挂于刹塔之上者。答曰。虽未见圣解可以义求。此五大色中黄色居中。用表忠诚。引生中阴不之边趣冀生中国也。又黄色像金鬼神冥道将为金用故。解祠之时剪白纸钱鬼得白钱用。剪黄纸钱得金钱用。故譬喻经云。时有谷贼盗主人谷尽。主人捉得责言。汝何以盗我谷尽。汝是何神。谷贼言。将我至路有人知我名道逢黄马车乘衣服皆黄。黄衣人问云。谷贼汝何在此。主人方知是谷贼。主人又问云。乘马黄衣是谁。谷贼言。是黄金之精。以报主人食粟之直。主人因此得金用不可尽也。良由人鬼趣殊感见各别故。圣制黄幡为其亡人。挂之刹塔令寻之得宝救济亡灵也)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与众超绝。其儿初生。于虚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父母见已欢喜无量。因为立字名波多迦。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比丘见已而便白佛言。此波多迦宿殖何福。生便端正与众超绝于虚空中有大幡盖遍覆城上。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时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一人。于彼塔边施设大会。作一长幡悬着塔上。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又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与诸比丘及与阿难。从郁卑罗延国游行村落。时天盛热无有阴凉。有放羊人见佛涉热。即起净心编草作盖。用覆佛上游随佛行。去羊大远。放盖掷地。还趣羊边。佛便微笑告阿难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以草盖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生尊贵家快乐无极。常有自然七宝之盖。而在其上。竟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达。

  颂曰。

  宝刹承高露  绮彩映空天

  宛转云间飏  倒覆似红莲

  霞幡开锦色  香气合炉烟

  飘飖无定所  只为本轻旋

  池照万影现  泉弄百华鲜

  夙夜风吹动  重叠轮王缘

  举仰无厌足  结侣感留连

  何知色中彩  招福寿长延

  

  

  感应缘(略引一验)

  

  宋刘琛之。沛郡人也。曾在广陵逢一沙门。谓琛之曰。君有病气然当不死。可作一二百钱食饭饴众僧。则免欺患。琛之素不信法心起忿慢。沙门曰。当加只信勿用为怒。相去二十步忽不复见。琛之经七日便病。时气危顿殆死。至九日方昼如梦非梦。见有五层佛图在其心上。有二十许僧。绕塔作礼因此而寤。即得大利。病乃稍愈。后在京师住。忽有沙门先不相识。直来入户曰。君有法缘何不精进。琛之因说先所逢遇。答曰。此宾头卢也。语已便去不知所向。琛之以元嘉十七年夏。于广陵遥见慧汪精舍前幡盖甚众。而无形像。驰往观之。比及到门。奄然都灭(右此一验出冥祥记)。

  

  华香篇第三十三(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敬寻释迦降神罗卫托质王宫。智实生知道惟遍觉。演慧明于百亿。注法雨于大千。灵像周于十方。宝塔遍于法界。名香郁馥。似轻云而散雾。宝华含彩。若倒藕而垂莲。虔诚供养同趣法筵。叩头弹指俱沾福利也。

  

  引证部第二

  

  如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云。佛言。若复有人于如来灭度之后。行于旷路见如来塔庙。能持一华一灯。若一团泥用涂像前。以用供养。乃至能持一钱施于佛像。为补治故。若以一掬水用洒佛塔除去不净。以华香供养。举足一步诣于塔寺。若一称南无佛。欲使此人堕三恶道。百千万劫终无是处。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香涂佛塔命终生香乐天。与诸天女常相娱乐。从天命终得受人身。生大富家。又阿阇世王经云。过去无数劫有佛号一切度。与其眷属俱行分卫。有三长者子严服共戏。见佛及诸菩萨光明巍巍。互相指示而吾等当共供养。二儿答言。既无香华当用何物。其一儿脱头上白珠以着手中。便谓二儿。可以供佛。二儿学之。解头上白珠着其手中。即至佛所。一儿复问二儿。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儿言。愿如佛右面比丘。其一儿言。愿如佛左面神足比丘。二儿共问一儿。报言。我欲如佛。八千天子皆言。善哉。若如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恩。是三小儿已到佛前。各以白珠而散佛上。二儿发声闻意者。珠在佛肩上。其一儿发菩提心者。珠在佛头上。化为珠华交露之帐。其中有佛。佛告舍利弗。中央儿者则我身是。右面儿者舍利弗是。左面儿者目连是。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发菩提心。欲疾泥洹。观此一儿发阿耨菩提故得成佛。又采华授决经云。时有罗阅国王。使十余人常采好华以给王家。后宫贵人一日出城采华。遇佛发心稽首为礼。心自念言。宁弃身命以华上佛并散圣众。纵使见害不堕苦痛。便以华散佛及圣众。却自归命一心重礼。佛知其念甚慈愍之。具为说法。诸采华人皆发道意。佛即授决。后当得佛。号曰妙华。时采华夫还家中与二亲别。我今命尽为王见杀。父母愕然问何罪咎。具答所由。无华贡王必见危命。故辞别耳。二亲闻之。益以愁戚。发箧视之。满中好华香彻四面。父母告曰。可以进王。时王大嗔见不时来。将人反缚罪当弃市。入宫见王面色不变。王怪问之。汝等罪过命在当杀。何故不惧。即白王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每以非法不惜身命。朝来采华值佛供上。以知违令罪当合死。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还视华箧续满如故。皆是如来恩仁所覆。王甚怪之。心不信然。故诣佛所问佛是意。佛言。实然。此人至心欲度十方不惜身命。故取众华以散佛上。意无想报以得受决。将来成佛。号曰妙华。王大欢喜解缚悔过。自责愚意不及菩萨。唯原其罪。佛言。善哉。能自改者与无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