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园观施清凉 及作好桥梁
河津度人民 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常当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又僧祇律。有诸天子。以偈问佛。
何等人趣善 何等人生天
何等人昼夜 长养善功德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旷路作好井 种植园果施
树林施清凉 桥船渡人民
布施修净戒 智慧舍悭贪
功德日夜增 常生天人中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施人美水。或覆井泉。恐诸毒蛇堕于井中。行人饮之而致苦恼。命终生三空侯天受五欲乐。从此命终。若得人身王所爱重。若见病困咽喉出声。余命未尽。施其浆饮。或施其财。以续彼命。命终生深水天。如帝释快乐。从天命终随业流转。不堕三途得受人身。从生至生。不遭病苦。无有恼乱。若有众生持戒。见比丘僧以扇布施令得清凉读诵经法。命终生风行天。香气来吹悦乐无比。若有众生于河津济造立桥船。以善心渡持戒人。兼渡余人不作众恶。命终生持鬘天受五欲乐。命尽人中为王典藏。
又譬喻经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于河中以渡百姓。二于都市造立好井以供万民。三于四门各作圊厕给人便利。缘是德功。命终之后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贵长寿。所生之处。不经三涂。设此微福尚获果报巍巍无量。何况有人广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布施作诸福业。百千万倍复胜于此不可计量。故成实论引经偈云。
若种树园林 造井桥梁等
是人所为福 昼夜常增长
又华手经云。佛告舍利弗。菩萨有四法终不退转无上菩提。何等为四。一者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治。若块若泥乃至一砖。二者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塔造像为作念佛善福之缘。塔中画作若转法轮及出家相。乃至双树入涅槃相。三者若见有比丘僧二部诤讼。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见佛法欲坏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法不绝。为护法故敬养法师。专心护法不惜身命。菩萨若成是四法者。世世当作转轮圣王。得大身力如那罗延。舍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随意修四梵行。命终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当作是学。
又放牛经出增一阿含别品同译。佛告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儿不知放牛便宜不晓养牛。何等为十一。一者放牛儿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护疮。五者不知作烟。六者不知择道行。七者不知处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不知牛不遗残。十一者不知分别养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儿不晓养护其牛者。牛终不孳息日日有减。此喻比丘。亦有十一种损益不可具述。佛于是颂曰。
放牛儿审谛 牛主有福德
六头牛六年 成六十不减
放牛儿聪明 知分别诸相
如此放牛儿 先世佛所誉
洗僧部第八
如譬喻经云。佛以腊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师。六师不如投水而死。仍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也(今腊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经文)。
又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云。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去家学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得佛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般泥洹。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为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今是佛生日。故诸天下人民共念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时。以示天下人。佛言。我为菩萨时。三十六返为天王帝释。三十六返作金轮王。三十六返作飞行皇帝。今日诸贤谁有好心念释迦佛恩德者。以香华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者。诸天鬼神所证明知。四月八日浴佛法时。当取三种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纳香。合三种草香按而渍之。此则青色水。若香少者可以绀黛秦皮权代之。又用郁金香手按渍之于水中。按之以作赤水。以水清净用灌像讫。以白练拭之。断后自占更灌名曰清净。其福第一也。
又温室经云。佛告只域长者。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为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谓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隐。二者除风。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清明。是为除七病。得七福者。一者四大无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净面首端正。三者身体常香衣服净洁。四者肌体濡泽威光德大。五者饶多人从拂拭尘垢。六者口齿香好所说肃用。七者所生之处自然衣服。
又十诵律云。洗浴得五利。一除尘垢。二治身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调。五少病痛。舍利弗。夏盛热时有一客作人。园中汲水灌树。见舍利弗发小信心。唤舍利弗脱衣树下。以水浇洗身得轻凉。作人后命终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为功虽少。以遇良田获报甚多。即下诣舍利弗所散华供养。舍利弗因其信心为说法要。得须陀洹果。
又贤愚经云。尔时首陀会天下阎浮提。至世尊所请佛及僧洗浴供养。世尊默然许可。即设饮食并辨洗具温室。暖水调适酥油浣草。皆悉备有。于是世尊及诸比丘。纳受其供共洗浴已。并厚饮食。其食甘美世所希有。食竟澡漱各还本处。是时阿难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形体殊妙威相奇特。光明显赫如大宝山。佛告阿难。乃往过去毗婆尸佛时。此天彼世为贫家子。常行庸作以供身口。闻佛说洗僧之德。情中欣然便勤作务。得少钱谷用设洗具。并及饮食请佛众僧而以尽奉。由此福行寿终之后。生首陀会天有此光相。七佛已来乃至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洗佛及僧。佛授记曰。于未来世两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号曰净身。十号具足。
又杂譬喻经云。昔佛弟难陀。乃往昔维卫佛时人。一洗众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释种身。佩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之福与佛同世。研精道场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犹有弘报。况今檀越能多行者。普等之行必逮尊号。加增欢喜广度一切。
又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罗阅只国为庶民子。身生恶疮治之不瘥。有亲友道人来语我言。当浴众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疮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欢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众僧。以汁洗疮寻蒙除愈。从此因缘。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尘垢。九十一劫常得净福庆祐广远。今复值佛心垢消灭逮得应真。又十诵律云。外国浴室形图犹如圜仓。开户通烟下作伏渎。出外内施三擎阁齐人所及处。以瓶盛水满三重阁。火气上升。上阁水热。中阁水暖。下阁水冷。随宜自取用无别作汤。故云净水耳。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除风。二病得瘥。三除去尘垢。四身体轻便。五得肥白。若有四部之众。欲求此五功德者。当求造浴室。
又僧祇律云。若欲浴时使园民等扫洒。令净辨具薪炭温暖得所。乃打揵稚应知入浴。各以腰带系衣作识安衣架上。入时不得掉两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与师揩者。当先白已无罪。不得一时举两手。当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余内外已。闭户而坐令身汗出。筹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洗自恣无罪。不听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齐腰腋得用无罪。若坐水中至脐亦得。出已取己衣着正理而去。
述曰。因明洗僧遂申叹德。恐边远道俗不闲法用。故略明法事以标厥致耳。
窃惟尼连河里非有垢而见除。岚毗园内实无尘而示荡。故知洗沐是清升之本。灌澡为澄洁之原。可谓乘香范于前修。振芳猷于后业。所以东国泛七华之水。以濯一乘之宾。西方莹八德之池。用涤九品之辈。故使医王夜念发造温室之心。长者晨言敬申洗僧之愿。遂蒙如来善巧。近说七物之仪。大觉垂慈。远记五天之报。然今此处摩诃施主某官。斯乃运广大心行无上业。生生常修佛事。世世常转法轮。故能信正法于群邪。敬缁徒于像季。深知讲宣四句价重隋珠。饭沐一僧田高异道。遂使共相率励劝课等侣。各舍净财同崇此福。于是办七物于嘉时。洗三尊于此日。又能屈请高德某法师。讲宣温室洗浴众僧经一部。法师乃时称学海。世号词宗。出玄义而似云屯。决众难而方泉涌。能使俗徒开解。犹朗日之辟重昏。法侣除疑。等严霜之卷零叶。今既玄章尽轴。座停雷梵之八音。藻浴时臻。次叹洗僧之七物。一者鸿炉炽火巨镬氛氲。密室既已除寒。龙泉自然泛热。二者轻清德水流湛金池。荡垢皎若莲开红。身首沾便土润。三者银光豆屑细滑逼于兜罗。却腻本若云披洁体方开露日。四者八味酥膏五香芬馥。排风去痹未谢摩抵。莹质光颜何惭妙药。五者玉管神灰雪华霜洁。邪风遇便息扇。乱想赖己恬凝。六者青杨细柳绿干轻条。去热则口发幽兰。净齿则气合优钵。七者齐缣魏素持作内衣。荫患并得身安。荡报自然光饰。七物并皆精备一心奉上。惟众慈悲为叹祝愿。
夫欲起居净国。必须预荡十力之形。迥托天宫。先当澡彼六和之众。譬若声调响顺形直影端。因果之理必然。非关鬼神之授。然今施主等仰袭医王建斯温室。营辨七物洗浴三尊。奖率有缘弘扬妙典。以兹殊胜莫大善根。先用庄严。今日某法师等有大势力。生生常转法轮获大神通。世世常修佛事长幼受无穷之智。眷属极不夭之年。障累与朝雾俱消。嘉庆共繁星等列。诸施主等。愿高临八正。趣大道于菩提。富有七珍。惠苍生而无尽。又愿片时营佐之者。除七病而莫遗。豪分助赞之徒。获七福而无竭。见闻随喜咸趣法城。叩头弹指齐升佛果。敷扬玄教已自周圆。严仪洗具复皆备讫。唯众一心奉请三宝。
稽首归依上请十方诸佛三世慈尊。五分法身真应两体。九十八使惑缠已尽。三十二相微妙庄严。实无四求假同四事。为众生故有感便来。唯愿各各乘摩尼宝殿。坐码瑙云中放百亿光明照三千刹土。梵王持盖帝释布华。降此道场入温室浴。
次请发心已上补处已还欢喜离垢之人。善慧法云之士。三贤十圣一切诸菩萨。惟愿运天人于掌内。安法界于毛端。齐驭四足之灵鹏。俱骋六通之神骥。不见相而见。不来相而来。降此道场入温室浴。
次请山中宴坐独觉大人。言下证真四果高士。及向趣圣僧宾头上座等。惟愿空中振锡戏六神通。云内持瓶具十八变。发波斯之信仰。伏劳度之邪心。及此现前和合大众。百腊已下乃至无腊。并入温室浴。
次请山中宴坐独觉大人。言下证真四果高士。及向趣圣僧宾头上座等。惟愿空中振锡戏六神通。云内持瓶具十八变。发波斯之信仰。伏劳度之邪心。及此现前和合大众。百腊已下乃至无腊。并入温室浴。
次请弘慈本誓誓度四生。方便善权权形六道。随声即至如影赴身。不念即彰不请之友。并入温室浴。
次请三界天众四海龙王八部鬼神一切含识有形之类蠕动之流。并入温室浴。
叹请既周。大众和合呗赞持香依次行。道颂曰。
三宝冥兴 四生标式 慈荫十方
恩流万德 智抱八藏 化周百亿
酬恩义重 斯由福力 彩画雕形
传经建福 舟济桥梁 兴齐沐浴
不顾身命 精诚何抑 盛哉胜业
功成难测
应感缘(略引十一验)
晋大司马桓温
晋夫人谢氏
隋沙门释慧达 唐沙门释住力
唐沙门释志超
唐沙门释慧震 唐沙门释惠云
唐沙门释道英 唐沙门释叉德
唐沙门释通达
唐上柱国王怀智
晋大司马桓温。末年颇奉法饭饴尼僧。有一比丘尼失其名。来自远方投温为檀越。尼才行不恒。温甚敬待居之门内。尼每浴必至移时。温疑而窥之见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温怪骇而还。有顷尼出浴室身形如常。温以实问尼。答云。若遂凌君上形当如之。时温方谋问鼎。闻之怅然。故以戒惧。终守臣节。尼辞去不知所在。
晋琅玡王凝之。晋左将军夫人。谢氏弈之女也。常频亡二男。悼惜过甚。哭泣累年。若居至艰。后忽见二儿俱还。皆着锁械。慰勉其母宜自宽割。儿并有罪。若垂哀怜。可为作福。于是哀痛稍止。而勤功德(右二验出冥祥记)。
隋天台山瀑布寺释慧达。姓王氏。襄阳人。幼年出家缮修成务。或登山临水。或游履聚落。但据形胜之处。皆措心营造。安处寺宇为僧众行道。至仁寿年中。于杨州白塔寺建七层木浮图。材石既充付后营立。乃渡江西上至鄱阳豫章诸郡观捡功德。愿与众生同此福缘。故至所到村邑。见有坊寺禅宇灵塔神仪。无问金木土石。并皆率化成造。其数非一。晚为沙门惠云邀请。遂上庐岳造西林寺。重阁七间。栾栌重叠。光耀鲜华。初造之日誓用黄楠。阖境推求了无一树。皆欲改用余木。达曰。诚心在此。岂更余求。必其有征。松变为楠。若也无感阁成无日。众惧其言四出追求。乃于境内下巢山。感得一谷。并是黄楠。而在穷润幽深无由可出。达寻行崖壁。忽见一处晃有光明窥见其中可得通道。唯有五尺余。并天崖。遂牵曳木石至于江首。中途滩澓箄筏并坏。及至庐阜不失一根。阁遂得成宏冠前构。后忽偏斜向南三尺。工匠设计取正无方。有石门涧当于阁南。忽有猛风北吹还正。于今尚存。达形服粗弊殆不可睹。傍观沉伏似不能言。而指挥应附立有成遂。斯即变繁不娆固其人也。大业六年七月晦日。旧疾忽增七日倚卧。异香入室旋绕如云。阁中尊像并汗流地。众见此瑞审达当终。官人捡验具以闻奏。达神志如常累以余业。奄尔长逝。年八十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