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听者端心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百喻经及毗昙论。问答有四。一有决定答。譬如人问一切有生皆死。此是决定答。二问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爱尽者无生。有爱者必有生。是名分别答。三有问人为最胜不。此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如是等义名反问答。四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始终无始终。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问若论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不闲四论。唯作一分别论。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复次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为利故说。二为报而说。三为胜他说。四为十报说。五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善男子。不净说法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说。亦名失意(清净说者翻前即是)。
又法句喻经云。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又大法炬陀罗尼经云。若受法人欲行咒法令不断者。彼诸法师欲说法时。敛容端坐先诵咒曰。
怛绖他 陀迦那 阿迦男迦那 迦那 迦那 那迦 迦迦那迦 阿迦迦那迦 迦那 迦那 迦那阿迦那 迦迦那 婆鼻杀 帝夜他婆鼻杀 夜他伽伽那 多他婆鼻杀帝 多他摩迦舍 那迦舍 迦迦舍
法师尔时眷属围绕。即得成此加护方便。令彼法师心不动乱说法不断。灭除欲执。令诸罗刹女等。所有听众不为留难。法师所须不为障碍。
渐顿部第六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悕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别。
法施部第七
如十住毗婆沙论云。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如决定王大乘经中称法师功德及说法义戒随顺修学。谓说法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天受种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实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妒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果报。或生人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颂曰。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说一偈法 功德为甚多
三界诸乐具 尽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为最胜
此功德胜彼 能离诸苦恼
若河沙世界 珍宝满其中
以施诸如来 不如一法施
施宝福虽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余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远离阿练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着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五种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有伏贪心。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有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由吝法故障他慧明。此则不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
又成实论云。若人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于此惠施门略有三品。下法施者。说布施法不说智慧。中法施者。说于持戒。上法施者。说于智慧。以说智慧。教人观理得断惑智二障出离生死远成菩提涅槃乐果。乃至但能唯说小乘。教化一人令观生空。信解依行虽未得道。亦胜教化一阎浮中所有众生令行十善。以信解人解修圣道。则有出因要得涅槃。
又诸法勇王经云。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众生尽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萨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一不敬法及说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其听心。四怀憍慢自高卑人。复有四法。得其智慧。应常修习。何等为四。一恭敬法及说法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头然。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行不贵言说。
报恩部第八
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当来世于师和尚所起不敬心。常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阿难。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六重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
又正法念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发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胜思惟经云。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是名供养佛。
又华手经云。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法随能修学者。是名真供养。故说偈云。
若以华涂香 衣食及汤药
以此供诸佛 不名为真供
如来坐道场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学 是真供养佛
又十住婆沙论云。佛告阿难。天雨香华不名供养恭敬如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
又宝云经云。不以财施供养于佛。何以故。如来法身不待财施。唯以法施供养于佛。为具佛道。以法供养为最第一。
又善恭敬经云。佛言。若有比丘。虽复有夏不能闲解如是法句。彼亦应当从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假令耆旧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门秘密之事。不解法律等。亦应说依止。若有比丘从他受法。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欲受法时。当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师三肘令坐即坐。勿得违教。于彼师所应起慈心。若有所疑先应咨白。若见师许然后请决。当知一日三时应参进止。若三时间不参进止。是师应当如法治之。若参师不见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若当见师在房室内。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匝向师顶礼尔乃方还。若不见师众务皆止不得为也。除大小便。又复弟子于其师所不得粗言。师所呵责不应反报。师坐卧床应先敷拭令无尘污虫蚁之属。若师坐卧。乃至师起。应修诵业。时彼学者。至日东方便到师所。善知时已数往师边咨问所须。我作何事。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洟唾。若行寺内恭敬师故。勿以袈裟覆于肩髆。不得笼头。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师所营事应尽身力而营助之。佛告阿难。若将来世有诸比丘。或于师所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彼人则非是须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痴人。应如是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有比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我说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扑。当堕是中。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焰炽然不息。然已复然。于彼狱处复有诸虫。名曰钩。彼诸毒虫常啖舌根。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常食屎尿。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具足恶法。虽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极贱诽谤陵辱。离佛世尊常无智慧。从彼死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利益部第九
如正法念经云。说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等为十。一时处具足。二分别易解。三与法相应。四非为利养。五为调伏心。六随顺说法。七说施有报。八说生死法多诸障碍。九说天退殁。十说有业果。若说法人有此十法。令闻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乐乃至涅槃。若闻法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净一向净心信于三宝。诣听法处为闻正法。随举一足皆生梵福。又大菩萨藏经云。于诸菩萨起深爱乐。犹如大师。于正法所起爱乐心。如自己身。于如来所起爱乐心。如自己命。于尊重师起爱乐心。犹如父母。于诸众生起爱乐心。视如一子。于阿遮利耶受教师所起爱乐心。敬如眼目。于诸正行起爱乐心。犹如耳目身首。于波罗蜜起爱敬心。犹如手足。于说法师起爱乐心。如众重宝。所求正法起爱乐心。犹如良药。于能举罪及忆念者起爱乐心。犹如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