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未曾有经。罗睺罗年至九岁出家为沙弥。王敕豪族诸公王子五十人。随逐罗睺悉共出家。舍利弗为和尚。大目揵连作阿阇梨。与授十戒。罗睺母耶输陀罗为太子妇。未满三年即舍出家(自余弟子事广繁多不可具述且逐要略疏三五也)沙弥者。耶舍传云(隋云劳之小者。以修道为劳也。又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万物也。又创染佛法俗情犹存。须息恶行慈)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海皆从阿耨泉出。又弥沙塞律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沙门者息恶也)又长阿含经云。弥勒出世。诸比丘弟子等亦皆称慈子。如我今弟子称为释子(弥勒者姓也此云慈氏也)观大觉俯应迹均俗典。所以苗裔继哲姻娅重叠。并缘发旷劫故能翼赞灵化。又四河入溟俱名为海。四族归道并号曰释。可谓总彼殊源同乎一味。者矣。

  颂曰。

  宿祐因熟  今蒙出度  弃俗遣尘

  超然欣悟  慧在恬虚  妙不以数

  感时会道  绝羁缠务  精勤慕学

  服兹甘露  功业弗坠  感圣嘉护

  肃肃灵仪  依依神步  彼我无他

  法侣相遇

  

  

  感应缘(略引五验)

  宋沙门智严

  宋沙门求那跋摩

  宋沙门尼昙辉  宋居士赵习

  宋东宫仑二女

  

  宋京师枳园寺有释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游历西国咨受禅法。博通经论罕所希类。还于西域。所得经论未及译写。到宋元嘉四年。乃共宝云等译出不受别请。分卫自资。道化灵感幽显咸服。有见鬼者云。见西州太社间鬼相语云。严公至当辟易。此人未之解。俄而严至。聊问姓字果称智严。默而识之密加礼。异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常见鬼来呼可骇畏。时迎严说法。严始到外堂。刘氏便见群鬼迸散。严既进为夫人说经。疾以之瘳。因禀五戒一门宗奉。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少而游方更无滞着。禀性冲退。不自陈叙。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严昔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不敢判决。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喜。于是步归至罽宾。无疾而死。时年七十有八。彼国凡圣烧身各处。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辩。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严弟子智明智远。故从西来报此征瑞。俱还外国。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也。但未知果向中间深浅耳。

  宋京师只桓寺有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本是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机辩俊达深有大度。仁爱泛博崇德务善。以宋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业。文帝引见劳问殷勤。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迫以身拘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不杀戒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普济耶。帝乃抚几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至如法师所言。真谓开悟明达。可与言论天人之际矣。乃敕住只桓寺供给隆厚。王公英彦莫不宗奉。大翻经论具在高僧传。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共请跋摩云。去六年有师子国八尼至京云。宋地先未经有尼。那得二众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众发。设不本事无妨得戒。如爱道之缘。诸尼又恐年月不满苦欲更受。跋摩称云。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随喜。但西国尼年腊未登。又人不满。且令学宋语。别因西域居士。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时有信者采花布席。唯跋摩所坐花采更鲜。众咸崇以圣礼。夏竟还只桓。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先起还问其弟子。后至奄然已终。春秋六十有五。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颜貌不异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余人。并闻香气芬烈。咸见一物状若龙陀。可长一丈许。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铭者。以香薪阇维香油灌之。五色焰起氛氲丽空。四部群集哀声恸天。悲泣望断不能自胜(又二验出梁高僧传录)。

  宋尼释昙辉。蜀郡成都人也。本姓青阳。名曰玉。年七岁便乐坐禅。每坐辄得境界意未自了。亦谓是梦耳。曾与姊共寝。夜中入定。姊于屏风角得之。身如木石亦无气息。姊大惊怪唤告家人。互共抱扶。至晓不觉。奔问巫觋。皆言。鬼神所凭至年十一有外国禅师疆良耶舍者。来入蜀。辉请咨所见。耶舍尼以辉禅既有分。欲劝化令出家。时辉将嫁已有定日。法育未展闻说其家。潜迎还寺。家既知将逼嫁之。辉遂不肯行。深立言誓。若我道心不果遂被限逼者。便当投火饲虎弃除秽形。愿十方诸佛证见至心。刺史甄法崇信尚正法。闻辉志业迎与相见。并召纲佐及有怀沙门互加难问。辉敷演无屈。坐者叹之。崇乃许离夫家听其入道。元嘉十九年。临川康王延致广陵寺。

  宋淮南赵习。元嘉二十年为卫军府佐。疾病经时忧必不济。常至心归佛。夜梦一人形貌秀异若神人者。自屋梁上以小裹物及剃刀。授习云。服此药用此刀病必愈。习既惊觉果得刀药焉。登即服药疾除。出家名僧秀。年逾八十乃亡。

  宋元嘉元年。东宫仑二女。姊十岁妹九岁。里越愚蒙未知经法。忽其年二月八日。并失所在。三日而归。粗说见佛。至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还作外国语。诵经梵书。见西域僧便相开解。明年正月十五日又失。在田作人见从风上天。父母哀哭求神鬼。经月乃返。剃头为尼被服法衣。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汝宿缘为我弟子。手摩头发便落。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法彩。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经法。既达家即除鬼坐立精舍。旦夕礼诵。每现五色光流泛峰岭。自此容止音调诠正有法。上京风规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孔默等。皆迎敬异云(右此三验出冥祥记)。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二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三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惭愧篇第十四

  奖导篇第十五

  说听篇第十六

  

  

  惭愧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世轮转六道旋还。若有一片神明无不经离多处。既其禀生无定有智有愚。受性不同为善为恶。为善故有惭有愧。为恶故无惭无愧。但凡夫之法相惑居怀。若未得治道断除。理应日夜励己策修惭愧冥空辞谢幽显。从来无智不识至真。致使烦恼森然结漏繁拥。冀藉一善消除万累。排荡重昏豁然清净。是故大圣殷勤制诸道俗深惭应供。横受福田之名。仰愧沙门。虚当乞士之号。进无菩萨兼济之能。退乏声闻自调之德。点辱师僧辜负檀越。不堪行国王之地。无以报父母之恩。事等破瓶。义同燋种。亦如多罗既断。宁可重生。析石已离终无还合。鬼常扫迹唱是恶人。如来敕言。非我弟子。不能为世福田。岂可胜他礼拜。近障人天远妨圣道。如斯罪累何可言陈。在道尚然居俗宁救。是以一失人身动经累劫。再逢服本还同遇本。今当以惭愧水洗浴戒尘。执发露刀割覆藏网。仰愧先贤。深惭后德。尽诚忏谢彻穷来际。见一切凡圣敬同佛想。自勒己心卑如贱想。所有诸过。不起一念私隐之心。所有诸善。常生修学之意。粗陈此心。是名惭愧也。

  

  引证部第二

  

  如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造。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一切道俗人及非人。便能敬重三宝灭诸恶业。

  又迦延论云。何名无惭。答曰。可惭不惭。可避不避。不善恭敬。不善往来。此谓无惭。云何名无愧。可羞不羞。可畏不畏。恶事不畏。故称无愧。又不善往来名无惭。恶事不见畏称无愧。翻此前名。故云惭愧。

  又新婆沙论云。世间有情见无惭者。言是无愧。见无愧者言是无惭。到谓此二其体是一。今欲显示性相差别。令彼疑者得决定解。问无惭无愧有何差别。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复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复不恭敬是无惭。不怖畏是无愧。复不厌贱烦恼是无惭。不厌贱恶行是无愧。复作恶不自顾是无惭。作恶不顾他是无愧。复作恶不自羞是无惭。作恶不耻他是无愧。复作恶不羞耻是无惭。作恶而傲逸是无愧。复独一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对他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少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众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恶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愚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智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卑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尊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在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出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对非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复若作恶时不羞天者是无惭。若作恶时不耻人者是无愧。复若于诸恶因不能诃毁是无惭。于诸恶果不能厌怖是无愧。复贪等流是无惭。于痴等流是无愧。是谓无惭无愧差别。如是二法唯欲界系。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相应。唯除自性(各翻前恶是名惭愧)又瑜伽论云。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讼违诤。是名无惭无愧也。又遗教经云。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愧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又智度论偈云。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欲尘  沉没于五情

  着铠持刀杖  见敌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  举世所轻贱

  比丘为乞士  除发着袈裟

  五情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贵人  衣服以严身

  而行乞衣食  取笑于众人

  比丘除饰好  毁形以摄心

  而更求欲乐  取笑亦如是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贪欲人  不知观本愿

  亦不识好丑  狂醉于渴爱

  惭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弃

  贤智所不亲  愚痴所爱近

  诸欲求时苦  得之多怖畏

  失时怀愁恼  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  以何当舍之

  得福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欲乐着无厌  以何能灭除

  若得不净观  此心自然无

  

  又正法念经云。若破戒多欲而行恶法。实非沙门自称沙门。犹如野干着师子皮。如虚伪宝内空无物。又庄严论偈云。

  既着坏色衣  应当修善法

  斯服宜善寂  常思自调柔

  云何着是服  竖眼张其目

  蹙眉复聚颊  而起嗔恚相

  嗔恚于出家  不应所住处

  嫌恨如屠枷  嗔乃是恐怖

  轻贱之屋宅  丑陋之种子

  粗恶语之伴  烧意林猛火

  示恶道之业  斗诤怨害门

  恶名称床缛  暴速作恶本

  应当自观察  出家之标相

  心与相相应  为不相应耶

  比丘之法者  从他乞自活

  云何食信施  而生重嗔恚

  他食在腹中  云何生嗔恚

  而为于信施  之所消灭耶

  此身不清净  九孔常流污

  臭秽甚可恶  乃是众苦器

  是身极鄙陋  痈疮之所聚

  若共触时  生于大苦恼

  身如彼箭镝  有镝箭即中

  有身众苦加  无身则无苦

  蚊虻蝇毒虫  皆能蠚杀人

  应当勤精进  远离于此身

  

  故知。上来所录。若道若俗。常须作意正念现前。不得微解少法便起慢心不生惭愧。如四果人等虽不可受总报。别报犹受。故贤愚经云。如鸯崛魔罗。由杀九百九十九人。虽值佛成罗汉。居在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何况外凡未起对治。随造一业决定堕三恶道。但人身难得。遇恶因缘则便易失。以恶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无一。

  又净度三昧经云。罪福相累重数分明。后当受罪福之报。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百年之中种后世栽甚为难数。魂神逐种受形遍三千大千刹土。体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又菩萨处胎经偈云。

  吾从无数劫  往来生死道

  舍身复受身  不离胞胎法

  计我所经历  记一不说余

  纯作白狗形  积骨亿须弥

  以利针地种  无不值我体

  何况杂色狗  其数不可量

  吾故摄其心  不贪道放逸

  

  又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又菩萨处胎经。世尊说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