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名号部第四
夫道与俗反。名与实乖。得其趣者玄会幽理。何以然耶。至如俗中相考不许述其名字。若论内典诸佛名号。称扬礼敬获福无量。良以诸佛如来大慈愍物。降灵在俗济度为先。有心希仰无不蒙益。或以口称。或以心念。或以身礼。三业加敬三毒清凉。渐拔有根出于界系。有斯大德故称得福。彼流俗者与上相违。且顺一生潜讳而已。远祖后孙非讳所及。孔门征在可以鉴诸。今依论中诸佛名号标举义类各有胜能。故略释之。以例诸名。如西云释迦。此云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如西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如东方善德佛。乃至下方广众德佛。岂有一佛非善德非广德也。只可题名同异。据其功能力用齐等。但心思佛名号目睹金容。敬心信礼得福无量。故十住毗婆沙论叹佛偈云。
若有人得闻 说是诸佛名
即得无量福 如为宝月说
我礼是诸佛 今现在十方
其有称名者 即得不退转
述曰。今创发起一切恭敬者。一者谓普及为言。切者谓尽际为语。恭谓束身翘仰。敬谓心无异念。若不唱此恐心驰散。故勤情恭敬正观现前也。敬礼常住三宝者。如涅槃经云。若有人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以法身凝然不变故常。报身相续不断故常。化身作用无休故不变。又佛身体一随义说三。故释迦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由是法身所依持故。如泥木灵像造有所表。敬诚殷礼获福无量。轻心毁谤招罪弥殃。然后供养严持香华。运心周普作用佛事。现前不现前。常须普荐香华一切衣服饮食音乐等事。皆共众生等心供养无令断绝。故华严经中。诸菩萨等所行供养。随心指相如见大山大云大水大火。即以为香山香云八功德水七净妙华。运心作意无不成供。乃至华林果树例准行之。礼佛者。随礼十方佛二十五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贤劫千佛万五千佛等。称名用意具如前述。忏悔者。所有轻重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义须披析。悔前所犯。惭愧慷慨衔悲满目。若不蒙诲示则守死长苦。具明法用如下忏悔篇述。劝请者。至诚求愿。诸佛观诸众生巨细无异。望得从愿莫舍寿命。愿住多劫度脱众生。随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欢喜也。回向者。回诸福德向无上道。发愿者。愿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愿无行愿则虚。若有行无愿行则孤。由有行故愿不虚。愿行相扶证果不虚。故忏悔罪中亦兼有愿。愿于今身偿不恶道受。即是通明也。自外临时准用可思。
通会部第五
述曰。今此所叙。威容相状。中边时俗。各有异仪。随国行之。以敬为本。此乃初心。非学不解。故须委历用晓未闻。久行硕德固非所望。然中天虔敬振旦不同。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拜多而绕少。彼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则巾屦备整而称敬。诚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异等。但自审详仪临时缓急。若容与朝觐则三业殷勤。时序匆切则四支削略。斯并行藏在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尽哀。彼我通意者也。故出曜经曰。有信士威仪。有出家威仪。有大道人威仪。有小道人威仪。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处。以此文证明知。归信威仪入道之始。不可隐略。故序以命之。
如俗中周礼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之宫。斯非内教。然礼贵从俗故也。一曰稽首拜。谓臣拜君之拜也。稽训为稽(计奚切)即文稽留停头至地少久也。二曰顿首拜。谓平敌者。如诸侯相拜也。即以头向下虚摇而不至地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也。即以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四曰振动拜。谓敬重之颤栗动变之拜也。五曰吉拜。谓而后稽颡。谓齐缞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也。周以其与吉拜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即先作稽首拜。后作稽颡。是额也。以额触地无容仪也。六曰凶拜。谓稽颡而后顿首拜。谓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谓先屈一膝。即今时所谓雅拜也。一说奇拜但一拜以答臣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褒谓为报。报拜者再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时持节之拜也。即再拜于神与尸也。九曰。肃拜。谓但俯下手。今时揖者是也。亦指妇人拜。又肃拜或至三也。空首奇拜唯一。余则再拜之也。上并俗礼正文。郑康成依位释之如此。今据内教以礼敬为初。大略为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为其本。身为其末。故须菩提静观室内。如来叹为礼见于法身。莲华色尼初至宝阶。如来毁为拜于化佛。故知静处思微念念趣道。观形鉴貌新新在俗。能所未免相见齐生我倒现前。即为障道。故佛约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缘空。观境心造。纷纷集起不无染净。知识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时缘念斯绝。今居凡地力极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渐能清净。常起两观不得单行。谓知尘无境。是渐背俗。谓知识亦无心。是渐向真。如此策修长时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就也。
又大慈经云。佛告阿难。南无佛者。此是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故称言南无诸佛故。过去有大商主。将诸商人为摩竭大鱼欲来吞舟。由三称南无佛名。并皆免难。鱼闻佛名。以善心故舍身后世出家得道。何况有人得闻佛名听闻正法。亲于佛所种诸善根。而不毕定利益。
又十诵律。佛语优波离称和南者是口语。若曲身者。是名心净。若比丘礼时。从座起偏袒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以两手接上座足礼。述曰。依经云。和南者梵语也。或云那谟婆南等。此犹非正。依本正云槃淡(唐言)我礼。或云归礼。归亦我之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命者。义立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人重南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加以和南诸佛迷之。弥复大笑。又南无者。善见论翻为归命觉。亦云礼大寿。又和南者。出要律仪。翻为恭敬。善见论。翻为度我。准此而言。恭敬度我义通凡圣。岂和南偏在尊师。亦通上圣念救生也。故经中来至佛所。云南无无所著至真等正觉。是名口业称叹如来德也。
敷座部第六
述曰。敬寻经律无敷坐具之文。但云脱屣礼足。今据事用理须坐具。故四分律云。为护身护衣护僧卧具故制畜坐具。既为身衣。明知须设。又坐具之用。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其敷之。故如来将坐。如常敷之。准此比丘自敷而坐。不合余人为敷。今见西僧来至佛前礼者。必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恭相可准行之。今时僧尼至于佛前。并令侍者为敷坐具。此益憍慢未是致敬之恭。又至佛前贮立待席方始礼者。此亦不可。又在床上而设礼者。此亦不敬。如见尊长即须急拜。安得觅席。如见君王即须敬拜。何得在床。人王凡尊尚恭不高。何况法王辄相伦拟。虽有余救终成慢堕。故三千威仪经云。不得在座上礼也。
仪式部第七
述曰。此部别有五仪式。第一明脱履者。此为申极敬仪也。如此土群臣朝谒之仪。皆在殿庭履屦不脱。有时上殿则剑履皆舍。此古之法非始今仪。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为屣制令着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自余寒国随有履着。行事之时脱足为敬。若是白衣多着靴鞋为恭。初入寺内不劳脱足。若入佛堂得脱。第一。
第二明偏袒者。依律云。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肩。或偏露一膊。所言袒者谓肉袒也。示从依学有执作之务。俗中袖挟右袂便稳于事是也。今诸沙门但出一肩。仍有衫袄非袒露法。如大庄严论云。沙门释子者肩黑是也。外道通黑。沙门露右。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见长老乃偏袒之。设以衣遮名为偏袒。一何可笑也。故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极。然行事之时。量前为袒。如在佛前及至师僧忏悔礼拜。并须依前右袒为恭。若至寺外街衢路行。则须以衣覆肩不得露肉。西国湿热共行不怪。此处寒地人多讥笑。故五分律云。虽是我语于余方不清净者不行无过也。
第三明呈恭者。故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者。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而一心也。今礼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指合而掌开。良由心慢而情散也。宁开指而合掌。不得合指而开掌。欲来求福反招慢过。既知一心合掌之仪。即须五体投地礼之。故地持论云。当五轮至地而作礼也。
又阿含经云。二肘两膝及顶至为五轮。轮谓圆相。五处皆圆。能令上下回转生福。转多名为轮也。今有西僧礼拜之时。多褰足露膝先下至地。然后以肘按地。两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也。若前尊跏趺不垂脚坐者。随事而行。不劳接足。今见礼者。二手捺地。两足据后。头不至地。亦是乖慢。既知五轮着地之仪。即须知右膝胡跪之相。经中多明胡跪。胡跪跽。斯并天竺敬仪不足可怪。即是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有所启请悔过仪也。
第四明礼仪者。声论云。槃那寐者。此云礼也。智度论云。礼法有三。一是口礼(谓口云和南是名下礼也)二屈膝头不至地(此名中礼)三头顶至地(是名上礼)下者挹。中者跪。上者稽首。菩萨礼佛有三。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请佛品。问礼唯身业。亦通三业耶。答礼通三业。五轮至地。为除身业不善。称扬名字歌赞佛德。为除口业不善。心常缘念若镜目前。为除意业不善。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由口业唱故闻慧得成。由意业念故思慧得成。由身业礼故修慧得成。由身业礼故戒学得成。由意业念故定学得成。由口业唱故慧学得成。上来所述且绮互明之。若据通门。三业之中三学并摄也。
第五明邪正者。源此礼法于齐代初。有西国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居在边鄙不闲礼仪情同猴马。悲心内溢为翻七种礼法。文虽广周逐要出之。从粗至细。对粗为邪。对细为正。故阶级有七。意存后三也。
第一名我慢憍心礼者。谓依次位心无恭敬。恃尊自德无师仰意。耻于下问咨受无所。心无法据。虽设拜心驰外境。如碓上下空无所获。一形所作。无境住心。轻生薄道徒劳无益。外睹似恭内增慢惑。犹如木人情不崇重。五轮不具三业驰散。是名慢憍礼也。
第二唱和求名礼者。虽非慢高心无净想。粗正威仪身心诈恭。见人身轻急礼人去。身堕心疲。稍似恭顺。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养。良由口唱心散。是名唱和礼也。
第三身心恭敬礼者。闻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庄严晃曜。心相成就感对佛身。手摩其顶除我罪业。是以形心恭敬无有异念。供养恭敬情无厌足。心想现前专注无昧。导利人天为上为最。功德虽大犹未是智。后多退没。是名身心礼也。
第四发智清净礼者。良由达佛境界。境界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无有碍。由我无始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碍碍想。今达自心虚通无碍。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以佛法身体通用融。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法僧加敬我亦同然。虽三相别性理无殊。故三乘名异解脱体同。故知一礼则一切礼。一切礼则一礼。如是三宝既能通达。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养礼拜。自净身心荡荡无障。念佛境界心心转明。一拜一起为尊为胜。即是净业无穷果报无限。是名发智礼也。
第五遍入法界礼者。良由行者想观自己身心等法。从本已来不离法界。不在诸佛身外。亦不在诸佛身内。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所有三乘位地无漏。我身既遍随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两报庄严供具。无问行财随缘遍满。不离法界随心无碍。并荐供养随喜顶礼。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迭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此则摄他为总。入他为别。一身既尔。乃至一切法界凡圣之身。及供养之具。皆助随喜。悉同供养。有目者见。无目者不睹。如此行学法界轨门大有利益。故地持论。有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胜现前供养。以难成故。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何颠倒妄造邪业不生愧耻。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一释迦名礼。召一切诸佛无不备周。如西云释迦。此云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西云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西云弥勒。此云慈氏。岂有一佛非慈氏也。故智度论云。一佛胜能等一切佛胜能。一切佛胜能等一佛胜能。设一切佛不化众生但一佛化生。即功归法界德用遍周。是名遍入法界礼也。
第六正观修诚礼者。此明自体自身佛。不缘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本觉。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故唯敬他身。己身佛性妄认为恶。纵修此行常为偏倒。若知己身极恶无佛性者。纵敬他身终成无益。众生迷惑虽发微善。唯将法界供具供养他身。无始已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一餐供养己身佛性。若能反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己心清净即是自性住佛性。随力修明是引出佛性三祇果圆。即是至得果佛性。若据妙达唯局大圣。若论下凡虽未顿修不得不解。如涉远道要藉自身。欲见佛性要观己佛。法僧亦尔体同无二。是名正观礼也。
第七实相平等礼者。大意同前。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同用融。如如平等。古今无别。若见佛可尊可敬。即见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还成僻执。故般若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离尊卑。静乱一原恭怠齐固。安心此意。是名平等礼也。故文殊礼文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此之一礼凡夫浅识。恐闻反谤。上智之人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合宜。是名平等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