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宣师感通记。问天人云。益州成都多宝石佛者。何代时像从地踊出。答曰。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叶佛时。有人于西耳河造之。拟多宝佛全身相也。在西耳河鹫山寺。有成都人往彼兴易。请像将还。至今多宝寺处为海神蹋船所没。初取像人见海神子岸上游。谓是山芝遂即杀之。因尔神嗔覆没。人像俱溺。同在一船。其多宝旧在鹫头山寺。古基尚在。仍有一塔。常有光明令向彼土。道由郎州过。大小不算。三千余里方达西耳河。河大阔或百里或五百里。中有山洲。亦有古寺。经像尚存无僧住。经同此文。时闻钟声。百姓殷实。每年二时供养古塔。塔如戒坛。三重石砌。上有覆釜其数极多。彼土诸人但言神蒙。每发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其福祚也。其地西北去嶲州二千余里。问去天竺非远。往往有至彼者(自下云云)。至晋时有僧于此地见土坟。随出随除终不可平。后见坼开深怪其尔。乃深掘丈余获像及人骨在船。其髅骨肘胫悉皆粗大数倍过于今人。即迦叶佛时阎浮人寿二万岁时人也。今时劫减命促人小固其常然不可怪也。初出之时牵曳难得。弟子化为老人指挥方便。须臾至周灭法暂隐。到隋重兴更复出之。蜀人但知其灵从地而出。亦不测其根源。见其花趺有多宝字。因遂名焉。又名多宝寺。又问。多宝字是其隶书。出于亡秦之代。如何迦叶佛时已有神州书耶。答亡秦李斯隶书。此乃近代。远承隶书之兴。兴于古佛之世。见今南洲四面千有余洲庄严阎浮一方百有余国。文字言音同今唐国。但以海路辽远动数十万里。重译莫传。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师不闻乎。梁顾野王。大学之太博也。周访字源出没不定。故玉篇序云。有开春申君墓得其铭文。皆是隶字。检春申是周武六国同时。隶文则非吞并之日也。此国篆隶诸书尚有茫昧。宁知迦叶佛时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
又问。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俗谚云。是苍颉造书台。如何云隶书字古时已有。答云。苍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台。观鸟迹者非无其事。且苍颉之传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黄帝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鸟迹之书时变一途。今所绝有。无益之言不劳述也。
又有天人。姓陆名玄畅。来谒律师云。弟子是周穆王时。生在初天。本是迦叶佛时天。为通化故周时暂现。所问高四土台者。其本迦叶佛于此第三会说法度人。至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因造三会道场。至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穆公不识弃马坊中秽污此像。护像神嗔令公染疾。公又梦游上帝极被责疏。觉问侍臣由余。便答云。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于终南山造中天台。高千余尺。基趾见存。又于苍颉台造神庙名三会道场。公今所患。殆非佛为之耶。公闻大怖语由余曰。吾近获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弃之马坊。将非此是佛神耶。由余闻往视之。对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净处。像遂放光。公又怖谓神嗔也。宰三牲以祭之。诸善神等擎弃远处。公又大怖。以问由余。答曰。臣闻佛神清洁不进酒肉。爱重物命如护一子。所有供养烧香而已。所可祭祀饼果之属。公大悦。欲造佛像绝于工人。又问由余。答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遂于高四台南村内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云。曾于三会道场见人造之。臣今年老无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于道场内为诸匠执作。请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铜像。相好圆备。公悦大赏赉之。彼人得财并造功德。于土台上造重阁。高三百尺。时人号之高四台。或曰高四楼。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或取大兄名以目之。故高四之名。至今称也。
又问。目连舍利弗佛在已终。如何重见。答曰。同名六人。此目连非大目连也。至宇文周时。文殊师利化为梵僧。来游此土云。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并往文殊所住之处。名清凉山。遍问道俗无有知者。时有智猛法师年始十八。反问梵僧。何因知有二圣余迹。答曰。在秦都城南二十里。有苍颉造书台。即其地也。又云在沙河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即其处也。
又问。沙河青山是何语。答曰。渭水终南山也。此僧便从渭水直南。而步远到高四。便云。此是古佛说法处也。于时智猛法师随往礼拜。不久失梵僧所在。智猛长大具为太常韦卿说之。请其台处依本置寺。遂奏周主名三会寺。至隋大业废入大寺。因被废毁配入菩提。今京城东市西平康坊南门东菩提寺西堂佛首。即是三会寺佛。释迦如来度大迦叶后。十二年中来至此台。其下见有迦叶佛舍利。周穆身游大夏。佛告彼土见有古塔可返礼事。王问何方。佛答。在鄗京之东南也。西天竺国具有别传。去岁长年是师子国僧。年九十九夏。是三果阿那含人。闻斯胜迹躬至礼拜。又请奏欲往北代清凉山文殊师利菩萨坐处。
皇帝闻喜敕给驿马内使及弟子官佐二十余人在处供给。诸官人弟子等并乘官马。唯长年一人少小已来。精诚苦行不乘杂畜。既到代州清凉山。即肘行膝步而上至中台佛堂。即是文殊庙堂。从下至上可行三十余里。山石劲利入肉到骨。无血乳出至于七日。五体投地布面在土。不起不食。七日满已忽起踊跃。指挥四方上下空界。具见文殊师利菩萨圣僧罗汉。从者道俗数十人。有见不见。复有一蟒蛇身数里。从北而来直向长年。长年见喜衔师脚过。变为僧形。诸人怕惧皆悉四散。唯长年一人心不惊动。种种灵应不可具述。所请遂愿还返京都。今现化度安置。或请内受戒。或巡历诸山。
律师问天人曰。自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领五百仙人说法。经中明文殊是久住娑婆世界菩萨。娑婆则大千总号。如何偏在此方。答曰。文殊是诸佛之元师。随缘利见应变不同。大土大功非人境界。不劳评泊。但知仰信多在清凉山五台之中。今属北代州。西见有五台县清凉府。
皇唐已来有僧名解脱。在岩窟亡来三十余年。身肉不坏似如入灭尽定。复有一尼。亦入定不动。各经多年。圣迹伽蓝菩萨圣僧。仙人仙华屡屡人见。具在别篇。岂得不信。
又问。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三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犹存。南有华园。可二顷许。四时发采色类不同。四周树围人移华栽。别处种植皆悉不生。唯在围内方得久荣。人究年月莫知来由。或云。汉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栽植。古老相传互说不同。如何为实。答云。俱是二帝所作。昔周穆王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于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腾是阿罗汉。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立寺。其山形像似灵鹫。名曰大孚者信也。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劝人。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见人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验。岂唯五台独验。今终南山太白太华五岳名山皆有圣人。为住持佛法令法久住。有人设供。感讣征应。事在别篇。不繁此述也。
又问。今凉州西番(音盘)禾县。山裂像出。何代造耶。答云。迦叶佛时有利宾菩萨。见此山人不信业报。以杀害为业。于时住处有数万家。无重佛法者。菩萨救之为立伽蓝。大梵天王手造像身。初成以菩萨神力能令如真佛。不异游步说法教化。诸人虽蒙此道犹故不信。于时菩萨示行怖畏。手擎大石。可于聚落欲下压之。菩萨扬威劝化诸人。便欻回心信敬于佛。所有杀具变成莲华。随有街巷华如种植。瑞像方摄神力。菩萨又劝诸清信上令造七寺。南北一百四里。东西八十里。弥山亘谷。处处僧坊佛殿营造。经十三年方得成就。同时出家者有二万人。在七寺住。经三百年。彼诸人等现业力大。昔所造恶当世轻受不入地狱。前所害者在恶趣中又发恶愿。彼害我者及未成圣。我当害之。若不加害恶业便尽。我无以报。共吐大火焚烧寺舍。及彼聚落一时焚荡纵盗得活。又以大水漂溺杀之。无一得存。时彼山神寺未破前。收取此像远在空中。寺破以后下内石室安置供养。年月既久石生室灭。至刘萨何师礼山。逆示像出。其萨何者。前身元是利宾菩萨。身首别处更在别篇。
问江表龙光瑞像。人传罗什将来。有言扶南所得。如何为定。答曰。此非罗什所得。斯乃宋孝武征扶南获之。昔佛灭后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罗汉优婆质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凿大石山安置佛窟。从上至下凡有五重。高三百余尺请弥勒菩萨指挥作檀室处之。玄奘师传云。百余尺。圣迹记云。高八丈足趺八尺。六斋日常放光明。其初作时。罗汉将工人上天。三往方成。第二牛头栴檀。第三金。第四玉。第五铜像。凡夫今见止在下重。上四重闭。石窟映彻见人藏腑。第六百年有佛柰遮阿罗汉。生已母亡。生扶南国。念母重恩。从上重中取小檀像令母供养。母终生杨州。出家住新兴寺获得三果。宋孝武征扶南获此像来。都亦是罗汉神力。母今现在。时往罗浮天台西方诸处。昔法盛昙无竭者。再往西方。有传五卷。略述此像。何忽云罗什法师背负而来耶。
宣师因问。什师一代所翻之经。人多偏乐受持转盛何耶。答曰。其人聪明善解大乘。以下诸人同时翻译者并。俊乂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
又问。俗中常论。被秦姚兴抑破重戒。云何得佛意耶。答曰。此非悠悠凡所筹度。何须评论。什师德行位在三贤。所在通化删繁补阙。随机而作。故大论一部十分略九。自余经论例此可知。冥祥感应历代弥新。深会圣旨罕逢难遇。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删定。特异常伦。岂以别室见讥顿亡玄致者也。
又问邡州显际寺山出石像者何代所立。答曰。像是秦穆公所造。像元出处是周穆王造寺处也。佛去世后。育王第四女造。又造像塔于此供养。于时此寺有一二三果人住中。秦相由余常所奉敬。往者迦叶佛时。亦于此立寺。是彼沙弥显际造也。仍将本名以显寺额。
又问。今玉华宫南檀台山上有砖塔。面别四十步。下层极壮。四面石龛。傍有碎砖。又有三十余窑砖。古老莫知何代。然每闻钟声。答曰。此穆王寺也。名曰灵山。至育王时。敕山神于此造塔。西晋末乱五胡控权。刘曜京都长安数梦。此山佛现在砖塔中。坐语曜曰。汝少饮酒莫耽色欲。黜去邪佞进用忠良。曜不能从。后于洛阳酒醉落马。为石勒所擒。初曜因梦所悟令人寻山访之。遂见此像坐小砖塔。与梦符同。便毁小塔更造大者。高一十九级。并造寺宇极存壮丽。寺名法灯。度三百僧住之。曜没赵后。寺有四十三人修得三果。山神于今塔后。又造一寺供三果僧。神往太白采取芝草。供养圣僧皆获延龄。寺今现在。凡人不见。所闻钟声即是寺钟也。其塔本基虽因刘曜。仍是穆王立寺之处也。又是迦叶如来之古寺也。至贞观年中。于玉华北慈乌川山上。常见群鹿来集其所。逐去还来。有人异之。于鹿集处。掘深一丈获一石像。长一丈许。现今供养。
又问。荆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云是优填王所造。依传从彼摸来将至梁朝。今京师复有。何者是本。答曰。大明是其本像。梁高祖崩像来荆渚。至元帝承圣三年周平梁。后收簿国宝皆入北周。其檀像者有僧珍师。藏隐房内。多以财物赠遗使人。像遂得停。至隋开皇九年。文祖遣使人柳顾言往迎。寺僧又求像令镇荆楚。顾是乡人。从之今别刻檀。将往恭旨当时访匠得一婆罗门僧。名真达。为造。即今西京大兴善寺像是也。亦甚灵异。本像在荆州。僧以漆布漫之。相好不及真者(本作佛生来七日之身今加布漆乃壮年状故殊绝异本也)大明本是古佛住处。灵像不肯北迁故也。近有长沙义法师。天人冥赞。遂悟开发剥除漆布。真容重显。大动信心。披觌灵仪。全檀所作本无补接。光趺殊异。象牙雕刻卒非人工所成。兴善像身一一乖本。
又问。涪州相思寺侧多有古迹。篆铭勒之不识其缘。此事云何。答曰。此迦叶佛时有山神。姓罗名子明。蜀人也。旧是持戒比丘。生憎破戒者发诸恶愿。令我死后作大恶鬼啖破戒人。因愿受身。作此山神。多有眷属。所王土地。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二千余里。年啖万人以上。此神本曾为迦叶佛兄。后为弟子。彼佛怜愍故来教化。种种神变然始调伏。与受五戒随识宿命。因不啖人。恐后心变故佛留迹。育王于上起塔在山顶。神便藏于石中。塔是白玉所作。其神现在。其郭下寺塔育王所立。见付嘱仪。
又问。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多有灵迹。此乃文殊圣者弟子。为此山神多造恶业。文殊愍之便来教化。遂识宿命。请为留迹。我常礼事得离诸恶。文殊为现。今者是也。于贞观三年。山神命终生兜率天。别有一鬼来居此地。即旧神亲家也。大造诸恶。生天旧神怜之。下请文殊。为现小迹以化后神。又从正法故。今此山大小迹现莫匪有由焉。见付嘱仪。
又问。沁州北山石窟佛。常有光明。此像出来久近耶。答曰。此窟迦叶佛释迦佛二时备有。往昔周穆王弟子造迦叶佛像。
又问。渭南终南二山有佛面山七佛涧者。答曰。此事同于前。南山库谷天藏。是迦叶佛自手所造之藏也。今现有十三缘觉在谷内住。
又问。此土常传。有佛是殷时周昭庄王等造。互说不同。如何取定。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凡见。并化登地以上。唯有化身被该三千。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俱在大千之中。前后咸传一化。咸见随机前后何定。若据法报常自湛然。不足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