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又问。我从佛闻。灭度之后。一切毗尼流布阎浮及三天下。众生乐欲所见不同。余百亿。天下并令流布。我欲结集今对人天。汝当答我。答曰。我受佛教。我灭度后汝语大迦叶及文殊师利。流我毗尼此阎浮洲三十二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堪可流行迦叶遗教。东弗婆提洲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国。并行迦叶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莫行此法。如来灭后四十年中。遣行二部此四天下。
又问。云何二部教。答曰。四分十诵律。四十年后。一百一十年。迦叶遗律方行前国。如震旦诸国。谓之君子国根性轻利得行三部教。合四百三国土。同此一文字。并行前三律教。又问。云何三部教。答曰。行前二部教。及以大僧祇。如求流离国及余二天下。唯行一部教。所谓萨婆多部是也。
只桓寺殿内檐下有四银台。两台内有黄金修多罗。白玉为叠。又有两台。内有毗尼藏。黄金为叠。白银为字。毗尼律藏是龙王书。修多罗经藏是魔王书。此二藏经并是过去星宿劫前古佛经也。于阎浮洲中此之两部书经。最为第一。至佛涅槃后。娑竭龙王收将入宫供养。
又迦叶佛时。震旦国之一人书大毗尼藏及修多罗藏。其修多罗经。银纸金书。毗尼律金纸银书。当尔书时。在荆州大明寺写。经在莲华东南台内。律在叶上西面台。庄严供养不可说尽。诸百亿四天下中文字。与此同者。斯有钟张王卫之俦。未足为比。如来在日。诸国圣人来者。多以此经律示之。佛去之后。文殊师利收此经律。安在清凉山金刚窟中。
又有台内有过去佛说毗尼书。有三万八千种。百亿四天下同此方书者。最为第一。
南方天王第三子张玙。撰述只桓图经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五精舍记有五百卷。各在当天。
颂曰。
遥欣大觉 旷矣神功 四禅无像
三达皆空 千佛异迹 一智心同
表灵降世 敷演开曚 贤劫始四
余佛潜通 续前有七 继嗣虔恭
永言鹫室 栖诚梵宫 八相成道
万德虚融 天人受福 恶止善兴
含生借甚 同感恩隆
感应缘(略引十二灵验)
周书记佛生时
周书记佛灭时
史录记佛是大圣 前汉孝武帝已开佛教
前汉哀帝时已行斋戒
秦始皇时亦有佛法至 后汉郊志记佛为大圣
后汉明帝时三宝具行 西晋海浮维卫迦叶二石像
齐文宣帝时得佛牙至
隋天台释智顗感见三道宝阶 唐潞州释昙荣感见七佛现
夫至人应感。与世推移。慈化无方。岂局形教。致使闻同解异说一悟殊。登位地而上征。封迷途而下降。全身碎身之相。聚塔散塔之仪。神光烛而邪计摧。灵迹挺而深信服。自法水东流道光西照。英贤荣盛感应寔多。故育王表塔。创启隆周。释父景形。郁兴炎汉。自斯历代积着弥繁。量非五天独扬神化。故经曰正法后被。先于北方。次及东南。至中方灭也。今且列汉明已来至今大国随所见闻三宝灵迹件述三五。余之不尽者。备在别传。
案周书异记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溢出山川振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太史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外声教及此。昭王即敕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此即佛生之时也。相国吕侯。乘骅骝八骏而行求佛。因以攘之。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损舍折木地动天阴。西方白虹十二道。大史扈多曰。西方圣人灭矣。此即佛入涅槃之相也。
又案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现。夜明如日。即佛生时之瑞应也。良由佛有真应二身权实两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神曰不可思议。法号心行处灭。其道也运众圣于泥洹。其力也接下凡于苦海。巍巍荡荡可略言焉。故列子云。昔吴太宰嚭问孔丘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信。圣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时事。圣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若将三皇五帝必是大圣。孔丘岂容隐而不说。便有匿圣之愆。以此校量。推佛为大圣也。又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量此而言优劣可知也。
前汉孝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讨匈奴至睾兰。过居延山获昆邪休屠王等。又获金人。率长丈余尺。到于甘泉宫。帝以为大圣烧香礼拜。及开西域。遣张蓦使大夏。还云。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图之教。此即佛之形教。相显之渐也。
前汉哀帝元寿年。使景宪往大月氏国。因诵浮图经还汉。当时稍行浮图斋戒也。
前汉成帝时。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传云。向博观史籍。往往见有佛经。及着列仙传云。吾搜捡藏书。太史创撰列仙图。黄帝以下迄至于今。定搜实录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据此而明。秦周已前早有佛法流行震旦。何以明知。今案所列也。故佛传云。佛灭度后一百一十六年。东天竺国有铁轮王。统阎浮提。收佛灵骨。役使鬼神起八万四千塔。具如下述。此九州之地并有遗塔云。是育王所造。此塔即当此。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之岁。故塔兴焉。世经十二王。至秦始皇二十四年焚烧典籍。育王诸塔由此见隐。
又捡释道安朱士行等经目录云。秦始皇之时。有外国沙门释利防等一十八贤者。赍持佛经来化。始皇弗从遂囚禁之。夜有金刚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准此而言。则知秦汉已前有佛法也。寻道安所载十二贤者。亦在七十之数。今列仙传见有七十二人。案文殊般泥洹经云。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为仙人说法。
又案地理志。西域传云。雪山者即葱岭是也。其下有三十六国。先来奉汉。其葱岭连亘东至终南。文殊来化仙人。即斯地也。详而验之。刘向所论可证矣。
后汉郊祀志曰。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统其教以修善心为主。不杀生类专务清净。其精进者为沙门。汉言息恶。剃发毁容。去家出俗。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后受形。而行善恶。后生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修道以炼其神。炼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佛也。身长丈六黄金色。项佩日月光。变化无常。无所不入。故能通万物。而大济群生。有经书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可求在于一体之内。所明在于视听之表。归于玄微深远难测。故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莫不懅然自失也。余如汉法本内传记。
后汉明帝时。雒阳白马寺有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至汉永平三年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中郎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邀还汉地。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别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
又汉明帝远召摩腾法师。来至雒阳。于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是汉地伽蓝之始也。相传云。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报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
又汉雒阳白马寺有竺法兰。是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所谓十地断结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于此。汉地诸经之始也。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余矣。
又汉明帝时。天竺国竺法兰师。将画释迦倚像。是优田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既至雒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汉地之始此像初也(魏书亦明汉明帝时三宝初来之义)昔汉武帝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经。可问西域梵僧。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
昔维卫及迦叶石像。以西晋愍帝建兴元年。像泛海而来入乎吴松江沪渎口。遥见海中有二人浮游水上。渔人莫能就视。延巫师祝。则谓为海神。祭酒则疑是仙灵。或振铎以请。或巾褐往祈。并涛涌雾曀逆流远去。奉黄老者。谓是天师。往迎风浪如初。吴县朱应素奉正法。乃请东灵寺帛尼并信斋戒者数人。共往迎像。于是云销日朗风霁波息。乘流自到。转身示铭。始接登舟其轻如羽。未载大车其重若山。及处像于吴时旧寺通玄精舍。事源委曲已详旧碑。至齐永明七年。又有瑞石浮海来入吴境。质坚贞固光采鲜润。驾潮截澜泛若松舟。时主书朱法让。即先获石像。朱应之曾孙也。被使至吴。获石献台。是时齐武皇帝。初建禅灵。重构七层将美庄严。而瑞不远至。协时应机。朝士佥议以为宜矜妙贶。式彰法身。乃命石匠雷卑等。造释迦文像身坐高三尺五寸。连光及座通高六尺五寸。尽镌琢之奇。极金艧之巧。克孚显相。允副幽祯。窃惟。石性本沈神感则浮。越海适吴隔代荐至。虽古今异造。而总归七佛。获瑞之人复缘朱氏。秘契冥期终始如一。故追序前事以表厥证。宋世所获二石像。立高七尺。铭其背上。一名维卫佛。二名迦叶佛。莫识年代而字分明。在吴郡通玄寺。齐威所造瑞石像。旧在禅灵寺。
齐文宣皇帝时。有先师统上。家世凉州。年至十三。发誓西行。至宋元徽三年五月。遂发京师至。五年方到芮国。进到于阗。临发之日有一僧。于密室之中出铜函一枚。手授先师曰。此函有佛牙。方一寸长三寸。可将还南方广作利益。先师欢喜顶受如睹佛身。此僧又云。我于乌缠国取此佛牙。甚为艰难。又获铜印一枚国王面像以封此函。先师后闻诸僧共议云。乌缠国失却佛牙不知何国福德僧当获供养。先师闻已。私怀密喜倍加尊敬。于是赍还钟山。十有五载。虽复亲近而弟子莫知。唯密呈灵根寺法颖律师。顶戴苦勤出示旧闻。龟兹一僧莫知真伪。心多疑伪。是时司徒竟陵王文宣王。幼含胜慧结志隆芸。诚感恳征亟发灵应。以永明七年二月八日。于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文宣望身顶礼。因而侍立。自觉己冠裁及趺踝。佛俯而微笑。既而咳唾。白如凝雪。以手承捧变为玉稻。后移镇东府。以六月二十九日又梦。往定林见先师称疾而卧。因问。生老病死五通未免。法师衣钵之余。宁可营功德不。对曰。贫道库中有无价神宝。敬以凭托。宜自取之。依言往求。见有函匮。次第开视多是经像。未见小函悬在虚空。取而开之光色不恒。始言是像。而复非像既云非像而复是像。文宣从梦而觉。心知休征。明旦即遣左右杨昙明。密梦证。法师库中必有异宝。宜以惠示。先师造次之间。谓求俗珍殊。不意是牙。乃修常答旨。续更寻思。中夜方悟。以事难传说。乃躬自到府具叙本源。贫道唯示颖律师一人。更无知者。今檀越感通冥应信而有征。便是不可思议。其迹已现。宁敢久辱威神以废佛事。今奉归供养。后经三日自送东府。文宣得牙。十许日又梦。在空中状若牛角。长三尺余。神光洞发。烛其右臂。俄睹一镴像高亦三尺。瞬目而语三称极佳。先师又于于阗得舍利十五枚。处处分布。枳园禅灵起刹之时。悉皆得分。以一枚送与文宣。文宣时东宫。即取净水试其真伪。浮在钵中俄顷不见。道俗数十。精心捡觅永不能得。内外周回莫不疲怠。文宣方竭诚忏悔。俄尔之间。复于向处忽见在地。光高尺余。辉彩炳曜。众咸共睹莫不赞美。先师所余二枚。各一银函封题府箧。后更捡视。与函俱失。垂三载后开取佛牙。忽于本箧还复得之。先有二枚而长。获一凡成三枚。同在一处。但先银函犹遂失焉。故神化不可测度矣。文宣素闻西方有佛牙佛发。喜跃特深。到建元三年。启高皇帝遣外国沙门昙摩多罗。索供养之具以申虔仰。又造小形宝帐拟送西域。既而定留如有所得。俄而先师届都果获灵瑞。即此宝帐回以供养。冥理相契非一朝焉。文宣后造宝台以盛帐。制宝藏以贮函。敬事尊重。倾历心力矣(右前诸事出汉法内传井杂史高僧传等录)。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俗姓陈氏。颖川人也。宿德英贤自古罕俦。常乐山居静虑习禅。道俗钦敬君臣识重。顗初往天台。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三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顗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时住也。顗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裴回止宿。俄见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于是创建草庵。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时莫测其言也。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净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螭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噭骇畏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没二亲。枕顗膝上陈苦求哀。顗依上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陈宣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安乐。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及大众同见惊叹山諠。其行达灵感咸皆如此。不可具述。于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忽语众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至于灭后而多灵验。到仁寿末年已前忽振锡被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悲敬言问。良久而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