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须发白如雪 齿落皮肉皱
偻步形体羸 乐请如是事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子师子头欻然从座起。而说偈言。
檀越无智人 见形不取德
舍是耆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说偈云。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是时沙弥复作是念。我等不应坐观檀越量僧好恶。即说偈言。
赞叹诃骂中 我等心虽一
是人毁佛法 不应不教诲
当疾到其舍 以法教语之
我等不度者 是则为弃物
即时诸沙弥。自变其身。皆成老年。
须发白如雪 秀盾垂覆眼
皮皱如波浪 其脊曲如弓
两手负杖行 次第而受请
举身皆振掉 行止不自安
譬如白杨树 随风而动摇
檀越见此辈 欢喜迎入坐
坐已须臾顷还复年少形。檀越惊怖言。
如是耆老相 还变成少身
如服还年药 是事何由然
诸沙弥言。汝莫生疑。平量是事。甚可伤愍。故现是化。汝当深识之。圣众不可量。如偈说曰。
譬如以蚊嘴 犹可测海底
一切天与人 无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贵 犹尚不分别
而汝以年岁 称量诸大德
大小生于智 不在于老少
有智勤精进 虽少而是老
懈怠无智慧 虽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则为大失。如欲以一指测知大海底。为智者之所笑。汝不闻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亦不可轻。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檀越闻是事已。见是神通力。身惊毛竖。合手白诸沙弥言。诸圣人等。我今忏悔。我是凡夫心常怀罪。今欲请问。于佛僧宝中信心清净。何者福胜。答言。我等初不见佛僧宝中有增减。何以故。如佛一时入舍婆提城乞食。有婆罗门姓婆罗埵逝。佛数数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门何以来数数如负其债。佛时说偈言。
时雨数数堕 五谷数数成
数数修福业 数数受果报
数数受生法 故受数数死
圣法数数成 谁数数生死
婆罗门闻是偈已。大圣具知我心惭愧。取钵入舍。盛满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着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婆罗门见已惊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礼佛忏悔乞出家受戒。渐渐断结得阿罗汉道。复有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宝衣奉。佛佛劝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故说偈言。
若人爱敬佛 亦当爱敬僧
不当有分别 同皆为宝故
又法句喻经。世尊说偈云。
人当念有意 每食自知少
从是痛用薄 节消而保寿
又杂譬喻经云。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庭中有蒲萄树。上有数穗。念施道人。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悬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已经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已一月中施。优婆夷言。我但施一穗蒲萄。那得一月施耶。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舍施。则为一月也。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一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爱请篇第三十九之二
圣僧部第三
自大觉泥洹法归众圣。开士应真导扬末教。并飞化众刹随缘摄诱。感殊则同室天隔。应合则异境对颜。宋泰始之末正胜寺释法愿。正喜寺释法镜等。始图画圣僧列坐标拟。迄至唐初亟降灵瑞。或足趾显露半现于柱间。或植杖遗迹印陷于平地。所以梁帝闻而赞悦敬心翘仰。家国休感必于斋供。到永明八年。帝躬弗悆。虽和鹊廌术而茵枕犹滞。乃结心发誓归命圣僧。敕于延昌殿内七日祈请。供饭诸佛及众圣贤。斋室严峻轻尘不动。七日将满方感灵应。乃有天香妙气洞鼻彻心。映蔽熏炉无复芳势。又足影屣迹布满堂中。振锡清越响发牖外。睹踪闻香皆肃然魂耸。时有徐光显等十有余人。咸同见闻登共奏启。于是斋坐既毕而御膳康复。所以遍朝归依明验神应。其后徐光显等。道俗数人设斋奉请。并有征瑞。圣人通感不可备载。
如昔有树提伽长者。造旃檀钵着络囊中。悬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不以梯杖能得者即与之。诸外道知欲现神通。无智挑头而去。宾头卢闻是事。问目连言。实尔不。答言。实尔。汝师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连惧佛教不肯取。宾头卢即往其舍入禅定。便于座上申手取钵。依四分律。当时坐于方石纵广极大。逐身飞空。得钵已还去。佛闻呵责。云何比丘为外道钵而于未受戒人前现神通力。从今尽形摈汝。不得住阎浮提。于是宾头卢如佛教敕往西瞿耶尼。教化四众广宣佛法。阎浮提四部弟子思见宾头卢白佛。佛听还坐。现神足故不听涅槃。敕令为末世四部众作福田。其亦自誓。三天下有请悉赴。又阿育王经。海意比丘从镬乘空为王说偈云。
汝身同人身 汝力过人力
应令我知之 为汝作神力
王发心请四方僧说偈云。
有诸阿罗汉 当来摄受我
我请阿罗汉 当悉来此处
故依请宾头卢经云。如天竺优婆塞国王长者。若设一切会者。常请宾头卢颇罗堕誓阿罗汉。宾头卢者字也。颇罗堕誓者姓也。其人为树提长者现神足。故佛遏之不听涅槃。敕令末法四部众生作福田。请时于静处烧香礼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称名言。大德宾头卢颇罗堕誓。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愿受我请于此处食。若新作屋舍亦应请之。愿受我请于此舍床敷上宿。若普请众僧澡浴时。亦应请之言。受我请于此洗浴。及未明前见香汤灰水澡豆杨枝香油。调和冷暖如人浴法。开户请入然后闭户。如人浴讫顷。众僧乃入。凡欲会食澡浴要须一切请僧至心求解脱。不疑不昧。信心清净。然后可屈。近世有一长者。闻说宾头卢大阿罗汉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设大会。至心请宾头卢。下遍敷好华欲以验之。大众食讫发。华皆萎黄。懊恼自责。不知过所从来。更复精竭审问经师。重设大会。如前布施。华亦复皆萎。复更倾竭尽家财产复作大会。犹亦如前。懊恼自责更请百余法师。求请所失忏谢罪过。如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会请我我皆受请。汝自使奴门中见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坏谓是被摈。赖提沙门不肯见前。我以汝请欲强入。汝奴以杖打我头破。额右角疮是。第二会亦来复不见前。我欲强入复打我头。额中疮是。第三会复亦来如前被打头。额左角疮是。汝自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现。长者乃知是宾头卢。自尔已来。诸人设福皆不敢遮门。若得宾头卢来其坐处。华即不萎。若新立房舍床榻欲请宾头卢时。皆当香汤洒地然香油灯新床新褥褥上奋绵敷之以白练覆上。初夜如法请之。还闭房户。慎勿轻慢窥看。皆各至心信其必来。精诚感彻无不至也。来则褥上现有卧处。浴室亦现用汤水处。受大会请时。或在上座。或在中座。或在下座。现作随处僧形。人求其异终不可得。去后见坐处。华不萎乃知之矣。
述曰。今见斋家多不依法。但逐人情安置。凡人全不忧佛及圣僧。既如前经所说。施主先须预扫洒佛堂及安置圣僧坐处。洗浴洁身。烧上名香。悬缯幡盖。散众杂华。手执香炉尽诚敬仰。奉请三宝及以圣僧。十方法界一切圣凡亦皆普请。受弟子请降屈圣仪来临住宅。合家大小并共虔诚。预前七日已来发此重心。若是贫家无好香华。复无安置之处。然须临时斟酌。僧未坐前先上好处安置佛座。扫洒如法。其次好处安圣僧座。敷设软物新白净者。布绵在上。若施主心重有感。食讫候看似人坐处。即知报身来讣。若无相现但化身来。若全轻慢报化俱不至。其座不得彩画锦绮绫罗金银杂饰及散华置上。虽是罗汉然共凡僧。同受二百五十别解脱戒。所以不受杂彩金银等物。若是诸佛菩萨大乘之人。非局出家相者。所以得受种种供养。安圣僧座及以献食。亦不得越过尺六高处安置。尺六已下如法僧座则得。亦不得作塑形圣僧在座安置。傥报身自来岂可推却塑像而坐。亦不得在寺将常住僧器盛食。恐报身来不可触僧净器而食。若用钵盂及俗盘器献者。即通化报。最为如法。若有圣僧钱还入圣僧用。将置钵盂匙箸铜碗手巾。及将买上好盘器皿背上朱书题字记之。余人不敢杂用日别随家常食。每旦及午盛食。常献佛及僧。岂非好事。更有余钱买取一胡床及一油单。食讫澡豆净洗置胡床上。以油帊覆之。日别如是表供养三宝。心常不绝大得功德。若多得钱即如西国寺法。及俗人舍空静上处为圣僧造房堂。随四时冬夏安物供养。若在夏内。堂内日别敷好净席。衬身单敷铜盆铜瓶澡豆净巾。若至午前并献饮食。夜中然灯烧香。随心量力如法供养。若至冬寒。安被厚帔毡褥炭火汤水灯明随时供养。纵有余长圣僧钱财。不得将入别僧乃至常住僧用。亦不得入佛法用。亦不得作别圣僧形。数见有人索圣僧钱。彩画佛形及四壁画圣僧迦叶阿难等形。以宾头卢罗汉圣人现在不入涅槃。既不得圣僧嘱授进止。岂得互用浪将别入。若己用者并须倍还。不还得罪。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不得异处得罪(如似己物他人不问己身余人辄将作别用岂可得不)上来所述并依经律圣意录之。不得不行。三宝物重不得互用。恐差之毫毛失之千里。诚言不坠省己用之。故梁武帝时。汉国大德英儒。共请西域三藏。纂集圣僧法用。翻出五卷。如前所述并亦同之。
施食部第四
如涅槃经云。因旷野鬼神为授不杀戒。已以不食肉故气力虚弱命欲将终。佛告鬼言。我敕声闻弟子。随有佛法处。悉施汝等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是魔眷属。非我弟子真声闻也。然出众生食时须有分齐。若食他施主食。即须依五分律。云若与乞儿鸟狗等。并应量己分内减施与之。不得取分外施(比见道俗至于斋上施主俭约不与妻儿。先供众僧将为福田。僧等不量。前食多少。先自饱食。多将施食。乞饲鸟犬损他施主。又自得罪。若取分内。或将己食。任意多少。不论限约)又十二头陀经云。若得食时应作是念。见渴乏众生以一分施之。我为施主。彼为受者。施已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兴福救之。莫堕悭贪。持至空静处减一段着净石上施诸禽兽。亦如上愿。正欲食时作是念言。身中有八万户虫。虫得此食皆悉安隐。我今以食施此诸虫。后得道时当以法施汝。是为不舍众生。
又灌佛形像经云。佛告大众。世人多有发意求所愿者。布施之日不计多少。趣使充饶。事业毕竟。残有肴馔啖食不尽。皆当送与守寺中持法沙门众僧。自共分之。以出物时当望生福。不应各各竞分归与妻子。是为种于石上根株焦尽终无生时。今以布施者。余福重以施僧。是为施一得万倍报。
又四分律施僧粥得五种利益。一除饥。二除渴。三消宿食。四大小便调适。五眼目精明。僧祇律施粥得十种利益。故偈云。
持戒清净人所奉 恭敬随时以粥施
十利饶益于行者 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 是名为药佛所说
欲生人天长寿乐 今当以粥施众僧
又食施获五福报经云。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功德。令人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则获五福。何等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辩。何谓施命。人不得食时颜色樵瘁不可显示。不过七日奄忽寿终。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长寿生天世间。寿命延长不中夭伤。自然福报则富无量。是为施命。何谓施色。人不得食时颜色樵瘁不可显示。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间颜色暐晔。人见欢喜稽首作礼。是为施色。何谓施力。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间力无等双。出入进止力不耗减。是为施力。何谓施安。人不得食时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隐。生天人间不遇众殃。其所到处常遇贤良。财富无量不中夭伤。是为施安。何谓施辩。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辩口。说法利无所质碍。慧辩通达。生天世间。闻者欢喜靡不稽首听采法言。是为五福食之报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施有五事名为应时。一远来。二远去。三病时。四冷热时。五初得果菰。若得新谷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又施有三法。一送食至寺名上。就舍供养名中。造舍乞施发心供养名下。
又长阿含经云。佛命阿难。吾渴欲饮。汝取水来。阿难白言。向有五百乘车。于上流渡。水浊未清。可以洗足。不中饮也。如是三敕阿难。汝取水来。阿难白言。今拘孙河去此不远。清冷可饮。亦可澡浴。时有鬼神居在雪山。笃信佛道。即以钵盛八种净水奉上世尊。佛为愍彼故为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