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又大方等大集念佛三昧经云。一切大地六种震动。一动遍动等遍动。二震遍震等遍震。三涌遍涌等遍涌。四吼遍吼等遍吼。五起遍起等遍起。六觉遍觉等遍觉。是六各三合十八相。如是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又立世阿毗昙论云。佛告富楼那。复有大神通威德诸天。若欲震动大地即能令动。若诸比丘有大神通及大威德。观地大相令小小相令大。欲令地动亦能震动。令地动有风名鞞岚婆。此风常吹俱动不息。风力上升。有风下吹。亦有傍动。是风平等圆转相持。又智度论云。地动有四种。一火二龙。三金翅鸟。四天二十八宿等。又诸罗汉诸天等亦能地动。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在舍卫城告诸比丘。有八因缘而地大动。此地深六十八千由延。为水所持。水依虚空。或复是时虚空风动而水亦动。水动地便大动。是初动也。若比丘得神足所欲自在。观地如掌。能使地大动。是二动也。若复诸天有大神足有大威力。能使地动。是三动也。若复菩萨在兜术天。欲降神下生。是时地动。是四动也。若菩萨自知在母胎中。地为大动。是五动也。若菩萨知满十月当出母胎。地为大动。是六动也。若菩萨出家于道场坐。降伏魔怨。终成等觉。地为大动。是七动也。若未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地为大动。是八动也(依经地动。亦有多种或有地动圣人出世。有山动四果圣人出世。或有诸佛菩萨出世。或动一世界。多世界亦有薄福众生感得地动损破。依正两报具如经说也)述曰。自下略叙俗书天地初分阴阳形变之意。谓有五重。一元气。二太易。三太初。四太始。五太素。
第一元气者。依河图曰。元气无形匈匈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礼统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
皇甫士安帝王世纪曰。元气始萌谓之太初。三五历纪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溟涬始可蒙鸿滋分。岁起摄提元气启肇。
帝系谱曰。天地初起溟涬蒙鸿。即生天皇。治万八千岁以木德王。
列子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张虔注曰。天地无所从生。而自然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也。故易上系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其吉凶也。
春秋感精符曰。人主与日月同明。四时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父天于圆丘之礼也。母地方泽之祭也。兄日于东郊姊月于西郊也)春秋说题辞曰。天之为言填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群阳精也。含为太一。分为殊名。故立字一大为天。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阳为一端。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火为一端。凡十端。天亦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故生。秋怒气故杀。夏乐气故养。冬哀气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尔雅曰。穹苍苍天也(李巡曰。古时人质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苍苍。故曰穹苍也)春为苍天(李巡曰。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曰苍天也)夏为昊天(李巡曰。夏万物壮其气昊昊。故曰昊天也)秋为旻天(李巡曰。秋万物成熟皆有文章。故曰旻天旻天文也。郭景纯曰旻犹愍。愍万物雕落也)冬为上天(李巡曰。冬阴气在上万物伏藏。故曰上天。郭景纯曰。言时无时在上。临下而已)广雅曰。天圆广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东西短减四步。周六亿十万七百里二十五步。从地至天一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下度之厚与天高等。
孝经周天七。衡六间曰。周天有七衡。而六间者。相去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万九千里。从内衡以至中衡。从中衡以至外衡。各五万九千五百里。
洛书甄曜度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则天地相去十七万八千五百里。论衡曰。日一日行一度。一度二千里。日昼行千里。舒疾与骐驎之步相类也。
白虎通曰。日行迟。月行疾。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日月径千里。又计日行路。有其内外。从极北至极南。相去九百九十由旬。经一百八十日。日行从内至外。又经一百八十日。日行从外至内。是故名行。言日行六十里者。由轮大故。日迟天行。以行迟故。唯六十里。是故一年有十二月。六月北行。六月南行。总有三百六十度行路也。白虎通曰。月所以满缺。何归功于日也。三日成魄。八日成光。二八十六转而归功。晦至朔旦。受符复行也。月有大小何天左旋。日月右行。日行迟。月行疾。月及日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须三十日过七度。日不可分。故乍小明。有阴阳即有闰月。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也。明阴不足阳有余。闰者阳之余也。
徐整长历。日月径千里。周围三千里。下于天七千里。尚书者。灵曜之日光照三十万六千里。又地说书日月照四十五万里。
列子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一小儿以为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中才如槃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智乎。
桓谭新论曰。余小时闻闾巷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一儿以日初出远日中时近。长水校尉关子杨。以为天去人上远而四傍近。以星宿昏时出东方其间甚疏相去丈余。夜半在上视之甚数相去唯一二尺。日为天阳。火为地阳。地阳上升。天阳下降。令置火于地。从傍与上诊其热。远近不同乃差半焉。日中在上当天阳之衡。故热于始出。从太阳中来故凉。西在桑榆大小虽同。气犹不如清朝也。
论衡曰。夫日月不圆。视若圆者。去人远也。夫日火精。在地水火不圆。在天火何故独圆。日月在天犹五星。五星犹列星不圆。光曜若圆。何以明之。春秋之时星霣宋都。视之如石。石也不圆。是知日月五星亦不圆也。
论衡曰。儒言。日中有三足乌。日者火也。乌入中焦烂。安得如立。然乌日气也。
诗推度灾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蝫体就穴鼻始萌(宋均注曰决鼻兔也)春秋演孔图曰。蟾蝫月精也。春秋元命包曰。阴精为月。日行十三度。常诎任而受(受阳精也)受明精在内。故金水内景。河图始开曰。黄泉之埃上为青云。赤泉之埃上为赤云。白泉之埃上为白云。玄泉之埃上为玄云(淮南又载)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出五色云气。
易说卦曰。巽为风。挠万物者莫疾风。风以动之。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地之使也。
尔雅曰。四气和为通正。谓之景风(李巡曰景风太平之风也)。南风谓之颽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太风。焚轮谓之颓(郭朴注曰风从上下)。扶摇谓之焱(从上下也)。风与火为忳(音屯忳盛貌也)。因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音埋)。阴而风为曀。易稽览图曰。降阳为风。降阳之动不鸣条。
易说卦曰。震为雷动万物者莫大于雷。河图帝通纪曰。雷天地之鼓也。
左传曰。藏冰以时则雷出震。弃冰不用则雷不发而震。
春秋元命包曰。阴阳合而为雷。
师旷占曰。春雷始起其音柏柏格格。其霹雳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其鸣依音。音不大霹雳者。所谓雌雷水气也。师旷占曰。春分雨雷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下。无云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国凶。
河图始开图曰。激阳为雷。
易稽览图曰。阴阳和合其电耀耀也。其光长。春秋元命包曰。阴阳激为电。史记天官书。电者阴阳之动也。
谷梁传曰。隐公曰霆雷(谓急雷今之霹雳也)。
尔雅曰。疾雷为霆霓(郭朴注曰。雷之急激者谓之霹雳也)说文曰。震霹雳振物也。
释名曰。霹雳折也。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异苑曰。沙门释慧远栖神庐岳。尝有游龙翔其前。远公有怒以石掷中。仍腾跃上升。有倾风飙烨。公知是龙之所兴。登山烧香会僧齐声唱偈。于是霹雳回向投龙之石。云雨乃除。异苑曰。乞伏虏凶虐暴恶。尝中霹雳。其挺引身出外。题背四字表其凶匿。国少时为涉去所弃。
颂曰。
日月长悬 天曜常晖 昼金夜玉
孰与玄期 出则晃朗 没已还晞
亏盈隐显 晦朔旋玑 星辰列位
福寿灵威 圣人建立 随业增徽
云龙相会 升降分离 击动雷电
寒暑应时
法苑珠林卷第四
法苑珠林卷第五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六道篇第四(此六趣即为六部)
诸天部(此别四部)
述意部
会名部
受苦部
报谢部
述意部第一
夫论天报。识复丰华。服玩光新身形轻妙。而自在天上更是魔王。无想定中翻为外道。四空之顶邪执不轻。六欲之间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养涅槃。憍慢转增我人逾盛。所以头华萎悴腋汗流衿。宝殿歇光罗衣聚腻。凭斯净心悉皆忏荡。普为四王忉利兜率焰摩化乐他化梵王梵辅光音遍净广果那含不烦不热善见善现。空处识处不用处非非想处。乃至横穷他界竖极上天。或复端坐华台。动逾劫数凝神玉殿。一视千年。愿令自然之服不离身形。善法之堂永蒙游观。绝生离之病。无战阵之劳。长谢五衰常丰七宝。色像端严容仪炜烨。永离苦因。清升乐果也。
会名部第二
问曰。云何名六趣。依毗昙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因道能运到其生趣处。故名为趣。亦可依所造之业趣彼生处。故名为趣。有趣者归向之义。谓所造业能归向于天乃至地狱也。
问曰。唯有此六趣定更有余道耶。答曰。且据一家不增减说。若依楼炭经中。亦说九道众生共居。一菩萨道。二缘觉道。三声闻道。帖前六道。以凡圣同居为欲相化也。天者如婆沙释名。光明照曜。故名为天。又天者颠也。颠谓上颠。万物之中。唯天在上。故名颠也。又天者显也。显谓高显。万物之中。唯天独高在上显覆。故名显也。
问曰。何故彼趣名天。答曰。于诸趣中。彼最胜最乐最善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说。先造作增上身语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相续。故名天趣。有说。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光常照昼夜故。声论者说。能照故名天。以现胜果。照了先时所修因故。复次戏乐故名天。以常游戏受胜乐故。
问曰。诸天形相云何。答曰。其形上立。问曰。语言云何。答曰。皆作圣语。又立世阿毗昙论云。天名提婆。谓行善因于此道生。故名提婆。今略论诸天报身之相。所谓诸天皆无骨肉。亦无大小便利不净。身放光明无别昼夜。报得五通形无障碍。故正法念经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灯光明不相逼迫。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复如是。不窄不妨。又彼经云。彼夜摩天或有一百。或有一千。共聚在一莲华须同坐。不妨不隘不窄。以善业故。自业力故。又智度论云。第三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又正法念经云。尔时夜摩天王。为诸天说偈云。
若人心念佛 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佛故 是为命中命
若人心念法 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法故 是为命中命
若人心念僧 是名善命人
不离念僧故 是为命中命
又夜摩天中有三大士。常为放逸诸天而演说法。何等为三。一者夜摩天王牟修轮陀菩萨。二者善时鹅王菩萨。三者种种庄严孔雀王菩萨。是三大士。常为利他而演说法。或有令得声闻菩提。或有令得缘觉菩提。
受苦部第三
今述诸经具明诸天趣苦光明色界无色界苦。上界虽胜仍有微苦。故成实论云。上二界中虽无粗苦而有微细苦。何以知之。四禅中说有行立卧。随有四故。皆应有苦。又色界有眼耳身识。即此识中所有诸受。名为苦乐。从一威仪求一威仪。求一威仪故知有苦。又无理解爱着已报。失时大苦。如经中说。唯得道者将命终时无忧苦色。今既是凡宁无忧喜。论中无苦者。以苦相微故说言无。如食少盐故言无盐。非是一向唯乐无苦。由上界乐行寂灭不着不能发起粗贪恚嗔。故名无苦无乐。又无刀杖等苦故言无苦。非无微苦。故涅槃经云。世间虽有上妙清净园林。然死尸处中则为不净。众共舍之不生爱着。色界亦尔。虽复净妙。以有身故。诸佛菩萨悉共舍之。若不作此观名不修身。故知有苦。又法句喻经云。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天下之苦莫过惊怖。共诤苦义纷纭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向论何事。即起作礼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害。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身与。欲愿离世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泊然无想可得泥洹。此最为乐。故知未得圣智灭此三界之身。当非苦耶。问曰。色界有身有苦可尔。无色无形苦受何生。答曰。彼报精微凡小不睹。无其粗碍非无细色。广论有无被在别章。故智度论云。上二界死时退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处堕摧碎烂。又成实论云。苦乐随身至于四禅。忧喜随心至于有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