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正破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疏曰。此明外道妄计七种自性。本皆无性。故三世诸佛照之。皆即第一义心也。达此第一义心。则能成就世出世间种种诸法。而诸法之自相共相。并皆无性。一一皆由第一义心建立。真俗不二。不可思议。不同外道。于俗妄作有见。于真妄作无见也。世间法者。指六凡法。出世间法者。指三乘法。出世间上上法者。指诸佛法。以要言之。即是十界百界千如法也。圣慧眼者。了法无性。不生有无二执也。入自共相建立者。随情随智。假说种种自相共相也。如世间法。以蕴处界等。名为自相。以苦空等。名为共相。如出世法。以戒定慧等。名为自相。以无漏等。名为共相。如出世上上法。以十力无畏功德智慧等。名为自相。以真如纯善不思议等。名为共相。又凡一切现量之所亲证。皆名自相。一切比量之所诠显。皆名共相。如所建立。皆依第一义心方便施设不拨为无。不执为实。于第一义建立诸法。则空即不空。不共断灭恶见。了知诸法皆第一义。则有即非有。不共邪常恶见也。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魏云。大慧。云何不与外道邪见共同。所谓分别自心境界妄想见。而不觉知自心想见。唐云。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魏云。大慧。诸愚痴凡夫。无有实体以为第一义。说二见论。唐云。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疏曰。此申明外道恶见之可破也。谓一切境界。皆是自心境界。皆从妄想所见。总不出于自心所现分齐。但由外道不觉识故。不能通达也。夫七种自性。皆以无性而为其性。所以皆即是第一义。而愚痴凡夫。或不知性无性故。作有见论。或不知无性之性乃是第一义故。作无见论。有无二见。皆由不达自心现量所以皆可破也。初破自性竟。
二辨迷悟二。初总许说。二正别辨。
今初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唐云。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疏曰。此文唐译为顺。若依今文释者。谓若欲妄想三有苦灭。先须无知爱业缘灭。又须先于自心所现幻境随即觉见。此迷悟关头。今当说也。葢于自心所现幻境若不随见。则名为惑。有惑。则必起于无知爱业之缘。有爱业缘。则必感于三有苦果。而此三有苦果。唯是妄想。别无实体。如空中华相。唯是瞖眼所见。非实有华也。
二正别辨二。初明迷者之失。二明悟者之得。
初中二。初叙执。二破斥。
今初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唐云。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有及非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依缘生住。有已即灭。)
疏曰。迷唯心者。必计有无及以断常。故今先叙其所执也。无种者。不知第八识能藏一切诸法种子。妄计无因生果。即所谓自然外道也。有种者。不知一切诸法种子皆唯藏识所具。妄计胜性士夫自在时方微尘等异因生果。即所谓邪因缘外道也。谓设有沙门婆罗门等。迷于自心现量。欲令无种因果显现。或欲令异种因果显现。及计一切所生之事。依时而住。不知但是唯心所现。或言依于诸缘而阴界入得生得住。堕于常见。不知心外无阴界入。或言阴界入等生已必灭。堕于断见。不知藏识所具种子不断也。沙门。此云勤息。出家学道之都名。婆罗门。此云净裔。在家学道之都名。
二破斥二。初直破。二释成。
今初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唐云。若作用。)若生。(唐加若灭。)若有。(唐云。若诸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
疏曰。佛教所明一切诸法。皆以自心所具色心种子而为其因。自心所现色心境界而为其缘。种能引种。现能引现。故有相续。种能生现。现能熏种。故有作用。因缘和合。故有生。因缘别离。故有灭。因果不亡。故有诸有。生灭情尽。故有涅槃。返迷归悟。故有道。依理成行。故有出世正业。依行证理。故有出世正果。世出世间因果并成。故有四谛。今外道或计无因或计异因。则不知有自心种现各引之义。是破坏相续也。亦不知有自心种现互为因义。是破坏作用也。亦不知有正因缘合。是破坏生也。亦不知有正因缘离。是破坏灭也。亦不知有因果感应如影随形。是破坏诸有也。亦不知有有为尽处真如理显。是破坏涅槃也。亦决不能从迷得悟。是破坏道也。亦决不能依理成行。是破坏出世业也。亦决不能依行证理。是破坏出世果也。亦决不能方便安立世出世间因果之法。是破坏谛也。旣一切皆悉破坏。则虽有断常空有种种二论。究竟皆成断灭论矣。
二释成又二。初正释。二喻释。
今初
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魏云。何以故。以现法不可得故。不见根本故。唐云。有以故不得现法故。不见根本故。)
疏曰。现前诸法。的是唯心所现。而彼妄计无种有种。则现前法之实义。彼决不可得而知也。唯此如来藏。心乃是一切法之元始根本。彼方妄计无种有种。则欲见法之本始。决非其分所能及也。
二喻释又二。初正约喻破。二转约喻破。
今初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唐云。此亦如是。若蕴界处法。已现当灭。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以无因故。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疏曰。佛正教中。以前七为能熏。以第八为所熏。所以前七现行虽念念灭。而所熏种子不灭。如不破瓶。能作瓶事。若外道妄计无种有种。则皆不知现熏种义。彼现行灭。譬如瓶破。应不招感未来异熟等流诸果。故云不作瓶事也。佛正教中。以第八所持种子如谷麦种。以种子所发前七现行如种生芽。若外道不知第八自所持种。别计无种有种。此有无种。旣非第八所持。则如焦种。如何能生现行芽哉。故法合云。如是大慧。若使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诸法。不熏成种。不从自识种生。则过去已灭。现在今灭。未来当灭。无有展转。互为因果义故。何能次第相续生起。岂非但是自心妄想所见。安得妄谓无种有种。能令因果现耶。
二转约喻破又二。初正破。二结斥。
今初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亦须)识(等)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疏曰。此破转计也。外转计云。一切诸法。虽本无种。但由识根境三缘和合。则便得生。或转计云。一切诸法。虽有胜妙士夫自在时方微尘以为其种。仍须识根境三缘和合。方乃得生。故今破无种云。若本无种。三缘合生者。则龟本无毛。三缘合时。亦应生毛。沙本无油。三缘合时亦应出油。旣违决定得生之义。汝无种宗岂不坏乎。次又破有种云。若先有胜妙士夫等为诸法种。更俟三缘合生者。则胜妙等旣有毛种。三缘合时。龟亦应生于毛。胜妙等旣有油种。三缘合时。沙亦应出于油。亦违决定得生之义。汝有种宗岂不坏乎。故结责云。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不知自心种现互为因果正义。遂使世间所作事业。悉同龟毛沙油。空无实义也。
二结斥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以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疏曰。此结斥外道旣说无种有种。仍说有三缘合生者。彼亦自谓有所作事业。有方便教法。有因果自相妄谓过去未来现在诸法。皆由有种无种相从本以来成事。执此为实。谓余妄语。此其师弟相承。不过皆是觉想地转。乃自己恶见过习气。作如是说耳。无有正见。故名为邪。不能唯心直进。故名为曲。堕黑闇境。故名为迷。略不省悟。故名为醉。本无实智。妄称一切智说。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诚可哀矣。初明迷者之失竟。
二明悟者之得二。初正明。二结劝。
今初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魏云。见诸法离自性故。唐云。观一切法皆无自性。)浮云、(唐云。如空中云。)火轮、(唐云。如旋火轮。)犍闼婆城。(唐云。如乾闼婆城。)无生、(魏云。不生不灭故。)幻、焰、水月、及梦。(唐云。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唐云。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妄想因缘灭尽。(唐云。作是观已。断分别缘。)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唐云。亦离妄心所取名义。)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唐云。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唐云。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唐云。大悲方便无功用行。)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唐云。观诸众生。如幻如影。从缘无起。)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唐云。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唐云。行无相道。渐升诸地。)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眛。度自心现无所有。(唐云。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绝众影像。)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唐云。成就智慧。证无生法。)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唐云。入金刚喻三眛。当得佛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唐云。恒住如如。起诸变化。力通自在。大慧方便以为严饰。)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唐云。游众佛国。离诸外道。及心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唐云。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疏曰。观一切法皆无自性者。正破无种有种二邪执也。以浮云等喻而为所观。以四性推简而为能观。了知一切诸法无性无生。当体即空。举体即假。亦即中道。以唯心故。心非有无。故一切法皆非有无。如是思惟。如是分别。即是妙观察智。所以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谓生死涅槃皆唯心故。如冰与水。同湿性故。旣知生死涅槃平等。则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得大悲方便无功用行。下化众生。上成佛道也。文对唐译可解。
二结劝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唐云。欲得佛身。应当远离蕴处界心因缘所作生住灭法戏论分别。)唯心直进。(唐云。但住心量。)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唐云。观察三有。无始时来妄想所起。)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唐云。思惟佛地无相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唐云。自证圣法。得心自在无功用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唐云。如如意宝。随宜现身。令达唯心。渐入诸地。)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唐云。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疏曰。此正示修行之要诀也。夫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而妄见有因缘所作生住灭者。皆是戏论分别。虚伪妄想而已。故当直观诸法皆唯心量。以此唯心妙观。直趣无上菩提。了知三有因于妄想习气。则三有皆唯心也。思惟佛地无相无生。则佛地亦唯心也。唯心具十法界。十界无不唯心。心空。故十界俱空。心有。故十界俱有。心非空有。故十界俱非空有。心即空有。故十界俱即空有。此是至圆至顿法门。乃如来自行权实。故名为自悉檀也。第一诸识生住灭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名相考
世不动(四禅入定。名世间不动业。或第四禅名世间不动地。)犍闼婆城(即海上所见蜃楼。望之似有。即之则不可得也。)五明处(一内明。为求自解。二因明。为伏外执。三声明。为令他信。四医明。为所治方。五巧明。为摄一切众生。)阿阇棃(此云轨范师。)六节(西士俗法。年分三时。或分六节。)一阐提(此云断善根。亦云信不具。)不男(律明五种。谓一生不男。二犍不男。三变不男。四妬不男。五半不男也。后世又言五种不女。律中不载。经文亦无。)甘蔗种(本行经云。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而开。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为灌顶王。女名善贤。为妃。生释种。)胜相(即佛胸前卍字德相。)因陀罗网(天帝释所有宝珠网也。)离日月光(谓不假日月。自有光明。)化佛(随机应现)报生佛(酬宿修因)如如佛(体性不变)智慧佛(本觉寂照。二译皆合为一。显是性德理智也)悉檀(悉。是华言。谓普徧也。檀。是梵语。谓法施也。佛说法时。意令众生入理。名第一义悉檀。令其灭恶。名对治悉檀。令其生善。名为人悉檀。令其欢喜。名世界悉檀。若无四益因缘。佛则不说法也。众生闻法。未种善根者。今即得种。是世界益。巳种善根。今得增长成熟。是为人对治二益。已成熟者。今得度脱。是第一义益。故约众生获益为次第也)毗尼(此翻灭。亦翻律)男女林(西域有树林。生果似男女形。美丽殊绝。遇风堕落。众鸟啄残。臭不可闻。欲心炽盛者。见之生厌)诃棃(果名。此云天主特来)阿摩勒(亦果名。此云难分别)闼婆(具云乾闼婆。此翻巡香行。乃天帝奏乐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