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疏曰。佛法之妙。妙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入一切。故五法为法界。则五法摄一切法。一切法悉入五法。三自性为法界等。无不尔也。
  
  二别示摄入二。初明摄入三法。二明摄入八识及二无我。
  
  今初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唐云。是妄计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唐云。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疏曰。名相本空。则妄相自性入五法也。依彼名相而起妄想。依彼妄想而持名相。如日与光俱时而起。则缘起自性入五法也。正智如如不可坏故。则圆成性入五法也。
  
  二明摄入八识及二无我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唐云。于自心所现生执著时。有八种分别起。此差别相。皆是不实。唯妄计性。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
  
  疏曰。虚妄假名。本唯心现。由分别故。则有八种分别相起。此名此相。皆唯妄想。离二我执。名为正智。二空所显。名为如如。则八识二无我入五法也。二别示摄入竟。
  
  三结成摄入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疏曰。一切佛法。皆入五法。况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耶。例亦得云。一切佛法。皆入三性。皆入八识二无我也。初正明摄入竟。
  
  二重释法义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唐云。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唐云。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唐云。心心所法。是名分别。)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忘想。(唐云。彼名彼相。毕竟无有。但是妄心展转分别。如是观察。乃至觉灭。)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唐云。真实决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是如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唐云。如其实相开示演说。)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唐云。若能于此随顺悟解。离断离常。不生分别。入自证处。出于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唐云。普皆摄尽)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唐云。汝应以自智善巧通达。亦劝他人令其通达。通达此已。心则决定。不随他转。)
  
  疏曰。此中重释。意显三界所有种种境界。无非是相。依相所立。无非是名。设名显相心心所法。无非妄想。离此相名妄想思觉。则一切法无非如如。证此如如。即究竟根本智。开示演说此如如。即究竟后得智。随顺悟入即分证根本智及后得智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唐云。普摄于大乘)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唐云。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疏曰。一往且以名相摄分别性。妄想摄缘起性。正智如如摄成自性。则亦以八识摄分别及缘起性。二无我摄成自性也。若细料简。具如唯识论所明。第三十五五法自性识无我门竟。
  
  第三十六恒河沙门。(魏云。恒河沙品第十三)文分为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复更有余义。唯愿如来哀愍解说。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答莫如说受。二答更有余义。
  
  今初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唐云。三世诸佛。非如恒沙。何以故。如来最胜。超诸世间。无与等者。非喻所及。唯以少分为其喻耳)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唐云。我以凡愚诸外道等。心恒执著常与无常。恶见增长。生死轮回)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鉢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唐云。令其厌离。发胜希望。言佛易成。易可逢值。若言难遇如优昙华。彼便退怯。不勤精进。是故我说如恒河沙。)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如是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鉢华。优昙鉢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唐云。如来则有已现当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鉢华。(唐云。如是譬喻。非说自法。)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唐云。自法者。内证圣智所行境界。世间无等。过诸譬喻。一切凡夫不能信受。大慧真实如来。超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于中而立譬喻。)
  
  疏曰。约机。则有易见难见之不同。约理。则无多少数量之可论。为凡外难得见佛。恐其绝望而不求见。故云如恒河沙。令知欣厌。为受化常得见佛。恐其习见而不殷切。故云如优昙花。令知渴仰。然化身无数。旣非恒沙优昙可譬。法身平等。亦非恒沙优昙可譬也。
  
  二答更有余义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鳖输收魔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唐云。如来圣智。如彼恒河。力通自在。以为其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疏曰。初以无分别爱憎义。譬如恒河沙也。输收魔罗。此翻杀子鱼。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魏云。以不离地而得更有四大火身故。唐云。火所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疏曰。二以法身性不坏义。譬如恒河沙也。因有地为所烧。乃有火为能烧。能所无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故不坏也。大涅槃云。譬如猛火。不能烧薪。火出木尽。名为新灭。木之与地。同是坚相。同能出火。观相元妄。有烧不烧。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非地非火。亦地亦火。云何可说能所烧耶。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唐云。大会。)
  
  疏曰。三以光明无限量义。譬如恒河沙也。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唐云。譬如恒沙。住沙自性。不更改变而作余物。如来亦尔。于世间中不生不灭。诸有生因。悉已断故。)
  
  疏曰。四以断德无变易义。譬如恒河沙也。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唐云。取不知减。投不见增。)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唐云。以方便智成熟众生。无减无增。)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唐云。如来法身。无有身故。以有身故。而有灭坏。法身无身。故无灭坏。)
  
  疏曰。五以智身无增减义。譬如恒河沙也。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唐云。譬如恒沙。虽苦压治。欲求酥油。终不可得。如来亦尔。虽为众生众苦所压。乃至蠢动未尽涅槃。欲令舍离于法界中深心愿乐。亦不可得。何以故。具足成就大悲心故。)
  
  疏曰。六以大悲无厌舍义。譬如恒河沙也。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魏云。终不逆流。)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魏云。随顺涅槃而非逆流。唐云。莫不随顺涅槃之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魏云。随顺流者。非是去义。唐云。如来说法。不随于趣)去是坏义故。(魏云。若佛如来有去义者。诸佛如来应无常灭。唐云。去是坏义)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魏云。世间本际。尚不可知。不可知者。我云何依而说去义。)大慧。去者断义。(唐云。趣义是断。)而愚夫不知。
  
  疏曰。七以说法顺涅槃义。譬如恒河沙也。若逆涅槃。则有去坏。如沙离水是去坏义。旣顺不逆。安有去坏。以生死本际即涅槃本际。无可去。无可断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魏云。云何如来而得解脱。复令众生得于解脱。唐云。云何众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脱)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唐云。了知外境自心所现。分别转依。)解脱不灭。(唐云。名为解脱。非坏灭也。)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唐云。是故不得言无边际。)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唐云。无边际者。但是分别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唐云。离分别心。无别众生。以智观察内外诸法。知与所知悉皆寂灭。)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唐云。一切诸法。唯是自心分别所见。不了知故。分别心起。了心则灭。)
  
  疏曰。此重释生死本际不可知之疑也。疑意谓不可知者。则无边际。旣无边际。安能越度而得解脱。佛答意者。由迷妄故。说无边际。若离妄想分别。则本无众生可得。证二转依。名为解脱。非以灭坏为生死边际也。但悟唯心。则生死本际即是涅槃本际。故恒顺涅槃流。而非去坏断耳。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疏曰。不坏不去。颂第七义不究竟。颂第六义。谓终不先自取灭度也。平等者。叹其了达生死涅槃无二际也。悉离一切过。总颂初三五义。随流。重颂第七义。性常。颂第二第四义也。第三十六恒河沙门竟。
  
  第三十七诸法刹那门。(魏云。刹那品第十四)文分为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辨刹那义。二辨六度相。初又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唐云。何等诸法。名有刹那。)
  
  疏曰。一切诸法。设皆刹那必坏。则出世无为涅槃。为有刹那。为无刹那。故问之也。
  
  二答二。初总标一切法。二别示坏不坏。
  
  今初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疏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法。通于有漏无漏。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法。唯是有漏。于善不善无可记别。名无记法。又分为二。若染污昏昧。能障圣道。名有覆无记。若清净无垢。不障圣道。名无覆无记。此二亦唯有漏也。色心诸法。有生住异灭四相可得。名有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等。无生住异灭四相可得。名无为法。三界因果。名世间法。四圣法界若因若果。名出世法。损恼自他。名有罪法。不损自他。名无罪法。招感生死。名有漏法。不招生死。名无漏法。有能有所。名有受法。达无能所。名无受法。此中有为有漏有受诸法。则有刹那。若无为无漏。及有为无漏。不受诸受。名为正受。则非刹那性也。
  
  二别示坏不坏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唐云。举要言之五取蕴法。以心意意识习气为因。而得增长。凡愚于此而生分别。谓善不善。)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唐云。圣人现证三昧乐住。是则名为善无漏法。)
  
  疏曰。五阴色心。皆由八识熏习增长。是有为法。故有善不善等分别。皆属有漏。若圣人所证出世三昧。是善无漏。非刹那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唐云。善不善相。展转差别。相续不断。)不坏身生亦生亦灭。(唐云。无异体生。生已即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唐云。不了于境自心所现。次第灭时。别识生起。)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唐云。意识与彼五识共俱。取于种种差别形相。刹那不住。我说此等名刹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