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疏云。言说音声。乍生乍灭。耳识可得而闻。意识可得而缘。故痴人计以为有。法身实义。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堕分别妄识境界。故痴人计以为无。不知无生则无所不生。无体则无所不体也。
  
  二显善说又二。初明说即不说。二明无说而说。
  
  今初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唐云。唯除不堕于文字者。魏云。如来说法。依自声说。不见诸字是有无故。不著名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魏云。若人执著名字说者。彼人不名善说法者。唐云。若人说法堕文字者。是虚诳说)法离文字故(唐云。诸法自性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
  
  疏曰。契会法身。则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故不堕文字。又文字亦即法身举体所成。法身外之文字非有。即法身之文字非无。所以终日说而无说。名为不堕文字之妙说也。世人不达实义。强构篇章。种种杜撰。庄饰文词。皆是虚诳妄说。不知诸法离文字故。不知诸佛菩萨所说所答。依自证法及本住法。非有一字可增减故。是故三世如来。一切菩萨。皆是述而不作者也。今之竞为险句以图出格者。可谓不知而作之者矣。哀哉。
  
  二明无说而说
  
  非不饶益义说(唐云。非不随义而分别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魏云。法轮断灭。)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唐云。应不著文字。随宜而说)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唐云。我及诸佛。皆随众生烦恼解欲种种不同。而为开演。令知诸法自心所见。无外境界。舍二分别。转心意识。非为成立圣自证处)
  
  疏曰。法离文字。本无可说。而众生妄想分别。各各希望乐欲不同。见爱烦恼受病亦别。若不以四悉檀随宜为说。何由令其舍二分别。转识成智耶。若已得自觉圣智处者。何劳更为说法。又自觉圣智处。本自成立。何须以言说成立也。此无说之说。方为上顺佛意。下随群机。临济所谓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此之谓也。不同今人杜撰穿凿。强构词章。以炫新异也。二显善说竟。
  
  三劝依义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疏曰。于一切法等三句。依魏唐二译。皆属上文。为令众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心外无有。离于能所二妄分别。故说诸法。今旣在此。则二十二字。应作一句读之。谓诸菩萨。旣知一切法皆无所有。唯是自心所现。离二妄想。则能依义不依文也。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唐云。依文字者。堕于恶见。执著自宗而起言说。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词章句。旣自损坏。亦坏于他。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疏曰。此先明依文之失也。诸佛菩萨以义定名。故万无一失。末世钝根以名定义。则万无一得。故云自坏第一义。亦不知法相地位及章句也。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唐云。若能善知一切法相。文辞句义。悉皆通达。)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唐云。若能令他安住大乘。则得一切诸佛声闻缘觉及诸菩萨之所摄受)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唐云。若得诸佛声闻缘觉及诸菩萨之所摄受。则能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唐云。则得胜妙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唐云。菩萨生胜妙处。欲令众生安住大乘。以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随其所宜。演真实法)如是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唐云。真实法者。无异无别。不来不去。一切戏论。悉皆息灭)
  
  疏曰。此正明依义之得也。一切法者。权实法也。一切地者。权实位也。一切相者。化仪化法。五时通别。乃至转接同会借。兼但对带纯。种种诸相状也。通达章句者。以义定名也。具足性义者。因语显义也。自娱乐者。自觉也。建立众生者。觉他也。大乘是诸佛圣人之所护念。故唐译云。得所摄受。一切诸佛圣人皆从大乘而出。故今经云摄受诸佛等也。殊胜入处。即自觉圣智境界。十自在力。即是处非处等十智力也。余皆可知。三劝依义竟。
  
  四诫随说计著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唐云。不应如言执著于义)真实者。离文字故。(魏云。以一切法无文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唐云。小儿观指。不观于物。)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唐云。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言说指而生执著。乃至尽命。终不能舍文字之指。取第一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唐云。有人不解成熟方便而食生者。则复狂乱。)不知次第方便熟故(魏云。要须次第乃至炊熟。方得成食。)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方便修。莫随言说。如视指端。(魏更有云。执著名字言得义者。如彼痴人不知舂炊。啖文字谷。不得义食。)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与)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
  
  疏曰。言说如指。义如所指之物。若但观指。决不得物。若执言说。终不得义。此为依文解义者言也。不生不灭法身。名为性德。全性起修。以修显性。方证涅槃。譬如生榖须舂且炊。方可资身养命。痴人闻说法身不生不灭。执性废修。如食生谷。狂乱成病。此为虚妄承当者言也。然此虚妄承当。亦是执著宗门现成语句。亦犹之乎视指端耳。是故若教若宗一切言说。与妄想合。皆能招感生死苦也。
  
  五劝亲近多闻
  
  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唐云。恶见)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魏云。是名多闻。有义方便。唐云。是则名曰于义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疏曰。善于义者。则知文字非有非无。必善言说。若但善言说。则是口耳糟粕。何尝得义。所以内外邪正不能辨。偏圆权实不能分。纵令学富五车。不可依也。初正明不生不灭义竟。
  
  二约外道以辨差别二。初难问。二答释。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魏云。外道亦说诸因不生不灭。唐云。外道亦说作者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魏云。外道亦说依诸因缘。生诸众生。唐云。外道亦说作者因缘。生于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唐云。俱是因缘。但名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外道说言)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二云诸法)不生不灭(若)有(若)无(皆)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魏云。外道分别诸大。如来亦尔。分别诸大。唐云。世尊分别。虽稍变异。一切无非外道已说)是故我言无有奇特。唯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魏云。若不同者。如来应说有所异相。若有异相。当知不同外道所说。唐云。若有不同。愿佛为演。有何所以。佛说为胜)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唐云。若无别异。外道即佛。以其亦说不生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疏曰。此正执文难义。欲令世尊以义定文也。若但依文解义。则外道说作者诸因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外道说作者因缘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因缘生诸世间。外道说外物因缘。世尊亦假说泥瓶种芽等外物因缘。外道说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法性不生不灭。外道说四大自性不坏。世尊亦有时分别四大自性。是则全无差别。外道亦可名佛矣。不几一世界中有多佛乎。言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七胜妙。八自在。九众生主也。
  
  二答释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魏云。诸外道说。有实有体性不生不变相。唐云。外道所说。有实性相不生不变)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唐云。我所说法。非有非无。离生离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唐云。云何非无。如幻梦色。种种见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唐云。见不见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唐云。若觉唯是自心所见。住于自性。分别不生。世间所作。悉皆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唐云。分别者。是凡愚事。非贤圣耳)不实妄想。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唐云。妄心分别不实境界。如乾闼婆城。幻所作人)大慧。如乾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唐云。譬如小儿见乾闼婆城。及以幻人商贾出入。迷心分别。言有实事)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唐云。凡愚所见生与不生。有为无为。悉亦如是。如幻人生。如幻人灭。幻人其实不生不灭。诸法亦尔。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唐云。凡夫虚妄起生灭见。非诸圣人。)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唐云。言虚妄者。不如法性。起颠倒见。)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唐云。颠倒见者。执法有性。不见寂灭。)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唐云。不能远离虚妄分别。)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唐云。若无有相。则无分别。不生不灭。则是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唐云。见如实处。)离先妄想心心数法。(唐云。舍离分别心心所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疏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妄计心外有法。故执之则有。核之则无。世尊所说不生不灭。了知唯心所现。生即无生。故非有。灭亦无灭。故非无。譬如幻梦。有种种现。故非无。无实外色。故非有。又现则非无。不现非有。摄则非无。不摄非有。譬如干城化人。生非实生。灭非实灭。生灭有为。旣皆不实。则不生不灭名无为法。又岂别有实哉。言妄想亦不异若异者。不达法性而起颠倒妄想。妄想无性。如依水起波。故不异性水不动。妄想波动。故若异也。只此妄想颠倒。于性空寂静体中。执有性自性故。所以终不见寂静耳。言无相见胜者。无生灭相见。无不生灭相见。无二边相见。无中道相见。所以一切分别妄想不起。妄想不起。则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名为涅槃。了此本来常寂灭相者。名为自觉圣智。岂同外道所计九物不生灭耶。
  
  二偈颂二。初正颂前义。二重申问答。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魏云。为遮生诸法。建立无生法。唐云。为除有生执。成立无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魏云。亦不得言无。唐云。亦非是无法)犍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魏云。诸法无因有。唐云。虽有而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魏云。诸法空无相。云何为我说。唐云。空无生无性。云何为我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二云。离诸和合缘。智慧不能见)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魏云。以空本不生。是故说无体)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魏云。见物不可得。唐云。虽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魏云。非外道所见。和合不可得)梦幻及垂发。野马犍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唐云。无因而妄现。世事皆如是。)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唐云。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唐云。我说无因论。外道咸惊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