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譬如修行事。(唐云。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瞖。妄想众色现。(唐云。妄想见众色)瞖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唐云。不了缘起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迷缘起而为妄想也。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瞖。妄想净亦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断妄想。即缘起处证圆成实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魏云。无有妄想法。因缘法亦无。取有及谤无。分别观者见。唐云。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境。)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唐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无法而有法。有法从无生)
疏曰。前一偈。明依缘起。方有妄想。故妄想虽无性。而缘起是幻有。若计妄想有性。则是建立。若计缘起全无。则是诽谤。计有计无。皆妄想所坏也。后一偈。明由妄想方成缘起。故缘起非实有。而妄想非定无。若计妄想定无。如何能成缘起之有。若计缘起实有。如何乃从无性之妄想生耶。故知妄想本空。亦离四句。缘起如幻。亦离四句矣。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疏曰。此明能徧计者。则是妄想。所徧计者。则是缘起。故五法中之相名妄想三法。皆缘起性。皆是徧计所缘境也。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疏曰。此明若知妄想所缘即缘起性。如知蛇即是绳。鬼即是杌。则蛇鬼究竟皆不成就。便能度诸妄想。二空智净。证得真如第一义矣。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魏云。内身证境界。唐云。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魏云。及三种亦尔。唐云。三自性亦尔)修行分别此。(唐云。修行者观此)不越于如如。
疏曰。此明依迷情说。故有十二妄想。六种缘起。(即前所云因有六种)若证自觉知境界。则十二妄想六种缘起。性皆空寂无有差别。故五法三性。总不出真如也。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唐云。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唐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此下魏更有云。若真实有法。远离于有无。若离于有无。云何有二法。唐更有云。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旣以离有无。云何有二性)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唐云。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唐云。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疏曰。此重明秪就缘起相上而起妄想。则妄想便从缘起而生。亦秪就缘起法上而善观察。则缘起尚无。妄想何有。缘妄俱无即圆成实。圆成实境。本非有性。何容起妄觉耶。依彼二译。各有四句申明圆成实性旣非有性。亦非无性。言非有者。破众生之计有。非断无也。言若有者。破邪计之断无。非有物也。旣离有无。安有二性。是故安立二性。皆妄计耳。由妄计故。妄见种种。若知性本清净。无种种者。种是圣智所行境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魏云。见妄想种种。因缘中分别。唐云。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唐云。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唐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唐云。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
疏曰。此结明妄想缘起。并皆无性。非定一也。谓世人妄计种种诸相。但如画色。缘起非实。而彼于中妄生分别。若谓异妄分别。别有种种相可得者。是计心外有境。堕外论也。不过因诸妄见和合。故以妄想。还说其所妄想而已。能妄想者。秪是我法二执相应之第六识。所妄想者。秪是色心等缘起诸法。若离能所二计。则妄想旣空。缘起亦寂。即为圆成实性。譬如瞖尽花亡。即是晴明空矣。第十六涅槃妄想门竟。
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唐云。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唐云。我及诸菩萨得此善巧。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说自觉圣智。二说一乘。
今初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唐云。依诸圣教。无有分别)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唐云。观察自觉)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疏曰。此正唯心直进圆顿妙修也。妄想者。所观境也。无性者。境之谛也。空故无性。假故无性。中故无性。三一一三。不可思议。故无性也。独一静处者。约事即是阿兰若处。约理即是绝待妙谛也。自觉观察者。以自觉为所观察也。不由于他者。自外无他也。离见妄想者。旣无他。则无自。无自无他。则无可分别也。此是圆初住位。创证自觉圣智之体。从此上上升进。乃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地也。
二说一乘二。初正释。二释疑。
今初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唐云。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疏曰。诸法实相。本来平等。由有能取所取妄想分别。遂有六凡四圣差降不同。而此十界。仍即实相所谓无差而差。差即无差者也。但唯如来。乃能究尽。二乘尚不能知。况外道及梵天乎。
二释疑二。初问。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明隐实施权。二明从权入实。
今初
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唐云。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二云智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魏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唐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故说三乘。
疏曰。二乘之人。必赖如来说法调伏。不能以自力而入涅槃。又烦恼断。智障不断。正使断。业习不断。所以隐一乘之实而不说也。彼旣不觉一切法无我。若非方便说三。则何由离分段生死。入变易生死。所以施善诱之权而说三也。问。独觉何藉如来调伏。答。若非四生百劫之前于如来所发辟支心。禀因缘教。何由瓜熟蒂落。覩花飞钏动而悟无生耶。问。如来亦于三秪百劫承事诸佛。方证菩提岂单自力。答。一乘觉者。离摄所摄妄想。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虽微尘劫中事微尘佛。而无自他徧计分别。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同二乘不达藏识。妄计心外有佛者耶。
二明从权入实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唐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唐云。修诸功德。普使满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疏曰。由法我执。起人我执。譬如迷杌。方执为鬼。故以法执为一切过习也。除其法执。觉法无我。不复味著偏真三昧。譬如酒消。故从偏真无漏界觉。复入中道上上无漏界中。称性修行。普使满足。乃证究竟法身也。无漏界。即方便有余土。上上无漏界。即分证常寂光土。亦名实报庄严土。满足众具。谓四十二位所有功德智慧二种庄严自在法身。谓平等真如本源佛性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却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唐云。诸乘我所说)
疏曰。此颂为实所施权也。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也。声闻乘者。生灭四谛法也。缘觉乘者。生灭无生十二因缘法也。诸佛乘者。事六度。理六度。乃至次第三观等诸法也。
乃至有心转。(唐作起)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魏云。差别。)我说为一乘。
疏曰。此颂破权归实也。分别永尽。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如如之理。不在智外。故无乘。如如之智。不在理外。故无乘者。十界百界千如。皆是实相。故无有差别建立。此乃绝待无外之一乘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唐云。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唐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疏曰。此颂方便说三之意也。若不分别说三。何以摄引愚夫。故先明权教三解脱门。令离烦恼。又明法无我平等不思议解脱门。令净所知也。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动。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唐云。三昧酒初醉)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唐云。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唐云。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
疏曰。此正颂从权入实也。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下
温州头陀寺谛闲法师经募功德芳名列右
比丘净因 慈筏 通理 一如 禅定 宗桂 超胜 溥常 静修 宏旵 智空 常茎 斯法 月智 华智 慧沧 传恩 允祥 宝彻 灵钦 妙阔 灵清 妙文 霞证 定来 莲德 威德 灵箕 纯絫 慈润 智融 瑞昌 背尘 可絫 悟性 则悟 善定 以上各施洋壹元 明道 允智 能禅 超宗 仁慈 朗诵 法远 东林 修慈 日峰 还源 德慧 海极 月庵 月峰 以上各施洋五角
常州天宁寺清镕谨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下
阁笔后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经
支那蕅益沙门释智旭疏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魏云。佛心品第四。唐云。无常品第三。)
第十八意生身门二。初许宣。二正说。
今初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魏云。意生身修行差别。唐云。意成身差别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二正说三。初列名。二释相。三结颂。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魏云。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唐云。入三昧乐意成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魏云。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二译俱云无作行)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魏云。菩萨从于初地。如实修行。得上上地证智之相。唐云。诸修行者入初地已。渐次证得)
疏曰。三种意生身者。相似三观之所成也。三昧。此翻等持。亦翻正定。以五别境中之定心所为体。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故大涅槃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若专注佛性。则名上定。若专注四禅。则名中定。若专注世间诸事。则名下定也。乐者。出世寂灭乐也。正受者。不受世间诸受。即魏译三摩跋提。此翻为等至也。问。三摩跋提。即圆觉所谓三摩鉢提。以起幻为行。宜属假观。胡得以正受释之。答。唯其不受诸受。故能起种种幻。如明镜不受诸像。故能现像。空谷不受诸响。故能答响。不受言其当体。起幻言其功用也。此入三昧乐意生身。藏四果。通见地以上。别十住。圆初信。皆能得之。若在藏通。已是真空观成。今约圆道言之。故云相似空观所成耳。觉法自性性者。知其种种差别性相。通出假。别十行。圆八信。皆能得之。若在通别。已是幻假观成。今约圆道。故云相似假观耳。种类俱生无行作者。一时普现一切身相。而无作行。别十回向。圆十信。皆能得之。未证法身。犹名为意生身。故云相似中观耳。从初干慧如实修行。上上增进。乃能得之。所谓通入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