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此初义也。智殊胜具摄三身者。谓佛三身皆是智殊胜摄。
  
  有义。初一(真法界。)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法身是)证因得。非生因(所生)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徧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然(论中)说转去藏识得(自性身)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然后)显法身故。(又)智殊胜中说(摄)法身者。(谓法身)是彼(四智所)依止。(是)彼(四智之)实性故。(其实)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
  
  此下皆第二正义也。今先明自性身。唯是一真法界所摄。不应亦是大圆镜智所摄。一者自性身是本性常。而镜智非本性常。二者自性身无生无灭。而镜智无灭有生。三者自性身是了因所了。而镜智是生因所生。(了因。即本文所云证因。)四者自性身无相无为。非色非心。而镜智有相有为。体是心法。又能持于色法。然说转去下。通前所引二文可知。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及)镜智所起常徧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此正释四智摄后二身之义。然四智心品。皆是自受用摄。平等智品所起。乃名为他受用。非径以平等智摄他受用。成所作智所起。乃名为变化身。非径以成事智摄变化身也。
  
  (应)说圆镜智。是(自)受用佛。(以)转诸转识。(而)得受用故。虽转藏识。亦得(自)受用。然(已)说转彼(藏识而)显法身故。(所以)于得受用(之义。)略不说之。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今)圆镜智品。与此(法身之义)相违。若(使)非(自)受用(身摄。)属何身摄。又(自)受用身。摄佛不(与二乘)共(之)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虽说化身。(亦是)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他)受用(身及)三业化身。不说(他受用及变化)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亦是)自受用摄。
  
  此转释自受用身。总摄四智之义也。先明大圆镜智。既非法身所摄。必应摄属自受用身。次明他受用及变化身。但是平等成事二智所起。体非二智。故此二智。亦必摄属自受用身。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良以)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但是化现)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以如来于贪嗔等)又已断故。(又)云何声闻及傍生等。(亦能)知如来心。(以)如来实心。(虽)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谓)依他实心。(以为本质。而有心心所)相分(假)现(起)故。虽(他处)说变化(人)无根心等。而依余(三乘及异生等所变化人)说。不依如来(所变化人说也。)又(余人虽)化色根心心所法。(而)无根等(实)用。故不说有。(若如来难思妙化所变根等。则便有实用故。)
  
  此释伏难也。难曰。若他受用及变化身。不以实智为体。云何现有心心所用。释曰。皆是化现而有。又难曰。色有形质。故可化现。心无形质。岂可化现。释曰。佛力难思。故能化现。若谓是佛实心。非化现者。佛岂实有贪嗔等心。又岂等觉以下所能知哉。由此经说下连引三文以证可知。又难曰。若佛果能化作三业。何故复说变化无根心等。释曰。此依余所化说。不依如来所化说也。二五法相摄竟。
  
   (癸)三三身德别
  
  如是三身。德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皆具足无边功德者。异而不异。三即一也。而各有异者。不异而异。一即三也。自性身如湿性。自受用身如水。他受用及变化身如波。自性身如月体。自受用身如圆满白月。他受用及变化身如千江月影。触波之时。全触水湿。睹月影时。便睹光体。是故智者观于土木等像。三身宛然。四德无减。以是如来大悲大智。徧入众生心想。仗因托缘。而显现故。因缘所生。即空假中。无有微尘许法出于法界外故。皆非徧计所行境故。如彼愚小。计绳为蛇。而绳未尝不即麻故。
  
   (癸)四自他利殊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自性身为增上缘者。法界妙理生佛体同。由此同体法性。所以佛与众生得有感应道交之事也。余皆可知。初明能依之身。
  
   (壬)二明所依之土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受用变化身土等)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徧一切处。
  
  属佛法相性异者。谓法性属佛。名法性身。法性属法。名法性土。性随能依所依之相而异。盖于无能所中而说能所。虽分能所。能所不二也。非色摄者。谓色即是空。故不可说形量大小。而复空即是色。故随事相其量无边。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故曰。譬如虚空徧一切处。非指太虚以为圆佛也。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二空真如)及所依(自性法)身。亦可说言徧一切处。
  
  纯净佛土因缘者。无漏种子为因。福慧二修为缘也。法性身土。皆约性德。受用身土。皆约修德。就法性中。能依名身。所依名土。此性德能所。本自不二。不二而二。名为身土。而性德身土。皆为所证。今之修德。乃是能证。就修德中。复约能依名自受用身。所依名自受用土。此修德能所。亦复不二。不二而二。名为身土。又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性修不二。亦以不二而二。故约性德。名法性身土。约修德。名受用身土耳。其实二而不二。离法性外无受用。离受用外无法性也。又法性不变随缘。故迷之者。成分段变易二种身土。悟之者。成无漏纯净受用身土。此令性起于逆顺二修。无差而差。圣凡条别也。法性随缘不变。故分段变易身土真如之性。不垢不灭。无漏纯净身土真如之性。不净不增。此逆顺二修。无不全即在性。差而无差。圣凡平等也。今所明自受用身。即圆满报身。自受用土。即上品实报无障碍土。并皆圆教究竟果位之相。故是通含别圆法门。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纯净佛土因缘。谓直心是道场等。具如维摩经中所明。或小或大者。谓初地见百界。二地见千界等。或劣或胜者。谓界外钝根。次第而见。不能称性。名之为劣。即实报无障碍秽土。若界外利根。不次第见。顿同法性。名之为胜。即实报无障碍净土。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者。身心称土。土小则身亦小。土大则身亦大也。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此有二种。一方便有余土。二凡圣同居土也。方便有余土者。如藏教二乘极果。通教七地。皆断烦恼。不复受三界生。而所知障未断。又不能入化受用土。故彼虽作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出三界外。有此净土。仍于其中受变易身。又别教七住以上。圆教七信以上。通惑已断。无明未破。亦生此中。故云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也。就此方便土中。亦有大小。亦分净秽。如藏教二乘法执重故。则土小而秽。通教七地法执轻故。则土大而净。别七住以上。胜于通教所见。十行又胜。十向倍胜。若圆十信所见。尤为胜妙。然此方便若净若秽。自同居土视之。则总名净。以非分段生故。凡圣同居土者。有三恶道。则名为秽。如娑婆等。无三恶道。则名为净。如极乐等。或一向净。或一向秽。或净兼秽。或秽兼净。或净转秽。或秽转净。净亦有无量差别。秽亦有无量差别。佛身大小。亦复无量差别不等。具如诸经所明。此中净秽佛土因缘者。应折应摄等机为缘。二十五王三昧为因。具如法华玄义所明。二明所依之土竟。
  
   (壬)三身土合简二。初简所变同别。二简能变同别。(癸)今初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又复)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若)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之众)生。(于)自识(上)变现(佛化身土。彼但)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而不知其实是诸佛所共变也。若后)于不共者。(纵使彼谓见十方佛。实)唯一佛(所)变。(良由)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有情唯)属一(佛所化。)或一(有情。须)属多(佛所化。)故所化(众)生。(法尔)有共不共。(若)不尔(者。则)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以)一佛(即)能益一切生故。
  
  余二身土。谓他受用身他受用土。及变化身变化土也。一切众生。由有我法二执。故使自化不二而二。诸佛已断此执。故于自他二而不二。但因众生所属之机。有同有别。故佛化用随而应之。是故若论佛德无量。则决能度尽众生。若论众生无缘。则不能受诸佛化。如日光虽无所不照。而覆盆之下便无日光。然众生未破法执以前。唯受有缘佛化。若破法执登于圆住别地。则为一切诸佛同体所护念矣。
  
   (癸)二简能变同别二。初正简漏无漏别。二约三性结成五观。(子)今初
  
  此诸(三)身(四)土。若净若秽。(若从诸佛)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以从)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然能变之识虽是无漏。而所变之)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以从诸佛心内众生之蕴处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
  
  纯善无漏因缘者。无垢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悲智行愿及一切众生机感为缘也。蕴等识相不必皆同者。谓若众生入二空观。则其意识法之三界。便与诸佛同其无漏。若复未入二空观智。则其蕴处界三。一向皆是有漏所摄。而诸佛托此众生有漏无漏本质。自皆变为无漏相分也。夫佛变净土。纯善无漏。固无论已。佛变秽土。乃从众生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如来分中。虽现九法界影。而九法界影。亦皆纯善无漏所摄。所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岂不信哉。
  
  (即此身土若净若秽。若从九界)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然能变识虽唯无记。而所变)善等(三性之)识相不必皆同。(以从众生心内诸佛示现随顺善恶无记)三性因缘杂引生故。(所变众生心内诸佛之)蕴等(有)同(有)异。类此应知。(若)不尔(者。则化现之佛。)应无五(蕴)十二(处)等。
  
  有漏因缘者。异熟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与二障俱之闻思修慧及诸福行为缘也。蕴等同异。类此应知者。谓若众生心内诸佛。则蕴处界皆善无漏。若复众生心内三乘圣众。则意识法三。属于无漏。前十五界。仍属有漏。而众生托此四圣无漏有漏本质。自皆变为有漏相分也。夫生见秽土。纯属有漏。固无论已。生见净秽两土。及诸佛身。乃从诸佛示现三性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众生分中。虽睹佛身土影。而佛身土影。皆是有漏所摄。所谓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不信哉。初正简漏无漏别竟。
  
   (子)二约三性结成五观五。初示遣虚存实观。二示舍滥留纯观。三示摄末归本观。四示遣相证性观。五示隐劣显胜观。问曰。何故隐劣显胜。反在遣相证性后耶。答曰。既达真如即识实性。方知真如亦即心所实性。既达识性之外无别真如。方知心所性外亦复无别真如。故遣相者。遣其迷性妄见差别之相。证性者。证其即相无非平等之性也。(丑)今初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为)依他中实(有之妙俗谛。若)不尔(者。则)唯识理应不(得)成。(以其)许识内境。俱实有故。
  
  此遣虚存实观中。有两家解。今初即安慧师义。谓相见二分是虚。自证体性是实也。相分等。等于见分识性。即自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