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癸)四无增减门
此但有十。不增减者。谓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无增减故。○复次前六不增减者。为除六种相违障故。渐次修行诸佛法故。渐次成熟诸有情故。此如余论广说应知。又施等三。(名为人天趣中)增上生道。(施)感大财。(戒感大)体。及(忍感大)眷属故。精进等三。(名为)决定胜道。(精进)能伏烦恼。(依定发通。)成熟有情。及(以慧成熟)佛法故。诸菩萨道。唯有此(增上生及决定胜之)二(种耳。)又前三种。饶益有情。施彼资财。(戒)不损恼彼。(忍)堪忍彼恼。而饶益故。精进等三。对治烦恼。虽未伏灭。而能精勤修对治彼诸善加行。(禅能)永伏(烦恼。慧能)永灭诸烦恼故。又由施等(三度。是大悲饶益有情。)不住涅槃。及由(进等)后三。(是大智伏灭诸惑。)不住生死。为无住处涅槃资粮。由此前六。不增不减。○后唯四者。为助前六。令修满足。不增减故。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令修满故。如解深密。广说应知。
先明十无增减。次明六无增减。后明以四助六。故无增减。义并可知。
(癸)五次第门
十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故。易难修习。次第如是。释总(名波罗蜜。)别名(施戒等。)如余处说。
前前引发后后者。由施引戒。由戒引忍。乃至由力引智也。后后持净前前者。由智持故力净。由力持故愿净。乃至由戒持故施净也。前前粗者。施粗于戒。戒粗于忍。乃至力粗于智也。后后细者。智细于力。力细于愿。乃至戒细于施也。修施易。修戒难。修戒易。修忍难。乃至修愿易。修力难。修力易。修智难。是故依此诸义。而立次第。
(癸)六五修门
此十修者。有五种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三依止意乐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习十种波罗蜜多皆得圆满。如集论等广说其相。
一依止任持修者。复有四种。一依止因。谓种性力。二依止报。谓胜自体力。三依止愿。谓本愿力。四依止简择。谓慧力也。二依止作意修者。亦有四种。一胜解作意。于十度相应经教。起增上胜解故。二爱味作意。于得十度见胜功德。起深爱味故。三随喜作意。于一切所行十度。深生随喜故。四喜乐作意。于自他当来胜品十度。深生愿乐故。三依止意乐修者。复有六种。一无厌意乐。修行施等无厌足故。二广大意乐。无退无断至究竟故。三欢喜意乐。于所摄有情生大欢喜故。四恩德意乐。观诸有情有大恩德。能资助我无上大菩提故。五无染意乐。不希报恩异熟果故。六善好意乐。以施等福。共诸有情。回向无上大菩提故。四依止方便修者。谓无分别智。观察三轮。皆清净故。五依止自在修者。谓身自在。行自在。说自在。身自在者。谓自性受用二身。行自在者。谓变化身。说自在者。谓能宣说十度一切差别无有滞碍。
(癸)七自类相摄门
此十摄者。谓(若总论相摄。则)十(种行。)一一皆摄一切波罗蜜多。互相顺故。(若别论相摄。复有二义。一者)依修前行而引后者。前摄于后。(以后)必待前(所引)故。后不摄前。(以前)不待后(引生)故。(二者)依修后行持净前者。后摄于前。(以能)持净前故。前不摄后。(前)非持净(后)故。若依纯杂而修习者。展转相望。应作四句。
一是纯非杂。二是杂非纯。三亦纯亦杂。四非纯非杂也。又或即前三种四句。
(癸)八六十互摄门
此实有十。而说六者。应知后四。(皆属)第六所摄。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以方便等智。皆)缘世俗(而生起)故。
(癸)九感果门
此十(行所感)果者。有漏(十行所感)有四。(谓等流果。异熟果。增上果。士用果。但)除离系果。无漏(十行所感)有四。(谓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但)除异熟果。而有处说具五果者。或(依)互相资(说。)或(有漏无漏)二(行)合说。
能永断除自所对治。是诸度离系果。于现法中。由此施等。摄受自他。是士用果。于当来世。后后增胜。展转生起。是等流果。成大菩提。是增上果。感大财富。往生善趣。无怨无坏。多诸喜乐。有情中尊。身无损害。广大宗族。是施等异熟果。此即有漏无漏合说也。
(癸)十三学相摄门又二。初明三学相。二明相摄义。(子)今初
十与三学互相摄者。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修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此与二乘有共不共。(此戒)甚深广大。如余处说。
言有共不共者。唯律仪与二乘共。而开遮亦复有异。余二皆不共二乘也。随一一戒。竖穷三谛之底。故甚深。横该十界之法。故广大。
定学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谓此(定)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谓此(定)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三贤守定。谓此(定)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四徤行定。谓佛菩萨大徤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缘。对治。堪能。引发。作业。如余处说。
一大乘光明定者。般若德也。大乘理。谓二空真如。大乘教。谓十二部经。大乘行。谓十度五行。大乘果。谓无上菩提。唯此定能发智光以照了之。故名为光明定。二集福王定者。解脱德也。集无边福。谓具修万行资粮无分剂故。三贤守定者。法身德也。世出世间诸贤善法。皆依法身生长。皆为法身所任持故。徤行定者。首楞严三昧也。一心三止三观。非大徤有情不能行故。此四所缘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对治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本识中一切障种故。(以细智除粗惑。)堪能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而受生故。(虽得禅定。不随禅生。虽示受生。不失定意。)引发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作业者。谓能振动(一切世界)炽然(威德。)徧满(光明。)显示(诸余佛土。)转变(净秽。)往来(彼此。)卷舒(尘刹。)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诸处示)同(其)类。或显(现。)或隐(藏。)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施)念(施)乐。施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生法二空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难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慧学有三。一加行无分别慧。二根本无分别慧。三后得无分别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缘所缘。行(相)等。如余处说。
加行无分别慧者。是寻思慧。亦名为希求慧。即根本无分别慧之因。由此能生无分别慧。是故亦得无分别名也。根本无分别慧者。是正证慧。亦名为内证慧。即无所得智。触证真如。不思议出世慧也。后得无分别慧者。是起用慧。亦名为摄持慧。即根本无分别慧之果。是故亦得无分别名也。此三自性者。离五种相。一离无作意。(若谓无作意即无分别慧。则睡闷醉绝等。应成无分别慧。)二离过寻伺。(若谓过寻伺即无分别慧。则二禅已上应成此慧。)三离想受灭。(若谓心心所不转是无分别慧。则无想灭定等应成此慧。而实不然。)四离色自性。(若谓如色自性。是无分别慧。则墙壁瓦砾。应是此慧。而实不然。)五离于真义异计度。(若计度言。此是真如无分别义。以此计度。名无分别慧者。则应此慧仍有分别。而实不然。故以五相反显无分别慧。不堕此失。令人自悟。)离此五相。是名无分别慧自性。(譬如眼识缘色。现量证见。不带名言。不计为外。即是真智缘真如义。)此三所依者。非心。(非思义故。)非非心。(心种类故。)此三因缘者。闻熏习及如理作意。此三所缘者。二空所显真如。此三行相者。无分别。无取相等者。等于任持乃至甚深也。此三任持者。一切诸行依之进趣增长。此三助伴者。一资粮道。即施戒忍精。二依止道。即禅波罗蜜。此三异熟者。乃至未成佛果以前。恒于佛二会中受生。(若得加行无分别慧。于变化身会中受生。若得根本无分别慧。于受用身会中受生。)此三等流者。后后生中。无分别慧。展胜增胜。此三出离者。离异生性。于十地道成办相应。此三究竟者。得清净三身。及最上自在。此三胜利者。加行胜利。由信解力。种种重恶所不能染。根本胜利。成办相应。解脱一切二障种子。后得胜利。常行世间。非诸世法之所能染。此三差别者。加行无差别慧。求证真如而未能证。寂无言说。譬如哑人。求受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说。根本无分别慧。正证真如。离诸戏论。譬如哑人正受境界。无所言说。后得无分别慧。返照真如现证境界。能起言教。譬如不哑之人。受诸境界。起诸言说。又加行如五识求受境界。根本如五识正受境界。后得如意识受诸境界等。此根本后得譬喻者。根本如闭目。后得如开目。根本如虚空。后得现色像。此无分别慧所作事者。如摩尼任运雨宝。如天乐任运出声。此无分别慧甚深者。非缘依他境。亦非缘余境。非可说是智。亦不是非智。智外无真如。真如外无智。又虽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有情不知故。不名无分别。证此无分别性。乃名菩萨妙慧也。
如是三慧。初(资粮位。)二(加行)位中。种(子)具有三。现(行)唯加行。于通达位(中。)现(唯根本后得之)二。种(子具)三。(以)见道位中无(现)加行故。于修习位。七位已前。若种若现。俱通三种。八地以去。现(唯根本后得之)二。种(仍俱)三。(以)无功用道违(于现)加行故。(其)所有进趣。皆用后得。无漏观中。任运趣故。(非加行摄。)究竟位中。现种俱二。(以)加行(之)现种。俱已舍故。
此更约五位判三种慧学也。初明三学相竟。
(子)二明相摄义
若(但以)自性(相)摄。(则)戒唯摄戒。定摄静虑。慧摄后五。若并(取)助伴。(则)皆具相摄。若随(作)用(相)摄。(则)戒摄前三。(施是戒之)资粮。(戒是戒之)自体。(忍是戒之)眷属性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精进三摄。遍策三故。若随显(了相)摄。(则)戒摄前四。前三如前(说。)及(精进)守护(戒)故。定摄静虑。慧摄后五。
十三学相摄门竟。
(癸)十一五位具修门
此十(行若约)位者。五位皆具。(唯于)修习位中。其相最显。然初(资粮)二(加行)位(之)顿悟菩萨。(十度)种(子虽)通(有漏无漏)二种。(而)现(行则)唯有漏。(若初二位之)渐悟菩萨。(则)若现若种。俱通二种。(以其)已得生空无漏观故。通达位中。种通二种。现唯无漏。(正断分别二障种子。未出观故。)于修习位。(若)七地已前。(则)种现俱通有漏无漏。(生空法空或出或入。所修胜行。应通二故。若)八地以去。(则)种通二种。现唯无漏。(至于)究竟位中。(则)若种若现。俱唯无漏。
(癸)十二因位名异门
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但)名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烦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被)烦恼(所)伏。而能伏彼(烦恼。)由斯烦恼。(除是为众生故。)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数劫。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但以)犹有所知微细现(行)种(子。)及烦恼(之)种(子未断。)故未究竟。
初无数劫。谓资粮加行二位。第二无数劫。诸通达位至第七地。第三无数劫。谓从八地至十地也。
(癸)十三结要简修
此十义类。差别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十于十地。虽实皆修。而随相增。地地修一。虽十地行。有无量门。而皆摄在十到彼岸。
随相增者。所谓初地施度增上。二地戒度增上。乃至十地智度最为增上。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具如华严十地品中广明。二释十胜行竟。
(壬)三释十种障三。初标起。二正释。三结属。(癸)今初
十种障者。
(癸)二正释十。初释异生性障。(至)十释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子)今初
一异生性障。谓(烦恼所知)二障中(之)分别起者。依彼(分别二障)种(子。建)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分别烦恼)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以)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分别)二障(之)种(子。)必不成就。犹明与闇。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智惑)二性。无(有)俱成(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