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上地无忿等五。以无嗔故。亦无覆悭。无不善故。故不言之。
  
  若生上地。起下后十。(谓中二大八。以)邪见(谤解脱。)爱俱(润生惑。)容起彼故。小十(则)生上(者)无由起下。非正润生及谤灭故。
  
   (卯)三明五缘
  
  中二大八。下亦缘上。(与)上缘(之)贪等相应起故。○有义。小十下不缘上。行相粗近。不远取故。有义。嫉等亦得缘上。于胜地法。生嫉等故。○大八(及)谄诳。上亦缘下。(与)下缘(之)慢等相应起故。梵于释子起谄诳故。憍不缘下。(以下地)非(其)所恃(境)故。
  
  小十二义。后义为长。余可知。九界系现缘门竟。
  
   (寅)十学等相摄门
  
  二十皆非学无学摄。此(二十)但是染。彼(学无学)唯净故。
  
  义如根本烦恼中释。
  
   (寅)十一三断相摄门
  
  后十唯通见修所断。(非非所断。以)与(分别俱生)二(种根本)烦恼相应起故。见所断者。随迷谛相或总或别(之根本)烦恼俱(时而)生。故随所应。皆通四(谛)部(分。其)迷谛亲疏等。皆如(根本)烦恼(中)说。前十。有义。唯修所断。缘粗事境任运生故。有义。亦通见修所断。依(分别俱生)二(种根本)烦恼(之)势力起故。(以外道)缘他见等生忿等故。(所以亦通见所断也。)见所断者。随(其)所应缘总(缘)别(根本)惑力。皆通四部(所摄。)此中有义。忿等但缘迷谛惑生。非亲迷谛。行相粗浅。不深取故。有义。嫉等亦亲迷谛。于灭道等。生嫉等故。
  
  后十。即中二大八。前十。即小随十也。此中有义下。又判迷谛亲疏。有两家解。可以并参。故无去取。
  
   (寅)十二随境立名门
  
  然忿等十。但缘有事。要托本质。方得生故。
  
  小十但缘有事。本缘无事。则知中二大八。通缘有事无事也。以大八遍染。中二遍不善故。
  
  缘有漏等。准上应知。
  
  谓二十皆缘有漏无漏。亦皆缘事境名境也。于此二十法中。随拈一法。亦复不可思议。若此。而众生迷不自觉。甘受虚妄颠倒轮回。譬如闇中触宝伤身。又如翳见空华乱舞。岂不哀哉。四释随烦恼竟。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六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七
  
  蕅益沙门智旭述
  
   (癸)五释不定心所二。初举颂。二论释。(子)今初
  
  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子)二论释二。初正释颂文。二诸门分别。(丑)初中三。初释通名。二释别名。三释二各二。(寅)今初
  
  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徧心故。非如欲等定徧地故。立不定名。
  
  善。即善性。染。即不善。及有覆无记性。等者。等取无覆无记性也。徧行触等。虽通三性以定徧心。故不名为不定。别境欲等。虽通三性。又不徧心。以定徧地。故亦不名为不定。今不徧心。亦不徧地。但徧三性。故立不定之名。
  
   (寅)二释别名二。初释悔眠。二释寻伺。(卯)今初
  
  悔。谓恶作。(先时)恶所作业。(后乃)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追悔)果。假立(恶作)因名。(谓)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
  
  此先释悔也。百法论中名为恶作。乃是约因立名。今则依果故名为悔。此通三性者。先已作恶。今方追悔。或先不作善。今方追悔。皆名为善。若先已作善。今方追悔。或先不作恶。今反追悔。皆名不善。若先作无记事。今乃追悔。或先不作无记事。今乃追悔。仍属无记。然悔先作恶。悔不作善。虽皆名善。而苟失方便。则被忧箭所伤。名为悔盖。故能障止也。是故行人修行五悔。正贵永断相续。勤策众善。非但追思懊恼而已。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心极闇)昧略(缘境界)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之惺惺。)略别寤时(之周悉。)合显睡眠非无体用。(虽)有(于五)无心位(中。亦)假立此(极重睡眠之)名。(似无别体。然而)如余盖缠。(与)心相应故。(故亦定有体用也。)
  
  此次释眠也。心极闇劣。故名昧。唯一门转。故名略。盖同时意识。遍向内外六根门转。今独头意识。唯向内一门转。略无外五门也。此通三性者。由眠心所。与第六识相应。作种种梦。若于梦中修行十善六度等事。即名为善。若于梦中造作。杀盗贪嗔等事。即名不善。非善不善之梦。即名无记。然众生无始以来。不善无记习气偏熟。善习偏生。故睡眠时。能障正观。又复梦中作恶。是任运恶习故。不实损恼众生故。虽名不善。不因此而招苦报。若于梦中作善。是善根成熟故。复能熏长善根故。虽不实益众生。亦因此而获功德。良以恶虽从性所起。由违性故。其力则弱。善亦从性所起。由顺性故。其力则强也。如余盖缠者。盖。谓五盖。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覆障定慧。故名为盖。今眠既是盖。即应如贪等。亦自有体用。缠。谓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睡眠。四惽沉。五掉举。六恶作。七嫉妬。八悭悋。九忿。十覆。束缚有情。令不解脱。故名为缠。今眠既是缠。即如无惭等。亦自有体用。
  
  有义。此二唯痴为体。(瑜伽)说(是)随烦恼及痴分(所摄)故。有义。不然。亦通善故。应说此二(若是)染(者。以)痴为体。(若是)净(者。)即(以)无痴(为体。)论依染分。说(是)随烦恼及痴分摄。有义。此说亦不应理。(此二亦通无记。而)无记非痴。(亦非)无痴性故。应说恶作(以)思(与)慧(各一分)为体。(由慧)明了(由思)思择所作业故。睡眠合用思(与)想(各一分)为体。思想种种梦境相故。论俱说为世俗有故。彼(悔眠之有)染污者。(乃)是痴(之)等流。如不信等说为痴分。
  
  此下总辨悔眠体相也。凡有四义。今前三义。皆谓别无自体者非。
  
  有义。彼说理亦不然。非思慧想(为体。以悔与眠。数数增盛。)缠(绕身心。是)彼性故。应说此二各别有体。与余心所行相别故。(但以)随痴相说。(故)名(为)世俗有。(其实非无自体。)
  
  此第四义为正也。初释悔眠竟。
  
   (卯)二释寻伺
  
  寻。谓寻求。令心忽(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忽(务急)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与)慧(之各)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名寻。)及深推度(名伺。)义类别故。若离思慧。(则)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此二等者。谓身心有安不安。皆依寻伺而起也。不深推度。则思正而慧助。深推度者则慧正而思助。余皆可知。二释别名竟。
  
   (寅)三释二各二。有三义。初二义非。第三义正。
  
  二各二者。有义。寻伺各有染净二类差别。有义。此释不应正理。悔眠亦有染净二故。应说(寻伺是一。悔眠是一。)如前诸染心所。有是(根本)烦恼。(有是)随烦恼性。(今)此二(类之中。)各有不善(及)无记(之二类。)或复各有(现行)缠(绕)及(有)随眠。(种子之二类也。)
  
  初义妄。以二各二句单属寻伺。次义虽知二各二句通于四法。而妄谓或是不善无记之二。或是现行种子之二。故皆不当理也。
  
  有义。彼释亦不应理。(以)不定四(之)后。(乃)有此(二各二之)言故。应言(颂中初一个)二(字)者。显二种二。一谓悔眠。二谓寻伺。此二(个)二种。(其)种类各别。(悔。与眠别。寻。与伺别。)故(颂中只是上头)一(个)二(之为)言。(便即)显(此)二(个)二种。此(二种二。又)各有二。谓染(及)不染。非如(十一)善(心所。及二十六)染(心所。)各唯一故。或唯简染。(惟是烦恼。此通不染亦可善摄。)故说此(二各二之)言。(良由诸论)有(处)亦说(此四)为随烦恼故。(今特)为显不定(之)义。说(此)二各二言。故置此(二各二之)言。深为有用。
  
  第三正义。如文可知。初正释颂文竟。
  
   (丑)二诸门分别十三。初假实门(至)十三例结余门。(寅)今初
  
  四中。寻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圣所说故。○悔眠。有义。亦是假有。瑜伽说为世俗有故。有义。此二是实物有。唯后二种说假有故。(然瑜伽中)世俗有(之为)言。(不过)随他相说。非显前二定是假有。又如内种体虽是实。而论亦说世俗有故。
  
   (寅)二自类相应门
  
  四中。寻伺定不相应。体类是同。粗细异故。依于寻伺(之)有染离染。(而)立三地(差)别。不依彼(寻伺之)种(子)现起。有无故无(滥同)杂乱(之失。此寻伺二法。)俱与前(悔眠)二容互相应。前(悔眠)二亦(自)有互相应义。
  
  三地别者。一有寻有伺地。二无寻有伺地。三无寻无伺地也。恐有难曰。寻伺二法。既不俱起。若在欲界。或在初禅。本是有寻有伺地中。设正起伺之时。寻则不起。何异无寻有伺地耶。故今释曰。依于寻伺有染不染。立三地别。谓若寻伺俱未离染。名有寻有伺地。若寻离染。伺未离染。名无寻有伺地。若寻与伺二俱离染。名无寻无伺地。不依彼种现起有无。故无杂乱之失也。悔时眠时。得有寻伺。正睡眠中。亦得有悔。故皆相应。
  
   (寅)三诸识相应门
  
  四皆不与第七(第)八(两识)俱。义如前说。悔眠唯与第六识俱。非(前)五(识相应)法故。
  
  义如前说。指初能变二能变中第七相应门所简示也。前五任运缘现在境。故不与悔相应。眠时五识不行。故不与眠相应。
  
  有义。寻伺亦五识俱。论说五识有寻伺故。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杂集复言任运分别。谓五识故。
  
  释寻伺相应有二义。第二为正。今初妄谓五识亦与寻伺相应也。七分别者。一有相分别。二无相分别。三任运分别。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复引杂集。意明寻伺即是七种分别。今五识既有任运分别。应亦有寻伺也。
  
  有义。寻伺唯意识俱。论说寻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识不共法故。又说寻伺忧喜相应。曾不说与苦乐俱故。(设有难曰。寻伺亦存苦乐受俱。但是彼论文略。例如舍受定俱。而亦不说。今通之曰。)舍受徧故。可不待说。何缘不说与苦乐俱。(岂非寻伺不与五识相应之一证耶。又有难曰。前许意地得有苦乐。今胡不说寻伺与苦乐俱。故又通曰。)虽初静虑。有意地乐。而不离(有)喜(地。)总说喜名。虽纯苦处。有意地苦。而似忧故。总说为忧。(尤见寻伺。唯与意识俱矣。)又说寻伺以名身(句身)等(所诠之)义为所缘(境。)非(可谓)五识身。(亦得)以名身等义为境故。(当知五识决不与寻伺相应也。)
  
  此第二正义。明五识定不与寻伺相应也。
  
  然(瑜伽)说五识有寻伺者。显(此寻伺)多(分)由彼(率尔五识引)起。非说(与)彼(五识)相应。杂集所言任运分别谓五识者。彼与瑜伽所说分别。义各有异。彼(杂集论所)说任运。即是五识。(以五识身。亦有自性分别义故。)瑜伽说此(七种分别。)是(与)五识俱(起)分别意识相应(之)寻伺。故彼(初家)所引。为证不成。由此五识。定无寻伺。
  
  此更通彼初家所引论文也。五识俱分别意识。即所谓同时意识。余皆可知。三诸识相应门竟。
  
   (寅)四诸受相应门
  
  有义。恶作(与)忧舍(二受)相应。唯戚行转。(故忧相应。)通无记故。(故舍相应。)睡眠(与)喜忧舍(三)受俱起。行(相)通(于)欢戚中庸转故。(欢即喜。戚即忧。中庸即舍。)寻伺(与)忧喜舍乐(四受)相应。(忧喜舍可知。亦得有乐者。)初静虑中(有)意(地之)乐俱故。○有义。此四亦苦受俱。纯苦趣中(有)意(地之)苦俱故。
  
  初义缺苦受俱。第二义中补出。余并同也。
  
   (寅)五别境相应门
  
  四皆容与五别境俱。行相所缘不相违故。
  
   (寅)六善所相应门
  
  悔眠但与十善容俱。此(悔眠)唯在欲(界。)无轻安故。寻伺容与十一善俱。初静虑中。轻安俱故。
  
   (寅)七烦恼相应门
  
  悔。但容与无明相应。此行相粗。贪等细故。睡眠寻伺。(得与)十烦恼俱。此彼展转不相违故。
  
   (寅)八随惑相应门
  
  悔与中(二)大(八)随惑容俱。非(与)忿等十(俱。以忿等十。)各为主故。睡眠寻伺。二十(皆)容俱(起。)眠等位中。皆(容)起彼(二十随烦恼)故。
  
   (寅)九三性相摄门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无记业。亦(可有)追悔故。○有义。初(悔眠)二。唯是生得善(摄。以悔则)行相粗鄙。及(眠则)昧略故。(非加行善。)后二亦通加行善摄。(以)闻所成等(善法。)有寻伺故。有义初二亦(通)加行善(摄。以)闻思位中。有悔眠故。○后三皆通(有覆)染(无覆)净(二种)无记。恶作非染。解粗猛故。(若于)四无记中。悔唯中(间威仪路及工巧处)二(种无记。以其)行相粗猛。非定(变化。亦非)果(异熟)故。眠除第四(变化。)非定(所)引生(故。然)异熟生(之无记第六识)心。亦得眠故。寻伺除初(异熟无记。)彼(异熟之)解微劣。不能寻察名等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