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卯)五释疑
云何为疑。于诸谛理(未达是有是无。)犹豫(不决)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问曰。犹豫则善不生。过诚大矣。然贪嗔痴慢。苟知其过。有可作意蠲除。至于理实未明。安可强不知以为知耶。答曰。强不知以为知。正是疑之根也。若欲除疑。惟有虚心博学。审问慎思。凭正教为指南。依师友为眼目。又须如舜之好问好察。如孔之善恶皆师。方能永断疑根。直至不疑之地。
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由其于所观境。)犹豫简择。说为疑故。毗助末底。是疑义故。末底般若。义无异故。
此出异解也。毗。比也。助。辅也。末底及般若。皆翻慧也。言毗助末底。是疑义者。犹所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
有义。此疑别有自体。(由此疑故。)令慧不决。(此疑)非即慧故。瑜伽论说。六烦恼中。(惟恶)见(是)世俗有。(以)即(是)慧分故。余(五皆)是实有。(以各)别有性故。(若因疑能)毗助末底。(汝便)执慧(以)为疑(体。亦可因识能)毗助若南。(而)智(便)应为识(体耶。)非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
此正解也。若南。此云智也。智之与慧。同是别境中慧。不论有漏无漏。若善若染。皆可名慧。亦皆名智。无漏位中。或以无分别者名慧。有分别者名智。然根本后得。同称为智。道慧道种慧。同称为慧。故知约义。则随意立名。约体。则元无二性也。识是心王。智是心所。若疑以慧为体。则识亦应以智为体。岂可乎哉。先申违量云。识是有法。应智为体宗。因云。毗助智故。喻如疑助慧。次申正量云。毗助慧之疑是有法。非慧为体宗。因云。别有性故。非由助力。义便转变故。喻如毗助智之识。五释疑竟。
(卯)六释恶见二。初总释相用。二详示差别。(辰)今初
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即以)染(污相应之)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
以推求故。体即是慧。以颠倒故。名之为染。何谓颠倒。即是妄执实我实法而已。九十六种外道。何尝不求出离生死。秖因我法二执所缠。故种种苦行。无非唐丧。此世他生。不能解脱。然则欲出生死。可不以破恶见为急务也哉。
(辰)二详示差别二。初标数。二释相。(巳)今初
此见行相。差别有五。
(巳)二释相四。初释身见。(至)四释二取。(午)今初
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此通分别俱生二摄。)此见差别。有二十句。六十五等。(但是)分别起摄。
萨迦耶。义翻积聚。谓积聚四大五蕴。假名为身。依身妄起我我所执。故名萨迦耶见。此见复为一切恶见根本。一切边邪等见。皆依身见而生故也。就此根本身见。若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起自心相。任运执我。即是俱生惑摄。若第六识。缘五取蕴或总或别。起自心相。任运执我我所。亦是俱生惑摄。若第六识。缘于邪教及邪思惟。起二十句六十五等种种戏论。则惟是分别惑摄也。二十句者。一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二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三云即色是我。四云离色是我。受想行识。亦各四句。故合有二十句。六十五句者。随执一蕴为我。余四蕴为我所。四中各具璎珞。僮仆。窟宅三法。我与我所合十三句。五蕴互论。成六十五。
(午)二释边见
二边执见。谓即于彼(萨迦耶见)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此通分别。俱生二摄。)此见差别。(于)诸(恶)见趣中。有执前际四徧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灭论等。(皆惟)分别起摄。
处中行。即非断非常。缘起正理也。由达缘起正理。方能正信因果。依教修行。出离生死。今断常二执。正障此行。然亦有俱生分别。二种不同。具如下文所明。若夫四徧常等。则依邪教邪思惟起。惟属分别惑矣。四徧常者。一计二十劫常。二计四十劫常。三计八十劫常。四以捷疾相智妄言为常。一分常者。一梵天常我无常。二由戏笑故无常。三由相观视故无常。四捷疾观察。谓常无常。后际有想十六者。一有色见。二无色见。三有色无色见。四非有色非无色见。五有边见。六无边见。七有边无边见。八非有边非无边见。九有乐见。十有苦见。十一有乐有苦见。十二不苦不乐见。十三一想。十四若干想。十五少想。十六无量想。无想八论者。一有色。二无色。三有色无色。四非有色非无色。五有边。六无边。七有边无边。八非有边非无边。俱非八论者。名相与无想八论同。七断灭论者。一身灭。二欲天灭。三色天灭。四空处灭。五识处灭。六不用处灭。七有想无想处灭。此等皆出阿含梵动经中。亦名梵网六十二见。此是西域外道宗本。不应引大佛顶经阴魔文释。以佛顶经中行阴六十二见。乃修心误堕。与此不尽同也。
(午)三释邪见
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所摄之)诸余邪执。(皆此见摄。)如增上缘。名义遍故。此见差别。(于)诸(恶)见趣中。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不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或计自在世主梵释。及余物类常恒不易。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横计诸邪解脱。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诸如是等。皆邪见摄。
一者。拨无善恶诸因。二者。拨无善恶所招苦乐诸果。三者。拨无善行恶行作用。四者。拨无世出世间父子圣凡种种俗谛实事。及身边等四见之所不摄。皆此邪见所摄。譬如因缘等三缘之所不摄。皆增上缘所摄也。二无因者。一则从无想来。自谓本无今有。一则捷疾观察。妄谓无因而有。四有边者。一有边想。二无边想。三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不死矫乱者。一云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二云有他世无他世耶。三云何善何不善。四乃愚冥暗纯。随他言答。五现涅槃者。一云现在五欲自恣。即是涅槃。二云初禅是涅槃。三云二禅是涅槃。四云三禅是涅槃。五云四禅是涅槃。或计自在等。即如初卷所破。诸邪解脱。即非果计果。非道为道。即非因计因。
(午)四释二取
四见取。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此因)最胜。能得清净(之果)。无利勤苦所依为业。
此正释二取之相也。由有见执。故互相违反而斗诤滋生。由持邪戒。故枉受勤苦而空无利益。
然有处说执为最胜。(是非果计果。)名为见取。执能清净。(是非因计因。)名戒取者。是(互相)影略(而)说。或(是)随转(理)门。(若)不尔(者。)如何非灭计灭。非道计道。(诸论皆)说为邪见。非(说为)二取(之所)摄(耶)。
此通妨也。文义可知。意显双计因果。方名二取。单计因果。止属邪见耳。初正释颂文竟。
(丑)二诸门分别十一。初俱生分别门。(至)十一例结余门。(寅)今初
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疑(及)后(之)三见。唯分别起。要由恶友及邪教力。自审思察。方得生故。
总则唯六。别须分十。故云总别十烦恼也。贪嗔痴慢身见边见。此六种中。一分任运生者。名俱生惑。一分思察生者。名分别惑。若疑。及邪见。见取。戒取。四种唯分别起也。俱生惑。即修所断惑。亦名思惑。分别惑。即见所断惑。亦名见惑。
边执见中通俱生者。有义。唯(有)断(见。通于俱生。)常见相粗。(必由)恶友等力。方引生故。瑜伽等说。何边执见是俱生耶。谓断见摄。(以见道前)学现观者。(已伏分别现起诸惑。而于心中)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
此下重辨边执见之俱生义也。断常二执。名边执见。释此有两家解。今初家但许断见通于俱生。一者学现观人。已伏见惑。犹起断怖。二者禽兽无恶友教。不起见惑。亦起断怖。故知断见通于俱生。
有义。彼论依粗相说。理实俱生。亦通常见。谓禽兽等。执我常存。炽然造集常时资具。故显扬等诸论皆说。于五取蕴执断计常。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此第二解。正许常见亦通俱生也。义并可知。初俱生分别门竟。
(寅)二自类相应门
(问曰。)此十烦恼。谁几相应。(答曰。)贪与嗔疑。定不俱起。(贪)爱(嗔)憎二境。必不同故。于境不决(故疑。)无染著故(不贪。)贪与慢见。或得相应(而不一定。)所爱(为贪。)所陵(为慢)。境非一故。说不俱起。所染(为贪。)所恃(为慢)。境可同故。说得相应。于五见境。皆可爱故。贪与五见。相应无失。○嗔与慢疑。或得俱起。(亦不一定。)所嗔(为嗔。)所恃(为慢。)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篾(为慢。)所憎(为嗔。)境可同故。说得俱起。初犹豫时(为疑。)未憎彼故(非嗔。)说不俱起。久思不决(是疑。)便愤发故(是嗔。)说得相应。疑顺违事。随应亦尔。(顺事犹豫则不嗔。违事犹豫则愤发。)嗔与(见戒)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嗔)与(身边邪)三见。或得相应。(而不一定。)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嗔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如次说嗔或无或有。
于乐蕴起断见。则生嗔。于苦蕴起断见。则不嗔。故曰翻此说嗔有无也。邪见诽拨恶事。则不生嗔。妄计无恶果故。邪见诽拨好事。则得生嗔。妄计无善果故。
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行相展转不相违故。然与断见。必不俱生。执我断时。无陵恃故。与身邪见一分亦尔。
慢于境定。谓所恃之我。所陵之人。皆决定无疑惑也。与身邪见一分亦尔者。谓执若劣蕴为身者。不能恃己陵他。邪见诽拨好事者。亦无所恃以陵他故。
疑不审决。与见相违。故疑与见。定不俱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五见皆以染慧为体。故一心中决不并起。
痴与九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即无明。乃诸烦恼根本。不破无明而能断诸烦恼不可得也。然于诸理事明解。则名无痴。于诸理事迷闇。则名为痴。当知理即空中二理。事即俗谛差别因果作用实事也。迷于中理。名根本无明。迷于空理及迷事者。皆名枝末无明。解中理者。名为中观。解空理者。名为空观。解诸事者。名为假观。是故理事二名。摄尽三谛。解迷二种心所。摄尽三惑三观。若不达秖一理事。分合差别。则有七种二谛。五种三谛。四种四谛。四种一谛。四种无谛之不同。何能舍迷得解。以解融迷也哉。二自类相应门竟。
(寅)三诸识相应门
(问曰。)此十烦恼。何识相应。(答曰。)藏识全无。末那有四。(谓痴见慢爱。)意识具十。五识唯三。谓贪嗔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无分别。谓前五识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但有自性分别也。由称量故起慢。由思察故起疑起见。今五识既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故不能称量思察。不与慢疑五见相应。
(寅)四诸受相应门
(问曰。)此十烦恼。何受相应。(答曰。)贪嗔痴三。(不论)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以)贪会违缘。(亦与)忧苦俱故。嗔遇顺境。(亦与)喜乐俱故。○有义。俱生分别起慢。容与非苦(之)四受相应。恃苦劣蕴。(亦得与)忧相应故。有义。俱生(慢)亦(与)苦(受)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分别慢等。纯苦趣无。(以)彼(纯苦趣中。)无(有)邪师邪教等故。然彼不造引恶趣业。要(由)分别起(之烦恼。乃)能发彼(引恶趣业。今彼纯苦趣中。无分别起惑)故。○疑(及)后三(恶)见。容四受俱。(但除苦受。)欲(界之人)疑(未来)无苦等。亦喜受俱故。二取若缘忧俱见等。尔时得与忧相应故。
恐有问曰。疑何容喜。故今释曰。欲疑无苦。亦喜受俱。又恐问曰。二取执为胜净。何得有忧。故今释曰。若缘忧俱之见戒及所依蕴。亦得与忧相应。如投灰拔发等种种苦事。亦有忧故。
有义。俱生身边二见。但与喜乐舍受相应。非五识俱。(故无苦受。)唯(有覆)无记故。(故无忧受。)分别(身边)二见。容四受俱。(但除苦受。)执苦俱蕴。为我我所常。(得有忧受。)断见翻此。(执乐蕴断。)与忧相应故。有义。(身边)二见。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纯受苦处。缘极苦蕴。苦相应故。论说俱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余如前说。
广说如前。指第五卷释三受文。余如前说。谓分别二见。同初义所说。容四受俱也。
此依实义(细释也。若)随粗相(一往明其梗概)者。贪慢四见。乐喜舍俱。嗔唯忧苦舍受俱起。痴与五受皆得相应。邪见及疑。四俱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