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示文轸
仲尼有言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且曰富若可求。不羞执鞭。既曰可求。而又曰富贵如浮云。果有求耶。果不求耶。盖曰。不义之富贵如浮云。甚言必不可求也。此君子有固穷之训。小人有斯滥之讥。吾圣人教人。以安命定志之本也。嗟嗟。世人不达大命之本。而岌岌穷达之场。未了性命之源。徒怀得失之念。得失惊心。则取舍异趣。而纷飞之念交错于胸中。欲求志定而理明。德新而业进。其可得乎。
示刘平子
向道不难。而难于发心。道不难学。而难于外求。道不难会。而难于拣择。道不难入。而难于自足。道不难悟。而难于求[纟-八]。学道之士。于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瞒。心旷神怡。翛然独步。此之谓[纟-八]通之士也。
性相近。习相远。此语直示千古修行捷径。吾人苟知自性本近。唯因习而远。顿能把断要津。内习不容出外习不容入。两头坐断。中闲自孤。自孤处。正谓如有所立卓尔。若到卓尔独存之地。则性自复。
子舆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虽然亦有心未尝不求。而问学不明者。何也。病在不放之放。求而不求。依稀仿佛。视之为匹似闲耳。苟知不放之放。则自不放。求之无求。则为真求。子舆氏见性明心。单传直指处。唯此而已。有志向道。以此为准。
道在日用而不知。道在目前而不见。以知日用而不知道。见目前而不见道。非道远人。人自远耳。故曰道在目前不是目前。法亦不离目前。非耳目之所到。苟能透过目前。逆顺关头。毁誉境上。不被牵绊。横身直过。如此用心。则圣人不在三代。今古不离一念矣。有志向道。初发心时。便从此入。
示欧嘉范
世以忠臣孝子为第一义。且曰。忠出于孝而始于事亲。语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人之于世百凡可假。独事亲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禀此性。而为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则不知人之所当贵也。诚能知人之可贵。则于一切虚浮杂染垢浊之事。自不敢留滞于胸中。以障本有之虚明。一复本明。则圣贤在我。故曰道不远人。此之谓也。
示李子晋
人性本明。为物欲情尘之所昏蔽。故于日用而不自知。故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吾人苟有志于复性工夫。不必外求。但于日用见闻知觉习染物欲偏重处。念念克去。克之既久。物彻尘消。本明自露。譬如磨镜。垢净明现。然镜体本明非待磨而有也。凡有志向道工夫。当以克磨恶习。为入门初地。
示李子融
昔人云。割发宜及肤。翦爪宜侵体。言其切也。故学道之士。先须办长远不退之志。下一分笃实苦切工夫。如登万仞高山。不至极顶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不为毁誉倾动。不为是非摇夺。不为困横抑挫。如一人与万人敌。小有退怯。前功尽弃。又岂可以不坚固心。而至不退安乐之境界耶。
示欧嘉可
语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此言道在日用至近而知之者希。古人谓除却着衣吃饭。更无别事。是则古今两闲之内。被穿衣吃饭瞒昧者多矣。傥不为其所瞒。则称豪杰之士矣。学道之士。不必向外别求[纟-八]妙。苟于日用一切境界。不被所瞒。从着衣吃饭处一眼看破。便是真实向上工夫。有志于道者。当从日用中做。
示梁腾霄
士君子处世。当其未遇。靡不志愿匡主庇民。建不朽之事业。至一登仕籍。但务立名为心。忘其所以为功。久则渐染时俗。心神浑浊。不觉流入富贵之途。甚则名亦无所顾忌。究其初心。不可得矣。何也。以最初志愿。不从根本实际中来。第为浮慕妄想而已。原非坚固不拔之志。安能立不朽之业哉。梁生腾霄。骨刚气逸。大非风尘中人。每从予游。闻一字一句。未尝不惊心惕虑。闲尝请益。予谓学者。固当求志于道德。凡志于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实际。要从真性流出。此真性至广至大。光明清净。荡绝纤尘。此吾性之体。所谓仁也。此体之中。一尘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属有我。有我则与物对。物我既分。人我两立。人我既立。则大同之体昏塞。不得为仁矣。本体昏塞。则诸妄皆作。纵有功名之志。皆从妄想发挥。凡有作为。皆非真实。根本既妄。则脚跟不稳。由是一入世缘。顿染流俗宜矣。梁生从今。当做自性工夫。从实际参究。傥于自性未能的究根本。但将六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话头。蕴在胸中。二六时中切切参究。参到一念不生处。忽然识得本来面目。方见老卢不吾欺也。
示游觉之
般若体性。人人具足。但以习气厚薄。故障有轻重之分。则人有智愚之别。是知贪嗔痴爱现前。皆全体独露之时。第为浊智流转。不自觉察。所谓日用而不知也。嗟乎。圣人不异凡民。独其日用现前境界。纷拏交错之时。一眼觑透。不为所瞒昧欺夺耳。由是观之。平等性智。念念现前。如大火聚。自一切境界洞然矣。
示优婆塞王伯选
古人多称尘劳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谓之火里生莲。以其真难得也。以一切众生无量劫来。耽湎五欲。为烦恼火烧。日夜炽然。未曾一念回光。暂得清凉。直至如今。能于烈焰丛中。猛地回头。顿思出路。岂非莲花生于火内也。伯选闽人。来贾于粤。参礼老人求出离法。老人怜之。为授五戒。开示念佛法门。专心净土。经云。心净则佛土净。以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净秽不二。心佛一如。如是观察。作如是念。念念熏修。一心清净。光明映发。十方莲华佛土。皎然在前。何但火宅生莲而已哉。
示寂觉禅人礼普陀
寂觉禅人。将东礼普陀。乞一语为行脚重。老人示之曰。古人出家。特为生死大事。故操方行脚。参访善知识。登山涉水。必至发明彻悟而后已。今出家者。空负行脚之名。今年五台峨嵋。明年普陀伏牛。口口为朝名山。随喜道场。其实不知名山为何物。道场为何事。且不知何人为善知识。只记山水之高深。丛林粥饭之精粗而已。走遍天下。更无一语归家山。可不悲哉。南海无涯。乃生死苦海之波流也。普陀山色。乃大士法身常住也。海振潮音。乃大士普门说法也。禅人果能度生死海。睹大士于普门。听法音于海崖。返闻自性。不须出门一步。何必待至普陀而后见。其或未然。悠悠道路。虚往虚来。即大士现在顶门。亦不能为汝拔生死业根也。禅人自定当看。若大士有何言句。归来当为举似老人。慎勿虚费草鞋钱也。
示梁仲迁(甲寅)
梁子四相。字仲迁。从老人游有年。老人爱其心质直而气慷慨。每见事不平。无论可否。或义有可为。即放舍身命以当之。老人每责其粗浮。以有道体而欠涵养操存之功。若骏马而无衔辔。终不免其蹶也。老人将行。相送韶阳舟中。请法语以书绅。乃书此寄之。予谓梁子有道者。心质直而不曲。此道之本也。慷慨近勇猛。赴缓急近慈悲。忘身以赴之。是不量力不审权。不探本而事末。皆粗浮气之所使。非由道力发也。古之圣人涉世。有体用全彰。故应不失时。若明镜之照妍丑。权衡之定轻重。殊非漫任血气者。梁子自今已往。当先洗除习气。潜心向道。将六祖本来无一物话头。横在胸中。时时刻刻。照管念起处。无论善恶。即将话头一拶。当下消亡。绵绵密密。将此本参话头。作本命元辰。久久纯熟。自然心境虚闲。动静云为。凡有所遇。则话头现前。即是照用分明不乱。定力所持。自不堕粗浮卤莽界中。不随他脚跟转矣。即读书做文字。亦不妨本参。读了做了。放下就还他个本来无一物。自然胸中平平贴贴。久之一旦忽见本无心体。如在光明藏中。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业。又何有身命可舍哉。如此用心。操存涵养。心精现前。看书即与圣人心心相照。作文自性流出。此是真慷慨丈夫之能事。所谓枢得环中。以应无穷。即建功立业。皆成不朽。梁子既有其本。又何惮而不为哉。
示刘仲安(癸丑冬)
予居五羊。一时从游者众。睹刘子。骨刚气浑。谓夙具般若缘种器近于道。予将有南岳之行。刘子送于舟中。特请益曰。弟子道心甚切。但为宿习浓厚。妄想缠绕。不能直逃向上。望师指示老人谓曰。子知妄想。则妄想自不能缠绕矣。既称妄想则本无实体。譬如空花。安能结空果耶。由子不达妄想本无。认作实法。与作对待。念念与之打交滚。绝无一念休歇之时。斯则但以妄想为主。而当人本体为之埋没。所以见造道之难耳。岂不见僧问古德云。妄想不停时如何。德云妄想不恶。六祖于黄梅会下。刚只道得个本来无一物。子从今日用做工夫。只将本来无一句作话头。二六时中。切切参究。但看妄想起处。切莫随他流转。当下一拶。自然埽踪灭迹矣。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示观智云禅人
学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闲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第二要办一片为生死大事。决定铁石心肠。不被妄想攀缘以夺其志。第三要将从前夙习恶觉知见。一切洗尽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为死生病患恶缘所障。第五要发正信正见。不可听邪师谬误。第六要识得古人用心真切处。把作参究话头。第七要日用一切处正念现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无闲。动静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将心待悟。第九要久远。志不到古人田地。决不罢休。不可得少为足。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无可舍。休到无可休处。自然得见好消息。学人如此用心。庶与本分事少分相应。有志向上。当以此自勉。
示了心海禅人
吾人出家。单为生死大事。操方行脚。参师访友。只为决择己躬下向上一路。不明不已。故善知识单以此事示人。近来法门寥落。诸方罕闻此风。行脚到处。但鼓粥饭气息而已。老人寓灵湖兰若。了心禅人来参。入门见其有衲僧巴鼻。似非寻常粥饭者。今将返伏牛。拈香请益。老人示之曰。方今海内禅林。第一赖有牛山苦行。非诸方可及。学道之士。苟能[拚-ㄙ+ㄊ]舍身命。一生定不空过。但日用工夫。单提一念话头最为绵密。所以不得超脱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话头。念念不舍。不知参禅最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离念一着。所以系念反为念缚。不得超脱大自在地耳。禅人此番入山。幸仗规绳大众夹持。正好随场下手着力。但于念念中。看觑念未起处。由在离念一着。久久忽然念头迸断。心境两忘。如脱索狮子。自在游行。他时再见老人。决不似今日眉目动定也。
示湘潭诸优婆塞
佛住世说法有常随四众。出家二众。曰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曰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云近事女。以其在家能持五戒。可以近事三宝。堪受法利。故及佛法东来。随时受化。代不乏人。至有明心见性。入祖师之室者。近来法道久湮。师承无眼。妄礼三拜。例得一名。即自称为弟子。其实腥腪未吐。素行未改。致生讥谤。全无利益。大为坏法之端。故老人生平未敢轻许。今观湘潭诸弟子。信心笃厚。非泛泛波流。故强允其请。但念汝等素未闻法。虽云善人。不知如何是善。今按唯识论。说心所五十一。而善法唯有十一。余皆恶心所也。十一法者。谓信。精进。惭。愧。不贪。不嗔。不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法全具。为纯善人。但少一法。即为缺德。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明。时时观察提撕。于何法上有未纯熟。更加切磋之功。务要全美而后已。如此用心是为真实善人。所言善心者。即清净真心也。以一切众生。各各本具如来清净真心。但为恶念染污。故随情造业而不自知。今能观察善心。则一切恶法。自不现前。心自清净矣。苟能有志渐渐深观。只参六祖大师开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公案。时时参究。是谓向上一路。汝等脚跟下。谁无一尺土。努力前行。必不相赚。若肯归心净土。即依此法一心念佛。则现生可断生死。永绝沉沦。但恐偷心自欺。不能作真实行耳。老人强为汝等作如是说。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切不可作世谛流布话会也。
示方觉之(乙卯)
觉之方子。支离其形。而天机妙发。参老人于南岳。老人见其心光炯炯。是于般若有夙种者。每以向上示之。方子心领如饮冰焉。今将别。拈香请益。乃示之曰。方子无以天全其性而残其形以为阙也。予知天不以形累子。以真厚其德耳。世之形全者众。而以形伤生者多矣。孰能离形释智以全其性耶。圣人谓形为生累。故曰大患为吾有身。故灭身以归无。以其形销而苦息矣。吾佛教化众生。但以破我为第一义。入禅之要。不依形骸。不依气息。一切皆离。其心自寂。心寂而乐莫喻焉。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假合。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方子从此二六时中。但当作如是观。观至一念不生处。则外不见身。内不见心。身心寂然。了无一法。是时始知天夺子之假。实全子之真。则子之至乐不待忘形而造乎极矣。子但精进作如是观。一旦洞然。始信老人此语不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