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示念松通禅人
昔中峰禅师居天目。久参高峰。大事未明。乃立悬崖。抚孤松。七日遂大彻。即今崖松独峙。而追迹中峰者。几希。通禅人往于松下。诛茅结屋。居之三年。日诵华严为业。其精苦固有之。其期则过中峰远之远矣。若夫发明个事。则犹未也。达观禅师字之曰。念松。欲其不忘本耳。今禅人远问余于瘴乡。且别余去。将东游过支提。北入五台。寻文殊。万眷属中得一侣。傍金刚窟。诵华严满百部。以毕余生。临行乞一语为法要。余乃掀髯而笑曰。子作此见解。是犹涉海而求河浴也。以狭陋之习。而入广大法界。此其难矣。古德云。尽大地是一卷经。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以如是眼。读如是经。尽未来际。曾无闲歇。又何去来之相。彼此之见哉。华严以平等法界为宗。以无障碍为门。苟能悟此宗。入此门。无一物不播遮那之体。无一声不阐圆妙之音。无一时不修普贤之行。无一人不是刹尘知识。是则光网三昧。举目昭然。普眼真经。随念具足。举足下步。不离寂灭之场。居尘出尘。顿到般若之岸。子将何处觅五台。以何法为大经乎。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子如当念了却。又何必登山涉水。寻伴侣。诵文言。以了余生乎。若了生本无生。则住无所住。能悟无住之旨。自不作去来动静生灭之想。六祖大师。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打落从前百千万劫颠倒知见。子当于此。剔起眉毛高着眼看。切不得错落出门一步。全身入却荒草也。
示佛岭干首座刺血书华严经
余昔居东海那罗延窟。禅人自五台来谒。及余度岭之五羊。复从匡山来。慰余于瘴乡。余乍见如隔世亲。因观人闲梦幻如此。乃于诸来弟子辈。结夏垒壁闲。及解制日。干作礼白云。某将归东林。寻远公之芳躅。效莲社之清修。且愿刺血手书华严大经。以为庄严佛土之净业。愿乞一言开示。余曰。佛子谛听。尔以何为大经。以何为净业。尔以书写纸墨为经乎。语言文字为经乎。以运动折旋为净业乎。以点画分布为净业乎。若以书写纸墨为经。则市肆案牍无非大经。若以语言文字为经。则谈呼戏笑世俗文字无非妙理。斯则本无欠缺。又何庸书。若以运动折旋为净业。则日用寻常咳唾掉臂。无非观音入理之圆通。若以点画分布为净业。则迎宾待客。举箸拈匙。无非普贤之妙行。如是则本自具足。又何别求。舍此而言法行。是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虽然尽十方是常寂光。元无明昧。极法界是清净土。本没精粗。森罗万象。皆海印之灵文鳞甲羽毛。尽法身之真体。猿吟鸟噪。皆谈不二之圆音。雨施云行。尽显神通之妙用。如是则无背向。无去来。无取舍。无始终。三际为之不迁。十世圆成一念。此法界无尽藏也。尔欲于无尽藏中。徒以区区生灭心行。指色相庄严为法行。求净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粪为栴檀。鱼目为意珠也。况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尔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刹那之光阴。而欲写无尽之真经。作难思之佛事。是犹点染虚空。扪摸电影也。尔其参之。如其未然。试向五老峰头。谛观山色湖光。听鸟语溪声。与毗卢老子坐普光明殿。与十方无尽身云。刹尘海会。说法界普照修多罗时。有何差别。参参。
示怀愚修禅人
学人图修。自吴中一钵。走瘴乡。侍余二载余。余于戈戟场中而作佛事。修精持一念。作务为众先。昼夜无倦。始终如一日。余时时冷眼觑之。颇有衲子气息。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难得其人。心甚爱之。顷辞余欲参诸方知识。临行乃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病在甚么处。老人曰。病在没有处。因说此偈以助行脚。四大本空空是病。五蕴非有有成非。两头坐断无消息。始信家山到处归。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语古德。每每拈示学者。多落思惟窠臼。独中峰各注一不字。此金刚圈也。
示陈生资甫(吉水人)
孔子曰。知几其神乎。说者谓几者动之微。学者当于未动时着眼。方乃得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正好于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同。参。
文者心之章也。学者不达心体。强以陈言逗凑。是可为文乎。须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
孟轲云。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则注脚。殊非章句家可知。
古人云。工夫在日用处。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语窠臼中。纵是有志之士。亦皆卖弄识神影子。非言者之过。执言之过耳。
宗镜云。声处全闻。见外无法。此语非透出毗卢顶[宁*页]上行者。定不知话头落处。
儒生有志于道者。独向禅中求做工夫。却不知念兹在兹。便是上乘初地。
夜气清明。摄心端坐。返观内照寂然不昧处。自见本来面目。毋自欺也。孔子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足知天下不欺者鲜矣。
飘风骤雨。飒然而至。试观风从何来。雨从何至。此观识得分明。万物在己。
譬如嘉苗望其秀实。贼蟊不除。难其成矣。不独世闲。丛林学道亦然。
示离际肇禅人
若论此事。本无向上向下。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况以有所得心。入离言之实际乎。禅人果能决定以生死为大事。试将从前厌俗心念。乃至出家已来。所有一切闻见知识。及发参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着衣吃饭。折旋俯仰。动静闲忙。凡所经历目前种种境界。微细推求。毕竟以何为向上事。再将推求的心。谛实观察。毕竟落在甚么处。凡有落处。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妄想边事。非实际也。经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古人目为黑山鬼窟。正是参禅大忌讳处。何况以生灭心。粗浮想象。入究竟际。远之远矣。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若将不举心不动念。当作玄妙。又落玄妙窠臼。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玄中玄。州云。汝玄来多少时。僧云。玄之久矣。州云。若不是老僧。几乎玄杀。你看古人一语。如金刚王宝剑。断尽凡圣知见。如是观之。此事岂唇吻能道。纸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学人日用举心动念处。谛实观察。但有丝毫情见。乃至玄妙见解粘滞处。便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边际。非离际也。离际之际。名为实际。实际无际。无际则不落圣凡边际。圣凡不落。生死情亡。古人所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断则无事矣。方名无事道人。事既无。又向甚么处求玄求妙。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到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似哑子吃黄柏。难以吐露向人。禅人但办一片生铁心肠。如此一直行将去。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计其岁月日时。只须将前后无量劫数。直下拈在目前。任他生死去来起灭。即此现前一念决定。不为他浮光幻影迁移。纵是刀山火聚。净土天宫。亦任他头出头没。此一念孤光。毕竟不被他摇夺。如此可称大力量人。方才是真正出家儿。不被生死笼罩。不被圣凡埋没。不被三际迁讹。如此始得名实相应。乃是真实离际也。禅人持此语。请正诸方明眼知识。切不可作禅道佛法会。
示怀愚修堂主
古德云。尽十方世界。通是衲僧一只眼。虚空万象鳞介羽毛洪纤巨细。通是大毗卢藏一卷经。以如是眼读如是经。尽未来际。不休不息。此普贤大士一毛孔中。最微最细少分佛事。一毛如此。况一一毛孔乎。正报毛孔如此。况依报世界微尘乎。一尘如此。况尘尘乎。且尘含巨刹。况尘尘之刹。刹刹之尘乎。以此深观则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此普贤之真经。能见此经。则为文殊之智眼。即以此眼。观尘中之众生。一一众生尽说此经。使之一一听者。当下了知一切圣凡。本来无二无别。吾人即具此眼。转此经。度此众生。虽云使尽大悲。行尽大愿。经刹尘劫。了无疲厌。纵然如是。亦非衲僧本分事。何以故。以净法界中。本无动摇去来。凡圣诸影像故。此殊胜影像尚无。况诸妄想知见。佛法禅道。种种取舍诸颠倒相。虚妄影耶。是知从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却狂心。不从他觅。所谓但自怀中解垢衣。何劳向外夸精进。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堕群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无奇特故。即此一味平常。何用别求佛法。
示了际禅人(丙午)
予中兴曹溪。重修宝林禅堂。以接纳四来。时量禅人发愿行乞以供大众。当结制初。禅人拈香请益。予因示之曰。诸佛利生妙行。原非一种。菩萨成佛妙门。本非一路。昔维摩大士。以一钵饭而为佛事。三万二千有量之众。食其食者皆入律行。且道至今钵盂仍旧。香饭如常。食之者律行何居。持米者神通何在。若于此透得。正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若透不得。更须参访知识。决择疑情。直至不疑之地。始与本地少分相应。其或未然。未免随波逐浪。所以僧参赵州。乃云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也。州云。洗钵盂去。其僧有省。禅人若于赵州说处。者僧省处会得。便与维摩方丈中诸上善人。把臂共行去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示容玉居士(甲辰)
予居雷阳之三一庵。化州王居士容玉。请曰。弟子归心于道久矣。第志未专一。念生为名教。以忠孝为先。愧未能挂功名以忠人主。博儋石以孝慈亲。心有未安。故难定志。余曰然哉。夫忠孝之实。大道之本。人心之良也。安有舍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伦舍忠孝以为背驰。殊不知所背者迹。所向者心也。传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观之。论事亲而不知人。不名为孝。论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见性。则天亦茫然无据矣。是则心性在我。则为本然之天真也。能知天性之真。则为真人。以天真之孝。则为真孝子。能以见性之功自修。则为真修。以性真之乐娱亲则为妙行。以是为孝。孝之至矣。猥云以敬为重。而口体为轻者。抑又末矣。玉曰。弟子服膺明诲。见性之功诚大矣。以此娱亲。固所愿也。第望洋若海。渺无指归。捷径之功。乞师指示。余曰。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不为老。后天地不为终。生死之所不变。代谢之所不迁。直超万物。无所终穷。故称无量寿。此寿非属于形骸修短岁月延促也。吾人能见此性。即名为佛。且佛非西方圣人之称。即吾入自性之真。而尧舜禹汤。盖天民之先觉者。斯则天民有待而能觉。圣人生之而先觉。此觉岂非佛性之觉耶。孟子所谓尧舜与人同耳。所同者此也。能觉此性。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人既皆可以为尧舜。则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拘一曲之见。未遇真人之教。而束于俗学。以耳食为至当。无怪乎茫然而不知归宿矣。玉曰。弟子蒙开示。信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不假外求。但不知作佛之旨。下手工夫。愿求示诲。余曰。吾人苟知自心是佛。当审因何而作众生盖众生与佛。如水与冰。心迷则佛作众生。心悟则众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换名不换体也。迷则不觉。不觉即众生。不迷则觉。觉即众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须念佛。佛起即觉。觉则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贪嗔痴等。当下冰消。业垢既消。则自心清净脱然无累。无则苦去乐存。祸去而福存矣。真乐既存。则无性而不乐。天福斯现。则所遇无不安。惟此真安至乐。岂口体之能致。富贵之可及哉。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无外乎此。净土之资。亦不外于是。玉曰。弟子闻教心目开朗。如见归家道路。了无疑滞。第以念佛为孝。何以致此孝耶。是所未安。愿师指示。余曰。昔有孝子远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归。口啮其指子即心痛。知母忆念。遂即旋归。且母啮指而子心痛。以体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见自心。恍然觉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己之觉。以觉其母。以己之念。愿母念之。母既爱子之形。岂不爱子之心耶。母若爱子之形。则形累而心苦。母若爱子之心。则形忘而心乐矣。且母子之心体一也。昔母念子。啮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岂不安且乐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笃。忘形之学不至。不能如母念子之切。感悦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五鼎三牲之养。而易斑衣戏彩之乐。孝之大者在乐亲之心。非养亲之形也。世孝乃尔。傥能令母之余年。从此归心于净土。致享一日之乐。犹胜百年富贵。使母时怀戚戚之忧也。是则彼虽富贵而亲不乐。即乐而有所以不乐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乐。乐且久。岂非无量寿耶。母寿无量。子寿亦无量。是净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在迹矣。子其志之。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众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颠倒以为根本。颠倒想灭。肯心自许。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时节也。妄想不休。生死难出。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果能顿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军。露地而坐。称为无事道人。铁面阎罗老子。纵有狠心毒手。亦无打算摸索处。往来纵横。自由自在。一大解脱人。恁么时节即唤成佛作祖。亦不耐听。又肯向厕溷中。与痴蝇作队。偷腥扑臭耶。十方世界。皆成净土。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充满其中。与十方诸佛把臂共游。得大自在。此则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山。山即是人。无内无外。无彼无此。恁么则住无所住。行无所行。修无所修。方称自庵。若养懒痴睡。三生六十劫只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