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


  谢吴曙谷相国

  顷承翰教。知明公时中以楞伽印心。昔张方平偶得其本。恍是前生手书。此亦明公怀中故物耳。但此经文险义幽。山野不揣。妄为注记。不能发挥万一。承问此经。何以不立九识。盖佛应机说法。教有权实。以初出世时。化机未熟。不堪受大。姑为小乘劣根。说六识三毒为生死本。即八识秘未敢说。直至三十年后。根机渐熟。方说唯识。以八识为迷悟生死之本。犹恐不信佛性。故于八外。又别立第九名无垢识。以引进之。此亦未尽大乘了义。过此以后。观机已熟。乃说楞伽。直指识藏即如来藏。为顿教大乘。此经不立修证渐次名位。但了一念无生。顿同佛体。故经虽有种种言说。都是破外道小乘执言之病。只教离言说妄想。顿契本心。故达摩西来。以此经为心印。全不同余经之说也。明公但观经中。识藏即如来藏一语。便是究竟极则。不必更求九识为实法也。大段此经。只是要离言说妄想。为入门工夫。开卷即一切俱非。便是佛祖正令。妄意如此。惟明公留意焉。

  答阮澹宇太守

  客岁闻挂冠东归。喜慰无量。惟菩萨度生。固是本行。当劫浊时。众生垢重。即释迦不免蹙额。奈何能尽愿力乎。静山白云。晚年清福。较之尤多。若精修净业。以长揖堪忍。又为丈夫最上缘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七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八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书问

  与王醒东侍御

  壬子冬别后。次年大病。几绝更生。及冬。即度岭之南岳。初有休老意。因缘未果。且达师有未了公案。至丙辰夏。即有吴越之行。觅公音问。竟不可得。先至庐山结夏。见其幽胜。遂有终焉之志。了达师事。即于丁巳五月还归匡庐。卜得山南五乳峰下。一邱一壑。足了余生。其结构之缘。皆赖护法。今幸已得安居。二十年所慕。垂老始遂。足知人生山林之福。未易得也。去夏若公来。远辱书惠。始知公内艰家居。计释服在迩。入都可期。舟过落星。举首云山一牛鸣地。佳会之缘。日夜望之。每念岭南法道。千年以来。老朽虽未大振。赖公入社。诸子一时之盛。得冯龙二生表率。人人可观。嗟哉二子继逝。斯道寥寥。独恃公荷负之力。奈不能久与诸子周旋。散而无统。大为可悲。不意兴衰之速如此。惟公天纵有余。所恨法门未能深入。则护法有心。而于的当放舍一着。似未打破。故于世法佛法不无町畦。若得大开重门。内外洞然。若揭日月于中天。则曹溪衣钵。岂容陈腐。若公大力量人。不发无上菩提之心。则大重昏终无慧炬矣。老朽老矣。余日无多。恒思此段因缘。深为痛悼。公其念及此乎。修六闭死关于金轮峰顶。甚为有望。若惺今留山中姑为打葛藤。且令入智慧门。二子异日得公为护法。大弘此道。则老朽死耳不朽。多劫之缘。亦不虚矣。他复何言。万里如面。惟公鉴之。

  答陈无异祠部

  山居与世益远。每闻时事惊心。痛彻五内。不意一变至此。惟 冲主子立。政出多门。所谓医多脉乱。无怪其然。即卢扁亦当束手。为之奈何。比者前车已覆。惟今只当慎行谨守。以固藩篱。培养元气为上策。若拘拘破器而以必完。爽口快意为尚。所谓病不死人。而医死之矣。此外更有何术。朝廷一时固多君子。纵能执经按脉。恐出奇多方。亦未必能取捷。公释服在迩。当即出补。不必以治乱为行止。所谓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世事如奕棋。当局者迷。若有明眼傍观。即指点一着。率收全功。又何在于对奕耶。第不宜攘臂其闲。令奕者厌。此吾佛所说。贵善巧方便行耳。如何如何。承示孤明时复透现。第承当不勇。若言透现。乃自知之明。若云承当不勇。乃自信不及耳。然透现乃念念透现。岂但时复。第看破透现处本无一物。则念念现前者。即本来面目。如此念念着力。念念无生。全体出现。又何有承当不承当耶。以当人一念自信不及。故起将谓别有之心。所以当面错过。却道承当不勇。此病在别求之心。凡向道者。皆以此误。公直就一念现前处看破无生。无生则本来无物。是则远从无始。一念未移。从今而后。只此一念。更何别求。既唯此一念。更教谁承当耶。六祖云。若论此事。轮刀上阵。亦可做得。愿公谛信此心。看破念念现前处。则念念精进。如此。则一切处无非大解脱场。又何有治乱之分耶。因对晤时难。不觉漏逗。

  答曹能始廉宪

  山野早慕匡庐之胜。垂老方投往。丙辰岁一登此山。则知有大宰官知识。为护法幢。及阅龙藏募疏。则心折于摩诘。有断取大千之神力也。比即诛茅五乳。为休老计。乃峰下倚天际七贤。而望云中五老。居然眉睫。为我山门护法矣。藏公为道场拮据。足无停影。喜无知厌。且尊慈有大愿力。将建法筵。此为匡庐旷大因缘。惟是必仗法身亲临此中。乃可振大法鼓。否则以一粪埽头陀。安能施无畏于十方云来海众乎。此广大心中。必能建是希有之事也。

  答徐明衡司马

  日承枉顾荒山。一见慧光独露。表里洞然。如冰壶玉鉴。自是般若中人。非一世二世善根熏修者。及闻眇论所吐。一片金刚心地。发为忠肝义胆。但有忠君爱国一念。不复知有身家计。真乘愿力而来。救苦众生。诚现宰官而作佛事者也。远惠德音。知法体多病。且云心强骨弱。此在有漏形骸。本来浮脆。理固然也。顾此血肉之躯。原是妄想凝结。念念熏蒸。故少乖调摄。则大不知恩。况外欲薄[饥-几+蜀]。增益病本。唯佛一人。纯一以金刚心地。念念熏变。故令此身全成坚固。舍利得不坏耳。尝闻圣道之真以治身。其土苴以为天下国家。此乃本末之论。惟今志欲利人。先立其本。在所养坚固深厚。而后忘身从事。老子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必有道矣。惟座下志大愿大。必心大身细而后可。此在中有所守。而外以事试之。则渐入佳境。譬如架阁。必先因其基耳。愚意愿座下从今发心。单持一咒。或准提。或金刚秽迹。含之于心。二六时中。念念不忘。久之发强刚毅之气。自然熏发。不待强而自强矣。知高明信心笃厚。故敢妄谈。

  答王东里明府

  别后。恒如霜天月夜。对谈时也。此景此时。都在睡梦中。谁能醒真。与世外人。茗碗炉香。说无生话也。承谕近日阅楞伽有会心处。甚喜。以此经。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唯忘言妙契。方有入处。从此不疑。当有深证也。别论一照即觉。亦能转境。言打成一片。则犹隔铁围。此当自知。不成一片。过在何处。以古人一片之说。不是小事。从初发心参禅。即将一则公案作话头。如赵州狗子无佛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语。以此横在胸中。塞断意根。再不放行。着实疑情。昼夜咬定牙关。一念不舍。久才纯熟。方即打成一片。动即十年五年。此是话头成片。未是悟成一片也。知公虽谛信此事。已有解会处。但未下死工夫。如古人参话头。虽会得此道理。犹在光影门头。其生灭心。未曾暂歇一念。故闲时无事。见有道理。及对境遇缘。便被夺转去。是知此事。不是以知见道理。当得实用也。又云。作一合相观。以见破见。以相离相。以识去识。以执破执。此言固有理在。但一合相。不以两头凑泊可入者。以心境两忘。正是悟到一片处。不见有少法当情作碍。头头消归。法法显露。如此方可入一合相。今若以见识相破。正如油入面。何能破得。况见识乃病根。非破敌之具。如此作观。似有淆讹。若依经教中入。必如金刚般若六喻。即一观纯熟。自有十分相应。若从楞伽入。但于静坐。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方是工夫入头。又云。妄想无性一语中得力。便念念消归。若宗门中参。只依六祖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上座本来面目。此最真切。日用做工夫。如此时时不忘。不必求一合相。忽一念相应。则忽然堕入一合中矣。惟今愿公不必求一合相。亦不必怕境转。但时时随心抱一则话头。日用中单看一念起处。当下咬断。便消得去。若妄想消得。便不被一切境界转。若八识迸破。大彻一番。则无境可转矣。无境可转。则心境一如。此真一合相也。
  又。
  东行。幸见公真正道人。可谓不虚往矣。山野老年栖息青山白云之中。与世日远。公利生之愿正弘。晤言未有日也。喜公进道工夫甚锐。诚一日千里。但趋修固易。而忘功绝证为难。以耽着玄妙。静沈窠臼。久之。不觉堕落知见魔网。此从古学道之难过一关也。若透过此关。是为百尺竿头进一步。到此一味平常。更无甚奇特。所谓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如此。则通身毛孔。浑放光明。决不是思量境界。决不坐光影门头。此处只贵步步埽除。自然得到大休歇耳。
  又。
  奉手教。辱法爱惓惓。心神契会。不隔丝毫。光明藏中。本非形骸可隔。信非虚语。委悉近日工夫。日见平贴。已蹈省力安乐之境。足征大精进力。所云。旧时鼻孔一毫着不得。正是得力处。但就中一毫着不得处。更有誵讹在。直须透过。古人谓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正恐坐在无事甲里。若不勘破。将来转身更难。岂不见云门道。有二种光不透脱。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透得一切法空。隐隐似的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法执不忘。己见犹存是一。直饶透得。放过即不可。子细检点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古人初以见道为难。及乎见道。而法执最难遣。多堕在此。所谓认着依然还不是。此中工夫。虽无着精彩处。而舍法见一着。不可不知也。高明以为何如。昔从念念舍去。舍到无可舍。亦不坐在无可舍边。自然不被见縳。则通身如大火聚矣。

  与鲍中素仪部

  黄山白岳。久在鸿蒙。何缘山灵现瑞。感大护法。使苍岩翠壁。一旦幻出梵宇珠宫。致黄金妙相从空而来。贝叶真诠自天而降。顿令无佛之国土。涌出华藏之庄严。摄化无量人天。同入极乐世界。如此妙用。全在尊慈一念真心流出。其功德利益。岂小小哉。山野钦闻遥空赞叹。第恨衰老。无能一瞻礼耳。顷卜匡庐一壑。以送余年。幸陈赤石公作山门檀越。将邀海内高贤。重刻莲花之漏。书来云。荷长者为祗园首唱。念匡庐名胜。得高贤击节。岩壑生光。第山野有愧远公。不堪作东林社主耳。
  又。
  新岁承使者远至。辱慈念惓惓。欲山僧一行。以结法喜之缘。初心欣然。前已具悉。顷得汪司马公书云。辽警甚急。昨二月廿日出师。四路大将。已丧其三。八九万生灵。一旦齑粉。大可寒心。止留李将军一路。辽极难支。恐其长驱。大可忧也 庙堂纷纭。无画一之策。征兵转饷。急于星火。此何时也。吾徒山林所赖太平。念此人心汹汹之时。屏迹倾诚诵祝之不暇。又安敢轻事遨游乎。此其一也。且闻京师震动。南北禁僧。而游食之徒。无措足地。傥闻山野所至。望风而趋。难必其不来。恐地方不便。此其二也。始以一行为快。嗣有一事可虞。故不敢轻进。特此奉启。伏乞慈谅。姑徐图之。以俟后期。
  又。
  承示近来做工夫。于本地渐有入处。欲得秘密一语。以为捷径。原夫此事本来无密不密。但在当人一念上做。即看话头一着。亦是不得已而用之。但要一识破日用现前知觉之心。尽是妄想用事。纵有道理玄妙之知见。尽是识神影子。皆心意识边事。总之不曾了知离心意识一着。故凡举心动念。都落妄想窠臼耳。所以佛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即马鸣所言。一切众生从本以来。未曾离念。是知众生日用种种妄想。究竟只是一妄念耳。然此一念。即是最初起迷之源。从无始至今。但只是此一念。更无第二。即心意识。总属一念上起。惟今做工夫。能将此一念看破。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清矣。此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然因众生。祗见得心中妄念。纷纷纭纭。如此之多。其实不知只是一念。今无奈离念纷纭。故古人教人。提一话头做工夫。究之即话头亦是妄念。以但将此一念话头。堵截杂念。归之于一。若穷究此一念深深觑之。觑来觑去。原无起处。本自无生。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根。当下顿脱。此名为悟。非是别有玄妙可悟也。惟今老居士。做工夫提话头着力处。只看此一念着力。深深追究。忽然看见此一念本无生处。若了得一念无生。则从此一切念念皆无生矣。此六祖所谓无住生心也。若求玄妙。便是有住矣。如此直捷处。最为有力。不在多求知见。此中一字用不着。只是先要将胸中一切妄想知见。一齐放下。放得心中空空地。洒洒落落一丝不留。看他一念起处。便着力追究。如此是为单刀直入。更不容思前算后。种种计较。才有思算。远之远矣。老居士有志此事。试如此下手何如。

  答钱受之太史

  山野深愧破器。有玷法门。况复久沈瘴海。甘填沟壑。不谓天赐余生。尚有今日。向以衰残多病。将匿影穷山。适以双径有未了因缘。义干生死。不得少此一行。故踉跄而来。虽不敢言善财南询。且幸得以遍参知识。久向居士为当代裴杨。法门保障。且知慈念殷勤。准拟一诣丈室。昨云慈航曾待于锡山。当面错过。大为怅然。适辱慈音远及。法供种种。捧诵再三。弥感情至。益令妄想飞越。足不容缓。但雨雪连绵。少晴出山。尚有云栖一行。湖上无多留连。归次吴门。必入毗耶之室。先此致谢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