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二问参禅曰。守律而不如自性。终属颟顸。欲求见性。无过参究。其闲疑悟交关。子贼难判。幸垂永鉴。免堕迷坑。
答。佛说沙门所习。戒定慧三学。然律即戒学。其参究即定学也。惟教中所设定学。乃三观妙门。为悟心之捷径。后因禅道东来。重在直指单传见性为禅。而不言定。然禅即定也。初达磨示二祖。只是个觅心了不可得。名为顿悟。乃至六祖。只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即此返求自心。便是参究工夫。初无看话头下疑情之说。后至黄蘖以下。乃教人看话头。以古人一则公案为本参。相传为实法。及至今时。师家教人。但参公案。不究自心。因此疑误多人。故今参禅者多。未有得正知见者。且又自以参禅毁教。盖为非真参禅也。殊不知古人为学人难入。特以一期方便权宜。只要人识自本心耳。佛祖岂有二心耶。殊不知提话头。堵截意根。不容一念生灭迁流。即是入定要门。而今别作奇特想。故多自误耳。唯今参究。不可无话头。以初心散乱难制。要此作巴鼻。当未提时。须要先持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从此缓缓。极力提起话头。返看起处。从何处起。毕竟是个甚么。因未明见自心。故下疑情云。如何是我自己本命元辰。如此追求。是名参究。要念念不昧。心心不移。日夜靠定。废寝忘餐。忽然冷灰豆爆。本体一念现前。是谓悟自本心。到此依然只是旧时人。更无一毫奇特处。若得一念欢喜。便自为足。是名认贼为子矣。何况作种种知见。说偈说颂。为奇货耶。切不可堕此魔网。
三问公案曰。话头破碎后。一千七百葛藤。势如破竹。然一则稍讹。一齐云雾。从前破碎。方信鬼关。不识此弊。而掉弄精魂。三途潜伏矣。
答。学人果能明见自心。到不疑之地。则与十方诸佛。历代祖师。一个鼻孔出气。又说甚公案不公案。此事不是初机分上事。且姑置之。不必在念。
四问印教曰。不向教上印证者。不得正知见。此和尚旧训也。然义路是宿习。宿习难消。如油入面。万一印处。有一丝意识。则悟者转落阴魔。资发邪见。为害匪细。幸揭关头。
答。老人寻常要修行人。以教印心者。谓是为自己所知所见。一向无明眼人。指示邪正。要以佛经印正。如棱严棱伽圆觉经中。所说皆禅定工夫。悟心之要。将自心对照看。如佛所说。不如佛说。故云。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不是将经中玄妙言句。回为己解也。如子所问者。正不知话头落处也。至若吾人种种心病。唯佛披露殆尽。如棱严七趣升沈之状。五十种阴魔之形。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见。非佛细说。又何从而知惧耶。吾所谓印心者此耳。只要以教照心。不在义路。不义路至。若宿习种种。又不止义路也。
五问阐教曰。法布施者大。法供养者最。因悟印教。即印阐教。似乎契佛知见。大转法轮。然悟非真悟。以印自信。印非真印。以阐自任。抹却诸注。独逞己明。是狮是狐。易于自慁。是阐是谤。难于自知。幸垂精判。永奉蓍龟。
答。为佛弟子。念佛恩难报。唯有替佛传法。为真报恩者。故古之宏法诸师。有三种不同。一自悟本性。妙契佛心。于佛言教。如从自己胸中流出。四辩无碍。且又深入教海。波澜浩瀚。如清凉圭峰。天台诸大祖师是也。二虽未悟自心。依佛言教。印定自心。广探教海。如所解说。不谬佛意。此虽未超言象。而不敢妄以己见纵谈。依教敷演。如从前诸大法师是也。三有夙习般若种子。如有禅定工夫。自明己心。妙契佛意。但未广涉多闻。而正见不谬。虽有以浅为深之过。而无谤法之愆。其所宏扬。皆以法施为心。不求世闲名利恭敬。如昔温陵寂音诸老是也。此皆法施之大者。至有聪明利根。但恃己见为得。排斥古今。纵口横谈。唯以宏法为利者。此则不唯破坏佛法。抑且误堕后人。如是岂可以阐法称乎。此了然易见。不问可知。
六问颂古曰。古人悟后。颂古如描画虚空。不落色相。今人悟未能彻。辄易颂古。句出诗想。机同滑稽。以为悟语悟境。脍炙人口。一转堕狐。恬不知惧。此末法流弊乎。吾辈易失此坑。幸发针砭。普荷深慈。
答。颂古从上有之。不过发挥古人作略。聊示门庭施设。以彰大机大用。且出自己。纵夺杀活之手。非徒矢口纵情。构画为得也。此颂古阐教二事。皆非初机所急。何须预设。古德云。但得了悟自心。不愁不会说法。如是初心。唯以究心。求明己躬大事为急。切不可怀此见也。吾人苟能了悟自心。纵不阐教。不颂古。亦是真实出家。不负在袈裟下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一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问经云。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如何南岳谓马祖曰。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此二说若为是非。
答。祖师门下。不论坐禅作佛。只贵见性。若见自性。了了分明。自无取舍。才有取舍。便落是非。
问圆觉经云。我今四大。所谓坚湿暖动。各还地水风火。故曰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未审此身未死各离耶。抑死后各离耶。
答。要未死前撇得下。故临行不被他累。及至临时。要离如生龟脱壳。难之难矣。古人道。闲时做下忙时用。正谓此耳。
问棱严经云。阿难白佛言。本发心路。从何摄伏。入佛知见。佛言。汝等若欲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未审即今为出生死。参禅学道。是生灭心否。
答。学人参禅。先断生灭心。及发明时。乃见不生灭性。若以生灭心参。但逐妄想流转。非参究也。
问百丈海禅师曰。参见善知识。求觅一知半解。是善知识魔。生语见故。若发四宏誓愿。愿度一切众生尽。然后成佛。是菩萨法智魔。誓愿不相舍故。若持斋戒。修禅学慧。是有漏善根。纵然坐道场成正等觉。度恒沙数人。尽证辟支佛果。是善根魔。起贪着故。若于诸法。都无贪染。禅理独存。甚深禅定。更不升进。是三昧魔。久耽玩故。今参禅学道者。如何出得此魔。入正修行路。
答。诸修行人。只为心见不忘。故动随魔网。若心见消忘。则佛亦不立。
问破四大五阴执。有先后否。
答。教说五阴渐破。必先破色阴。若参禅打破漆桶。则先破识阴。识阴既破。则四大无依。故如割水吹光。了不相触。
问金刚四句。古今未有明言者。或指色声香等为四句。或指眼耳鼻舌四句。或指诸相非相等。或指有谛无谛等。至天亲则曰。吾升兜率陀天。请益慈氏。则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则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双林大士又曰。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惟真。自古迄今。不曾有定辞何也。
答。佛说般若。如雪山众草。件件是药。拈来便用。必定除疾。故古人指出何为四句者。各拈雪山一茎草耳。
问古人云。直得纯清绝点。犹是真常流注。直得无一法当情。犹遭仰山检点。直得通身是照。犹在衲僧家垂手。直得七佛已前。威音那畔荐取。犹是话会在。今之学者。果到此境界否。
答。古人垂语。只是怕人落在途路边。学人纵到此。亦是途路边事。况未到此。便开口说禅。总是欺心。
问圜悟大师曰。有祖以来。唯务单传直指。以言遣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支分派别。各擅家风。须是向上根器。有绍隆佛祖志。然后能深入阃奥。始可印证。舍此切宜宝秘。勿作容易。今见学者。多不审自己根器。便要参究向上事。果不论根器否。
答。祖师取人论根器。即教中佛论种性。若不是者般种性。终是粘皮搭骨。今人根器不净。定与此事绝分。若肯留心此事。从此不退。久久可许造进。此在不定性摄。
王芥庵朱白民请益
问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是同是别。
答。佛祖出世。本无法可说。然法本无说。何有顿渐差别。言顿渐者。特为机设。非干法也。然教有顿渐者。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于菩提场说华严经。顿示平等法界心地法门。直示无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后判教者。称为圆顿法门。此佛之顿法也。然此顿法。惟被地上一类大根众生。于中行布四十二位。是即顿之渐也。其余劣根在座。如盲如聋。绝然无分。此则法虽大。而摄机不广。所谓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如此。岂佛说法。独为一人哉。所以现应化身。随三根施设。说三乘法。初从渐修证。所谓教之渐也。后至棱伽法华涅盘。顿示佛性种子。是为由渐而顿也。此乃教分顿渐也。其禅一门。教中处处说。菩萨六度中有禅智二度。判教菩萨。由二度开止观二门。为修行之本。此教中用顿而渐修。是禅为顿中之渐也。其达磨之禅。乃世尊末后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佛乃示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遂为教外别传之旨。西域二十八传。达磨东来。六传曹溪。而下传灯所载诸祖。乃单传直指一心之禅。又非六度之禅可比。以此单示一心。更无别法。直下顿见自心。不属修证迷悟因果。特显佛未出世一着。是谓向上一路。名为顿教大乘。此禅之顿也。至若历代祖师。顿悟此心者。虽一言一句。一棒一喝之下。直捷了悟。此盖多世修习。般若根深。因缘时至。今日成熟。亦有今生参究。三二十年工夫。然后得悟。如此。虽顿亦从渐来。至如沩山云。学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识得自己本有。是名为悟。尚有无始无明。微细流注。即将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非此外别有修也。以此观之。顿中未尝无渐也。予尝观棱伽。分顿渐四门。一顿顿。二顿渐。三渐顿。四渐渐。知此不可执一而论。虽顿悟。而不废渐修。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问佛说诸经。俱是称性之谭。了义之旨。何谓达磨频赞棱伽云。此经是我心要。至黄梅则指金刚。余经有何差别耶。
答。佛说诸大乘经。虽是称性了义之谭。即其建化门头。不离迷悟。性相对待。定要返妄归真。皆有和会。方显一真。至若棱伽一经。直指一心。虽有真妄。以示识藏即如来藏。不必和会。单显自觉圣智境界。但了自心现妄想无性。即是圣智。不用更转。即其修行。但直观自心流注。妄想现量。顿达自心。亦不立地位阶级。故判教者。名为顿教法门。是故达磨。以为心印。以此经示禅宗要诀。以此经难明。劣解难入。传至黄梅。则以金刚印心。其金刚乃八部般若之一。文有六百卷。唯此卷独合祖师心印。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正如棱严所说。菩萨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而般若乃佛之根本实智。正是不生灭心也。此经以无住为宗。断疑为用。以二乘妄起众生见佛见法见。种种住着。重重起疑。此经尽拔疑根。直到不疑之地。知见消亡。不立一法。遣尽住着之心。正与宗门解粘去缚手段相同。斩断意言分别。正是宗门不许拟议。不着思惟。识情干枯。透法身向上。故黄梅以此印心。良有以也。诸经都有些黏带。独此经斩截。参禅了此。则易入耳。
问云有如来禅。祖师禅。二禅果有同异否。香严击竹有省。呈去年穷未是穷之偈与仰山。山云。且喜师兄会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依此语。则见有如来禅。祖师禅异也。若从迦叶。传至初祖西来。祖祖相承。诸宗始祖。即是释迦。何得有异也。
答。如来禅。祖师禅。本来无二。但如来禅。就迷中说悟。要修而后入。祖师禅。直指不属迷悟一着。不假修为。要人直下顿了自心。凡落迷悟关头。便是第二义也。所以古德云。修行即不无。其如染污何。是故宗门向上一路。须是个里人始得。棱伽四种禅中。最上一乘禅。即祖师禅。其实本无异也。若根器不净。妄逞聪明知见。把作会祖师禅。如此连如来禅。亦未梦见在。譬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惧哉。可不惧哉。
示萧玄圃宗伯(天启癸亥冬十月初六日从此绝笔)
入道先要了悟当人心体。本来光明广大。包含无外。弥满清净。圣凡不立。不为身心世界之所拘碍。此即向上一路。西来心印。唯此而已。既能悟彻此心。则于日用应缘。一切境界。如镜现像。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如此则凡所施作。皆从真心实际中流出。一一皆真实不朽之事业。不但与日月争光也。较彼区区迷夫妄想。机械所为者。岂可同日而语耶。此段光明。人人具足。本无欠阙。但以我见坚固。凡有所作。必以为己功。执所见为必是。是非交错。终无一定之论。所以然者。以无廓然大公之心。而欲建千秋不朽之业。难矣。
又。
吾人心体。本来圆满光明。即今不能顿悟。不得现前受用者。盖因无量劫来。贪嗔痴爱。种种烦恼。障蔽自心。故渐修之功。不可少耳。沩山云。学人有能一念顿悟自心。但将所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不是此外别有修也。若学道人。但求顿悟便了。将谓无功可用。此则习气深潜。遇境窃发。久则流入魔界矣。然渐修之功。亦非有次第。但日用中。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根。返观内照。于一念起处。即追审此一念。从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消矣。然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觉相续。则流而不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