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示崇观禅人
观禅人往来吴楚。不远数千里来参。一见则知其有志而未能也。老人愍其远来。且无可指示。但因其名。乃字之曰见微。以众生生死根株。微细流注。妄想昏迷而不自知。故吾佛大师设观以照之。良以微非观照无以见生死之力大。观不涉微。无以显照用之功力。能破幽微。则生死可出。此特教家之极则。若是衲僧分上。自有格外钳锤。但能一念如铁壁银山。塞断咽喉无吐气处。直得死而复苏。方有少分相应耳。禅人方且波流识海。未能剿绝命根。他时后日。苟能吐却杂毒。放下身心。再来参请有分。
示六如坤公
从上诸祖教人参禅。虽有超佛越祖之谈。其实要人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佛祖之言教者。舍教而言修行。是舍规矩而求方圆也。且佛教阿难。开口便道应当直心。净名云。直心是道场。马鸣大师。开示修行切要。须发三种心。谓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深心。要集一切诸善行故。大悲心。愿救一切众生苦故。从上诸祖。未有不发此三种心者。学人只知瞢瞢的去参话头。只要妄想贪求[纟-八]妙。却不知是直心正念真如。祖师方便法门。若说真如二字。学人早作道理会取去。谁肯下死工夫做。若只教去看话头。看到话头。逼拶历劫情根。忽然断处。从来一切妄想情虑。当下消灭。求一念生心。了不可得。到此便是离念境界。正所谓正念者无念也。若到无念。则不求与真如合。自然觌体相应。如此便是佛祖教人直心的样子也。是知参禅。更无别样巧法。只是要人实实死做做到恁般田地。岂有甚秘密巧妙哉。此乃第一直心修行也第二深心。要集一切诸善功德。此诸善功德。不是外边有为的事。如达磨大师。对武帝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是真实功德。是知达磨所说净智妙圆。正是马鸣直心正念真如。马鸣所说诸功德。就是将直心正念去做。以真如遍成一切有为事法。今日要求证真如。不是在死眉死眼鬼窟里求。要在一切日用有为万行上求。所以行上求者。不是在事上别讨出一个[纟-八]妙真如来。只是就将直心正念。在一切事上验看。可与直心正念相应不相应。若事事法法。都与直心正念相应。则目前无一法一事。不是真如境界矣。所以马祖与百丈诸弟子。日用中。搬柴运水。锄田插禾。烧火煮饭。事事上觌面勘验。寻常一言一句。冷言热语。都是要弟子入证真如之门。若勘到果然一切处不昧。方许有为人分。若胸中丝毫未透。未到无念境界。起心动念。即被业转。堕在生死窟中。故未轻许印正。此传灯千七百则葛藤。皆真实印正语。非[纟-八]妙机锋语。如今学人都把作[纟-八]妙奇特言句。蕴在胸中。当作己解。日用头头。未曾一毫看破。岂不误哉。第三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如今学人。见拔众生苦。是菩萨事。待他日成了菩萨。才度众生。却不知能度众生。方是菩萨。度众生苦。不是有了神通妙用。才去度众生。却就是直心正念。集诸功德处。就是度生事业。且如世尊。教须菩提度尽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乃至广行六度。更无一法可行。乃至上求菩提佛果。亦无所得。且度众生。岂不是集诸功德。实无一法可得。岂不是直心正念真如。如此妙用。乃自己日用神通。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则何法而非功德事哉。以众生日用种种事法。皆是烦恼现行。今以真如一念。事事法法上印破。都转作真如妙用。便是度自心之众生。如此参学。是名真参实究者。不是现成端坐养懒。过了三年五载。便夸大口。说我参禅几多时。悟了多少妙处。如此见识。都阎老子前吃铁棒汉。反不如三家村田舍郎。他倒免酬信心檀越宿债。老汉看来。佛祖教人。原是分分明明。只是后人错会。所以误耳。禅人既归心老人。须信老人言。从今将抱守琉璃瓶子。一拶粉碎。将从前参的。都移在一片身心上。向成就众生门头。拌却性命去。一一着实体验过。发广大心。能引一众生发菩提心。便是拔一众生之苦。自破一分我执。损一分烦恼。消得一分我见烦恼。便是证一分真如境界。若从此以去。更发长远心。即三生十劫。劫劫生生。行到烦恼消尽处。便是度尽众生处。若众生烦恼一时都尽。更要成甚么佛祖。
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
近世士大夫。多尚口耳。恣谈柄。都尊参禅为向上事。薄净土而不修。以致吾徒好名之辈。多习古德现成语句。以资口舌便利。以此相尚。遂到法门日衰。不但实行全无。且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许亲近。世无明眼知识。卒莫能回其狂澜。大可惧也。大都不深于教乘。不知吾佛度生。方便多门。归源无二之旨耳。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沈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此净土法门。世人以权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实法门。谛观普贤。以法界为身。修十大愿。必指归净土。马鸣传心祖师。宗百部大乘。作起信论。究竟结归西方。东土传灯诸祖。虽不明言净土。但悟心既出生死。不归净土。岂成断灭耶。永明会一大藏。指归一心。亦摄归净土。禅至中峰。时在季世。而极力赞扬西方。况此法门。乃本师无问自说。十方诸佛共赞。岂诸佛菩萨。诸大祖师。反不如今之业垢众生。而妄谈耶。净公中年弃爱出家。初参紫柏大师。授参禅之指。今于净土一门。愿修而未决。老人因谓之曰。此事不必问人。只看自家为生死心何如。若为生死心。如救头然。志要一生取办。譬若人患必死之病。有人觅还丹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单方。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决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觅还丹。只服此单方。顿令通身汗出。绝后方苏。是时始知其妙。但谛信此法。专心一志。至临命终时。方自知其郊耳。又何必问取他人。勉矣行之。决不相赚。
示沙弥性铠
沙弥性铠来参。请益老人。字之曰坚忍。惟佛示弟子曰。着忍辱衣。名坚固铠。以铠为御患之具。譬夫大将。临敌。不遭矢石之患。而能全身保命。有必胜之功者。铠之力也。且吾沙门释子。蹈生死之场。遇五欲诸魔之大敌。非忍力坚固。不足以胜之。故曰忍色。忍欲。难忍能忍。方能保全法身慧命。以臻极乐之场。即吾佛亦曰种种诸难。皆当能忍。况末法险道。多诸患难。苟无坚忍之力又何以克全出世之业乎。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八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示夜台禅人
文殊菩萨住清凉山。与一万眷属常演说法。故西域沙门遥礼此山。为金色世界。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是观之。文殊果常住于此山耶。盖众生界中。烦恼所集为热恼地。若行人能开智眼。达本情忘。知心体合。则当下清凉。如是。则触目无非文殊化境。步步不离清凉道场。此所谓一切处文殊金色世界也。夜台禅人。久住台山。夜游故得此名。今来南方行脚。参礼知识。是必亲从文殊指点而来。如善财之南询。虽经百一十城。未动脚跟一步。如前周行十方世界。未离金色界中。在在知识逆顺法门。无非文殊智眼。今见老人于五乳峰头。与金色世界是同是别。者里辨得。许你亲见文殊。其或未然。再买草鞋行脚去。参。参。
示省然觉禅人
性觉禅人中岁出家。远来匡山求授具戒。以有隐疾不能久侍。辞归请益。老人因示之曰。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佛说金刚戒。心地法门。乃断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汝今幸闻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观此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谛观四大。各有所归。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纯熟。当见此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从上诸祖。未有一人不从参究中来。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能得利益者。汝当更念。此身虽苦。幸存一息。尚可求能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着袈裟。则将来三途之苦。动经长劫。虽欲求出。不可得也。故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勉之毋怠。
示说名道禅人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难出。然此般若。非向外别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体。本自具足。故今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别寻枝叶。佛祖教人。只是返求自心。故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又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以我自心。元是般若光明。本来无物。但因一念之迷。故日用而不知。但知有此幻妄之假我。即不知有本来常住法身。即今要悟本来法身。即就日用现前。六根门头起心动念执着我处。当下照破。本来无我。无我则无人。无人则了无众生。众生既空。则生死根绝。生死既脱。则无寿命。是则四相既除。一心无寄。岂非无住之妙行乎。若不能当下了悟。只将六祖本来无物一语。置在目前。但见一切境缘。对待生心之时。便是我执。就此执处一照。照破。则当下情忘。对待心绝。即是无我。无我则无人。人我既空。则日用身心。了无挂碍。以日用逆顺境界。皆是生死路径。若境界看破。了无挂碍。则生死根株。亦从此倒断矣。如是。岂非善修般若无住之妙行乎。禅人有志。要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此外别求。即落外道邪径矣。
示魏圣期
圣期居士。顷以书来。请益云。某迩来。虽惕然于生死大事。欲随处解脱。惟横逆忽来。不能当下消受。虽旋能觉知。主人已被牵缠矣。观此来意。乃真切有志于生死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识。指点心地工夫。故无把柄耳。盖吾人。从来只认妄想为心。不知本有佛性。一向只在世情逆顺境界上起好恶憎爱。种种分别知见。殊不知此等憎爱喜怒之情。全是生死根株。举世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滚者。古德教人。参禅了生死。不是离此。别有[纟-八]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爱之心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爱妄想。从来习染纯熟深厚。若无方便法门。岂能敌得。所以参禅看话头之说。正是破烦恼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牵缠者。直为无此话头作主宰耳。只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即将此一无字。怀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闲忙动静应酬忽遽中。只提此一语。重下疑情审问。疑来疑去。只有一个话头现前。纵是看书。才放下书本。回头一看。便下疑情。此疑坚固。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会。只要一个疑念真切。久久纯熟。但见心中妄念起时。如此一问。当下冰消。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先有此话头作主宰。及境界至时。一到即看破。当下冰消。全不用力。如此做工夫。不但敌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时。但切不可作[纟-八]妙道理思量。恐反误也。
示福敦禅人
新安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敦。字曰笃如。笃者敦笃。纯一无伪。精诚之至也。然吾沙门佛子。欲超生死。证真常。求无上涅盘之福乐。苟非精诚一念。纯真无妄。力破烦恼之魔。顿拔爱憎之根。而欲顿享无为之福。难矣。千里之行。在于初步。从此戒为基本。乃趋菩提之初步。即此念念向前。心心不退。单求一念。生死情根。搜拔起处竟不可得。然不可得处便是生死无着处矣。第恐志不坚。行不力耳。若恐不力。但以阿弥陀佛四字。横于胸中。以为利斧。久久根株自断矣。如是着力。是名笃如。勉之。勉之。
示福厚禅人
新安禅人。来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厚。字曰积如。盖出世人。福由渐积而厚。至佛乃足。犹如积微尘以成大地。厚之至也吾佛世尊。从无量劫来。舍头目髓脑。积功累行。乃得菩提。菩提为涅盘之安宅。福乐之极地也。苟不积。何以至此哉。然如者。乃如如佛性。吾人本有。良由积劫烦恼侵[饥-几+蜀]。故烦恼情尘日厚。而如如佛性。薄矣。今既知佛性本有。不假他求。从此日用念念知归。但见情尘起处。以智光照之。久久纯熟。则佛性厚而烦恼薄。烦恼薄而业障轻。业障轻而生死断。是由积真如。以断生死。求证菩提。享常乐我净之厚福。岂非由积而至耶。故曰。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禅人勉之。
示同尘睿禅人
滇南同尘睿禅人。远至大都。亲历讲肆。既而尽弃所习。南参知识。游新安之黄山。爱其幽胜。遂隐约其闲一钵往来。无定栖止。然以华严大经为课诵。壬戌仲夏。来参匡山。求授大戒。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以华严大经为常课。能知此经之纲宗乎。惟我毗卢遮那。旷劫因中。称法界心。修普贤行。证穷法界。名为报身。号卢舍那。具有佛刹尘数相好。是为正报。所感二十重华藏世界。无尽庄严。以为依报。安住海印三昧。称普光明智。为地上菩萨演说此经。名曰普照法界修多罗。为称性法门。种种微妙。不可思议。如此法门。乃诸佛自证境界。具在众生日用妄想心中。念念现前。经云。譬如一微尘中。具有大千经卷。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有一智人。明见此经。剖破微尘。出此大经。利益无穷。然一微尘者。众生妄想心也。大千经卷。众生本具性德也。隐而不现。谓众生日用而不知也。明眼智人。破尘出经。即诸佛证穷。此法开示众生为大利乐也。是知此经所说。乃说众生日用妄想心耳。大哉。众生之心。具有广大不思议力。智用无边。而为介尔妄想所蔽。可不悲哉。吾佛特为此事。出现世闲。故曰。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诸佛证此大事。因此。缘此。特出世闲。为众生说。更无别事。以众生迷此大事。而为生死。故以生死为大事也。由是观之。即八十卷之雄文。所开示者。乃吾人一念之妄想心耳。故曰。我今于一切众生心中。成等正觉。所谓诸佛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般若多罗尊者曰。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苟能以如是眼。转如是经。尽未来际。无闲断时。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闲歇。此乃华严法界真经之大旨也。禅人若悟此法。则于未展卷前。彻见无边法界。于拨火拈香。謦欬弹指之闲也。虽然如是。也要牛皮钻透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