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

  
  【川禅师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颂曰。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还无。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王日休曰】布施。谓法施。乃教化众生也。若菩萨住于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众生。著于法无由而见真性。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著于法以教化众生。则众生由此开悟而见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见种种形色也。
  
  【僧若讷曰】无相布施。心不住法。则见真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陈雄曰】菩萨云者。修行人通称也。设若菩萨心与法俱胜。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则无明暗障。贪爱自蔽。不悟真空无相妙理者也。如人处闇室之中昏昏冥冥。而一无所见矣。设若菩萨心与法俱泯。故无所住。而行其无希求布施。此则豁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者也。如有目者。处于皎日之中。黑白自分。而毫发无隐矣。一注本不显。名曰。有所著。则为无明所障。不悟真如妙理。犹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无所著。则洞达无碍。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自觉已圆。又能觉他。
  
  【李文会曰】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井而坠坑井。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井不坠坑井。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
  
  【达摩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逍遥翁云】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无是。无不是。此世间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间妄心。无可无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陈雄曰】当来世者。如来灭后。像法末法之世也。此经者。戴真空无相法之经也。此经当此世。非种善根者。难可得值。设若能受持读诵。不独为口耳之学。抑亦究心学之妙。兹其所以为能也。能尔。则如来岂庸释于我。必以无上知见而昭鉴之。则无量无边功德。举皆成就矣。非特利于一身。且将普施于群生。非特利于一时。且将遍及于千万亿劫。所谓无量无边功德者此也。
  
  【颜丙曰】如来所得见性之法。不属有无二境。所以道无实无虚。若菩萨心著于法布施。是为著相。既曰著相。则无智慧。故如人入闇室中。全无所见。若心不著法布施。是人洞达明了。不受人瞒。故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见种种形色。晓然无隐。若当来之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直下顿悟谓之受。行不暂舍谓之持。即为自性如来。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谓智慧者。见性通彻。又非外道聪明也。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功德。
  
  【李文会曰】当来之世者。即是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浊恶之时也。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故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傅大士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子荣曰。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乃达实相。如执有我人之见。便为妄想成虚也。)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子荣曰。空有俱忘。更何可执也。)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一作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向你道甚么。颂曰。世间万事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初日分。谓早晨。中日分。谓日午。后日分。谓晚间。盖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从其方言也。然于此经。一起信心。得福尚多。于此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者。以彼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乃染烦恼之因。又因以作恶也。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则自此种善根矣。善根既种。则日见增长。愈久而愈盛。此则为出世间福。故彼不可以比。而胜于彼无量无数也。且人一日三时。乌得有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哉。盖假喻耳。乃极言其不可以比也。
  
  【陈雄曰】佛恐世人执著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己性。与他人性。无纤毫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屡救其失。
  
  【肇法师云】从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从未至戍名后日分。于此三时。乃至无量百千万亿劫舍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经见自性耳。见自性者。谓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寒山诗曰。身著空花衣。足蹑龟毛履。手把兔角弓。拟射无明鬼。龟本无毛。而谓之龟毛。兔本无角。而谓之兔角。皆假虚名耳。今众生寿者。五蕴之上。岂有是哉。亦假虚名而谓之众生。谓之寿者。亦犹龟毛之不实。兔角之无形也。)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经。
  
  【李文会曰】信心不逆者。信顺于理。故云不逆。
  
  【法华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心常精进。无有间断也。受持读诵者。行解相应谓之受。勇猛精进谓之持。心不散乱谓之读。见性不逆谓之诵。为人解说者。谓已悟人。能见自性。方便为人解说此经。令悟实相。成无上道。此人所施。无所住相。功德无有边际。胜前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万倍。
  
  
  
  【川禅师云】人天福报即不无。佛法未梦见在。颂曰。初心后发施心同。功德无边算莫穷。争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虚空。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肇法师曰】明此法门。所有功德。过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过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议也。
  
  【王日休曰】所谓不可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不可称量者。既言不可议。则此所谓称者。非称说之称。乃称量之称。古者称与秤字通用。谓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者。谓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颜丙曰】每日三次以恒河沙比身布施。沙者。言其多也。如是积至无量不可数劫布施。不如于此经典信心不逆。不逆。乃顺行也。其福尚能胜彼有为之福。何况更能发心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开解讲说。佛以简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称量者。盖诸佛赞叹。不及此功德至大无有边际也。
  
  【李文会曰】无边功德者。若人于此经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实相。功德广大。即同佛心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王日休曰】乘乃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也。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唯能自载而已。缘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己。故为中乘。盖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者。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一切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也。发乃起发之发。发大乘。谓起发此以济度众生也。最上乘者。谓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之。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复有乘。故为最上也。此经又为起发佛乘者说。谓佛之化度菩萨。亦以此经之理也。
  
  【李文会曰】为发大乘者说者。智慧广大。能见自性。色空俱遣。不著二边。二边既无。即无中道可立。不染万境。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也。又曰为发最上乘者说者。不见垢秽可厌。不见清净可求。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无住可住。亦不言无住。心量广大。廓若太虚。无有边际。即是最上乘诸佛地位也。
  
  【黄檗禅师云】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普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也。
  
  【川禅师云】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颂曰。一拳打倒化城关。一脚□翻玄妙寨。南北东西信步行。休觅大悲观自在。大乘说。最上说。一棒一条痕。一掌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谢灵运曰】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
  
  【李文会曰】广为人说。知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议功德者。此谓上根器人。深明此经。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经典为人解说。令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
  
  【马祖曰】汝等诸人。须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又曰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佛国白禅师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华严经云】若不信自心是佛。无有是处。
  
  【圜悟禅师云】即心即佛。已是八字打开。非佛非心。重问当阳点破。不寻其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亦心片片。若也踌躇。则当面蹉过了也。
  
  【心佛颂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叶。
  
  【黄檗禅师云】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别无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返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随异趣。无始以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经解义。如说修行。广为人说无相之法。令诸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于身内也。
  
  【傅大士云】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川禅师云】擘开太华手。须是巨灵神。颂曰。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眼里瞳人碧。胸中气若雷。出边沙塞静。入国贯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几见去还来。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王日休曰】乐。(去声)好也。小法。谓外道法也。外道之法。正为著于有我人众生寿者。故为种种之说。如此。则于此经不相合矣。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
  
  【陈雄曰】小法者。小乘法也。法华经云。钝根乐小法。言其志意下劣。不发大乘心者也。是人堕于邪见。不知所谓大乘最上乘法。尽在此经。且不听诵。况能为人解说乎。著我人见。堕邪见也。圆觉经云。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是也。
  
  【李文会曰】若乐小法者。凡夫愚钝之重。不能听信。广学无上菩提。只修福慧。六道轮回因果之法。纵能强学。执著多闻。为人解说。被明眼人觑著。手忙脚乱。一场败阙。
  
  【保宁勇禅师云】颜色规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人火重烹试。到了终归是假银。
  
  【黄檗禅师云】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也。今时人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即是真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融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纲。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教。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心境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止息念忘虑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又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者。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是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学者思之。但止依正法修行。放下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被一切诸境惑乱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