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

  答曰。市庖之外云云。夫禋瘗茧栗宗社三牲。哓芗豆俎以供宾客。七十之老俟肉而饱。岂得唯陈草石取备上药而已。所忧不立者非谓洪论难持。退兼此事不可顿去于世耳。
  释曰。神农定生周人备教。既唱粒食。又言。上药既用牺牢。又称苹蘩祭膳之道。故无定方。前举市庖之外复有御养者。指旧刳瀹之滞。以明延性不一。非谓经世之事。皆当取备草石。然刍豢之功希至百龄。芝术之懿亟闻千藏。由是言之。七十之老何必谢恩于肉食。但自封一域者舍此无术耳。想不顿去于世。犹是前释所云不能顿夺所滞也。始获符同敢不归美。既知不可顿去。或不谓道尽于此。
  答曰。天下宁有无形之有云云。寻来旨似不嫌有鬼当宜且有质得无惑。天竺之书说鬼别为生类耶。昔人以鬼神为教。乃列于典经布在方策。郑侨吴札亦以为然。是以云和六变实降天神。龙门九成人鬼咸格。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诘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释曰。非唯不嫌有鬼乃谓有必有形足下不无是同处有复异。是以比及质诘。欲以求尽。请舍天竺之说。谨依中土之经。又置别为生类。共议登遐精灵体状有无。固然宜报定。典策之中鬼神累万。所不了者非其名号。比获三论每来益众。万鬼毕至竟未片答。虽启告周博非解企渴。无形之有既不匠立。徒谓支离以为通说。若以核正为支离者。将以浮漫为直达乎。
  答曰。后身着戒云云未详所谓慈护者。谁氏之子。若据外书报应之说。皆吾所谓权教者耳。凡讲求至理曾不析之。圣言多采谲怪以相扶翼。得无似以水济水乎。
  释曰。慈护之主计亦久闻。其人责以谁子。将以文殊释氏知谓报应之说皆是权教。权道隐深非圣不尽。虽子通识虑亦未见其极。吾疲于推求。而足下逸于独了。良有恧然。若权教所言皆为欺妄。则自然之中无复报应。吾懦于击决。足下列于专断。亦又惧焉。神高听卑。庸可诬哉。想云圣言者。必姬孔之语。今之所谈皆其信顺之事。而谓曾不析之。复是未经详思来论立姬废释。故吾引释符姬。答不越问。未觉多采。由余日磾不生华壤。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穷理之人。内外为判诚亦难乎。若自信其度独师。耳目习识之表皆为谲怪。则吾亦已矣。
  答曰。又云。物无妄然必以类感云云。斯言果然。则类感之物轻重必侔。影表之势修短有度。致饰土木。不发慈愍之心。顺时獀狩。未根惨虐之性。天宫华乐焉赏而上升。地狱幽苦奚罚而沦陷。昌言穷轩轾。立法无衡。一石至于此。
  释曰。影表之说以徵感报。来意疑不必侔嫌其无度。即复除福应也。福应非他气数所生。若灭福应即无气数矣。足下功存步验而还伐所知。想信道为心者必不至此。若谓不慈于土木之饰。有甚于顺时之杀者。无乃大负夫人之心。黄屋玉玺非必尧舜之情。崇居丽养岂是释迦之意。责天宫之赏。求地狱之罚。颇类昔人亚夫之诘英布之问。有味乎其言。此盖众息心之所详。吾可得而略之。
  答曰。且阿保傅爱慎及溷腴。良庖提刀情怵母族。彼圣人者。明并日月化开三统。若令报应必符。亦何妨于教。而缄扃羲诏之纪。埋闭周孔之世。肇结网罟。兴累亿之罪。仍制牲牢。开长夜之罚。遗彼天厨甘此刍豢。曾无拯溺之仁。横成纳隍之酷。其为不然。宜简渊虑。若谓穷神之智犹有不尽。虽高情爱奇想。亦未至于侮圣。
  释曰。知谓报应之义缄羲周之世。以此推求为不符之证。羲唐邈矣。人莫之详。尚书所载不过数篇。方言德刑之失。遑记祸福之源。今帝典王策。犹不书性命之事。而徵阙文以为古必无之。斯亦师心之过也。且信顺殃庆咸列姬孔之籍。谓之埋闭。如小迳乎。但言有远近教有浅深。故使智者与此而夺彼耶。夫生必有欲。欲必有求。欲溓则争。求给则恬。争则相害。恬则相安。网罟之设。将蠲害以取安乎。且畋渔牲牢其事不异。足下前答。已知牲牢不可顿去于今世。复畋渔不可独弃于古。未为通类矣。好生恶死惠下愈笃。故有其死者顺其情。夺其生者逆其性。至人尚矣。何为犯顺而居逆哉。是知不能顿夺所滞。故因为之制耳。圣灵虽茂。无以睿懞惛之心。弱丧之民何可胜论。罪罚之来将物自取之。事远难致。不由天厨见遗物。近易耽故常刍豢是甘。拯溺出隍众哲所共。但化物不同。非道之异。不尽之让亦如遇当。子长爱奇本不类此。
  答曰。足下论仁义。则云情之者少。利之者多。言施惠则许其遗贤忘报在情既少。熟能遗贤利之言多。曷云忘报。若能推乐施之土。以期欲仁之俦演忘报之意。引向义之心。则义寔在斯。求仁不远。
  释曰。情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闻之庄书。非直孤说。未获详挍遽见弹责。夫在情既少。利之者多。不能遗贤曷云忘报。实吾前后勤勤以为不得配拟二仪者耳。复非笃论所应据正。若乐施忘报即为体仁。忘报而施便为合义。可去欲字并除向名。在斯不远。谁不是慕。
  答曰。济有生之类云云。斯旨宏诞非本论所及。无乃秦师将遁行人言肆乎。
  释曰。足下论挟姬释。吾亦答兼戎周。足下以此抑彼。谓福极高门。吾申彼释。此云庆周兆物。足下据此所见。谓祚止公侯。吾信彼所闻。云尊冠百神。本议是争。曷云不及。夫论难之本以易夺为体。失之已外辄云宏诞。求理之涂几乎塞矣。师遁言肆。或不在此。
  答曰。岂其相迫。居吾语子。圣人在上不与百神争长。有始有卒焉得无死之地云云。
  释曰。岂其相迫一何务德。居吾语子。又何壮辞。凡为物之长。岂争之所得。非唯不争。必将下之。不可见尊冠百神便谓与百神争长。无乃取之滕薛弃之体仁知。谓物有始卒无不死之地。求之域内实如来趣。前释所谓胜类诸区有诚亦宜然者也。至如山经所图仙傅所记。事关世载已不可原。况复道绝恒情理隔常照。必以于我。不然皆当绝弃。此又所不得安。
  答曰。夫辩章幽明研精庶物云云。
  释曰。逮省此章盛陈列代。文博体周颇善师法。歌诵圣世足为繁声。讨求道义未是要说耳。昔在幼壮。微涉群纪。皇王之轨贤智之迹。侧闻其略。敢辱其详惠示之笃实勤执事。
  答曰。何必陋积庆之延祚。希无验于来生。蹲膜揖让终不并立。窃愿吾子舍兼而尊一云云。
  释曰。不陋积庆。已申信顺之条。贯希来生。亦具感报之说。藻衮大裘同用一体。蹲膜揖让何为不俱行一世。理有可兼无谓宜舍。
  答曰。蜀梁二叔世人驿胥之譬。非本论所继。故不复具云。
  释曰。近此数条聊发戏端。亦犹越人问布。见采于前谈肆业及之无想多怪。然二叔为问。欲以却编户之疑。没而不答诚有望焉。足下连国云从宏论风行。吾幽生孤说每获窃议。此之不侔事有固然。实由通才所共者理。欻忘其烦贪复悉心。
  弘明集卷第四
  弘明集卷第五
  梁杨都建初寺释僧佑律师撰
  罗君章更生论
  郑道子神不灭论
  远法师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
  远法师沙门袒服论(何镇南难并答)
  远法师答桓玄明报应论
  远法师因俗疑善恶无现验三报论
  更生论罗君章
  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因此以谈。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
  寻诸旧论。亦云。万兆悬定群生代谢。圣人作易已备其极。穷神知化穷理尽性。茍神可穷有形者不得无数。是则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我无穷之涂。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相次毫分不差。与运泯复不成不知。遐哉邈乎。其道冥矣。天地虽大浑而不乱。万物虽众区已别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不失其旧。又神之与质自然之偶也。偶有离合死生之变也。质有聚散往复之势也。人物变化各有其性。性有本分。故复有常物。散虽混淆聚不或乱。其往弥远。故其复弥近。又神质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离。而莫慰离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识散之必聚。未之思也。岂远乎哉者。凡今生之为即昔生。生之故事即故事。于体无所厝其意与已冥各不自觉。孰云觉之哉。今谈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达观者所以齐死生。亦云死生为寤寐。诚哉是言。
  孙长沙书安国
  省更生论。括囊变化穷寻聚散。思理既佳。又指味辞致亦快。是好论也。然吾意犹有同异。以令万物化为异形者。不可胜数。应理不失。但隐显有年载。然今万化犹应多少有。还得形者无。缘尽当须冥远耳目不复开逐。然后乃复其本也。吾谓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浑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此有情者所以悲叹。若然则足下未可孤以自慰。
  答孙
  获书。文略旨辞理亦兼情。虽欣清酬未喻。乃怀区区不已。请寻前本。本亦不谓物都不化。但化者各自得。其所化颓者。亦不失其旧体。孰主陶是载混载。判言然之至分而不可乱也。如此岂徒一更而已哉。将与无穷而长更矣。终而复始。其数历然。未能知今。安能知更。盖积悲妄言。咨求所通。岂云唯慰聊以寄散而已矣。
  神不灭论郑道子
  多以形神同灭照识俱尽。天所以然其可言乎一世既以周孔为极矣。仁义礼教先结其心。神明之本绝而莫言。故感之所体自形已还。佛唱至言悠悠不信。余坠弱丧思拔沦溺。仰寻玄旨研求神要。悟夫理精于形神妙于理。寄象傅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于滞惑焉。
  夫形神混会虽与生俱存。至于粗妙分源则有无区异。何以言之。夫形也五。藏六府四支七窍相与为一。故所以为生当其受生则五常殊授。是以支体偏病耳目互缺。无夺其为生。一形之内其犹如兹。况神体灵照妙统众形。形与气息俱运。神与妙觉同流。虽动静相资而精粗异源。岂非各有其本相因为用者耶。近取诸身即明其理。庶可悟矣。一体所资肌骨则痛痒所知。爪发则知之所绝。其何故哉。岂非肌骨所以为生爪发非生之本耶。生在本则知存。生在末则知灭。一形之用犹以本末为兴废。况神为生本其源至妙。岂得与七尺同枯户牖俱尽者哉。推此理也。则神之不灭。居可知矣。
  客难曰。子之辩神形尽矣。即取一形之内。知与不知精矣。然形神虽粗妙异源。俱以有为分失。所以为有则生为本。既孰有本已尽而资乎本者独得存乎。出生之表则廓然冥尽。既冥尽矣。非但无所立。言亦无所立其识矣。识不立则神将安寄。既无所寄安得不灭乎。
  答曰。子之难辩则辩矣。未本诸心。故有若斯之难乎。夫万化皆有也。荣枯盛衰死生代互。一形尽一形生。此有生之终始也。至于水火则弥贯群生瞻而不匮。岂非火体因物水理虚顺。生不自生而为众生所资。因即为功。故物莫能竭乎。同在生域其妙如此。况神理独绝。器所不邻。而限以生表冥尽神无所寄哉因斯而谈。太极为两仪之母。两仪为万物之本。彼太极者浑元之气而已。犹能总此化根不变其一。矧神明灵极有无兼尽者耶。其为不灭可以悟乎。
  难曰。子推神照于形表。指太极于物先。诚有其义。然理贵厌心。然后谈可究也。夫神形未尝一时相违。相违则无神矣。草木之无神无识故也。此形尽矣。神将安附而谓之不灭哉。茍能不灭则自乖其灵不资形矣。既不资形何理与形为生。终不相违。不能相违则生本是同断可知矣。
  答曰。有斯难也形神有源。请为子循本而释之。夫火因薪则有火。无薪则无火。薪虽所以生火。而非火之本。火本自在因薪为用耳。若待薪然后有火。则燧人之前其无火理乎。火本至阳。阳为火极。故薪是火所寄。非其本也。神形相资亦犹此矣。相资相因生涂所由耳。安在有形则神存。无形则神尽。其本惚恍不可言矣。请为吾子广其类以明之。当薪之在火则火尽。出火则火生。一薪未改而火前期。神不赖形又如兹矣。神不待形。可以悟乎。
  难曰。神不待形。未可顿辩。就如子言。茍不待形则资形之与独照其理常一。虽曰相资而本不相关。佛理所明。而必陶铸此神以济彼形何哉。
  答曰。子之问。曰有心矣。此悠悠之所惑。而未暨其本者也。神虽不待形。然彼形必生。必生之形此神必宅。必宅必生则照感为一。自然相济。自然相济则理极于陶铸。陶铸则功存。功存则道行。如四时之于万物。岂有心于相济哉理之所顺自然之所至耳。
  难曰。形神虽异自然相济则敬闻矣。子既譬神之于形如火之在薪。薪无意于有火。火无情于寄薪。故能合用无穷。自与化永非此薪之火移于彼薪。然后为火。而佛理以此形既尽更宅彼形。形神去来由于罪福。请问。此形为罪为是形耶。为是神耶。若形也则大冶之一物耳。若神也则神有自济系于异形。则子形神有不资之论。于此而踬矣。
  答曰。宜有斯问然后理可尽也。所谓形神不相资。则其异本耳。既以为生。生生之内各周其用。茍用斯生以成罪福。神岂自妙其照不为此形之用耶。若其然也。则有意于贤愚非忘照而玄会。顺理玄会顺理尽形。化神宅形。子不疑于其始彼此一理而性于其终耶。
  难曰。神即形为照。形因神为用。斯则然矣。悟既由惑亦不在神。神随此形。故有贤愚。贤愚非神。而神为形用。三世周回万劫无算。贤愚靡始而功显中路。无始之理玄而中路之功未熟。有在末之功。而拔无始之初者耶。若有嘉通则请后尘。